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8-23 10:06: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汇编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说课稿汇编9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大家好!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第六课《四季的歌》。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给音乐创作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本课的四首作品都反映了少年儿童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通过分析,我决定用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学唱、表演歌曲《四季童趣》,第二课时欣赏《樱花》学唱《捉迷藏》,其余内容放到第三课时。今天,我想就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向大家详细地谈一谈。

  首先,我想对这教材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歌曲《四季童趣》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充满童趣的歌曲。歌曲4/4拍,五声滋调式。歌中描绘了一幅幅生动而饶有情趣的画面,有孩子们放飞风筝打枣、摘苹果的情景,有孩子们玩耍、逗乐、滑雪的欢乐场面,形象地表现了儿童们在四季中天真烂漫的欢乐情景,抒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准确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四季童趣》。

  2、能使学生从歌声中感受到“四季童趣”的意蕴。

  3、鼓励学生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歌曲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和创造力。

  其中教学重点、难点设定为: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四季童趣”的`意蕴。指导学生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表现歌曲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的确定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鉴于以上理念, 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再有,本课的编创等实践活动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唱中有创,动唱结合;听中有创,边听边动,自始自终都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那么到底要怎样使我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呢?我决定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四、教学流程及相关考虑: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跟着《春天在哪里》这欢快活泼的旋律,进教室,师生共同律动。

  待音乐声结束后,师生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

  (这一环节中,我特别注重进教室时的音乐,特意选择了《春天在哪里》,这不但与本课的主题“四季”有着很大的联系,同时这欢快的节奏也激起了孩子探求音乐快乐感的需要,营造出了浓郁的音乐课氛围。)

  二)引出主题,展开讨论

  1、先请孩子说说现在的季节有些怎样的特点?然后引出“四季”,组织学生说说你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为什么?

  2、老师利用课件,向孩子们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画面(配背景音乐)。

  师随画面朗诵:春天,小草吐绿、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是最富有生机的季节,我们可以在绿油油的草坪上放风筝、看蝴蝶、蜻蜓在花间飞舞;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可是小朋友们却喜欢,因为他们可以游泳、打水仗,有时,还可以和哥哥们一起去小溪摸鱼虾。秋天,那可是丰收的季节,满山的红叶、沉甸甸的果实,透出的是丰收的喜悦;冬天,是雪花的世界,白雪皑皑、银妆素裹,我们可以踩着雪撬板在雪地里飞快地[跑,别提有多美了。

  [这个环节中,虽然没有并没有涉及到音乐作品,但是,通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孩子们在听觉、视觉上都感受到了四季的美和富有的趣味。另外通过回忆、想象、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对音乐课要重视课程整合的这一理念也有了很好的体现。]

  三)学唱歌曲

  1、课件出示歌词,大家一起诵读几遍

  2、分析讨论歌词中的内容,感受歌词中所蕴涵的快乐意境

  3、反复多次听老师范唱,跟录音带唱,跟着琴填唱歌词学会演唱歌曲。

  [因为这首歌曲带有通俗歌曲风格,不适合断句教唱,所以我采用了反复听唱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演唱歌曲。]

  四)表现歌曲: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意境。

  老师提供给孩子四个方案,A喜欢绘画的同学拿出彩笔、图画本,画出心中最美的季节(四季各选一幅最好的贴在黑板上);B喜欢舞蹈的同学可以聚在一起共同创编舞蹈;C喜欢器乐的同学可利用短暂的时间练习演奏歌曲;D喜欢声乐的同学可聚在一起探讨怎样表现歌曲。

  同时,鼓励孩子采用其它方式表现歌曲意境。

  2、在充分地准备之后,各组成果展示。

  3、教师做小结:小朋友通过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对四季美好景色的赞美,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美,拥抱美好的未来。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应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适当渗透。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请学生自主发挥,选择多种艺术形式表现歌曲意境的方案,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可展现个性的舞台,还使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课堂小结,组织下课

  1、老师对本课内容做一小结:鼓励孩子们会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美,也希望孩子们都能成为一个善于表现美的孩子。

