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说课稿>《夜书所见》说课稿

《夜书所见》说课稿

时间:2023-05-21 13:13:49 秀雯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夜书所见》说课稿(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夜书所见》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夜书所见》说课稿(通用10篇)

  《夜书所见》说课稿 1

  一、教学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tiao)。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品味思乡情。

  二、说学情和学法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因此古诗采用了诵读法和想象法: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三、说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

  一)引入文本,读准古诗。

  1、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

  2、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二人小组内完成自学导读单生字词部分后,交流汇报。

  二)深入文本,理解诗意。

  1、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

  2、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习古诗。并学习这种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四从大组合作学习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带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再次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背诵。

  三)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记忆。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背、或全班齐背古诗。

  四、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例如:李白的《静夜思》)

  2、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夜书所见》说课稿 2

  一、说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已经有了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因此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开始尝试让学生自己了解诗句的意思,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的大意。”因此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们继续抓识字写字教学,并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材分析:《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写思乡的,不同的是它们的表达方式。季节的变化最能触动游子思乡的情怀,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萧萧梧叶送寒声,江山秋风动客情”,一个“绿”,一个是“萧萧”,这两个词描绘了触动人们心情的景物,《夜书所见》对思乡的表达是触景生情,由情展开想象,看到了童年熟悉的捉蟋蟀的场面,诗人不由得沉浸在遐想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不难理解,每逢佳节都是人们团聚的日子,节日的活动很丰富,但是亲人不在身边就会多一分思念。在教学中如何将这些积极的情感转化成学生们的体验和感受,是我们情感目标的主要任务。

  鉴于以上几点,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落实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识记“促、忆、异”等7个二类字。写好“促、插”两个左右结构的一类字。

  2、扎实程序性知识,反复诵读古诗,在熟读和理解的过程中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3、夯实策略性知识,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茱萸”和“萧萧”想象画面,体会诗句所包含的思乡之情。

  点评: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教学特点,抓住“茱萸”和“萧萧”两个重点词,引导学生由词想画面,在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中,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在十个一类字中,以学生的现状为起点,重点写好“促、插”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凸显了新课标提倡的多识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

  二、说重点难点

  本课的生字不算多,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诗歌意思的理解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思乡的不同表达形式,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主要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因为孩子还是三年级,关于思乡之情还没有切实的体验,所以难点定位为:在诵读中,感受美丽的秋天,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点评:情、读、悟,看似不相关,其实为一体。读中悟情,情中悟读,读是悟情之手段,读不离悟,悟中生情。本教学难点以诗情、以学情而定为诵读,符合三年级儿童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成长。

  三、说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图片出示秋天的一些活动,如“捉蟋蟀,斗蟋蟀,做糍粑,重阳登高”等一些传统童玩活动。让学生“爱上秋天,用自己的笔写下美丽的秋天”。

  引导联想法:古诗的'教学必须有丰富的想象。通过吟诵和背诵,让诗句的意境在学生的联想中生成,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诗句展开联想,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感情。拓展积累法:古诗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学生学习古诗,要从学习一首诗,领会其他同类诗歌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来学习古诗。落实教学中学会用注释理解诗意,感受思乡的美好情感。

  点评:多种教学方法的交融,凸显三个维度的融合:一是文本作者的抒写之情,二是教师的传递之情,三是学生的体验之情,最终交汇、融合到学生的情感上,这正是文字的彼岸所在。

  四、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古诗,理解诗意识字写字。第二课时以感受情境,体验感情,拓展学习为主。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这一课时要运用具体的教学策略突破前面提到的教学难点。

  (一)情境导入,认识思乡

  诗歌的教学首先需要营造一种意境,要将意境结合在教学的始终,所以在导入时,我用多媒体播放《阳关三叠》的音乐,在学生欣赏音乐中随机展示古代儿童在秋天的一些童玩活动,将学生带入一种悠悠的古文化当中。

