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说课稿>《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时间:2022-12-24 17:17: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角形面积》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15篇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1

  今天阿尔法趣味数学网带来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75至78页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第八册认识了三角形,第九册会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联系在一起,为以后学习圆面积和复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起到铺垫作用。教材先从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开始,再运用拼摆、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渗透图形变换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关键:

  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学习自觉性较强的特点,采用尝试教学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利用学具独立作业,互相讨论和巩固练习,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加以讲解和点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操作能力。教学时,我按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推导公式、实际应用、巩固练习、课堂总结这六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为了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学生的思维。我采用实物直观法导入新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少先队大队旗,说出大队旗的长是120厘米,宽是90厘米,让学生利用旧知识计算大队旗的面积和归纳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红领巾,引导学生说出要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就是求三角形面积,从而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揭求课题

  我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了激趣法揭示课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承上启下、开宗明义的作用。我先直接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再提出问题“这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让学生互相讨论,说出三个问题。

  (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巧妙地让学生自己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把目标变成自身学习的需要,使学生由“要我学数学”变成“我要学数学”。

  三、推导公式

  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讲述,以实验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分四步进行。

  (1)引导猜想:

  我让学生按照课本75页的方法,用方格纸数出三角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底和高的长度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三角形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

  底6厘米高4厘米面积12平方厘米,接着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

  当学生心理上产生疑问,迫切地需要教师的讲解和验证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推导方法演示出来(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出一个三角形,把剪下的三角形拼到另一边,变成一个长方形)。

  以唤起学生的回忆,促进知识的迁移。然后再要求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换成其他图形,并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学具,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多少?(长10厘米,宽6厘米),计算出它的面积是10×6=60平方厘米,再沿着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6÷2=30平方厘米(如下图)。学生清楚地看

  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使学生沿着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规律去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接着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分别是10厘米、6厘米,用10×6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然后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开,可以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用10×6÷2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0厘米。学生再一次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半,而且观察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剪开的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致的,攻破教学的难点。

  (3)归纳公式:

  通过两个实验,学生纷纷讨论,并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用字母表示写作S=ah÷2,并点明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能忘记除以2,让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完善。

  4)看书质疑:

  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操作已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后,我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75页至77页的内容,比较与自己推导的方法有什么异同,突出说明课本是用“合”的方法验证公式,而我们是用“分”的方法来验证公式的,两种方法均把三角形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来推导,都能尝试成功。之后,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提出疑问,我再进行针对性的释疑,创造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疑敢问,进一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实际应用

  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便出示一道同课本例题相仿的尝试题:一条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是3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解答,分别叫好、中、差三类学生板演,我进行巡堂检查,了解信息反馈,去发现所估计出现的两种情况:

  (1)100×32÷2=1600平方厘米;

  (2)100×32=3200平方厘米,并按反馈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和讲解,强调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会计算了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五、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练习的效率,我合理地设计了三道练习题。

  第1题: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这是课本77页做一做的题目,属单一性练习,用于巩固新知识。

  第2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2平方厘米,求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这是课本78页练习十八的题目,属综合性练习,既复习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关系,又进一步巩固三角形面积计算,防止学生照样画葫芦。

  第3题: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看谁的解法最简便?这题属创造性练习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的散发思维。

  阿尔法趣味数学小课堂:说课总结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抓住要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我让学生联系本课初提出的学生目标,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得出:

  (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

  (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决定了;

  (3)计算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

  这样,通过疏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2

  说学习内容

  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84至86页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第八册认识了三角形,学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以及刚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联系在一起,为以后学习圆面积和复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起到铺垫作用。运用拼摆、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说学习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

  2、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学习难点: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发展迁移原则。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拼摆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采取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源的体验和理解。

  学习方法上我侧重以下几点:

  1、学会以旧引新,掌握运用知识迁移、学法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2、操作实验法。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摆出自己学过的图形,弄清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3、学习讨论法。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针对上述内容的需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说学习过程

  一、激趣定标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 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2厘米,高是1.5厘米,求它的面积。

  2.既然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

  (二)学习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 2、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

  (一)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学生演示拼摆图形

  (3)讨论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能帮助我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学生演示拼摆图形(突出旋转、平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演示拼摆图形

  4.巧问质疑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5、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同时板书)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三)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1、教学例2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由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答案(教师板书)

  (四)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生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三、测评训练

  通过测评训练,测评学生所学的新知识是否掌握,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四、小结

  同学们真棒,大家都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长方形。运用拼摆、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五、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设计使学生一目了然,工整、简单、明白。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并学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参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考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大队旗、中队旗、小队旗;每个学生准备剪拼的图表、剪刀等。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少先队大队队旗,要求计算大队旗的面积。(长120厘米,宽90厘米)

