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2-11-25 08:36:52 七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锦15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学习目标】

  1、能根据题意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分析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3、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学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重点难点】

  体会找等量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前面学过有关方程的一些知识,同学们能说出什么是方程吗?

  答:叫做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复习

  注意:我们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既要学会按部就班(严格按步骤)地解方程,又要善于认真观察方程的结构特征,灵活采用解方程的一些技巧,随机应变(灵活打乱步骤)解方程,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一般解题步骤与解题技巧来说,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机智,只有真正掌握了一般步骤,才能熟能生巧.

  解一元一次方程常用的技巧有:

  (1)有多重括号,去括号与合并同类项可交替进行

  (2)当括号内含有分数时,常由外向内先去括号,再去分母

  (3)当分母中含有小数时,可根据xx分数的基本性质xx把分母化成整数

  (4)运用整体思想,即把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看作整体进行变形

  (三)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1)审题,搞清已知量和待求量,分析数量关系. (审题,寻找等量关系)

  (2)根据数量关系与解题需要设出未知数,建立方程;

  (3)解方程;

  (4)检查和反思解题过程,检验答案的正确性以及是否符合题意,并作答.

  2.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类型

  (1)数字问题:①数的表示方法:一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是b,个位数字为c则这个三位数表示为xx100a+10b+cxx(其中a、b、c均为整数,且1≤a≤9,0≤b≤9,0≤c≤9).

  ②用一个字母表示连续的自然数、奇数、偶数等规律数.

  (2)和、差、倍、分问题:关键词是“是几倍,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增加百分之几,增长率,哪个量比哪个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精编导学

  3.1从算式到方程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在实际问题中,能够找到并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1.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难点:能够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 (1)3+b=2b+1 (2)4+x=7

  (3) 0.7x=1400 (4)2x-2=6

  请大家观察上面4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从而得到:xxxxxxxxxxxxxxx的等式叫做方程。

  2.阅读课本78页问题,你能用算术方法解答吗?试一试。

  若设A,B两地间的路程是x km?则从A地到B地,卡车用了小时,客车用了小时。根据题意,可列出等式吗?

  还有其他的解法吗?试着改变一种设法。

  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1.根据下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①用一根长为48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②某校女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③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若干本,还找回4.4元。问:小明买了几本练习本?

  小结:像上面①、②、③中列出的'方程,它们都含有xxxxx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xxxxxxx,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即方程的一边或两边含有未知数)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根据条件列出等式:

  ①比a大5的数等于8:

  ②某数的30%比它的2倍少34:

  ③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xxxxxxxxx

  ④比a的3倍小2的数等于a与b的和:

  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

  (2)小芳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升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习收获

  2、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1、必做题:教科书80页练习1,2,3,4题;

  2、悬赏题(2个优)

  鸡兔同笼,上有20头,下有52足,请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学习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

  2. 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区别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

  掌握本章基本概念与运算,能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梳理本章知识点,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并应用于实际解题中.

  【情感态度】

  领悟分类讨论思想,学会类比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章知识梳理及掌握基本知识点.

  【教学难点】

  应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与综合问题.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教学说明】

  1.通过构建框图,帮助学生回忆本节所有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联系,如平方与开平方,平方根与立方根,有理数与实数等等.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

  在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时,主要涉及平方根的性质: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且它们互为相反数;以及平方根的非负性: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算术平方根也为非负数.

  例1已知某数的平方根是a+3及2a-12,求这个数.

  分析:由题意可知,a+3与2a-12互为相反数,则它们的和为0.解:根据题意可得,a+3+2a-12=0.

  解得a=3.

  ∴a+3=6,2a-12=-6.

  ∴这个数是36.

  【教学说明】

  负数没有平方根,非负数才有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而0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2.比较实数的大小

  除常用的法则比较实数大小外,有时要根据题目特点选择特别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代数式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归纳得出单项式的概念: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2)abc;(3)b2;(4)-5ab2;(5)y;(6)-xy2;(7)-5.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

  四个单项式a2h,2π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①x+1;②;③πr2;④-a2b

  答:①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

  ②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

  ③是,它的系数是π,次数是2;

  ④是,它的系数是-,次数是3.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②-x2y3与x3没有系数;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⑤-32x2y3的次数是7;⑥πr2h的系数是.