  2、师生用音乐语言互道再见。然后在美妙的《四季童趣》的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音乐教学的功能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这个环节中,老师向孩子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离开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感悟到的,带到教室外,带进自己的生活,使音乐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本课的一种设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去,我想还应该考虑孩子们的学情,学习的习惯、爱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样,我认为,一堂音乐课只要能成为了孩子们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就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说课稿 篇2

  设计理念:

  数学课的教学应当以注重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探究过程、突出思维训练为主要目标。主要设计理念是:一是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二是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注重学习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亲历数学知识探索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三是以问题为思维训练的源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激活思维。四是以生活为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解决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教学对象是本校五(1)班50名学生。这个班的学生对课前教师布置的准备活动能积极准备,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有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有较好的数学知识基础和学习数学经验,善于合作,勇于面对知识挑战,有自主探究知识的激情,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家长和学生本人都学得好坏无所谓,参与探究学习比较困难,不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比如他们在探索活动中不去认真感知、猜测、实验和思考,把自己置于旁观者得位置,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总体看他们爱学数学,爱参与探究,希望有学习成功的快乐。

  内容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的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75——76页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图形的面积,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会计算面积。

  2、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想一想等活动,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中经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图片、题卡等。

  教学策略:

  以学生利用基本图形拼的图案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以课件展示教师拼的图案引发学习问题,以课件中的图片欣赏让学生感受组合图形源于生活,以“剪——拼——议”实践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知识的方法,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强化知识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同学们,你能告诉大家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学生口答)

  2、求下面几个图形的面积。(口答)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真不错,为了奖励你们我请你们欣赏一些美丽的图片好吗?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你那善于发现的眼睛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挂图:图片有队旗、鱼、风筝、房子、火箭模型)

  2、学生汇报。

  3、这些美丽的图片中由哪些简单图形拼成的呢?

  4、师:像这些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

  5、举出生活中的组合图形。

  (其实组合图形在我胶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请快速搜索你的记忆,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组合图形,看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学生举例)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分一分。

  (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两个组合图形,请你快速的分一分,它们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

  2、学生汇报,展示各种分法。

  3、自主解决问题。

  客厅装修完了,小华想把房子粉刷一下,你能帮助她算一算房子的侧面面积吗?把你想到的计算过程写下来。

  (1)学生独立解决。(如果你还没想到,可以请你同桌帮忙)

  (2)学生汇报思路。

  (3)教师展示分法。

  (4)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时要注意什么呢?

  4、师总结并板书。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小华家买了新房,客厅平面图。给客厅铺上地板,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呢?

  2、如今的信息时候,信息传递得实在是太快了,刚才大家帮助小华解决问题的事很快传开了,这不老师又收到了两封求助信,愿意帮助他们吗?

  (1)来自农民伯伯的求助信。

  同学们,下图是我家的一块花圃,中间是一个长方形鱼塘,请你帮我算一算花圃的面积?(单位:米)

  (2)来自一名少先队员的求助信:

  我们三、一中队要做一面中队队旗,你愿意帮助我们算一算需要用多少布吗?

  五、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图形的面积,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设计时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具体的`情境中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会并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一是设计了“复习铺垫、激趣引入”的欣赏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欣赏组合图形的图案,给学生美的享受,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存在,并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二是设计了“实践操作、探究新知”的新知探究环节在“比一比、说一说”活动中与同学交流,把学生手、口、脑都用起来,体验合作探究的快乐。三是设计了“知识应用、解决问题”的知识巩固环节,学生自己探索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四是设计了“交流小结、深化知识”的知识提升环节,安排学生谈本节课学习收获,让学生在学生的发言和教师的引导中感受转化数学思想的意义,掌握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体验探究学习的成功。

  这节课教学中,我没有教学生怎么样去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而是让学生借助学具、课件,自己去动手、去交流、去思考、去归纳,去提炼,从感受到理解,自主解决本节课中的问题,不仅学得了本节课的知识,而且领悟了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思想,还学得了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学习数学奠定了基础。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找春天》。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找春天》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美丽的春天》第一课《春天来了》第一个主题活动。