  2.接着出示红领巾,要求计算红领巾的面积,提出求三角形的问题。

  二.出示课题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这堂课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你们先想一下,这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要求)讨论后投影片映出:

  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三.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面积。

  要求学生按课本第67页上的插图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同它的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猜想。

  底高面积

  6厘米4厘米--12厘米(学生可能会说出,三角新面机形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

  师:前面我们只是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的一半,还需得到证明。大家回忆一下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投影机上演示:

  (图形)P213

  生:用割补的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推导出计算平形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师:那么三角形能不能通过剪拼的.办法转化成长方形呢,我们大家来做个实验。

  (1)请同学们拿出预先准备的长方形纸片,先量一量长方形的长和宽(长10厘米、宽6厘米),并计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沿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图形)P214

  (这个实验,让学生清楚地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

  (2)让学生再拿出预先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的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底10厘米、高6厘米),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沿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再计算出它的面积。

  (图形)P214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剪开的三角形底和高是一致的,充分相信剪开的一个三角形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半)(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通过上面两个实验,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说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3。自学课本

  师:刚才我们是用“分”的办法证明,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课本是用“合”的办法证明,把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同桌二人互读,相互讨论)

  4。教师小结

  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得出的。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也是通过把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得出的。这说明图形是可以变换的。

  四、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1。出示尝试题

  教师:上课开始时,我们提出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个问题能解决吗?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先要量什么?然后编出尝试题.

  学生到黑板上量出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约33厘米,编的尝试题是: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约是3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学生边看课本边尝试练习。

  3.教师讲评。

  针对学生尝试练习情况评讲。特别指出: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注意什么?(不要忘记除以2)如果只有底*高,忘了除以2,算出来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五、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十九第1、2题。

  2.竞赛题。

  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只要列式)。看谁想得最快,解法最简便。(同桌二人可以相互讨论)

  (图形)P216

  解法有:

  1.60*60+20*30/2*2

  一个正方形加两个三角形

  2.60*80-60*20/2

  一个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

  3.60*60+20*30

  一个正方形加一个长方形

  以第三种解法构思巧妙,把下面一个三角形移到上面,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要求学生联系上课开始时提出的三条目标回答)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

  1.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高/2

  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确定了。

  3.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算得结果不是三角形的面积,而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面积》,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部分知识学习为以后学习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圆的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以及在第三学段几何图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材的编排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渗透了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渗透转化、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也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但是在知识和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虽然在学习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时,对图形的转化、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自然也有不同层次,因此本课的学习就让学习充分利用好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次渗透旋转平移的思想,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准确理解三角形的计算公式。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培养探索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参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全过程和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

  学具准备: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厚点得纸张),多媒体课件,教师演示教具一套。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后能做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

  1、实验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学习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反复实验、讨论,在操作、实验、讨论的过程中牢牢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推导过程,指导学生操作,帮助学生理解转化的数学方法在图形中的应用。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具演示配合讲解。观看课件演示后,部分有困难的学生可能还无法掌握旋转、平移的操作过程,这时,教师再用实物教具演示这一过程,并配合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推导过程这一重点内容。

  4、发展迁移法。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二)说学法

  根据本节内容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应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说教学过程

  为凸显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切实高校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回顾旧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找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唤醒学生对图形转化的形成过程的回顾,同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情境引入

  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来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设计思路: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启发。要解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我们能不能从已学图形计算公式中得到一点启发呢?(思考)请你们先拿出第一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大家可以拼一拼,看能拼什么图形?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新知的形成,同时,再次渗透转化思想,先进生带动后进生在学习新知识上得到提高,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思路,做好铺垫,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猜测能力。

  2、分组操作交流。

  (1)以四位同学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展示、交流。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拼组的图形

  问: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平行四边形)

  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3、请大家拿出第二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能摆出几种图形?

  (1)分组进行操作

  (2)小组交流、展示

  (3)启发: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如果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同学,你们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三角形的底与高有什么关系?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总结回答。

  (5)教师通过幻灯片旋转、平移演示、让学生感知。

  4、拿出第三组教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用同样方法进行操作,交流。从而总结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5、通过上面的实践操作,同组之间的同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叙述可能不够全面)。

  根据回答引导总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6、让学生大胆尝试,推导说理。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反复实验、讨论,在操作、实验、讨论的过程亲身经历体会、感受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学生会牢牢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个过程也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尊重了学生为主体地位,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关键,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三角形的底是5cm,高是4cm,求三角形的面积?

  2、三角形的面积是18平方分米,高是4分米,底是多少分米?

  3、出示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同底等高的三角形,他们的面积相等吗?

