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8-21 13:17: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六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说课稿六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分析及构思

  本节知识,是在 “圆、角、分及分数的”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了生活中的小数。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使学生明白不仅是元、角、分以元为单位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的数量都可以用小数表示。教材编排时,创设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使学生经历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体会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这对于学生学习小数的意义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预案时,基本遵从教材体系。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而不是单纯靠教师的去获得。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一开始就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在是简单枯燥的教学。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操作、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比如: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是怎么得来的?这是本节课中重点要解决的概念问题,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中。又能为以后的学习内容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正确、熟练地读、写小数。

  2 、能力目标:正确地理解小数的意义。通过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思,树立学好数学的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以上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特征而确定的。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 “ 以学生发展为本 ” 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 “ 直观教学法 ” 、 “ 操作法 ” 、 “ 观察法 ” 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 、用课件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 、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亲身感悟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且促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

  (二)探究学习小数的意义

  1、用课件演示,探索新知。

  (1)取一张正方形纸,明确说明用“1”来表示什么。然后再用课件制作的幻灯片来表示。

  (2)课件演示: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份,让学生给其中一份涂色。

  教师说明把“1” 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是这张纸的几分 几?让学生用一个分数表示。(十分之一)鼓励学生思考如果用小数来表示,可以怎么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说明十分之一也就是0。1;再让学生将课本中的3份涂色。教师问其中3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十分之三),十分之三写成小数是多少?(0。3)

  2、小组交流

  把“1”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 用小数表示是0。01。

  教师问:把“1”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23份,用分数表示 百分之几?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百分之二十三写作0。23)。

  3、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 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自己去探索,学生会更加深 地感知、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

  4、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5、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

  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6、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7、数学游戏:

  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更能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 及时练习

  1、让学生读数。

  2、拨数,说小数的意义。

  3、并写小数。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从而掌握新的知识。

  六、归纳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是小数的意义?

  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等等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中间的圆点叫做小数点。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左边的是小

  数的整数部分,它可以是0,也可以是其他整数,如:0。9元、7。98秒等;小数点右边是它的小数部分。

  七、作业:

  第6页的“练一练”第4、5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说课稿 篇2

  同学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篮球原地运球,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本节课。

  第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使学生快乐学习。

  第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学《体育与健康》内容中基础模块中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学习内容之一,本课教学内容是篮球原地运球技术,原地运球是篮球运动中最基本的运球技术,是学习其他高级运球技术的基础,为更好地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

  教材要点:五指自然张开,压迫球的顶部,运用手掌将球向下压的动作(不可用“拍”的方式操作)。运球时,眼晴要正视前方,不可看着球。根据教材安排,体现本教材强调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不过于强调技术的规范性和完整性的要求,本课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原地运球动作方法,并能完成相应的原地各种运球的基本动作技能。

  第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篮球运球的兴趣。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练习,努力使95%以上的学生全力投入篮球运球的项目活动中。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练习,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鉴赏能力及发展学生自学、自练、自控、自调、自评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体验成功感。

  第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基本运球技术动作

  难点:变换运球时手对球控制能力

  第五,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为初中学生,虽然存在差异,但这些学生对篮球项目都有着一定兴趣或希望自己在篮球运动中有所发展,同时他们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自学能力。因此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第六,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

  第七,教学过程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可将本课教学分为引入情境阶段、激发动机阶段、技能学习阶段、总结整理阶段。

  (一)引起注意阶段: (4分钟)

  1课堂常规 ,包括正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等,使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2向学生宣布本课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 3安排见习生

  (二)激发兴趣阶段: 热身阶段 (2分钟) 绕篮球场慢跑2圈。

  关节活动:1、头部运动 4*8拍 2、肩部拉伸 4*8拍

  3、手腕、踝关节运动4*8拍

  (三)新授知识阶段: (20分钟)

  1、原地运球

  2、指出重点与难点。

  1、教师讲解、示范各种运球技术动作及注意点。 2、学生分组结合球做有球练习

  3、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学生代表做正确示范 5、查看课堂反馈意见

  6、如有反馈意见及时召集学生作进一步讲解并继续分组练习 7、安排各组进行展示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

