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说课稿>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时间:2023-07-31 17:50:23 志升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戊戌变法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戊戌变法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1

  大家好!很高兴在此献课。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戊戌变法》,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戊戌变法》,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探索”的第7课的内容。课文一共包括二个子目,分别是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主要从戊戌变法的产生、发展和失败的线索,讲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课文是构成中国近代化探索这一主题的重要内容。按照课程标准,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知公车上书的历史,识记变法法令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历史知识和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

  2、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明白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理解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政治体制下,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制作图表,归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形成知识的系统化。

  2、以谭翤同英雄事迹为例,探讨谭翤同有哪些精神值得借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体会维新派为拯救腐朽的清王朝向他国学习的精神。

  2、学习维新人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

  公车上书的概况、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办法:主要采用谈话法、讲解法,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和军事五个方面具体讲解。

  【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处理办法:主要采用读书指导法、问题探究法,从变法从变法内容上一步步引导分析戊戌变法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四、说教法和学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基础教育改革,转变教学方式,我制定如下教学方法:

  【教法】

  1、谈话法:采用师生问答方式引入本课主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图表法:以图表形式,系统归纳变法历程,形成知识的系统化。

  【学法】

  1、阅读指导法,按照自主学习,学会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

  2、问题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突出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按照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学科教学方法理论,结合讲解-接受教学模式,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回顾洋务运动的史实,说明洋务运动作为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一场自救运动没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向学生提出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的变法图强的自救运动又会如何的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在新课学习这一环节,我把教学内容按照开始-高潮-结束这个思路进行整合,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进行新课学习。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展示课件)

  开始——公车上书

  设置问题思考,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公车上书的原因,展示图片,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人士的活动。通过创办报刊,建立强学会,推进变法运动地开展,突出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高潮——百日维新

  这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其中百日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将通过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变法的具体内容,运用图表方式,梳理变法的主要内容,运用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变法内涵,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

  结束——失败

  戊戌变法的失败,这是本课的难点内容,提出变法失败的原因和主要历史意义的问题展开探究,深化课文学习,并结合谭翤同在变法期间的表现,加强学生情感教育。

  第三环节:课堂巩固。我将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变法内容和变法历史意义,强调说明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导这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最后以“谭嗣同的死值得吗”?为题,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写一篇300字的议论文作为学习的拓展延伸。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以“谭嗣同的死值得吗”?为题,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写一篇300字的议论文作为学习的拓展延伸。(展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戊戌变法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教材第二单元第6课第一条目,在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的基础上,我把课题命名为《劫难中的抗争——戊戌变法》。本课主要从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是下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及变法过程、变法结果的分析,使学生看到戊戌变法是国民为了自强而进行的改革和采取的促进国家富强的探索,虽败犹荣。

  教学难点:

  让学生看到近代中西方的巨大差距,产生民族忧患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并由此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通过观看视频、观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交流、引导感悟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三、说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和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知道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与事件,了解维新变法是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急形势下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政治改革,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课堂问题的讨论,理解维新变法是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急形势下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政治改革。

  (3)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康有为等维新思想和活动的教学,认识到康有为等人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学习,要求维新变法,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价值。

  四、教学策略

  1、“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法:

  采用设问的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剪辑的“19世纪末的中国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的视频资料,冲击了学生的视线之后,通过情景的创设来激发学生思考。以一句话概括19世纪末的中国国情,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严重,调动学生情绪,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境遇,中华民族岌岌可危,直接切入本课主题。

  讲到民族危机的深重,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面对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日本的崛起,你会想到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请你来献计献策!通过这一情景模拟,再加上前面几节课所学的近代中国的屈辱的知识,学生争相介绍拯救中国的良策。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相应的分析总结,让学生了解在当时的中国,进行变法改革是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为了自强而采取的促进国家富强的探索。

  近代的生活毕竟与学生今天的生活相差很远,要让学生完全融入历史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近代中国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利用初一学生中普遍喜爱的形声并茂的视频资料的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结合所学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拯救当时危机深重的中国。引导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下,带着兴趣、怀着好奇进行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满了轻松、活泼,通过体验近代的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迁移能力等,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2、讨论教学法:

  在教师创设的轻松和谐的氛围之下,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互相启发、弄懂问题。获取新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了解了近代中国的国情及资产阶级试图通过变法改革来拯救中国的社会背景之后,让学生看了一段视频资料,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公车上书”的过程,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假如你就是当时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你会在上面签下你的名字吗?但清政府有“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签了名会有杀头的危险的,你还敢吗?为什么?让学生在讨论与辩论的中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珍惜生命的生命价值意义。

  在进入新课学习“百日维新”时,列出光绪皇帝下令变法维新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思考所列出的改革内容属于那方面的变法,同时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归纳出各项变法改革的意义。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又使学生对百日维新变法形成较为整体的`认识,为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

  讲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学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双方力量对比、变法的内容及过程等方面)来归纳概括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

  在学习了戊戌变法之后,针对变法失败后康、梁二人“逃”往国外,而谭嗣同流血牺牲的不同做法,以“传承借鉴——史海撷珠”小组讨论、个人辩驳的方式思考“有同学说:康有为、梁启超逃到国外去是胆小怕死不爱国了。你们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在总结学生的发言后再提问“那这样的话,谭嗣同的死不就是白白牺牲了吗?思考一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思路一:可从谭嗣同献身精神给后人的激励方面考虑。思路二:可从维新人士逃脱后继续斗争的作用方面考虑。”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在总结“不论是暂时的逃离还是留下牺牲的,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都是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让学生达到了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了未曾有的震撼。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激发出奋发读书、振兴中华的激昂情感,没有一句口号,也没有一句说教,潜移默化的民族精神教育水到渠成。在教师创造的平等、民主的氛围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联系现实生活,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

  小结

  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之下,从做中学,从尝试中学,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大胆质疑,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并对他们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另外,在现存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活化教材,发掘各种内在因素,有利于促成历史学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戊戌变法说课稿 3

  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是新编教材上册)第二章的第七节,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地位非常重要。一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继续: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饱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希望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救亡图存之路。但最终,由于维新思想的宣传和变法的措施触及到顽固派利益,变法运动遭到扼杀。这样的结果,又进一步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反思,为之后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人开始跳出了“中体西用”的迷局,越过学习“器物”的层面,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又一个重要步骤;同时,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考虑到本课的内容比较多,有变法的背景,兴起,高潮(百日维新),结果,评价等,本课教学准备用两个课时。第1课时主要解决变法的背景、兴起;第2课时,继续完成变法的高潮、结果以及评价。为了教学内容、过程的连贯性、延续性,应安排连堂课。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地方,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它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它的产生发展也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

  另外,变法的内容也是重点。学生通过对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变法的本质,也可以在比较中发现维新思想与变法内容的差异。从而体会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以及社会改革的不易。

  从难点来看,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授课时需要教师精心设问启发诱导,在适当补充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得出正确的认识。

  戊戌变法的评价也是难点。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探究,同时给学生以一定的提示。

  根据对本课教材的分析,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能力来看:

  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兴起、内容、结果。

  理解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以及变法的意义和教训,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从过程与方法来看:

  通过查找和阅读资料以及分组讨论有关问题,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发掘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潜能。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看:

  了解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部分是方法的问题。

  首先是教法。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改革思路。从本课的教学内容来看,戊戌变法的兴起、内容都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变法的评价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其思维也逐渐趋于理性化,为本节课开展探究提供了条件;此外学生对自主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让他们亲自动手寻找发现更,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欲、表现欲,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同时结合教学目标的实现、的需要,也考虑到本人优于课堂组织和多媒体教学的长处,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再就是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而我们经常提到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同样也是要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让学生自己掌握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的大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课的设计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讨论能够有效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和历史学习的方法。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阅读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体,以情境问题为任务驱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三部分是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按照“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设计。从具体的教学流程来看,“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探究——提出问题,初步探究——发现问题,深入探究——总结反思,拓展探究四个环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以一则诗歌为主线,围绕诗歌提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人文素质。

  在进入正式的教学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教师要做好知识储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也需要观看相关影片、阅读相关资料做好情境准备,通过预习教材,做好知识准备,并且按要求分组。

  在第一个环节里,以多媒体呈现诗歌,并请学生朗诵诗歌,从而将学生带入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这样一个历史时刻。制造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历史氛围为学生的探究创设情境,并提供探究的材料。

  并且提出这样的问题:“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倒流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将有何感受?