  设计思路:在练习中,检查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巩固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认识,加深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记忆,此练习题量赛然不大,但含钙量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弹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加强学生逆反性思维模式训练,练习题呈现的方式多样化、坡度适中,强化了本节课的重点,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内花了新知。

  (五)课堂总结,深化新知

  最后,我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有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概括小结,这样会给学生一个系统、完整的印象,不但是本节课有了一个精彩的结尾。

  四、说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

  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设计意图:强调公式推导的转化的思想,再现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有利于写生更好的完成本课任务。

  以上只是我的对本节课设想,由于学习主题是鲜活的,课堂是动态的现实的课堂与预设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根据教学主线结合学生动态生成随时调整预案,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恳求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稿到此结束,谢谢!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课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掌握了它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知识之一。因此,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材的编排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面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说明:这里强调“过程”,即:让学生亲身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探索与获得的过程,而不是要教师直接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讲明给学生,让学生处于接受的状态。这样设计,符合了新课程学生的现代学习观。)

  (2)通过多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图形的拼摆,渗透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探索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拼合而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采用:

  1、实验法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课件演示,配合启发。

  学生动手实验,交流汇报之后,再看课件演示,教师给予点拨,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请学生回忆并指名学生说明上节课同学们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完整地说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继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对于表达不清楚、不完整的同学,教师显示课件,启发其完整的表达,并给予鼓励。)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索新知

  出示问题:怎样把三角形的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填写实验报告单。(说明:学生准备直角、钝角和锐角三角形各两个,且两个直角、两个钝角和两个锐角三角形的形状分别完全一样。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中感悟出“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拼摆的前提,通过学生亲手拼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有助于“用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概念的建立。)

  2、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成果,并演示拼摆的操作过程,说明拼摆的方法。“我的发现”这一栏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大胆地发言,说出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教师给予鼓励。(设计意图:让学生汇报实验成果,教师给予表扬肯定,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设置“我的发现”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课件演示三角形拼摆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动手拼摆,再播放课件演示这一顺序必须把握好。先让学生自由做实验,有利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由发挥,而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学生汇报实验成果之后,再观看课件演示,这就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的展现了图形拼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4、小组合做,讨论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

  学生借助手中的图形讨论问题。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学习成果。

  教师结合课件补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讨论、交流中发现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的关系,帮助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三)巩固拓展

  1、课件出示两道基本题的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课件演示规范的板演过程。(设计意图:基本题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2、课件出示两道拓展题的练习。(判断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三角板,实际动手量出三角板的底和高,再计算面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提到。)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经过大家亲自实验,归纳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真了不起!但请大家仔细想想,这节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设计意图:一堂课的学习,不能让学生产生错觉,认为把本节课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产生了疑问,才会积极地去探究。)

  六、说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字母表示:s=ah÷2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基础上安排的。所以,要想使学生理解掌握好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必须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相应的知识为基础,运用迁移和转化理论,使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也为今后进一步学好梯形面积、圆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打下基础。在实际生活中,三角形面积计算有着广泛的作用,因此,学生必须学会这一内容。

  (二)、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动手自主探索、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材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四)、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准备3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以及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学有价值的数学。本着这一理念,我将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景,提供学习材料(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让学生自主选择、拼摆成学过的图形,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与实物演示配合讲解,使学生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教法上总体体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概括总结————应用拓展。

  2、学法

  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应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探索

  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我们学校一年级有一批小朋友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做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屏幕出示红领巾图。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

  再从红领巾的形状揭示本节课研究、探索的课题。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归纳新知

  1、寻找思路:

  首先让学生温习以前学习的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然后通过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观察沿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以及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直觉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规律,增强了整体意识。

  学生由于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必然会产生: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呢?从而让学生自己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旧知识成为新知识的铺垫。

  2、分组实验,合作学习。

  (1)提出操作和探究要求。

  根据学生“学”的需要设计了一个合作学习的程序,首先出示讨论提纲: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能拼出什么图形?②拼出的.图形与原来三角形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己解疑释惑的机会。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讨论。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和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拼的?能说一说你的拼法吗?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困生怎样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如下图):使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

  在探索操作中使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与转化方式。

  (3)展示学生的剪拼过程,交流汇报。

  首先让学生进行汇报演示,然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演示,(课件演示3次试验:分别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每一次的实验演示后都进行一次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得出: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使学生更具体、清晰的弄清了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后,它们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样突破了教学难点,体现了“转化”方法的价值。

  3个实验演示后再进行一个强烈的对比,拿出两个形状相同但是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进行操作演示,更加深突出了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归纳公式

  让学生按照显示的提纲讨论、交流、归纳推导过程,教师进行如下板书,加深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因为: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然后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板书S=ah÷2

  从而启发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去得出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接着让学生从书本85页的“你知道吗”中了解中华民族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三)、实践应用