  (四).兴趣提高部分:分组展示 (10分钟)

  小组长牵头,选择适合本小组的运球技术作小组集体展示,要突出有新意

  目的:同学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去,让学生在游戏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技术,体验篮球带来的乐趣,放松心情。

  (五).恢复调整阶段 (4分钟)

  1、边做好放松练习,边总结本课的教学效果。 2、宣布下次课内容和课外练习内容。 3、安排归还器材。

  第八,场地器材:

  室外篮球场2片,篮球40个。

  第九,预计教学效果

  练习密度预计:35 % 运动量预测:平均心率110次左右,最高175次左右。 学生对篮球本身兴趣比较大,因此学生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参与程度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达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说课稿 篇3

  学习目标:

  1.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运用语言,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2.通过根据信息扩段训练,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培养整理、运用信息的语文能力。

  3.在阅读中重塑文成公主形象,感受文成公主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1.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的故事。

  2.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言语实践,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难点: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 感受藏族人民与文成公主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文成公主进藏图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历史。

  1.图片欣赏,了解西藏风情。(定格布达拉宫画面,引出古文)

  大家熟悉这首歌吗,听到这首歌会让你联想到什么?(生说。)

  青藏高原上独特的风光吸引着每一个人。(放图片。)

  (定格布达拉宫)1300多年前,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文成公主,为了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了两年多,来到了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给西藏人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

  2.古文欣赏,了解历史。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课件出示:“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赞,弄赞率兵至柏海亲迎,归国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新唐书.吐蕃传》

  从这段古文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史书真实、简洁地记录了这段历史。那么在藏族百姓心中,文成公主又是如何进藏的呢?我们来学习一个民间故事。

  3.揭题并板书:文成公主进藏

  二、初读故事,感受故事的神奇。

  1.知道什么叫民间传说吗?(语言浅显、通俗,是民间传说。老百姓口头流传下来的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通过预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预设一、词语积累

  吐蕃 拉萨 路纳 乃巴山 达尤龙真

  使臣 求婚 绢花 青稞 沼泽地

  豌豆 首领 松赞干布 吉祥如意

  读词。哪些词让你联想到西藏?

  预设二、课文第5~13自然段写了公主进藏的经过。

  顺势理出课文思路:求婚—— 进藏——贡献

  预设三、进藏途中,文成公主又遇到了哪些事?

  指名板书(搭桥过桥 过沼泽 遇到恶乌鸦 遇见神鸟 背走乃巴山 )

  小结过渡:藏族的孩子们就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等他们长大后又讲给他们的孩子听,就这样,这故事在藏族百姓口中传了一代又一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今天,让我们也来说一说这些故事吧。

  3.复述故事。

  1)同桌合作简单讲故事。(每人讲一件)

  2)指名学生讲故事。(教师适时评价)

  4.交流:同学们,听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你们觉得她进藏容易吗?

  预设一、容易:文成公主能用树枝搭桥、撒羊毛过沼泽、背走乃巴山,她可真(神啊。)就像神话故事中的谁一样?板:神

  预设二、不容易:你从文中哪句话体会到的?

  出示倒数第2自然段:“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三、创编故事,体会进藏的艰辛。

  (一)在藏族百姓的心目中,文成公主就是这么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但我们知道,她不是神,而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那么作为一个人,真实的进藏情形又是怎样的不容易呢?(看路线图、介绍地名)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历史学家提供的信息吧。

  1.出示文字: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忍痛辞别了家乡亲人,带着一批能工巧匠,马队驮着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和各类书籍,行进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唐蕃古道全长3000多公里,其中有100多公里是高寒无人区,一路上气候恶劣,道路艰险,高原上空气稀薄,还会引起强烈的高原反应。文成公主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两年多,终于来到了吐蕃首府——拉萨。

  2.同学们,你们听了刚才的故事,了解到文成公主在进藏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生交流。)为了帮助大家想象,老师给大家提供几条信息。

  (二)展开想象,根据提示扩段训练。

  1.让我们尽情地发挥我们的想象,选择其中一条信息扩写成一段话好吗?