  出示古诗《夜书所见》。让学生先试着理解诗题。读一读古诗,回答问题: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小朋友在做什么?诗人在哪里?理解“客”指什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文大意。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形式,学生对这一方法比较陌生。当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老师,这个是什么意思?”我就引导大家看古诗下面的注释,告诉他们借助注释可以帮助学习古诗。

  学生说不出来的需要老师用拐杖来帮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够理解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用注释来理解。在理解诗意中有了对诗文的直观感受。

  (三)熟读成诵,理解诗句意境

  古诗的教学在于语言的提炼和情境的感受,只有整体阅读,整体感知,才能走入诗的意境中。采用教师范读,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读,个人背诵等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学生自己的理解感受为主。

  第一个的问题就是“说说诗句的大意”,让学生自己在读中领悟,并在多名学生的补充中完善诗句的意思。

  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离开自己的父母来到学校读书的心情)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抓重点词语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古诗的语言非常精妙,一个字一个词都是点睛之笔。《夜书所见》抓住一个“送”字,提问“秋风给诗人送来了什么?”学生会说是(寒冷、孤独、冷清)

  面对此情此景,“动客情”,诗人会想到家乡的一切,想到家乡的树,家乡的河,家乡的人,家乡的故事,而眼前只有什么?

  抓“挑”字,这个字能让你想到什么?(引导学生明白儿童捉蟋蟀的专注有趣),童年的活动多么有趣,诗人的心早飞到了遥远的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抓住一个“独”和“倍”。请学生给“独”组词,(孤独,单独)。提问:诗人外出求学,重阳节到了,每个地方都有传统的活动,登高,赏菊,插茱萸,可热闹了。为什么是人觉得孤独呢?(引导学生明白这热闹是在异乡,不是诗人的,外面越热闹,诗人的内心更加孤独,也就更加想念自己的亲人。

  (四)拓展学习,丰富积累

  在古诗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的扩展诗文阅读空间,让学生在阅读诗文中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让学生的古诗文功底在“量变中引起质变”。拓展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拓展相同主题的古诗,另一种是展示诵读。多媒体播放古诗《泊船瓜洲》《天净沙﹒秋思》《人日思归》、《杂诗》,交流体会诗中的思乡之情。

  提问:在诵读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那一首诗触动了你?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表达感情方面的语言魅力。用古诗句接龙的方法进行展示:我们来比一比,谁积累的古诗比较多,一个同学背上句,另一名同学背下句,背不下来的就自己想出一首诗接上,不能重复哦。小火车开起来。

  这样就让学生将积累古诗变成一种乐趣。

  (五)作业设计

  结合本组古诗的学习,感受美丽的秋天

  “两首古诗写的都是思乡,第一首诗写的是思故乡,想起了自己童年挑促织的情景,第二首诗写的是在异乡过重阳节,让诗人倍加思念自己的亲人。这些活动在诗人心里念念不忘,可见活动是多么有趣,要是让我们来写这些活动,你觉得可以怎么写?(写细节,写人物心理活动)

  可是诗人仅仅说“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就让我们觉得有趣了。原因是什么?因为联想,诗人营造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环境。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我们想起了什么场景?引导学生联想,说说自己的想象。

  用自己的笔写一写有趣的秋天。

  《夜书所见》说课稿 3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目标:

  a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

  b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2、过程、方法目标: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b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

  重难点: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

  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 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

  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

  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平、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 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用“△”画下来。

  梧叶 灯 促织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

  (介绍作者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 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

  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当你们离开家乡来到天津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

  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 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 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 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 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且还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设计意图]

  本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设计意图]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我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

  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再次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学习即生活”,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感:动客情

  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

  板书的设计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语,并突出主题,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古诗的理解有所加深。

  《夜书所见》说课稿 4

  说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2、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5、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6、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

  7、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8、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你们想捉蛐蛐吗?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 ( tiǎo)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 (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五、背诵诗歌

  这么好的诗歌,你们想把它背下来吗?(想)给你们点时间试一试。一会我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能当好这个现代的小叶绍翁。