  (1)应用新知,解决问题。进行课本例题的教学,并板书。例题的板书让学生从中知道解决问题时的书写格式。在教学环节上做到了前呼后应。紧接着问学生:你认为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什么地方容易出错?强调“÷2”这一关键环节,完成小练笔后交流、讲评。

  (2)、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练习分四个层次设计,第一层基本练习,旨在巩固、熟练公式;第二层设计判断练习,学生在思考中,从正、反两方面强化对公式的理解;第三层次,主要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计算三角形交通警示牌及计算三角形菜地的面积,让学生把数学回归生活;第四层次变题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逆向思维能力,同时深化三角形面积公式。

  (四)、回顾总结,深化提高:

  本课结束前问学生:这节课我们探究了什么?是怎样探究的呢?

  通过这两问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按照示意图,对本课作出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自己获取知识的思路和过程,归纳提炼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应用这些方法去探究问题,自己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精神。

  附:板书

  例1… …

  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 S=ah÷2

  三角形面积=底×高÷2 =100×33÷2

  S=ah÷2 =1650(cm)

  答:做一条红领巾需要1650平方厘米的布料。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并学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参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考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大队旗、中队旗、小队旗;每个学生准备剪拼的图表、剪刀等。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少先队大队队旗,要求计算大队旗的面积。(长120厘米,宽90厘米)

  2、接着出示红领巾,要求计算红领巾的面积,提出求三角形的问题。

  二、出示课题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这堂课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你们先想一下,这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要求)讨论后投影片映出:

  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三、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面积。

  要求学生按课本第67页上的插图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同它的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猜想。

  底高面积

  6厘米4厘米—12厘米(学生可能会说出,三角新面机形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

  师:前面我们只是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的一半,还需得到证明。大家回忆一下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投影机上演示:

  (图形)P213

  生:用割补的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推导出计算平形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师:那么三角形能不能通过剪拼的办法转化成长方形呢,我们大家来做个实验。

  (1)请同学们拿出预先准备的长方形纸片,先量一量长方形的长和宽(长10厘米、宽6厘米),并计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沿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图形)P214

  (这个实验,让学生清楚地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

  (2)让学生再拿出预先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的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底10厘米、高6厘米),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沿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再计算出它的面积。

  (图形)P214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剪开的三角形底和高是一致的,充分相信剪开的一个三角形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通过上面两个实验,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说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2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3、自学课本

  师:刚才我们是用“分”的办法证明,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课本是用“合”的办法证明,把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同桌二人互读,相互讨论)

  4、教师小结

  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得出的。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也是通过把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得出的。这说明图形是可以变换的。

  四、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1、出示尝试题

  教师:上课开始时,我们提出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个问题能解决吗?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先要量什么?然后编出尝试题。

  学生到黑板上量出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约33厘米,编的尝试题是: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约是3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学生边看课本边尝试练习。

  3、教师讲评。

  针对学生尝试练习情况评讲。特别指出: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注意什么?(不要忘记除以2)如果只有底x高,忘了除以2,算出来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五、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十九第1、2题。

  2、竞赛题。

  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只要列式)。看谁想得最快,解法最简便。(同桌二人可以相互讨论)

  (图形)P216

  解法有:

  1、60x60+20x30/2x2

  一个正方形加两个三角形

  2、60x80—60x20/2

  一个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

  3、60x60+20x30

  一个正方形加一个长方形

  以第三种解法构思巧妙,把下面一个三角形移到上面,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要求学生联系上课开始时提出的三条目标回答)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

  1、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底x高/2

  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确定了。

  3、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算得结果不是三角形的面积,而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4-87页。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充分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对三角形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本课内容编排的最大特点是突破实践性、研究性,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研究,逐渐明白所学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达到将所学图形(三角形)转化为已学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平行四边形),从而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学习需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准确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践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同时使他们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来获得知识,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式推导和运用。

  难点: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学具与教具的准备: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两个。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你还能记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S=a×b)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这样,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唤醒学生对有关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2.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你们有兴趣吗?(揭示课题)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启发

  要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我们能不能从已学图形计算公式中得到一点启发呢?

  2.分组操作交流第一组学具

  让学生先拿出第一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大家可以拼一拼,看能拼什么图形?

  (1)以四位同学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展示、交流。(可能展示以下几种图形)

  问: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平行四边形)

  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分组讨论回答)

  3.分组操作交流第二组学具

  我让学生拿出第二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能摆出几种图形?