  出示:文成公主进藏多么艰辛啊!

  2.学生扩段。交流。

  3.回读课文“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4.小结:正如你们描绘的那样,文成公主就这样顶着高原恶劣的气候;忍着背井离乡的痛苦;怀着建设西藏和让藏汉人民永远团结的美好心愿,在这条崎岖的唐番古道上跋涉了两年多,在艰辛跋涉的过程中,留下了这个大唐女儿多少思乡的泪啊。这就是真实的文成公主,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又脆弱又坚强的真实的文成公主,她,是一个“人”。板:人

  三、再读故事,体会文成公主作出的贡献。

  一)读懂文成公主对西藏的贡献。

  既然文成公主是个人,为什么在老百姓口中却成了神了呢?

  1.课文最后一段。“往来更密切了”有多密切?(师补充:在文成公主和亲后200多年间,藏汉两族人民没有发生战争,为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他技术”还有哪些技术?(师补充:她在雪域高原传播汉族文明,使藏族人民学会了医药、历法、种植、纺织等技术,在藏族人民心中,她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无所不能的神圣的观音菩萨,被称为“绿度母”。所以,在人民的心中,她可不是个普通的人,而是个神。(板:神)

  二)读懂人民对公主的情感。

  1.你们能从文中哪些字里行间读懂人民对她有着深厚的情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

  (“内地桥”、“牛羊肥壮”、树木稀疏、公主脚印)

  师解说:藏族人民把身边的一切都与公主联系起来,还有这公主柳、公主庙、各种寺庙、唐卡上的公主塑像等等,人们用各种方式怀念她。有关公主的传说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开遍了整个雪域高原。(配以图片、青藏高原音乐)。

  小结:人们就把这种对公主的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化成这朴素的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这也是民间故事的特点。

  2.播放录像,升华情感。

  文成公主入藏,虽然在史书中只留下了34个字,但却永久地留在人民的心坎里。

  再读:“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赞,弄赞率兵至柏海亲迎,归国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新唐书.吐蕃传》

  板书设计: 文成公主进藏

  神——人——神

  《文成公主进藏》说课稿

各位老师:

  蠹液茫

  犝獯瓮盘迦,我们学校上的是《文成公主进藏》。首先选课也是好事多磨,因为选择范围太广,竟让大家没了意见,结果我们就去征求学校特级教师工作室的盛新凤老师,她刚在我们学校上了一堂《青海高原一株柳》,那份高原情结打动着每个人,她建议我们不妨上上《文成公主进藏》,这是她一直想上而未上成的课。于是,我们也藉着这份情缘开始了对《文成公主进藏》的磨课。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个民间故事,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向唐朝皇帝求婚,文成公主经历千难万险到达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加强了藏族和内地的交流。文章重点描写了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赞扬了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和西藏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

  《文成公主进藏》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故事长廊”为主题进行编排的,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并激发学生讲故事的欲望。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有它自身的文体特点:语言直白,通俗易懂,情节虚构。课文所选的这个民间故事以真实历史为依托,以“求婚—进藏—贡献”的顺序,以进藏的过程为重点。有意思的是,在文中,“求婚”安排的是史料,而进藏的过程赋予了神奇的色彩。如何读懂作者寄寓文成公主身上的神性?首先要读懂老百姓对她的情,民间故事是流传在民间的,所以,在这个故事中,有很多信息值得我们去关注,老百姓把身边的一切都跟文成公主联系了起来,达尤龙真的树木北稀南密,路纳这个地方牛羊长得肥壮,还有乃巴山的脚印——这些无不折射出藏族人民对公主的情。公主为何会充满神性?这归功于在四十多年间,对西藏做出的贡献,这是她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做出的贡献。这恰恰是文本的空白处留给读者遐想的空间。所以整堂课我们以“神性”——“人性”——“神性”的探究过程展开。

