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8-24 02:41: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集锦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说课稿集锦5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纵观教材,准确定位

  《当冲突发生后》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脚步”的第二课。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一组学校中经常会看到的学生产生冲突、最后握手言欢的情境,然后是一个“辨析角”,教科书选择了四组较典型的冲突前后的事例,引起学生思考:当自己遇到这些情况,会怎么做?

  第二部分,是一张调查表,先让学生回忆同学之间常常会发生哪些冲突,然后要求进一步探讨:遇到冲突后怎么办。

  第三部分,教科书先通过一则成功化解冲突的故事,让学生有所感悟。接着是一个体验活动,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找“人缘好”的小伙伴,从中发现这些人的共性: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能体谅别人……并以他们为榜样,联系自身情况,找一找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优缺点,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具备与人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前提,是一种重要

  的人生技能。就小学生来说,他们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同学、老师和家长。相对来说,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会表现得比较明显,这一点在教材中的提示语中也非常明确地指出来了:同学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冲突……。同时纵观品德一至六年级的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你.我.他”中第三课《如果我是他》已初步渗透了在人际交往中要体谅和关心别人的教育;五年级上册中《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中提出“与父母发生冲突”该怎么办?《退一步海阔天空》也涉及到如何宽容他人的问题。考虑到教材的承前性和延续性,我将这节课定位于着重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化解同学伙伴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

  二、 说目标——解读教材,凸显目标

  目标是整个教学的导向,是挖掘教材深度和广度的依据。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所呈现的信息往往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在,我们必须据此来确定教学目标,所以两者相辅相成。本课教材中所呈现的几组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与同学交往时发生冲突的事例,可见教材中编排本节课的意图是使学生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交往与合作,懂得尊重和理解,减少人际冲突,促进人际交往顺畅和谐。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指导学生与同学交往时如何避免发生冲突;当冲突发生后,能理解他人,宽宏待人。由此确立了如下目标:

  1、 认知目标——懂得宽容是一种美德,知道生活中应尊重、理解、善待他人。

  2、 技能目标——与人发生冲突后,能冷静面对,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多从自己

  身上找原因,做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珍惜友谊,与伙伴相处时,愿意多为别人着想,尽量避

  免冲突的发生。

  现实生活中,由于学生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和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不足等多种原因,造成了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为一些小事发生矛盾冲突,缺乏换位思考的体验。“如何来换位理解思考”,也成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三、 说过程——深化教材,灵动课堂

  教材虽然很重要,但非唯一的课程资源。对待教材,教师一定要充分研读、

  挖掘,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依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增、减、改变等再创造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教师手中的教材就能“厚”起来,课堂就能“活”起来,学生生活实践的天地就能“大”起来,学生品德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就有了丰实的根基。

  1、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和社会课程的首要特征。品德和社会课堂应从生活中来,再现生活,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一理念,达到一个目的——“教儿童学会自己解决冲突”。设计如下教学环节:(一)谈话中引出冲突(二)借故事面对冲突(三)回收自己的冲突(四)由冲突升华友谊

  四个环节体现了“导入——明理——践行——升华”的'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2、 自主探究,实践体验

  在新课改中《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强调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教师要组织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这就需要把活动化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形成“认识—渐进—发展—飞跃”的轨迹,让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在活动中得以迁移,得以提升。在本堂课中,我是这样组织实施课堂活动的:

  活动一:谈话中引出冲突

  谈话是品德课教学中最常见的活动形式,课的开始,我以《牙齿和舌头的故事》这则简短的笑话来引出“冲突”这一话题,告诉学生生活中时时处处会发生冲突,发生冲突很正常。然后通过一个小调查:曾经和同学发生过冲突的请举手。一下子拉近了“冲突”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开门见山,直奔本节课的主题——当冲突发生后。

  活动二:走进故事屋

  借助《小欣和小琪的故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会化解冲突的方法。我把故事分成了三个部分,通过“三问”来激发学生内心体验,体会化解冲突的方法:

  (1)走进人物内心体验

  片段一:小欣看到小琪因父母离婚后,一个人闷闷不乐的样子就跑过去安慰她。没想到小琪却甩开小欣的手,并生气地说:“走开,我讨厌你的同情。”在这段内容之后,我问:如果你是小欣会怎么样呢?让学生通过“小欣”这个特定的角色,体验人在常态下受冲突时的真实感受;让学生走进了小欣的心里,同时使学生懂得发生了冲突不能冲动,要努力保持冷静。从而指导学生遇事如何使自己冷静下来,先由学生自己介绍好方法,然后老师适时补充。“深呼吸、数数、暂时遗忘、转移注意力”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冷静面对冲突。