  (1)分组进行操作

  (2)小组交流、展示

  (3)启发: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如果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同学,你们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三角形的底与高有什么联系。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总结回答。

  (5)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旋转、平移掩饰,让学生感知。

  4.分组操作交流第三组学具

  拿出第三组教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用同样方法进行操作,交流。从而总结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5.引导总结

  通过上面的实践操作,同组之间的同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讨论回答,自由发言。(学生的叙述可能不够全面)

  根据回答引导总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进行回答总结,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用字母表示: S = a×h÷2 形成板书。

  6.巩固练习与应用拓展

  接下来,我设计了多层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1)完成“做一做”,有助于学生对三种类型的三角形加深印象与理解,知道三角形面积与它的底及高地关系,并熟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

  (2)课堂作业:练习十七第1-3题。通过练习,是他们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当堂反馈,提高效果。

  (3)在方格纸上设计几个面积为6平凡厘米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灵活地应用知识,使学生明白要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就要找底和高,底和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4)请学生量出流动红旗的底和高,计算做一面流动红旗需要多少布?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全课小结

  这节课探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本节课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小组相互讨论、交流,用“重叠、旋转、平移”

  等数学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方法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2

  S = a×h÷2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使学生明显地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4页至85页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掌握了它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知识之一。因此,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材的编排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面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难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说教法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采用:

  1、实验法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课件演示,配合启发。

  学生动手实验,交流汇报之后,再看课件演示,教师给予点拨,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索。

  1、谈话导入:植树节快到了,我们学校要进行一些绿化、美化,看,这是块平行四边形的空地,你们能先求出它的面积吗?现在要把这块地平均分成两份,一半种月季,一半种菊花,如何分?你能算其中一块花坛的面积吗?请同学们猜想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算的?(设计意图:渗透几何图形之间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导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

  1、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说明:学生准备直角、钝角和锐角三角形各两个,且两个直角、两个钝角和两个锐角三角形的形状分别完全一样。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中感悟出“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拼摆的前提,通过学生亲手拼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有助于“用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概念的建立。)

  (2)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成果,并演示拼摆的操作过程,说明拼摆的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大胆地发言,说出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设计意图:让学生汇报实验成果,教师给予表扬肯定,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设置“我的发现”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课件演示三角形拼摆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由做实验,有利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由发挥,而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学生汇报实验成果之后,再观看课件演示,这就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的展现了图形拼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4)总结归纳计算公式。

  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什么?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什么?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学生借助手中的图形讨论问题。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学习成果。

  教师结合课件补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讨论、交流中发现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的关系,帮助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5)回顾推导过程(用自己的语言来填空)。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 ,三角形的面积是它面积的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 用字母表示为 。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2、公式的运用

  (1)解决例1:利用公式,计算一下佩戴的红领巾,它的面积是多少?

  (2)让学生阅读书本85页的“你知道吗?”。并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想?(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解决例1,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阅读“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数学文化,渗透爱国、爱学习的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学习热情。)

  (三)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1、基本题的练习。

  基本题的练习设计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梯度性。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判断题要求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后并说出理由。(设计意图:基本题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明白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必须要找准对应的底和高,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联系。)

  2、拓展题的练习。设计有一定的开放性,重点突出“等底等高”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提高。)

  (四)归纳总结,回顾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经过大家亲自实验,归纳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真了不起!但请大家仔细想想,这节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设计意图:一堂课的学习,不能让学生产生错觉,认为把本节课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产生了疑问,才会积极地去探究。)

  六、说板书设计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2

  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2

  S = ah÷2

  例1:s=ah÷2

  =100×33÷2

  =3300÷2

  =1650(cm2)

  答:它的面积是1650平方厘米。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第二节。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的编排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如求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摆已学过的图形。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另一方面主动探索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公式告诉学生。这样既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渗透了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掌握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拼摆,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习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自主探索能力及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发展迁移原则。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拼摆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采取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源的体验和理解。

  本节课在学习方法上我侧重以下几点:

  1、学会以旧引新,掌握运用知识迁移、学法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2、操作实验法。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摆出自己学过的图形,弄清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3、学习讨论法。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说教学过程

  针对上述内容的需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师:在讲课之前,首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有什么爱好?

  生:我喜欢

  师:老师特别喜欢摄影,今天特意带来几幅作品,想看看吗?好,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出现吴忠城区风光图。最后画面定格在体育馆的花坛中)为了美化环境,园林工人要在体育馆的附近的长方形的空地上设计一个花坛,打算分成两个相等的绿化地,一块种上杜鹃花,一块种上月季花,那么怎么设计这块地呢?(学生可能有三种设计,一种是将空地纵分,一种是横着分,还有斜线分成两个三角形)最终园林工人采纳了第三种方案,园林工人要按面积来买花种的数量,谁来说说这一块花坛的面积怎么来算?