  根据对教材的反复琢磨,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运用语言,激发对文成公主的崇敬之情,初步了解民间故事。

  2、通过根据信息扩段训练,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培养整理、运用信息的语文能力。

  3、在阅读中重塑文成公主形象,感受文成公主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1、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的故事。

  2、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言语实践,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难点: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说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预设了以下四个教学板块:

  一、 古文导入,了解历史。

  一、 读讲故事,初悟神性。

  二、 创编故事,回归人性。

  三、 再读故事,升华神性。

  下面说说具体的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走近历史。

  通过一组富有西藏风情的图片欣赏,帮助学生拉进与西藏的距离。从世界海拔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作为背景,出示古文“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赞,弄赞率兵至柏海亲迎,归国为公主筑一夸后世。”这里出示古文,只要学生能猜到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为文成公主所建即可,让学生了解史书中的真实信息,初步渗透史实与民间故事在文体上的不同点。

  第二个环节:初读故事,感受文成公主的“神”。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四上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预习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前安排了学生预习,在检查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安排三个环节:第一:检查生字词的读音,通过用设计“哪些词让你联想到西藏?”和“哪些词让你联想到古代”这两个问题,把词语教学和检查自学课文内容相结合。第二:运用课题“文成公主进藏”, 理清课文思路,直奔重点。课文分三部分:求婚—进藏—贡献。尽管历史上有五难或六难婚使之说,我们虽觉不舍,但还是把重点放在了主要内容——“进藏”上面。第三:梳理进藏过程中的事件,运用几个词来概括一段话,同时安排学生板书,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

  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安排了简要复述故事,这也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通过组内说一说,个别说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从学生的声音、表情、语言是否流畅等角度,在评价中指导,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增强转换语言的本领。学生在讲“找树干搭桥”“撒羊毛过沼泽”“背乃巴山”时,轻轻点拨三个字“找、撒、背”,一来把握复述故事的基调——“神奇”,二来引出:你认为文成公主进藏是“容易”还是“不容易”的思维碰撞,进藏容易是因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文成公主是个无所不能的神,而一个不容易则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间。

  第三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我们所做的一个尝试。填补文本的空白,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动手写一写的过程中,让文成公主回归人性。课文中所描述的是文成公主传说中的进藏过程,其实文成公主真实的进藏过程是充满艰辛的,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们制造了这样一个悬念后,我们预设了四个小环节:

  1、回归文本,从课文重点句、重点词(跨过、翻过、终于等词)体会艰辛。

  2、出示进藏路线图,让学生从蜿蜒曲折的行进路线中感受唐蕃古道的崎岖不平,快速出示经过的地名,再次感受进藏的艰辛。

  3、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想象路途中遇到的困难,感受道路的艰辛。

  3、出示历史学家提供的一段文字信息,再加上课前我们布置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以上三个环节主要是为学生的想象写话做铺垫。

  4、展开想象,把遇到的困难写具体,让学生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

  第四个环节主要是对文本的升华,对文本作适度的拓展,体会老百姓对文成公主深深的情。首先,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从民间故事的字里行间找到已浸润到百姓生活中的,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如“乃巴山的脚印”“内地桥”等,再一次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其二,补充相应图片资料,如“公主柳、公主柳、公主塑像”等进一步感受藏族百姓对文成公主的深厚感情。

  文成公主入藏,虽然在史书中只留下了34个字,但却永久地留在人民的心坎里。本节课的设计就围绕着进藏展开,一条线索是想象中文成公主进藏的情景,一条是真实的进藏情景,想象与真实两者交融,给学生留下一个既神奇又真实的人物印象。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钠。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是碱金属中的代表元素,而碱金属又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这一章被排在高中第一册的第二章,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