  (2)以旁观者的身份发表意见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片段二:通过一段录音旁白,让小欣来到学生中间,问:谁愿意劝劝她,帮帮她?在拉近学生与小欣的距离的同时,又把他们置身于旁观者的角度,引导他们理性地思考。在学生劝说的过程中,既凸显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又在老师适时地点拨,及时地总结中有所悟:懂得当冲突发生后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宽宏待人。

  (3)设置悬念引起思考

  片段三:第二天,放学了,小欣真诚地与小琪沟通,并邀请小琪到自己家里做作业。录像中小琪想要说什么,被小欣打断了。课堂上,我抓住这个疑点,提出了第三个问题:猜猜小琪想说什么?借“小琪”的话引导学生懂得,当冲突发生后,要问问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做错了,就应该勇于认错。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面对面真诚沟通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对化解冲突来说很重要。

  (4)及时总结巩固

  明理之后及时地总结非常重要,因为那些方法,道理往往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所以故事之后,我要求学生谈谈体会,明确当冲突发生后,如果我有道理,我要宽宏待人。如果他有道理,我要向他道歉。然后,教师进一步用三句半的表演形式总结,既缓解了学生在故事中那一波三折的紧张情绪,同时对化解冲突的方法予以强化巩固。

  活动三:实践“回收冲突“

  1、“冲突对对碰”——再现冲突:首先,我通过课前的“冲突小调查”选择学生中发生冲突的典型事例,现场调解,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冲突的原因,帮助学生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确,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由此,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思索,以便他们今后遇到冲突时能冷静处理,而不是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白白耗费精力,破坏友谊。然后,鼓励面对面沟通交流,化解冲突。最后通过“笑脸奖章”祝贺他们化解了冲突。以此让学生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宽容地说一句“没关系”就可以避免冲突的发生;站在对方的角度想,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个拥抱,一次握手就可以化解冲突。

  2、“我的冲突我收回”——实践体验:学生在之前的环节中已经看到化解冲突其实并不难,已经跃跃欲试了,此时先请他们谈谈自己与同学发生的冲突,当时怎么做,现在会怎么做。待到水到渠成时,让他们离位亲自来到冲突对象面前面对面地沟通交流,互相给对方贴上笑脸奖章,实现了心灵的碰撞。同时,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也可以发现一些“好人缘”的学生,作为第二课时的延伸:下节课老师要请你们来介绍拥有“好人缘”的秘诀呢!

  3、“多种沟通化解方法”——拓展开放:品德是一门开放的课堂,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学时间还是教学地点,教学评价还是教学资源,都是开放型的,都在努力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拓展:除了面对面沟通交流之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与人沟通交流?学生们很快就发现:电话、书信、网络等都是沟通交流的好工具。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更到位,更有效,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化的生活气息。

  4、“冲突大考场”——创设情境:选取了教材“辨析角“中的两个典型的情境,首先,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然后集体交流,最后采用师生合作表演、生生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现化解矛盾冲突的过程。这样既检验了教学目标落实情况,即学生是否已经学会如何面对冲突,化解冲突。又增加了课堂活动的趣味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活动四:赠送“心语卡”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情感的提升,让他们借“心语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课堂上真情荡漾,教师借机总结升华。

  四、 说板书——主题鲜明,简洁明了

  本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简洁明了:化解冲突的几个步骤方法:“冷静面对、换位理解、宽容待人、真诚沟通”一目了然,但又体现出较强的视觉冲击力。2、主题鲜明:化解冲突四步法串成一颗大大的爱心,同时又凸显出中间的爱字,告诉学生爱是理解尊重,是避免产生冲突,化解冲突的基础。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广西版高一美术欣赏课本中第三章第五节《中国古代山水》。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 教材分析:

  1.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主要针对中国古代山水的发展概括及其艺术特点作系统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绘画,掌握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本课以多媒体展示相关作品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为主线,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学习到相关的知识。

  2、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了解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并掌握一定的欣赏方法。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感受美好河山,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

  3、重点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人物画和花鸟画,同学们对中国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作为三大题材之一的山水画在绘画手法上、艺术形式上较之前者有很多不同之处,只有认识它的艺术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作品欣赏。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中国古代山水的艺术特点。

  4.难点分析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但意境往往较为抽象,而且不同时期、不同的画家对意境的追求和表现都不一样,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我把如何理解山水画中的“意境”?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回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作品,不断地采用欣赏——设问———讨论——启发——回答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在探讨中感受到乐趣,既培养了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又使学生在审美中获得快乐。

  三、 学习方法

  1. 自主性探究法。

  2. 对比法。

  北中的学生素质较高,自学能力较强,因此我增加了自学、讨论、问答的分量。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适当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性探究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学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节中,我特别强调学生运用对比法。古今对比、中外对比、旧识和新识的对比, 运用对比法能有效地增强自主学习的效率。

  四、 教学过程

  1.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播放古乐《高山流水》展示古代山水画图片。

  教师导入: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情感,体现着东方艺术的崇高审美理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了解中国古代山水。

  2.知识探究(分三部分:自主阅读、画法分类、艺术特点探讨)

  (1)自主阅读。找出古代山水画的发展线索;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作品。

  *学生说说古代山水画发展概括

  *提问:你最喜欢的或最不喜欢的作品是哪一幅?

