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说课稿>长度单位的说课稿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

时间:2024-05-10 16:30: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度单位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1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

  2、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厘米尺,边长为1厘米的小方块,一根长5厘米的纸条,图钉。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小方块,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用这个小方块做了些什么事情吗?

  (作为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

  每次测量物体长短都用这样的小方块一个一个去摆太麻烦,有什么其他工具可以测量物体的`长短吗?(尺)。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是统一规定的。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厘米。

  (1)看一看。

  将小方块的边放在厘米尺的刻度上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尺上每大格长度与小方块边相等。)。

  这个小方块,他的一边是1厘米,而厘米尺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课题)。

  (2)比一比。

  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教师出示实物图钉和手指,通过测量,学生清楚地看到并体会到1厘米的直观表象,学生练习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

  (3)认识厘米尺。

  我们使用的这种尺每大格都有1个数字,因为这些数字都以厘米作为计量单位,所以叫做厘米尺。

  (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用厘米尺量。

  (1)说一说。

  厘米尺上1、2、3……这些数表示什么意思?(1厘米,2厘米,3厘米……)。

  让学生根据刻度表示出1厘米,2厘米的长度。

  总结:从0到1有1个大格表示有1厘米,从0到2有2个大格表示有2厘米……。

  (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2)比一比。

  根据刻度比划出9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长度。

  (3)量一量。

  取出纸条,量一量他有多长?

  学生活动后汇报结果和测量方法,有两类策略,教师叙述后让学生找出最优化策略。(1、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左端,这时纸条右端对着5,表示5厘米。2、把纸条对准刻度,看占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分析:第2中数格子太麻烦,1要简单。

  (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总结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师要提醒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左端。

  质疑:如果“0”刻度与纸条左端不对齐,会出现什么情况?

  右端所指数字与纸条实际长度不符合。

  三、练习巩固。

  (让学生看一看。估一估,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2

  长度单位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衡量物体的延伸尺寸。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使用长度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通过学习和应用长度单位,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本文将从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长度单位的分类、长度单位的转换、长度单位的应用以及对长度单位的体会等五个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是我们理解这个概念的起点。长度是描述物体延伸尺寸的物理量,主要包括长度、面积和体积。其中,长度是指物体的一维度量,用于测量物体的直线延伸尺寸。在国际单位制中,我们通常使用米(m)作为长度单位。米是一种国际标准单位,简洁明了,便于计量和换算。除了米,英制和美制中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英尺(ft)、英寸(inch)等。长度单位不仅在物理学中有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长度单位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分类。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长度单位可分为国际单位制和非国际单位制两类。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主要包括米、千米(km)、分米(dm)等。这些长度单位适用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任何长度的测量。与此相对应的是非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如英尺、码、英里等。这些单位在一些特定场合仍然被广泛使用,例如在英语国家的地理测量和建筑领域。

  然后,长度单位的转换是关键。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将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换算。这是因为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需求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换算长度单位需要根据单位之间的换算比例进行计算。例如,1米等于100厘米,等于0.001千米。根据这些比例,我们可以将不同的长度单位相互转换,以满足实际需求。

  长度单位的应用广泛而实用。首先,在科学研究中,长度单位是测量物体大小和距离的重要工具。通过使用精确的长度单位,科学家可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大小和位置关系,从而推进科学研究的进展。其次,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单位也非常实用。例如,在购物时,我们需要了解商品的尺寸;在旅行时,我们需要了解目的地的距离。这些都需要使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和衡量。

  最后,通过学习和应用长度单位,我对其有了更深的体会。长度单位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实用工具。它帮助我们衡量和比较物体的大小,提高了我们对物体的认知和理解。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转换方法对我们生活和学习都非常有益。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进一步应用长度单位,加深对其实际应用的.理解。

  总之,长度单位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对测量物体的大小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对长度单位的学习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物体的大小。长度单位的分类和转换帮助我们满足不同场景需求,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率。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也让我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通过学习和使用长度单位,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测量和研究,提高对物体大小的认知。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页的教学内容,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所以反应在作业中,是大多数学生能做到正确填写长度单位,但是不能适当估测物体长度,而个别学生还是无法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对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引导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为:

  重点:在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表象,能够正确填写物体长度。

  难点:通过合作,建立长度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四、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采用探究发现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操作,并适时地进行演示,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并逐步推到概括得出结论。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说学法

  老师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于是我改变过去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在学法的引导上,我采取让学生独立探究、观察发现及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在引导探索时我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六、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看一看哪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58()”。生补充“厘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回顾知识,整体把握

  同学们,谁能说说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师板书)

  设计意图:回顾知识,整体把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回忆并发现,学生整体把握情况,以便串联,最后给以系统的总结和概括。

  3、典型示例

  操场的旗杆高10()1根黄瓜长约21()

  1枚曲别针长约()数学课本长()厘米,宽()厘米黑板长约()米你的身高是()米()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数()次是5厘米,数()次是1米设计意图:由于小学生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本环节还原数学活动活泼的建构过程,通过自己的测量,清楚地形成1厘米、1米的直观表象。讲练结合,变式延伸,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串联、累计、加工进行重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系统连贯的在脑中形成知识网络。

  4、梳理知识,总结升华这节课你有哪些新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有知识点作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使重点知识再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形成知识网络结构,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4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既是学生学习测量长度的开始,也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同时它能为后面学习用米作单位量长度做好准备。

  因此,它的基础性、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本节课的重难点都是让学生会用直尺正确的测量出物体的长度,使学生认识到测量长度需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直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的习惯。

  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侧重于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操作等实践活动,借助直尺对测量方法进行交流。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谈话引入、探索新知、实践体验、巩固练习、全课小结”等几个有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全课主要由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感知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几个环节展开,我根据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特点,设计了找一找、比一比、记一记、说一说等活动,找一找,即在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的长度;比一比,即用手指比出1厘米长度;记一记,即闭上眼睛记一记1厘米的长度;说一说,即说一说生活中的1厘米。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学会运用。

  1、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耽误了部分上课的时间,导致最后的练习没有处理完整,匆忙结束。

  2、在备课的时候除了备课还要备学生,还没有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3、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够丰富多彩,组织教学需要加强。

  4、数学的生活化体现不够,学生兴趣不高,这点有待加强。

  5、在教学中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不够,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5

  1、内容: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例1、例2、例3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统一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观念,会用厘米测量。

  2、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测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教学难点:会用厘米测量。

  四、说教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好动手、好奇心强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去充分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等。

  五、说学法。

  1、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2、教学准备:直尺、不同长度的小纸条、10厘米长的小纸条、图钉数个、一角硬币数个。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的桌子有多长吗?同桌相互合作,然后教师请同学说出答案。(提示: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和测量)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课桌有7拃那么长,有的同学说课桌有4本英语书那么长,又有的同学说课桌有9支笔那么长。

  质疑:为什么我们测量同一物体,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师: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厘米。

  (1)教师开门见山说: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统一用尺子来量。(板书:用尺子)。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教师一一介绍尺子上的大小刻度、数字、cm所表示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教师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3)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量比较短的物体。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长的概念。

  (1)教师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就是1厘米。

  (2)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3)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首先,是小组合组,教师发给小组每组一张提前准备好的不同长度的小纸条,然后问:你们知道它有多长吗?并要求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学生分组测量,教师巡回指导,注重个别指导。)。

  然后,等学生完成后,由小组汇报他们是怎么测量的。

  最后,由教师用厘米测量物体的方法: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教具--10厘米长的小纸条,说“同学们,量物体的时候,首先我们要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10”,说明纸条长10厘米。”接着,教师再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小纸条的宽度。

  4、巩固练习:测量实际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1)测量你的数学书的长和宽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2)量一量自己的水杯高多少厘米。

  把测量的结果写下来,同桌之间检查。教师巡回指导。

  (三)拓展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1角硬币的长度。

  (先由学生讨论交流,寻找办法,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由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再小结:这节课,首先我们统一了长度单位,短的物体我们用厘米来测量,然后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认识了刻度尺,还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五)作业。