  (引导学生可以先求长方形面积,再算它的一半就可以)

  那么如果遇到花坛形状是这样普通的三角形,面积怎么计算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大家有兴趣吗?(教师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引导学生看大屏幕(出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提出思考: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拿出三角形模型,让学生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说说你能发现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3、谈话启思。

  请大家运用老师提供的素材,自行确定研究方案,希望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拼,还可以摆。小组里的`同学可以互相合作、讨论,看哪一些小组能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操作探索。

  (1)小组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交流。(学生积极踊跃的动手动脑,教师融入其中并适当给以启发)

  5、开始现场发布会,展示学生的拼摆情况。

  师:同学们,方法找到了吗?哪个小组上来汇报?

  生:好,我们拿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我们将其中的一个三角形进行旋转,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发现这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底。高等于这个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这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博士是怎么说的?(课件演示整个重合旋转平移的过程,并说出推导过程)。关于其他的三角形,哪个小组还有新的发现?好,你们小组来。

  生:我们用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推导过程跟上一组一样,我们的结论是钝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好的,我们来看一下电脑里有没有这种方法?(课件演示)你们的方

  法也很好。

  生:我们小组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

  形,我们的结论是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生:我们小组用的同样是直角三角形,但我们拼成的是一个长方形。这个

  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的高,所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并且我们还发现如果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但结论也是一样的

  师:好,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方法。让我们来一起看看黑板上大家的研究成果吧!我们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a、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用字母怎样表示公式?(板书:S=ah2)

  三、尝试练习

  1、估算红领巾的长是多少,高是多少,计算红领巾的面积。(确定底是100厘米,高是33厘米学生自主练习,最后小结课件出示结果)

  2、计算标志牌的面积

  (课件出示标志牌图,在学生算出面积之后,引导思考:为什么不用3乘以2.5来算它的面积)

  引导小结:在求三角形面积时,底与高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对应的底乘以对应的高再除以二才是三角形的面积。

  四、巩固练习

  认识交通警示标志牌,引导计算制作两块标志牌所用的铁皮?

  (课件出示题目)

  3、评价体验。

  师: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老师也为你们

  自豪!瞧,连聪明一休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动画演示)她带来了一些问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

  生:愿意!

  五、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下图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与画阴影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你能在图中再画一个与画阴影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试试看?

  六、质疑调节,总结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会用它来进行计算。

  生: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得出来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我真是太高兴了!

  [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七、布置作业,课后探索。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11

  一、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说教材:

  “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九册中“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中的第二课时内容,新课标中把这一知识作为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图形的重要内容,是在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掌握了正方形,长方形及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为以后学习圆形面积与复合图形面积计算起到铺垫的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及新课标中数学课程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教学理念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应用公式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图形的拼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把让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关键:教学关键在于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五、课前准备:

  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人人参与其中,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六、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在新理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进行教学,所以本节课中由老师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与空间,然后再从旁辅助与点拨,而由学生去主动探索发现,合作交流。且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做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七、说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为本节课安排了如下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新课的导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那么我在开课时首先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接下来的新课做好铺垫。接着给出学生最常见的一种三角形的物品---红领巾,提出疑问:如果我想知道这条红领巾的面积该怎么办呢?设疑并引出课题:,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如何计算(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2)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此过程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分组合作,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讲述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① 操作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以不同的三角形去拼摆,怎样才能把三角转化成我们已知的能够求出面积的图形呢?在学生的分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②小组合作拼摆过后,请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③请同学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通过拼摆你发现了什么?可能有学生会这样回答: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四边形。(这时教师给予鼓励,真棒!)。然后就会有学生说:老师,老师,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一下子变得热情高涨)(我接着鼓励他们:拼得太好了,做的真不错等等)。那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呢?

  ④让学生通过这种拼摆形式,以不同的三角形拼摆得出相同的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都知道了是底×高,你觉得三角形应该如何计算呢?

  ⑤让学生总结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应该这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低×高÷2。用字母表示为s=ah÷2。

  (3)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

  ⒈这里我首先让学生回归实践应用,解决最初提出的疑问,求红领巾的面积。

  ⒉然后给出下面的判断题强化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⒊求下列三角形的面积,既考验了学生动手测量能力又巩固了新知。

  ⒋这两题一题是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一题是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数学课堂中发散学生思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锻炼我还设计了一道拓展延伸的思考题。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了吗?都知道了,你们真棒!那你想知道我国古时候的人是怎么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的吗?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下面的内容,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4)全课小结

  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今天你有那些收获?在选出小组代表说一说。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抓住要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这节课,我通过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量一量,看一看等试验,猜想,验证,巩固的方式使整节课善始善终。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12

  一、说教材、学情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面积计算》。它位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4--86页。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其推导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同时本课也是学习梯形、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这部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所以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学情分析