  本课内容是《课程标准》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而编写的。本单元总体目标是:使学生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有好奇心,爱问“为什么”的习惯。这个单元在内容上从四个主题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主题一:春天来了;主题二:太阳照啊照;主题三:风儿吹呀吹;主题四:小苗快快长

  今天我说的是第一主题《春天来了》的第一课时《找春天》。这个主题教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找春天的活动,发现春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

  2.说课时

  《春天来了》这个主题我计划教学为两课时,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品德生活》教材图文并茂,精选了很多卡通图片,这些精美的卡通图片,他们的言谈举止、面目表情非常贴近教室中的小朋友的生活,小朋友非常爱看,都愿意与课本中的小朋友交朋友;文字很少,大多以小兔乖乖,或卡通小朋友提出的问题为呈现方式,这些问题贴近儿童生活,富有启发性,对儿童有很强的感染力。

  3.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来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根据教材特点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觉得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的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其目的就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找春天》这一课的主题目标是:

  (1)积极参加找春天活动,体会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2)通过观察、感受,发现春天的主要特征。

  (3)体会农民耕种的辛苦以及他们对新一年的期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大自然的能力,懂得欣赏活动中应有的文明行为,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4.说教学重难点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难点是初步体会农民春耕春种的辛劳。

  5.说教学准备

  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充分认识到,要想很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

  (1)课前让小朋友们搜集、观察一些有关反映春天的资料。

  (2)播放电脑动画片,反映农民春耕春种的劳动场面。

  (3)播放春天美丽景色的资料。

  (4)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

  二.说教法

  制订了主体教学目标,做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后,关键的问题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教法与学法来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一年级儿童好动、爱玩的特殊性,我预设的基本教法是:启发式、活动式、合作探究等等我选择这些基本教法的理由是从课程性质和儿童的特性而决定的。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活动型课程,本课程的性质强调活动,所以我设计的基本教法是注重活动、强调活动,让儿童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各种活动,在各种活动中,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儿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通过儿童的观察、搜集资料、讨论合作、亲身经历、体验,从中获得感受。生活知识的获得与思想品道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感悟出来的,不是由老师硬性地传授给他们的。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主体,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根据这些基理念,所以我预设了上述基本教法。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在很多情况下,教法与学法是紧紧的交织在一起的。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从这三个方面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必要的具体指导。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课内容,我以组织学生活动的形式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活动一:生猜谜语 导入新课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标明,兴趣是儿童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通过学生喜欢的“猜谜语”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自然的导入新课中。

  活动二:交流发现 寻找春天

  交流课前发现的活动中,学生把生活中的观察、发现,进行交流,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三:学生体验 了解春天

  本环节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演一演等方式从植物、动物、人类活动等方面了解和感受春天的特征。

  活动四:春冬对比 春天特征

  在上个环节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确了春天的特征。通过本环节春天和冬天的季节变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春天特征的了解。视频的生动演示让学生在视觉上直观的感受到春天的变化,然后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完成填空内容,更好的掌握了春天的特征。

  活动五:感受春天 留住春天

  播放课件,学生通过欣赏春天花开的图片,不仅感受到春天的美丽,而且自然过渡到留住春天这一环节,学生交流介绍了很多留住天的办法,然后动手去实践,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在画一画、做一做、品一品的活动中,从不同角度感知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六:公园一角 课堂延伸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延伸。《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生活的教育。通过“公园一角”的环节,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应该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文明行为和环保意识。

  活动七:课堂小结 课后延伸

  通过完成课后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收集春天的古诗” “和父母去郊游”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我,最后在音乐声中升华“亲近大自然”这一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为概括出本课的主要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各位评委,我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否科学,敬请各位指正。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联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亲历春天。让他们对春天的感触是发自内心的,真切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并从中得到体验,获得快乐!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组成了“情感篇”主题单元,着重歌颂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他人,懂得回报。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语文课需要泪光闪烁,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独白。这感动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润泽。让爱的眼泪飞起来。