  由已掌握的知识导入探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能充分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探究的动机,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由“多事”来总结变法的背景,由“感受”来引入变法的兴起。

  在第二个环节(提出问题,初步探究)里,教师再就诗歌提出问题

  1、落日的紫禁城为什么热闹起来?

  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热闹起来意味着变法运动从维新思想的传播已经开始兴起。

  2、“几个读书人”“呼号”些什么?在他们之前,有没有人提出类似的呼号?他们的主张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明确思维的方向,使学生理解维新思想的内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早期维新派的主张、评价的表格,利用多媒体适当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的生平,找出康、梁维新思想的基本主张,以及早期维新派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对维新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在提到康梁维新思想的时候,肯定会从教材中找到,“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道理”话,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正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那么,请学生看问题

  3、康有为为什么要在宣传变法思想的时候,贴上孔子的标签呢?

  这个问题是教材的'难点,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介绍《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内容。引导学生一方面理解“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可以减少变法宣传所遇到的阻力,与康有为的出身经历也分不开;同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注意提醒这个特点也反映了康有为以及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政治和思想上与封建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他后来是政治上倒退的一个原因。

  4、“几个读书人”除了呼号,还做了些什么?

  提示学生掌握变法兴起的其它内容。如“公车上书”、创办《中外纪闻》、成立强学会、与顽固派进行论战等。对“公车上书”,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显示画面,并提问: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举人都挣着上书光绪帝。假如你也是当时的应试举人,你会在上面署名吗?为什么?使学生思维进一步延伸,理解变法由思想宣传变成了爱国救亡运动。同时,教师展示《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示意图》进行简单介绍。“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则要求学生掌握内容、实质和影响,注意它在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

  第三个环节(发现问题,深入探究),关键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深入探究,最终解决问题。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当变法已经兴起,各种准备都做好之后,就意味着变法高潮的到来。并通过这样的提问,

  1、“一个苍老的声音”指的是哪些人的声音?为什么终于要“改”?

  理解高潮到来的原因。包括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等内容。改的标志就是光绪帝《定国是诏》。

  另外变法的内容也是重点,所以,学生自主学习了变法的内容后,要引导学生去思考:

  2、“改”了些什么?这些变化到底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从而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变法内容的作用。通过问题

  3、“改”的内容与维新派“呼号”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维新思想与变法内容的差异,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注意提醒学生光绪帝与“维新派的关系。从而形成对变法内容的正确评价。

  4、“杀”字指的是什么?

  反映变法的结果——戊戌政变。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只需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过即可。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反思,拓展探究的部分。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思考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历史在这里沉思”,沉思什么?为什么“眼角”会“滑落一行浊泪”?“悲哀”的是什么?“感动”的又是什么?从近代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角度思考。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各组派代表阐述观点后,教师点评:“沉思”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近代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滑落一行浊泪”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痛心,为辛亥革命的进一步探索埋下伏笔;而通过“感动”和“悲哀”来引导学生形成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评价。最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得到锻炼。此外,教师还还可以提供一组关于谭嗣同的材料,指导学生对谭嗣同的言行进行辩论、评价,从而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最后是教学预测。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与探究活动,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尝试指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组织课堂讨论。期望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辨析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戊戌变法说课稿】相关文章:

钱学森说课稿11-06

跳水说课稿11-13

贝壳说课稿11-12

口技说课稿11-15

数轴说课稿08-06

《草原》说课稿07-28

赵州桥说课稿08-10

猫的说课稿11-08

弹力说课稿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