  是在学生掌握图形的特征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由于有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必然会产生: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呢?从而让学生自己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旧知识成为新知识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习例2,使学生认识红领巾的意义,接受爱国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是同底(长)等高(宽)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他们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实验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体现自主性教学原则。

  学法: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内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三角形3个),剪刀一把。

  六、教学过程

  认真研究分析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我们学校一年级有一批小朋友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做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我利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实物,以及帮学校计算要用多少布这样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想知道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从而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如果学生会说我知道底乘高除以二,其实学生在没有师讲授的时候就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不足以为奇,关键是师要继续追问下去为什么是底×高÷2,这才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所以我们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调整了教学的顺序,教学的要求由师的教变成了学生自主验证,让学生充分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做更激会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省时高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动手操作,拼一拼,剪一剪,有的学生根据上节课学的知识,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做过这样的题,学生把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学生很快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将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习的平长方形进行计算,还有的用锐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这个时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一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直角三角形的高。再次提出挑战性问题:那么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是否也有这样的关系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来验证一下?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自由发挥,自主探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边演示边汇报探究结果。此时我再次提出疑问,三角形只能拼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吗,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学生想到了直角等腰三角形,马上拼成了正方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学习,他们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理解得更加透彻,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在练习部分我安排了四方面的内容:

  1、基础练习

  引导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红领巾的问题。

  2、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认识下面这些道路警示标志吗?

  如果制作一个这样的道路警示标志需要多少铁皮?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变相练习

  我设计了经常出的判断题让学生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回顾总结,深化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例1……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S=ah÷2

  S=ah÷2=100×33÷2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落实了“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的各个层次做到了生生互动。充分利用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议一议,学生验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借助已有的知识来发现自己的创新,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在实践的过程中把知识点突破、解决、掌握,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博得了学生的较高兴趣,课堂氛围也活了起来。课堂中渗透“新课标”精神,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实际的练习中发现有个别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的“÷2”总是忘记,还有的学生弄不清楚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13

  一、设计理念

  我总的教学设想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开展操作、讨论、交流、观察、归纳、分析等活动进行探索和实现问题的解决。在本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是我的基本出发点,我注重渗透“转化”思想,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变静为动,从多个角度去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新知建构,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安排的,并且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所以若想使学生理解掌握好三角形面积公式,必须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正方形的面积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关知识为基础,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思想,使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三角形面积计算同时也是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前提和基础。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准确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3、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参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全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推导说理。

  四、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实验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汇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进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3、发展迁移法。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二)学法

  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应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了一个工厂加工红领巾和流动红旗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三)汇报交流

  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静止的知识动态化;拓展时空,发展能力)

  根据学生的汇报演示:演示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样的方法,两个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与原来三角形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媒体辅助演示,使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原来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原来三角形的高,以及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除以二。

  根据学生的汇报,演示直角三角形转化乘长方形、正方形的过程,是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与长正方形的关系,从而也能推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二。

  后面的三种方法是学有余力的同学所能想出来的,对想出来的同学给予充分的肯定。

  演示三个内角折向底边,折成两个完全重合的长方形,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是三角形底的一半,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那么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乘2,也就是三角形的`地的一半乘高的一半再乘二,推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二。

  演示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发现剪拼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与原来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演示在三角形的外面添加辅助线,以三角形的底为长,三角形的高为宽,在三角形的外面画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的一半,也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四)总结归纳

  1、概括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公式

  2、巩固练习:让学生体会求三角形面积时高和底的对应性。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回归生活,回归课前的生活情境)

  (五)拓展延伸

  1、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同底等高的三角形不管形状怎样变化,面积相等。

  2、课外知识: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三角形面积的历史,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大约在20xx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吕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书中说:“方田术曰,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其中“方田”是指长方形田地,“广”和“从”是指长和宽,也就是说:长方形面积=长×宽。还说:“圭田术曰,半广以乘正从。”就是说:三角形面积=底×高÷2。

  六、教学反思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形象生动,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反映图形运动变化,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索问题的情景,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数学体验,加深对三角形面积的深层理解,积累丰富的数学体验,拓宽学生思维的角度和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14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84至87页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会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联系在一起,为以后学习复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起到铺垫作用。教材先提出问题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计算面积,再运用拼摆、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拼摆、旋转、平移的方法渗透图形变换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学习自觉性较强的特点,采用尝试教学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利用学具独立作业,互相讨论和巩固练习,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加以讲解和点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操作能力。教学时,我按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推导公式、实际应用、巩固练习、课堂总结这六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为了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学生的思维。我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学生们很容易就能说出它们的面积相等。再拿出底和高不相等但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观察说说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大,学生们的答案会有很多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你们能告诉我一个正确的答案。带着问题将学生引入到新知内容上,求三角形的面积。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揭示课题