  二、学情分析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一向娇惯的他们普遍都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报,甚至经常向家长提出过分的要求。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长为他(她)付出的辛劳。生硬的说教难以为他们所接受,也许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情感。学生孩子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乐于去感受美好、亲近美好,只要引导得好,文中那位善良伟大的母亲一定能感染学生。学生又是善于联想的,他们一旦将自己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产生关联,他们便会回忆起那埋藏在记忆里却常常被忽略的点点滴滴,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母亲的付出、母亲的辛劳,从而升腾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三、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 通过对课文重点句的朗读、品味,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1. 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体悟到孝子的情怀,并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感受到自己母亲的爱,感悟到自己也该表达爱。

  2. 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情感型课文应以“情”感人,这篇课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何通过文本打动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阅读,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调。

  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接下来,我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我抓住“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者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和“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看图、听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小练笔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圆的面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的教材。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

  本节内容是从一只小羊吃草的实例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圆的面积。学好本节课,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和有关计算,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圆有关的图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面积的推导过程中,潜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二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帮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概括,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数学天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圆面积概念的建立,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是:转化和极限两种数学思想的渗透。

  四、教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针对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2.学法指导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1.复习(1)长方形面积公式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求法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面积来解决。

  2.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利用课件出现一头牛拴在树下的牛在草地上吃草的图。并提问:"牛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什么形状?这个范围有多大?"从而引出圆面积的课题。(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引导:

  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那么圆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来解决呢?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圆分给各小组(前后四人为一组)。请同学们试试看,是否可以将圆转化成为长方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剪拼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给予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机会,学生真正成为了探究活动的主体。学生汇报探究结果之后,()为了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极限"的概念,我适时进行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把圆平均分成四份、八份、十六份、三十二份、六十四份后,拼在一起,再观察每次拼成的图形中闪动的曲线与圆周长的关系。学生就会明白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当分的份数足够多时,曲线就接近直线了。就这样,抽像难懂的"极限"的概念就在课件直观、形象的演示中迎刃而解了。

  (3)得出结论:

  启发1:既然圆的面积无限接近于长方形。那么我们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呢?

  启发2: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设圆的半径为r(再次演示课件)。

  启发学生寻找规律,由圆的周长为2πr,推导得出长方形长为πr,宽为r,

  圆的面积 .

  4.圆面积公式的应用。

  出示例1:一个圆的半径是1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读题,问:要求圆的面积的条件是否具备?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14×102

  =3.14×100

  =314(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314平方厘米。

  例题2:一个圆的直径是40 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0÷2=20(米)

  3.14×202

  =3.14 ×400

  = 1256(平方米)

  答:这个圆的面积是1256平方米。

  5.巩固练习。

  (1)半径2分米,求圆的面积。

  (2)圆的周长是6.28分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先提问:题目只告诉圆的周长,你能求出圆的面积吗?怎样算?)

  (3)绳长10米,问小狗的活动面积有多大?

  (4)发散思维: 如下图: S正方形=3平方厘米, S圆=?

  o

  6.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利用提问形式,从以下方面小结,学生先回答,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1)本节所学的主要公式是什么?

  (2)如果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量?

  (3)已知圆的周长、圆的直径是否也可以求圆的面积呢?如何求。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让学生知道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这样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因此可以确立这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就是:探索并理解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两种:分割法和添补法。在这个内容上我把它分为两个课时来讲授,而这节课时是讲分割法。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列举中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在尝试、交流中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用分割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例,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平面图形直观感知和认识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一些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应进一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学习中去探索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要贯彻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的原则,教学方法要多样、灵活、有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利用直观的图形,与有趣的“七巧板”进行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学具,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

  (二)学法

  根据新课程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结合这节课的内容,课堂上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是由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通过自己来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思考解题的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形成过程。

  基于以上的教法与学法,我对本节课建构了一个基本的组织教学过程:复习与设问——探索与交流——归纳与应用——总结与提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以前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写一写以上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用字母公式表示。

  (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在内心萌发出对各种基本图形的直观感,为下一步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拼图活动导入新课:

  同桌合作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任选其中的若干个,拼成一个学生喜欢的图案,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拼的图案像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通过学生的拼图与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由以前学过的基本图形组成的,从而揭示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我进行第三个环节)