  答:①错,应是?7;②错;?x2y3系数为?1,x3系数为1;③错,次数应该是1+3+2;④正确;⑤错,次数为2+3=5;⑥正确

  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5.游戏:

  规则:一个小组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然后指定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两小组哪一组回答得快而准.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且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三、课堂小结:

  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②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③通过判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教学后记: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的基础,因此对单项式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将以启发为主,同时辅之以讨论、练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并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同类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单元教学内容

  1、本单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列举了学生熟悉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实例,从扩充运算的角度引入负数,然后再指出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是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引入正、负数概念之后,接着给出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集合及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2、通过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旁的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入数轴、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可以把所有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形象地表示出来,使数与形结合为一体,揭示了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

  (1)数轴能反映出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2)数轴能反映数的性质、

  (3)数轴能解释数的某些概念,如相反数、绝对值、近似数

  (4)数轴可使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形象化

  3、对于相反数的概念,从“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同时补充“零的相反数是零”作为相反数意义的一部分

  4、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是难点

  根据有理数的绝对值的两种意义,可以归纳出有理数的绝对值有如下性质:

  (1)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最小的绝对值是零

  (3)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4)任何有理数都不大于它的绝对值,即│a│≥a,│a│≥-a

  (5)若│a│=│b│,则a=b,或a=-b或a=b=0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掌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解

  (3)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会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完善规范语言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2、难点:准确理解负数、绝对值等概念

  3、关键: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和绝对值的意义

  课时划分

  1、1 正数和负数 2课时

  1、2 有理数 5课时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4课时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5课时

  1、5 有理数的乘方 4课时

  第一章有理数(复习) 2课时

  1、1正数和负数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

  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四、课堂引入

  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减少2.7%、

  五、讲授新课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 ,…就是3,2,0.5, ,…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

  (4) 、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5)、 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6)、 请学生解释课本中图1、1-2,图1、1-3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7)、 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

  (8)、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

  六、巩固练

  课本第3页,练习1、2、3、4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巩固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2、掌握数轴的意义及构成特点,明确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直观对应关系。

  课前准备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投影展示)

  问题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5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学生结合上述问题分组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体现距离、方向)?

  2、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3、什么叫数轴?它有哪几个要素组成?

  4、数轴的用处是什么?

  5、你会画数轴吗并应用它吗?

  “问题”解决:课件投影课本p8图1、2-1,同时说明其产生的过程及合理、简明的特点;

  结论:正数、0和负数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3、展示温度计图形,比较其与图1、2-1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温度计也可以看作将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的情形;

  不同点:温度计是竖直的,方向感不直观。

  4、描述数轴的意义(课本p9中间,由学生阅读,并尝试画一条数轴,强调)

  (1)数轴的构成三要素:原点、方向、单位长度;

  (2)数轴的用处是:把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例(课本p9图1、2-3),说明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5、归纳

  (1)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边,与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边,与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长度。

  (2)数轴的出现将图形(直线上的点)和数紧密联系起来,使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借助图直观地表示,是“数形结合”的重要工具。

  二、例题分析

  例1.先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

  -1、5,0,-2,2,-10/3

  例2、数轴上与原点距离4个长度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

  三、巩固训练

  课本p10练习

  自我检测

  (1)数轴的三要素是;

  (2)数轴上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侧,与原点的距离是个长度单位;

  (3)数轴上表示5与-2的两点之间距离是单位长度,有个点;

  (4)如图,a、b为有理数,则a0,b0,ab

  课堂小结

  (1)数轴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数学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五、作业

  1、课本14页习题1、2

  2、完成“自我检测”

  3、个性补充

  ⑴画一条数轴,并表示出如下各点:±0.5,±0.1,±0.75。

  ⑵画一条数轴,并表示出如下各点:1000,5000,-20xx。

  ⑶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⑷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法及乘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对前面所学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小结,同时也为后面的有理数混合运算做好铺垫,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3教育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能按照有理数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在解决应用题前认真审题,观察题目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列出代数式,并确定运算顺序,计算中按步骤进行,最后要验算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例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如何利用有理数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认识到小学算术里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有理数系,学生会感受到知识普适性美。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利用有理数列式解决实际问题及正确而

  合理地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鉴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尝试指导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采用了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

  三:说学法指导

  本例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动手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题,学生用抢答等多种形式完成最终的解题。

  五:说教学程序

  (课本36页)例9:某公司去年1~3月份平均每月亏损1。5万元,4~6月份平均每月盈利2万元,7~10月份平均每月盈利1。7万元,11~12月份平均每月亏损2。3万元,这个公司去年盈亏情况如何?

  师生共析:认真审题,观察、分析本题的问题共同回答以下问题:

  1全年哪几个月是亏损的?哪几个月是的盈利的?

  2各月亏损与盈利情况又如何?

  3如果盈利记为“ ”,亏损记为“—”,那么全年亏损多少?

  盈利多少?

  6你能将亏损情况与盈利情况用算式列出来吗?

  (5)通过算式你能说出这个公司去年盈亏情况如何吗?

  【师生行为】:由教师指导学生列出算式并指出运算顺序(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如无括号,则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再由学生自主完成运算。

  【教法说明】:此题一方面可以复习加法运算,另一方面为以后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做准备,特别注意运算顺序。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题目的能力。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三):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例9的.学习懂得了遇到实际问题应把实际问题通过“观察—分析—动手”的过程用数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直观准确的解决问题。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少而精,直观性要强。能使学生清楚的看到本节课的重点,模仿示范例题熟练而准确的完成练习。也能体现出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整式多项式的项及其次数、常数项的概念.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培养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由单项式与多项式归纳出整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更新.