  我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了激趣法揭示课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承上启下、开宗明义的作用。直接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再提出问题“这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让学生互相讨论,说出三个问题。

  (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这样,巧妙地让学生自己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把目标变成自身学习的需要,使学生由“要我学数学”变成“我要学数学”。

  三、推导公式

  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讲述,以实验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带着三个问题进行。

  (1)拼一拼。用你手中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试试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初步尝试只要是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学生们在拼摆的过程中再次认证。

  (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课前让学生们把每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标出来,拼成平行四边形后学生会发现三角形的底就是平行四边的底,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的高。通过三次拼摆、观察、学生讨论答疑,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用字母表示写作S=ah÷2,并点明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能忘记除以2,让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完善。

  四、实际应用

  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便出示一道课本例题:一条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是3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解答,我进行巡堂检查,了解信息反馈,去发现所估计出现的两种情况:

  (1)100×32÷2=1600平方厘米;

  (2)100×32=3200平方厘米,并按反馈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和讲解,强调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会计算了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五、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练习的效率,我合理地设计了四道练习题。

  第1、2题:计算图形的面积。属单一性练习,用于巩固新知识。

  第3题:选用正确的条件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要选好正确的底和高,提高学生的判断力。

  第4题:判断题。加深推导公式的理解。

  六、课堂总结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抓住要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我让学生联系本课初提出的学生目标,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得出:

  (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

  (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决定了;

  (3)计算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这样,通过疏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15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75至78页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第八册认识了三角形,第九册会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联系在一起,为以后学习圆面积和复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起到铺垫作用。教材先从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开始,再运用拼摆、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渗透图形变换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学习自觉性较强的特点,采用尝试教学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利用学具独立作业,互相讨论和巩固练习,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加以讲解和点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操作能力。教学时,我按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推导公式、实际应用、巩固练习、课堂总结这六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为了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学生的思维。我采用实物直观法导入新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少先队大队旗,说出大队旗的长是120厘米,宽是90厘米,让学生利用旧知识计算大队旗的面积和归纳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红领巾,引导学生说出要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就是求三角形面积,从而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揭求课题

  我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了激趣法揭示课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承上启下、开宗明义的作用。我先直接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再提出问题“这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让学生互相讨论,说出三个问题。(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巧妙地让学生自己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把目标变成自身学习的需要,使学生由“要我学数学”变成“我要学数学”。

  三、推导公式

  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讲述,以实验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分四步进行。(1)引导猜想:我让学生按照课本75页的方法,用方格纸数出三角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底和高的长度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三角形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图1),

  底6厘米高4厘米面积12平方厘米

  图1

  接着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当学生心理上产生疑问,迫切地需要教师的讲解和验证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推导方法演示出来(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出一个三角形,把剪下的三角形拼到另一边,变成一个长方形,如图2)。

  图2

  以唤起学生的回忆,促进知识的迁移。然后再要求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换成其他图形,并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学具,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多少?(长10厘米,宽6厘米),计算出它的面积是10X6=60平方厘米,再沿着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X6÷2=30平方厘米(如下图)。学生清楚地看

  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使学生沿着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规律去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接着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分别是10厘米、6厘米,用10X6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然后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开,可以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用10X6÷2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0厘米。学生再一次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半,而且观察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剪开的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致的,攻破教学的难点。(3)归纳公式:通过两个实验,学生纷纷讨论,并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X高÷2,用字母表示写作S=ah÷2,并点明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能忘记除以2,让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完善。(4)看书质疑: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操作已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后,我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75页至77页的内容,比较与自己推导的方法有什么异同,突出说明课本是用“合”的方法验证公式,而我们是用“分”的方法来验证公式的,两种方法均把三角形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来推导,都能尝试成功。之后,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提出疑问,我再进行针对性的释疑,创造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疑敢问,进一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实际应用

  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便出示一道同课本例题相仿的尝试题:一条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是3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解答,分别叫好、中、差三类学生板演,我进行巡堂检查,了解信息反馈,去发现所估计出现的两种情况:(1)100X32÷2=1600平方厘米;(2)100X32=3200平方厘米,并按反馈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和讲解,强调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会计算了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五、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练习的效率,我合理地设计了三道练习题。

  第1题: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这是课本77页做一做的题目,属单一性练习,用于巩固新知识。

  第2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2平方厘米,求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这是课本78页练习十八的题目,属综合性练习,既复习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关系,又进一步巩固三角形面积计算,防止学生照样画葫芦。

  第3题: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看谁的解法最简便?这题属创造性练习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的散发思维。

  六、课堂总结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抓住要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我让学生联系本课初提出的学生目标,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得出:(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X高÷2;(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决定了;(3)计算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这样,通过疏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