  (三)自主探索新知,小组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例题(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让学生观察图形,独立思考问题:对于这个组合图形,该怎样去计算它的面积?这个组合图形能看作由哪些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

  学生独立计算后,再小组交流解决这个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在下面巡视学生做题的情况,接下来我就结合学生做题的具体情况,边讲解边板书这个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可能会出现两种方法:1、是把这个组合图形分解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来计算,这种方法能直接利用已知条件进行计算;

  2、是把这个组合图形分解成两个梯形,这种方法就要先利用已知条件求出梯形的下底和高才能进行计算,相对第一种方法要复杂一点。)

  (正因为如此,在讨论解决这道题的过程中,对于“分割法”的含义,有两个要点务必要让学生明白:)

  1、对组合图形的分割,必须有其分割的合理性,让学生明白,分割的图形越简洁,其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单。

  2、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

  (四)实际应用,体会乐趣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分割法”的含义之后,我就拿一些练习来考考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方法,具体是利用课本上的习题(p95第6、7题),因为这两道题比较贴切生活,做这样的练习,可以使他们经历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体会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五)质疑问难,提升自我

  在教学的最后,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乐趣,我会安排一个让学生“自问自答”的环节,即让一个学生提出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接着由其他学生来解决回答,这样的一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完善自我的学习过程的同时,也能与其他同学互助互学,感受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快乐与成就感。

说课稿 篇7

  斯妤的《在海边》出现在第一册读本“水之韵”单元,对应的是以《荷塘月色》为代表的高中第一个散文单元。散文,形散神聚,今天在这8分钟里我要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扣住文本关键词句,找出主旨。

  文章末尾,作者五岁的儿子提出了一个似乎谁也无法解答的问题“妈妈,谁能活得比"时候"更长?”,我们的问题是:在本文中,作者究竟给予了怎样的回答?

  上一节课,我们和同学们一起赏析了课文1-12自然段,在这个部分,作者用两个例子给我们展示了自然的伟大和时间的亘古:

  一方面,南方海边长大的作者面对北国大海的广袤苍茫和阴郁沉雄时,感受到了时间亘古不变的循环流转和人类命运的瞬息万变、难以把握,虽然有回到童年的梦幻,但是人类终究已经无法回到童年。

  另一方面,六亿年前的海藻生物化作的雕塑是如此的奇崛伟岸,面对这被时光变成了石头的生命,人类是多么渺小脆弱啊。

  读到这里,我们似乎都绝望起来,生命与时间的抗衡中,我们真的注定是弱者吗?

  请大家齐读课文的13、14自然段。

  大家读的很棒,在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引用西绪弗的故事有什么意图呢?

  西绪弗是悲哀的,如同人类一样,西绪弗面对的是诸神的处罚,永无希望,人类面对光阴的无情,面对一代又一代流逝的前人,似乎也永远看不到战胜时间的希望,

  可是!可是——总是有柳暗花明的转折给我们希望,大家都知道,在转折句中,作者强调的都转后的部分,我们来看:明知无效无望,但西绪弗日复一日,迈着坚定的步伐下山,将巨石又一次推上山顶!

  那么面对似乎无垠无涯的广袤时空,我们人类短暂的生命应该怎样面对呢?下面听老师朗读15-17段,找一找这些段落中,作者究竟描写些什么呢?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

  汽车终于驶上风光旖旎的'滨海路,这条依山傍海逶迤而行的公路是近年才开通的。据说这是全国最长的海滨公路,蜿蜒三十里。我不知它是否真是全国最长(大连这座城市很独特,它有许多全国之最),但它所展现给我的,确是最新鲜、最独特的。

  海风刚烈而强劲地刮,仿佛把我们的面包车当成了待举的风帆,一定要把它吹灌得满满,张扬得高高的才肯住手。滔滔黄海在前,郁郁青山在后(被车抛到了身

  后),大海以永不止歇的热情呼啸着,奔腾着,凌厉强悍的北方气息灌满了整条公路。汽车疾驶着,树木飞掠而过。涛声时远时近,时近时远,一片坦荡无垠中,突然转出一弯苍翠,又一弯苍翠,然后“哗”地一转,一片坦坦荡荡的海滩拥着一片汹汹涌涌的海浪出现在眼前。远处近处,偶尔冒出几座红砖小楼,似乎在倔强地显示人类的意志。而左侧的青山,则时坐时卧地逼视着这一切,仿佛它也不肯袖手旁观,只要稍有动静,它便会霍地耸立起来,慷慨激昂地参与这个世界的事务??