  课后调查,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并量出他们的长度。

  七、说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测量短的物体用厘米测量。

  八、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操作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厘米长度的正确表象。

  能力目标: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并会以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厘米的认识。会以厘米为单位,用厘米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通过实际活动建立厘米的表象。

  五、教法、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习。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激发学生好奇心。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测量单位。

  2、师生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学生量出有5拃长,而老师量出有3拃长,为什么不同呢?引起学生思考,因为学生和老师的手大小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最后得出结论: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同一样物品的长度不一样。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二)探索新知(这里我设计了5个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活动

  1、比一比谁观察的仔细。

  观察厘米尺,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0刻度:表示起点。cm(厘米):长度单位。

  活动

  2、让学生找1厘米。

  学生继续观察厘米尺,谁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你能告诉老师彩色粉笔长多少厘米吗?

  活动

  3、用尺子量纸条。

  每个小组发一张小纸条,小组合作探索,说一说怎样测量纸条的长度?它有多长?这活动主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

  4、量一量图钉的长度。

  这活动主要让学生认识建立1厘米有多长。

  活动

  5、找一找我们哪个手指最接近1厘米呢?

  学生自主探索,找到食指宽约1厘米,学生加深了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

  (三)巩固新知

  首先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比划一下。然后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1厘米。这样就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深入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接着我又设计2道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1、长方体的长是多少?2厘米。

  2、圆柱体高多少厘米?5厘米。

  3、小组量一量你们各种学习用具有多长?

  (四)课堂总结

  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一想: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

  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提出新的要求,这能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强调测量物体的左端要和0刻度线对齐,右边所指的数字就是物体的长度。

  (五)拓展新知

  再次激发学生探索厘米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1、这种测量方法对不对?纸条长多少厘米?

  2、谁能告诉我怎么测量眼睛片的长度?

  (六)、板书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长度单位

  厘米的认识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七、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7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今天,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3、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

  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在测量时,应注意将实物与所量十五物体左端对齐,测量的结果才准确。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8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谈色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2.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3.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

  4.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很不方便)。

  5.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

  二、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主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

  三、用厘米量。

  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

  第2题。

  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

  第3题。

  练习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

  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

  二、展开认识米。

  1.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麻烦)。

  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

  (1)介绍米尺。

  (2)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

  (3)建立表象。

  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用米量。

  (1).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

  汇报方法。

  (2).(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三、实践活动。

  1.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

  四人一组,分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

  2.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

  四、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课树干周围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样量?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1米到底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4、5题。第8、9题做在课本上。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教学具准备:。

  尺子、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2、我们在画这些图形的时候,他们的边都是由线段组成的。

  告诉学生上面这些都是线段。

  二.测量线段的长度。

  1.用尺子量一量课本第五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把两德的结果些在书上。

  2.线段与曲线的对比认识。

  3.线段“直”的特征。

  三、屏显: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分组讨论。

  ……。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多线段有哪些认识?

  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在纸上任意画一条线段。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的画法。

  四、指导线段的画法。

  五、猜一猜游戏。

  课件出示同一条线段(横着和竖着的)猜一猜哪条线段长一些?

  引起学生的争论,争论后课件演示:把两条线段重合比一比。

  六、学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两张同样长的纸条式一式,要一张横着,一张竖着看。

  七、动手做一做。

  请同学们任选一条铁丝,做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并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

  谁能找出我们生活当中物体上的线段。

  八、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有关知识,你对线段有了哪些认识?

  九、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7、8、10题,填在书上。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9

  本节课我采取重经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古代人庹、拃、脚长、步长等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工具,独立测量课桌的长度,通过一个物体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体现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这样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接着很自然过渡到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呢?学生很整齐的回答直尺,这点让我非常意外。孩子们脑海中有直尺的印象,选择工具去解决问题,我非常开心,于是又问了一个有难度的问题:

  我现在挑选了班级同学的几把直尺,这些直尺有的红色、有的透明、有20厘米、有15厘米、还有折叠的直尺,样子、长度都不一样,用它们来测量数学书短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同吗?(出于这样的问题是由于一次听课测量的结果不同,孩子说是因为直尺不一样)。

  许多孩子被问住了,回答:不同。

  于是,我放慢了节奏,让孩子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1.先猜一猜:不同直尺测量数学书的短边长度,测量结果相同吗?