  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已介绍了铁等金属以及碳酸钠、氧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知识为学习钠的知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钠这一节在高一化学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为以后学习卤素这章作了学习方法的铺垫,使接下来学习卤素相对比较容易些。本节教材以实验为主,重视通过实验给学生以大量的感性知识,并重视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章在复习初中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征以及碱的有关知识后,在前言简单介绍了钠等称为碱金属的原因,再从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导出钠的性质。

  本节还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再经实验验证。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这种模式进行卤素等章的学习,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金属钠的性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3、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②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实质就是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了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启发性教学,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密切联系旧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旧知识上得到知识的增长点,并将所学知识及时加以运用。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下列基本方法

  1、让学生学会分析: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方法——综合运用。

  2、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抓住“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这条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结构的具体体现,性质又决定其存在和用途。

  四、说教学程序

  这一块,我主要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采取提问的方式,架设桥梁,导入新课。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中,由碱金属元素引出具代表元素----钠,又由钠的原子结构入手,由结构决定性质得知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这时学生心里会问到那么钠到底有多活泼?就可以通过钠溶于水的实验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步:明确本节课所学的目的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围绕教学目标主动地获取知识。本节课主要是要求掌握钠的性质。

  (一)、钠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金属的外观,用小刀切割金属钠,以及Na的导电、导热性实验,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

  (二)、钠的化学性质

  钠的化学性质主要有钠与氧气的反应,钠与氯气的反应,钠与硫的反应,以及钠与水的反应。对于这几个性质反应我是通过精心组织设计相应的实验及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再请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得出结论,这样即可能突出重点,又能解决难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会应用这些知识分析一些现象问题。

  (三)钠的存在和用途

  在指导学生学习完钠的性质后,我将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0内容,请同学总结出钠的存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步:将所学的知识做一个系统而简洁的小结,并通过适当的练习,讨论和提问,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所认识理解,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巩固练习:

  (1)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把钠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钠在水和苯间跳上“水上芭蕾”,为什么?

  (3)钠能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铜吗?写出其离子方程式

  五、布置作业

  书本31页 一、二、四做书上,三、五做作业本上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这是一个描绘祖国壮丽山河,抒发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表现乐观主义为主体内容的古诗板块。这节课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描写自然景观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50岁时隐居庐山望见庐山瀑布时有感而发所作的一首诗。诗中由近到远的顺序,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观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仅用了28个字就将一幅有山、有水、有声、有色,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展现世人眼前。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借助相关资料理解重点词语,进而读懂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庐山瀑布的美丽与壮观。通过对古诗内容的理解,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图画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庐山瀑布的美丽与壮观。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古诗,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想象能力、欣赏美的能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说教法

  我采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了解诗人——试读古诗,初知诗意——赏读古诗,深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上课开始,我会出示庐山和瀑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走进庐山,去感受瀑布的雄伟。也为之后学生展开想象做铺垫,更好地理解诗歌含义。同时我会配合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播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融入诗境。

  四、说教学过程

  针对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诗趣

  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带出全题的意思;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接下来播放影片欣赏庐山风光让学生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俊美秀丽的面容。看过之后再启发学生谈谈,你对庐山有什么印象?这样就带领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初读古诗感知“美”

  1.我让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先指名学生读,后教师范读,再全班齐读。通过这几次的朗读,正流利有节奏地朗读了古诗,初步感知诗意。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进行汇报。

  3.再默读古诗,利用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4.同桌交流收获,互相解疑。

  第三步,再读古诗,品味“美”

  1.理解诗句意思

  理解“日照香炉生紫烟”

  (1)默读古诗,请学生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教师讲解重点字词。“香炉”指的.是香炉峰,“生紫烟”中“生”的意思是产生,香炉峰产生了紫烟。

  整句翻译:太阳照在香炉峰上,云雾弥漫,阳光透过,就好像紫色的烟雾在环绕着。

  (3)出示紫烟环绕山峰的图片,用直观的画面解释更加明显直接,容易理解。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场景的优美。

  理解“遥看瀑布挂前川”

  (1)学生说说诗句意思。

  (2)教师讲解重点字词。“遥”说明诗人从远处看,观赏距离之远。“挂”是悬挂的意思。

  整句翻译:远远望去,瀑布像一块白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3)出示图片,直观理解。