  盘旋在逶迤的滨海路,我更多地感觉到了人类的气息。日月闲闲,宇宙浩浩,人类除了效那明知虚妄却仍旧坚定仍旧义无反顾的西绪弗外,又能怎么样?我们明知我们无论走过多么漫长的岁月,最终都指向消亡,明知生命有欢乐,更有无尽的劳作和苦难,我们也得迈着“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下去,并且尽可能地使这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

  朗读结束

  同学很轻松就找到,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写到了:

  海滨、海风、海滩、海浪、青山

  公路、面包车、红砖小楼

  我们也很容易发现这些景物可以分成两大类,左边是自然的代表,右边则是人类的杰作,自然地伟大是毋庸置疑的,海风的强劲凌厉,海滩的坦荡无垠,海浪的汹汹涌涌,

  但是在这无边的自然里,作者却更多的感觉到了人类的气息,那蜿蜒的公路,顶风行驶的面包车,那偶尔冒出的红砖小楼,即使有逼视在旁的青山,依然倔强地显示着人类的意志。

  似乎无可奈何,却又绵延不断,一代又一代的人流逝了,但是灵魂对战胜时间、建立不朽的永恒渴望却沉积下来,和西绪弗一样,明知虚妄,却依然坚定依然义无反顾。

  我们明知我们无论走过多么漫长的岁月,最终都将指向消亡,明知生命有欢乐,更有无尽的劳作和苦难,我们也得迈着“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下去,并且尽可能地使这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

  17段一扫课文前半部分的低沉委琐之气,呼应前文中西绪弗的故事。

  最小的花朵也有盛开的勇气,最卑微的生命也有歌唱的理由,即使没有谁能活得比时将更长,我们也可以继续走下去,并且享受生命本身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的过程!

  斯妤用深情而的笔调阐释了她在海边的深邃思考,“时光流逝,在这一过程中一直保有新鲜生命的东西是什么?”我想,同学们都已经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了吧!

说课稿 篇8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一年级的阅读课怎么上?崔峦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一年级的阅读课最重要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好能读出感情。其次是:认字学词,积累语言。此外,还要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习得初步的读书方法,体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依据以上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情境激趣,趣中学字,读中悟意。

  二、依据理念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新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是一篇童话,课文饶有趣味地讲了小公鸡和

  小鸭子的不同习性,以及他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美德。这篇童话语言简明易懂,学生借助图画读几遍就能了解大致内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鸭子嘴巴扁、会游泳,小公鸡嘴巴尖、不会游泳,并从中受到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教育。

  三、依据理念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本课时三维教学目标分别为:

  1.是认识12个生字,在学习生字过程中积累识字方法。

  2.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能力,学习语言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巩固识字的方法,体会朗读的方法。

  4.从课文中受到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教育

  四、说说学生

  一年级学生具有天真活泼,好奇好问,好模仿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直观形象、新鲜活动的事物所吸引,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获得体验,达到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情境,设计游戏,分解朗读要求,分散识字难点,让学生在一堂课中能始终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五、说说教学策略方法

  1、 创设情境法。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切身投入到情境中去。

  2、 趣味识字法。用赛读排火车等方法巩固识字。

  3、 以读促悟法。指导朗读,边读边悟。

  六、说说教学准备

  1.(1)小鸡小鸭头饰(2)小鸡、小鸭的相关知识。(3)教学辅助课件。(教师)

  2.(1)了解小鸡、小鸭(2)预习课文(学生)

  七、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谈话导入:小朋友,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你们认识吗?(出示小鸡和小鸭的头饰)喊喊他们的名字,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板书:小公鸡 小鸭子

  结合图片,说说是怎么认出他们的。(他们长得不一样。嘴:小公鸡尖嘴,小鸭子扁嘴。脚:小公鸡脚趾分开,小鸭子脚趾间有蹼相连。)

  继续板书“和”,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和”在题目中是什么意思?