  六、教学反思: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夜书所见》说课稿 5

  说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说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说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说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说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

  2、背诵古诗。

  《夜书所见》说课稿 6

  说分析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说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说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习: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理解词语(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五、板书

  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说课稿 7

  说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说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说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6.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

  (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

  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通过学习生字词,以落实“双基”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识字的能力。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鼓励学生多读,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滘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夜书所见》说课稿 8

  一、教材简述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秋天图片。

  2、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学生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解题。“夜”(夜晚)“所见”(所看到的景物)“书”(书写)。“夜书所见”(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调整顺序是为了降低难度符合学生认知。

  2、搜集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背景。

  [设计意图]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老师带读古诗。学生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做记号并汇报。老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2、生提出不懂之处,师生共同解决。(结合注释、图片)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3、学习生字(促、深)

  指导认读、书写、组词、造句。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逐层深入,音形义各方面全面结合,落实“双基”教学,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男同学齐读。

  (2)老师点拨: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客”是指谁?(诗人自己)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3)教师深情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想起什么?思乡之情。(板书:动客情)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女同学读。

  (2)老师点拨“知”的意思。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会想到了什么?(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教师引导: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

  (5)小组赛读,加上表情,体会诗人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古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猜相应诗句。

  2、同桌一人说意思,一人猜诗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老师范读。

  2、学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小组带着表情赛读。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应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游戏:

  (1)老师说诗句中一个字,学生说出相应诗句。

  (2)老师出示图片,学生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背、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提高学生语言积累的兴趣,乐于去品味古诗的诗蕴。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交流读过的思乡古诗。

  2、交流学习收获,提出不懂之处。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最后,把小结和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解疑,做学习的主人。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默写《夜书所见》。

  2、收集思乡古诗,背下来并与大家交流。

  3、观察周围秋景,说说心中感受。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学习即生活”,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说课稿 9

  说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说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说教学难点: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说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秋天和思乡的古诗、教学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

  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

  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文,看着拼音把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诗文,看看是否都能读正确,如果能读正确,你就竖起大拇指夸一夸他,如果还有的字读得不正确,你就教一教他。

  3、指名读诗文,集体订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1、【课件出示】促织:

  ①指名读。“促”字在哪见过?组词。

  ②谁知道它的意思?【课件出示】挑,想一想,这个字应该怎么读?(上声)“挑促织”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用心读书的孩子)

  2、告诉学生怎样使用“注释”:

  “注释”一般都是针对一些难理解的词语的,既要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又不能生搬硬套,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3、借助注释和图画诵读诗文,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读懂了什么?

  相机指名读相关诗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

  板书: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4、师【配乐】朗读诗文大意。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窗外,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我久久地不能入睡,我不由得想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家乡多好呀,家乡多美呀,家乡多么温暖呀!如今我一个人客游在外,多么的.孤独呀!突然,我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小小的灯笼在晃动,料想一定是孩子们在那里快乐地捉蟋蟀吧。

  ①第一句写什么?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第二句写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此时作者可能会想起什么?那他此刻的心情会是怎样?指名读。

  5、师引第一句,指名读第二句读。

  四、诵读诗文,引导背诵。

  1、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诗文。

  2、指名背诵、齐诵。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促 深

  2、指名认读,组词。

  3、谁来说一说:你平常写这俩字的时候哪个地方特别容易写错,我们来提醒提醒大家。

  4、写“促”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师范写。

  5、谁有勇气上黑板来写一写“深”字?全班订正。

  6、学生写字、组词。

  六、延伸拓展:

  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作业设计:

  1、背诵《夜书所见》

  2、把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说给爸妈听。

  《夜书所见》说课稿 10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⑴ 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⑵ 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夜书所见》说课稿】相关文章:

《夜书所见》说课稿08-14

《夜书所见》说课稿09-20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02-16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04-09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02-05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15篇02-05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15篇)02-15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通用15篇04-02

《所见》小学语文说课稿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