  *生答:………。

  *教师引导: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我们暂且保留自己的观点,学习结束后我们再作定论。

  这个环节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

  (2)古代山水的画法分类

  古代山水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些知识的掌握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山水。

  *教师简单介绍浅绛山水、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然后让学生就课本中的作品进行归类,并提问。

  (3)如何欣赏古代山水?(古代山水的艺术特点)

  结合多媒体,边欣赏、边分析、边提问、边小结。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三大题材之一,前面四节已经学习了人物、花鸟,介绍了欣赏中国画的基本方法,所以这一节我抓住几个不同点进行分析:1。意境;2。笔墨技法;3。空间布局;4。其它。这一节是本课的重点难点。

  A.意境赏析

  *对比花鸟画和山水的意境

  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回顾来说明山水画的借景抒情与花鸟画的托物言志是一脉相承的。

  *对比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意境的不同追求

  北宋的作品着重与山川景物的描绘,追求“身临其境”的意境。赏析范宽《溪山行旅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南宋突出表现在追求诗的意境,赏析马远《踏歌图》。

  元代的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更强调主观抒发与个人风格的创造。赏析倪瓒《渔庄秋霁图》。

  *不同的画家对意境的追求和表现也不同。

  思考:从《雨余柳色图》和《千里江山图》的不同意境猜猜画家的性格、经历有何不同?

  B.笔墨技法

  古代山水画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表现程式:

  通过多媒体简单介绍山水画的画法步骤:勾、皴、点、染。

  介绍几种基本的皴法:折带皴、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多媒体展示相关的作品。

  提问:画家运用了哪些不同的技法来描绘不同的景物?(让同学们进行分析归类并体会不同皴法表现出的山体有何不同)。

  C.空间布局

  这是中国画最有特色的地方。我采用对比法,把油画的风景画与中国的山水画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出它们的不同点,找出国画的空间布局的特点。

  油画使用固定透视,而国画使用散点透视,用以大观小的方法,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景物融汇在同一空间内。

  欣赏《千里江山图》。通过欣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山水画独特的空间布局,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D. 留白

  欣赏《寒江独钓图》、《雨余柳色图》

  提问:画家是怎样表现水的?

  提问:人物、花鸟有留白吗?西方的油画有留白吗?

  通过提问分析使学生理解山水画中的水、云、雾常常用留白的手法来处理。这种富于想像的处理手法体现了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古代审美情趣的体现。

  E. 随类赋采

  采用对比法:同时展示油画和古代山水画

  提问:油画和中国山水画在色彩的处理上有何不同?

  这几个环节的知识性较强,单纯欣赏会枯燥乏味也学不到知识。我加强了师生的互动,整堂课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进行探究学习。另外,我还通过问答加分的形式激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有效的解决了欣赏课的枯燥乏味,收到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 学生小结,教师总结。

  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说说通过学习后,对中国山水画的态度看法。(允许学生保留个人观点)

  教师总结:肯定本节课的学习气氛、学习成果,激励同学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课的时间安排:

  导入2分钟,知识探究30分钟,小结8分钟。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五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前门情思大碗茶》。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 说教材

  这一部分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几个方面进行陈述。

  1.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初中音乐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首歌曲含有京韵大鼓的韵味,表现了远方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爱恋之情。

  2. 教学目标: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的特征和教材内容。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聆听、模唱学习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热爱民族音乐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用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和各类装饰音。

  二、 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根据学生年龄的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

  法、直观演示法、学科整合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 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合作法、总结反思发、自主探究法,同时我还让学生多听多练,自省自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 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

  1.赏析歌曲,导入新课(赏析)

  播放歌曲说唱脸谱音乐,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欣赏。说唱脸谱是八年级学过的一首带有浓郁京味的歌曲。欣赏完后教师提问学生,这首歌有什么特点,与以前欣赏过的京剧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前门情思大碗茶。

  2欣赏原唱,体验京味(原唱)

  播放教学磁带前门情思大碗茶,让学生体验将京剧、音乐、歌舞节目糅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音乐体裁。感受音乐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 歌曲学唱,突破难点(这个环节我又分为4个小步骤)(学歌)