  (“和”表示事情发生在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那么,小公鸡是怎样对待小鸭子的?小鸭子又是怎样对待小公鸡的?)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以介绍新朋友的方式导入,揭示课题,学生顺势借助图片说出小公鸡和小鸭子的不同点。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识记生字,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一读,遇到不熟悉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思考: 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出示填空。

  小公鸡和小鸭子一块儿出去玩,小公鸡在草地上__________,小鸭子__________。小公鸡就捉虫子给小鸭子吃。 小鸭子到河里____________,小公鸡也到河里,差点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救了他。

  设计意图:小学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带问题听读课文,不仅可以在整体上感知全文,还能让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2.检查生字。师:小公鸡和小鸭子带来了一些生字朋友,你们能读准它们吗?

  出示生字词: 一块儿 捉不到 急得直哭 淹死 偷偷 地 忽然 身边 (1)指导朗读,注意读准儿化音“一块儿”;“偷偷地”中“地”读轻声;“身边”的“身”读前鼻音。

  (2)指名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

  (3)开火车朗读。

  (4)齐读。

  设计意图:在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中,识字是重难点。为激发学生识字的乐趣和自主性,采用“圈一圈、比一比、排一排”等各种方式认识、熟悉生字。这样能较好地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三)再读课文,仔细品读

  1.小公鸡帮助小鸭子(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问题)

  (1)小公鸡他捉到了很多虫子,心情怎样?(高兴极了。)

  (2)指导朗读,读好句子“小公鸡找到了许多虫子,吃得很欢”。读出高兴的心情。

  (3)小鸭子为什么捉不到虫子?(小鸭子的嘴是扁扁的,脚有蹼连着,不容易捉到虫子。)

  (4)想象:小鸭子捉不到虫子,会有怎样的心情?指导朗读句子“小鸭子捉不到虫子,急得直哭”。读出着急的语气。

  (6)想象对话:小公鸡捉虫子给小鸭子吃,小鸭子会说些什么呢?

  (7)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8)填空:这是一只( )的小公鸡。

  2.小鸭子帮助小公鸡

  (1)小组带问题交流:小公鸡和小鸭子又来到哪里?小鸭子为小公鸡做了什么?

  (2)指导朗读。小鸭子会怎么劝小公鸡?读出劝说的语气。

  (3)小公鸡为什么捉不到鱼?(小公鸡的爪子是细尖的,无法拨水。小公鸡不会游泳,也就捉不到鱼。)

  (4)出示句子:

  句1:小公鸡不信,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

  句2:小公鸡不信,偷偷地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

  ①读一读,有什么发现?

  ②加了“偷偷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中读出了什么?(小公鸡是悄悄跟着的,小鸭子不知道小公鸡下了水。)

  ③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个句子。(读的声音太大,小鸭子就听见了)

  (5)小公鸡不听小鸭子的劝告也下水了,结果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6)小鸭子是怎样做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鸭子奋力抢救小公鸡?(忽然、听见、飞快)

  (7)比较句子。读一读,比一比。

  句1:小鸭子游到小公鸡身边。

  句2:小鸭子飞快地游到小公鸡身边。

  ①这两句读完后,你的感受一样吗?你从加点字中读到了什么?

  (小鸭子奋力地游,速度很快,他很着急。)

  ②有感情地朗读有加点字的句子。

  ③小鸭子捉鱼给小公鸡吃,小公鸡遇到危险时,小鸭子赶快去救。

  填空:你觉得这是一只()的小鸭子?

  3.观察插图,想象对话。

  小公鸡被小鸭子救了以后,心里会怎么想?他会对小鸭子说什么?小鸭子又会对小公鸡说什么?