  2.实践活动:(1)独立完成进行测量,大约有多少厘米。

  (2)同桌讨论,看一看对方如何测量的。

  3.成果展示:学生回答测量结果。

  4.得出结论。

  通过这次的简单尝试,我发现二年级的孩子已初具小组讨论的模样,能相互交流和帮助,状态非常好,而且几乎每位学生都愿意量一量,说一说。我想多让孩子自己去探讨,开始会慢些但对数学思维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深入人心。最后通过活动和呈现的结果上看,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所以确定了不同的直尺量物体长度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有了这样的共识,再规范1厘米就有了很大的帮助。这也是统一标准的根本目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需要测量有工具就可以。我认为这也是大自然统一、守恒的规律吧。

  本节课的疑惑是:要不要在没有课堂上建立厘米、米的表象是就估计黑板有多长?是否有实在的价值。但对我来说有一点,知道很多孩子对生活常识没概念,出现黑板长40米,以后在教学中更应该对部分孩子加强经验的关注和提问。

  本学期也有感悟:对于新的教材,一定要每节课教授什么样的知识点、重点把握清楚,多看习题,做中学,学中做,展现课堂练习的多样性。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10

  《认识长度单位》第一课时教后反思本节课开始,通过教师和学生,用自己的拃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长度不同,由此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就对统一长度单位有了想要进一步探究下去的欲望,在解决这种冲突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认识尺上的刻度0及由于学生带的尺子规格不同,演示的尺子又距离比较远,因此花的时间比较多,以致后面的.练习进行的比较仓促。

  《认识长度单位》第二课时教后反思学生认识“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的机会少。本课的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的,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认识米,体会1米的长度。在数中理解,1米=100厘米,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比划,测量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时,所学的知识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构建起知识体系,而且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长度单位》第三课时教后反思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要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因此本节课教师主要分两个层次教学来达到教学目标:

  一、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后的样子,引入线段,是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再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他们明白,直尺,黑板,教材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二、在教学中,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时,注重教师引导和学生的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多边形的内在联系。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基础教育系08级理工班,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为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1.2教材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有两方面的知识,首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介于同学们对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体长度有直观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着重点应放在借助实际动手测量来帮助他们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国际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方便他们以后对测量的学习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三)情感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厘米和米。本节课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种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习。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古代,就有了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人们就选取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来确定的,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裁缝在量一块布的长度的时候,有的用脚,有的用扎。同学们看这座漂亮的房子,我们想知道它有多长,也需要来量一量。

  (2)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现在我们来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有的同学选用小方块,有的同学选用三角形纸片,有的同学选用小刀,同一本数学书,他们的测量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同学们总结出了这是因为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

  (3)巩固操练

  选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小木块,来测量这些摆放整齐的物品。(通过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实际测量以后,体会到测量活动中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国际同意长度单位的新知)

  (4)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5)练习 我们统一选用小方块来作为长度单位,测量一下这些物体的长度。用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设计以上两个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在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提出新的要求,这能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八、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 “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二、测量统一长度。

  1、(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2、分组汇报。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6、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三、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

  汇报测量结果。

  四、练习。

  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五、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六、安排作业:

  做一做第1、2、3题。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13

  1、使学生认识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2、在实际的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加强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

  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学生用尺、米尺、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师:(教师出示两支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问:这两支铅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

  生:作答。教师引导发现:物体有长有短。

  生:好。(动手量。)。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量的?

  生:我用数学书量的,课桌比三本数学书的长度短一点。

  生:课桌有四支铅笔长。

  生:桌子有两个文具盒那么长。

  生:我用尺子量的,有53厘米。

  生:我用作业本量的,有两个作业本那么长。

  生:因为我们量的工具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了。

  生:作答。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直尺。

  师:出示直尺,问:这是什么?