  1、用打哈欠的方法打开喉咙跟琴模唱歌曲旋律。

  2、用划拍子的方法学习节奏,用教师范唱与讲解的方法学习本节课的各种装饰音,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3、随范唱填词演唱歌曲。提示学生仔细体会京剧风味的流行歌曲特点,唱出远方游子对祖国故乡北京的无限爱恋之情。

  4、在熟悉歌曲以后,指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加深情感体验。

  4.小组合作,大胆编创(编创) 新课标要求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发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在这个环节,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每个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竞赛,用独唱,对唱,齐唱,表演唱等形式来展示编创成果。最后由学生互评,选出本节课的优胜组。这样,学生在欢乐热闹的气氛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学习能力。

  5.课堂小结(小结)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在本节课的最后,我采用了归纳式的'结尾。让学生再次领悟本节课所反映的生活情趣。并告诉学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音乐的思想感情。

  板书:赏析—原唱—学歌—编创—小结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层次分明,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流程。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让音乐这魅力无穷的艺术,成为同学们心中的花朵。铺满同学们人生的道路!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描写荷兰田园美景的文章,全文围绕“牧场之国的荷兰”来写:碧绿的草原,黑白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安谧的夜晚,闪烁的灯……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和感受到荷兰田园那诗情画意的美以及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体会优美恬静而又充满生命气息的田园风光。

  2、有感情地朗读,体味草原、牲畜与人的和谐交融及诗情画意。

  教学重点、难点:

  在朗读过程中,领略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田园风光,体会草原、牲畜与人的和谐交融。

  二、说教法

  在《泉城》、《九寨沟》两篇课文教学之后再来教这篇课文,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体味。教师的责任重在组织学生开展好活动,激励学生读好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几个鲜明、生动的画面描写了荷兰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在教学中不必过多分析,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找到自己感受比较生刻、比较喜欢的部分读一读,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通过交流加深印象,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教师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抓住重点,知道整体感知,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读自己认为优美的段落,背诵一两部分,积累优美词句。然后安排小导游活动,进行迁移性训练,促进学生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最后,设计拓展性的练习,找一找有关荷兰的资料。

  三、说过程

  (一)、情景激趣

  学生欣赏多媒体展示的画面:画面中有运河、草原、郁金香、奶牛、骏马、长毛山羊、灯塔┄┄同时配以清远悠闲的音乐。学生在享受音像带来的美妙感受之余,很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的。

  《田园诗情》所描绘的是荷兰的异国风情,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积累较少,创设情景渲染,给予学生感官的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学生在享受音像带来的美妙感受之余,一定很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的。这就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个体自学、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要求: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想想荷兰给你留下的印象,找找在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把它们划出来,再试着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这一环节,我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给予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保护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个体的自我学习、整理、归纳,为集体交流作准备。

  (三)、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1、交流: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为什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感情,悟出新的见解。

  重点理解下列语句:

  (1)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2)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骠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

  (3)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2、怎样理解“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里启发学生从整体上回顾课文内容,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下一个环节作好了准备。

  这一环节,不同学习风格、思维方式、表现形式的学生个体,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他们既主动获取了知识,又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促进其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

  (四)、积累迁移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想怎样介绍荷兰的风光呢?

  荷兰的乡村十分迷人,充满了诗情画意,人们把它称作——。我们首先来到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接着又来到碧绿的低地——。到了傍晚,我们上了小船,航行在运河之中——。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让学生想象成为导游,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与课文内容贴得更近,促进了学生积累内化课文语言。

  (五)、拓展延伸

  荷兰这么美,你还想了解它更多的情况吗?课后以小组为单位上网去找一找有关荷兰的资料、图片。

  学生学了课文意犹未尽,这部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合作精神,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感性积累。

  板书设计

  田园诗情

  美丽迷人的

  真正的荷兰 天堂般的动物世界

  宁静安谧的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又结合班级情况和单元重点。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能量从而积累知识。

  二、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就以上目标结合新学科课程标准我将本课的重难点设计如下:

  1. 教学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三、说学情。

  1. 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2. 能力分析: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 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四、说教学方法:

  我先说教法:说明文是相当枯燥了,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加以提炼。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读,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相对有难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本文作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问,尤其是语言方面更有许多值得体味的地方。

  我再说学法:教育学家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需要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1. 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筛选重要信息,比较两篇短文在内容

  上有什么不同联系?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明确: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六、布置作业。

  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

【说课稿】相关文章:

苯说课稿08-25

《坐井观天》说课稿08-24

钱学森说课稿06-09

蜡烛说课稿07-05

匆匆说课稿06-08

《迟到》说课稿06-09

跳水说课稿06-13

比尾巴说课稿06-08

口技说课稿06-14

雪花说课稿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