  填空:小公鸡________地对小鸭子说:“鸭子哥哥,谢谢你。”小鸭子________说:“__________。”

  4.小组合作表演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第一学段的学生能通过阅读,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词句比较,体会情感;角色体会,感受内涵。从而让学生获得教益。

  (四)总结全文

  小朋友,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①小公鸡和小鸭子的不同习性;②我们要像他们一样互相帮助。)

  设计意图:读后要有所收获,因此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获得启示,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五)布置作业

  1.演一演。和同学一起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2.讲一讲。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通过演一演、讲一讲,使学生再一次巩固知识,并且得到内化。

说课稿 篇9

  一、单元教学指要:

  汉魏晋是我国散文迅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西汉散文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政论文,而已贾谊的《过秦论》最为著名,文章总结了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劝讽汉文帝对人民实行仁政。两汉时期,是我国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史记》这样的鸿篇巨著。《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断。这一时期,除了历史散文取得空前伟大的成绩之外,政论和抒情言志的作品也大量涌现,这也是散文发展的一个原因。《归去来兮辞》在内容上一扫魏晋玄学佛理的玄渺空幻,代之以田园生活人情物态的清新淳朴,表现了率真超脱的精神面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文化知识以及“辞”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本课出现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名词动用、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4)掌握本课出现的宾语前置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2、价值观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一文中写出了他脱离黑暗污浊的官场,欣然归隐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不愿意同流合污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虚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归去来兮辞:衬字,不表示任何意义

  乃瞻衡宇:句首发语词

  复驾言兮焉求:助词

  (之:在文言文中做动词有两个标志,一是它后面有一个表示处所的词,二是他前面有一个“所”字或疑问代词)

  2.实词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问征夫人以前路:行人

  三径就荒:家园

  帝乡不可期:大帝居住的地方,仙境

  聊乘化以归尽:顺应自然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以陶渊明的《 归园田居》(一)进入课堂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1600多年前,他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社会,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既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却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归去来兮辞》就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2.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他一生几仕几出,41岁时辞官归家,躬耕田园,不再出仕,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之后,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3.“辞”这种文体的介绍:

  战国后期楚国的诗人开创的,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跟楚地的生活、山川风物有关,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辞仍然是诗,则重于抒情。

  4.朗读:

  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本文以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感叹句读降调,疑问句读声调。

  5.串讲课文(按照幻灯图片边讲边背)

  问征夫以前路——归家途中的情景

  临清流而赋诗

  云无心以出岫——回乡定居的生活状况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6.总结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以及课后习题的一词多用。

  (1)名词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

  (2)名词作动词:或命巾车,或槕孤舟。

  (3)意动用法: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4)宾语前置: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5)状语后置:农人告于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6)一词多义:行、引、乘、策

  五、课后延习

  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本句的理解。

  (1)有同学认为陶渊明既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那为什么不正视现实,去扭转乾坤,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哪!

  (2)有人认为文中流露出作者的悲观思想,一味的写田园生活的优美,反而给人一种做作的感觉。

  (3)有人认为陶渊明归隐田园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苦难的加剧,诗人始终在惆怅悲苦中饱受着生活的折磨。

  总结:师生共识

  先进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因此现代人变得愈加浮躁。事实上文中的田园处处可寻,而难寻的是人那种快乐而又容易满足的心境。结合陶渊明的一生、思想以及给予我们后人的人生感悟,送给学生四句话:

  孤独的时候就走向自然,(斯人独憔悴)

  寂寞的时候就走向音乐,(时运不济)

  挫折的时候就走向憧憬,(遥望见十里长亭)

  委屈的时候就走向创造和友情。(有容乃大)

  古人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因此陶渊明的追求是属一厢情愿而已,惟汉赋之唯美:珠玑之语句,泽被后世,以飨读者。

【说课稿】相关文章:

掌声说课稿04-28

《假如》说课稿06-18

《免疫》说课稿06-11

《吆喝》说课稿06-10

《雷雨》说课稿06-16

弹力说课稿11-14

猫的说课稿11-08

《坐井观天》说课稿06-21

《元素》说课稿07-07

《乘车》说课稿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