  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

  (1)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2)讲解重点字词。。“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是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的,写出了山之高,瀑布挂下来好像有三千尺。此时告诉学生夸张的修辞并不是实指,山并不是真的有“三千尺”那么高。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体会当时诗人看到此景的感叹。

  整句翻译:高崖上飞泻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

  (3)出示图片直观理解

  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

  (1)请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2)讲解重点字词。“疑”的意思是疑似,好像,在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瀑布比作了银河。“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整句翻译: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说明了瀑布的雄伟壮观。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比喻的修辞来说说,你觉得瀑布还像什么。

  (3)出示图片,再次感受庐山瀑布的雄奇壮丽。

  2.再读古诗,想象诗境。

  在逐句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请学生再读一遍古诗。古诗的学习不光要逐句理解,更要整体感受诗意。化零为整,让学生掌握诗歌大意。接下来,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通过想象,将文字还原成画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最后,想象画面,试着背诵。

  第四步,拓展迁移,深化“美”

  语文教学只依靠教材是不够的,作为教师应该灵活把握教材,扩展教材,开展教学活动使课堂得到无限的延伸。

  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加近了其他名家写庐山的诗篇,让学生赏读。

  五、说板书

  以上就是我对《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教学。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xxx,来自xx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吨的认识》。

  一.说新课标

  吨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对质量单位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本课知识,应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一吨重的观念,会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计算,为日后解答应用题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测量的认识的第三课时“吨的认识”。

  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单元中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的认识。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就学全了,可以使学生对这两种计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吨的认识”之所以安排后讲,是按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分别编排的。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化的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4、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三、说教法

  根据概念教学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难点,我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心理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法是:

  1、情景教学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取一些具体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知觉动脑、动手、动口,去感知和体验知识。

  2、运用新旧知识迁移法,启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识。

  3、开放式教学法,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研究问题,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

  四、说学法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从生活实际的体验中学会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

  2、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整理、反思的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一套,课件,学生自带实物若干。

  学情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学习;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换算推理过程相同,这部分知识主要由学生自己尝试完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照片)曹冲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后却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 媒体播放曹冲的问题:同学们,我是曹冲,我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后,发现二年级学过的重量单位用起来很麻烦,你能帮帮我吗? 生讨论应该使用什么来做单位。

  师:看来吨与我们平常所使用的重量单位有所不同,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吨。

  2、 出示课题:吨的认识 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共同认识重量单位“吨”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这一环节,分两步骤来进行

  一.通过自学举例,初步认识吨

  我首先提出,你还想知道有关吨的哪些知识?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激起探求新知的兴趣。

  然后教师出示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好的问题,由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并就自己感兴趣的和看不懂的地方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培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接着,请学生说说通过自学,你学会了什么,锻炼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自然导入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学生会找出“1000千克就是1吨”,在这里我设计了2个问题:

  1.1吨=1000千克这个式子可以怎么读?还能怎么读?让学生明确单位间可以互相换算。

  2看看这个式子,你能给同学们提出数学问题吗?鼓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自己出题来进行单位换算的,主张自己提问,自己解决,进一步培养了学习能力,这样对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学生会掌握得更牢固,而且也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起来,形成完整认知结构。

  完成这句话的教学后,再让学生提出还有哪句话重要,围绕“计量较量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这句话,我设计了2个问题: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活中有什么物品用吨作单位?

  2、出示教师收集的有关资料。

  在这一步骤中,我针对“吨”这一概念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很难直接接触到,不容易形成表象的实际情况,采用自学.举例.自问自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音乐说课稿:《新疆之春》说课稿08-23

《匆匆》说课稿09-07

《燕子》说课稿08-23

《水》的说课稿08-23

翠鸟说课稿04-24

《松鼠》说课稿04-27

《理想》的说课稿04-19

《电阻》说课稿08-23

《坐井观天》说课稿08-24

《硝酸》说课稿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