  生:尺子。

  师:对,这是直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拿出你们手中的直尺,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多媒体课件出示直尺。

  生:尺子上有一些长线和短线,还有数字和cm。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谁知道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什么吗?

  生:叫刻度线。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问过姐姐的。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对,这些线叫刻度线。找一找,这些刻度线和数字是怎样排列的。

  生:0和第一根线是对着的。

  生:1刻度线。

  师:真棒,数字5对的长刻度线就叫什么?7呢?

  生:5刻度线。7刻度线。

  师: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1大格。,比较一下每一大格的长度怎样?

  生:每一个大格的长度相等。

  师:数一数,你的尺子上有几个大格?

  生:有10个大格。

  (二)认识1厘米。

  生:不知道。

  生:1厘米。

  生:从5到6是1厘米。

  生:从1到2是1厘米。

  师:看着自己的尺子说一说: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的长度是1厘米。从0刻度线到4刻度线有几大格,是几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是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同桌互相说说。

  (三)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生:我的手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多媒体课件显示)。呵呵,这个重大发现有价值吗?

  生:有,我能看它记住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真会动脑子。1厘米有这么长(手势比划)那2厘米呢?4厘米呢?(验证一下)。

  (四)量长度。

  生:小棒大约有4厘米。

  生:小棒大约有6厘米。

  生:小棒大约有5厘米。

  师:你能量出它的长度来验证吗?试试看。把你量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听。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量好的?

  生:(到前面边说边演示)我是这样量的,尺子和小棒的左边对整齐,小棒的右边对着尺子的4和5之间,小棒长大约4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5,小棒长是5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2,另一端对着7,7减2是5,小棒长5厘米。

  师:为了便于比较,老师把小朋友量的方法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出来。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多媒体课件显示三种量小棒的方法)。

  生:我同意第二种。因为从0到5才是5厘米。第一种0前面没有刻度,不能量出那一部分的长度。

  生:第二种也可以,但容易读错。

  师:说得好,刚才都是那些孩子猜对了?

  师:谁能说说怎样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

  生:用0刻度线对着物体的一端,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三、应用提高。

  (一)自主探究。

  1、量铅笔。

  师:小朋友会量物体的长度了,想不想知道你的铅笔的长度?

  生:想。

  师:选出你手中最长的一枝铅笔,先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量出它的长度告诉同桌,并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师:刚才你们量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

  生:我的尺子没有那么长。

  生:一次量不完,要量两次。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量的吗?

  生:我是这样量的。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量到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时,我在铅笔上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把两次的长度相加就是铅笔的长度。我的铅笔长12厘米。

  2、量数学书的长度。

  师:还想量吗?

  生:想。

  师:这一次量数学书,先猜一猜,数学书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

  师:谁量出来了?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生:我先量了一次,看看剩下的与第一次量的差不多,我就知道大约是20厘米。

  生:数学书长21厘米。我是这样量的,先把数学书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在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再作上记号,再量。把三次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师:真能干。

  师小结:当尺子不够长时,量一次后,在直尺的右端作上记号,顺便写上量的数字,再量。把几次量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二)小组合作。

  师:每人选一种你喜欢的物体,量给小组的伙伴看一看,并说出量出的长度。有时间的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物体量。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量的这些物体你认为是长还是短?

  生:短。

  师:那你有什么发现?

  生:用直尺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生:用厘米作单位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师:说得好,量较短的物体我们用厘米作单位。

  四、交流评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生:我知道1厘米有一个手指的宽度。

  生:我知道量物体的长度要用直尺。

  生:我知道量物体要把它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

  生:我知道用厘米作单位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生:

  师: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生活、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动手,多观察,多思考,测量长度的问题就难不到我们。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8-15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5-21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08-16

统一长度单位08-16

长度单位的换算(米以内)08-16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02-24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03-31

长度单位及重量单位及应用题08-16

常用的计量单位-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08-16

《长度单位—练习一》教学设计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