  3.初步体会类比和逆向思维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整式及多项式的有关概念,掌握多项式的定义、多项式的项和次数,以及常数项等概念.

  难点:多项式的次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观察以上所得出的四个代数式与上节课所学单项式有何区别.

  (由学生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应肯定每一位学生说出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同时又锻炼他们的口表能力.通过特征的讲述,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多项式的定义,教室可给予适当的提示及补充.)

  二、讲授新课:

  1.多项式:

  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的多项式概念.上面这些代数式都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而成的.像这样,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polynomial).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term).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constantterm).例如,多项式3x2?2x+5有三项,它们是3x2,-2x,5.其中5是常数项.

  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例如,多项式3x2?2x+5是一个二次三项式.

  注意:

  (1)多项式的次数不是所有项的次数之和;

  (2)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教师介绍多项式的项和次数、以及常数项等概念,并让学生比较多项式的次数与单项式的次数的区别与联系,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

  2.例题:

  例1:判断:

  ①多项式a3-a2b+ab2-b3的项为a3、a2b、ab2、b3,次数为12;

  ②多项式3n4-2n2+1的次数为4,常数项为1.

  (这两个判断能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多项式中项和次数的概念,第(1)题中第二、四项应为-a2b、-b3,而往往很多同学都认为是a2b和b3,不把符号包括在项中.另外也有同学认为该多项式的次数为12,应注意:多项式的次数为最高次项的次数.)

  例2:指出下列多项式的项和次数:

  (1)3x-1+3x2;(2)4x3+2x-2y2.

  解:(1)三项,二次;(2)三项,三次.

  例3:指出下列多项式是几次几项式.

  (1)x3-x+1;(2)x3-2x2y2+3y2.

  解:(1)三次三项式;(2)四次三次式.

  例4:已知代数式3xn-(m-1)x+1是关于x的三次二项式,求m、n的条件.

  解:该多项式中的项次数分别为n、1和常数,又多项式为三次,即n=3;而该多项式至少有两项3xn和1,当m?1≠0时,该多项式即为三项式,与已知不符,所以m=1.

  (让学生口答例2、例3,老师在黑板上规范书写格式.讲述例2时应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前面的符号,多项式的次数应为最高次项的次数.在例3讲完后插入整式的`定义: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integralexpression).例4分析时要紧扣多项式的定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透彻理解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培养他们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①理解多项式的定义,能说出一个多项式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数是几,分别由哪几项组成,各项的系数分别为多少,常数项为几.

  ②这堂课学习了多项式,与前一节所学单项式合起来统称为整式,使知识形成了系统.(让学生小结,师生进行补充.)

  教学后记:

  从学生已掌握的列代数式入手,既复习了所学知识,又巧妙的引入了新知,介绍多项式的项、次数以及常数项的概念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接近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掌握了所有的概念后由学生自己举一些多项式的例子,这样更能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最后列举几个例子,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示范严格的书写格式,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体验一下老师是如何想的,如何来考虑问题的,然后由学生完成当堂课的练习,也可让一两位同学上黑板完成.要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接着布置作业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

  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

  【教学准备】

  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球、棱柱、棱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垂柳像什么?平静的湖面像什么?湖中的小船像什么?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在岸边的亭子中我们寻找到了哪些几何图形?从中感受生活中的点、线、面、体.

  设计意图:从西湖风光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对点、线、面、体有了初步的形象认识,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如“点”是没有大小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借助湖中的小船、地图上用点表示城市的位里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点”的含义.

  二、讨论(动态研究)

  课件演示:灿烂的星空,有流星划过天际;汽车雨刷;长方形绕它的一边快速转动;问:这些图形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

  观察、讨论.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学具完成教科书第114页练习(动手转一转)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

  三、讨论(静态研究)

  教师展示图片(建筑或生活的.实物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面、曲面、直线、点等。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

  四、探索

  1、课本112页观察,并回答它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2、113页练习(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思考以下问题:

  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圆锥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是直线还是曲线?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

  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小组讨论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

  1、“当你远远地去观察霓虹灯组成的图案时,图案中的每个霓虹灯就是一个点;在交通图上,点用来表示每个地方;电视屏幕上的画面也是由一个个小点组成;运用点可以组成数字和字母,这正是点阵式打印机的原理.”说说你对上述这段叙述的理解和体会.

  2、阅读教科书第119页的实验与探究,并思考有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学习目标】:

  1、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理解线段中点的 概念,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

  【学习重点】:线段 的中点概念,“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是重点;

  【学习难点】: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是难点。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过A、B、C三点作直线,小 明说有三条,小颖说有一条,小林说不是一条就是三条,你认为______的说法是对的。

  二 、自主学习

  问题:现有一根长木棒,如何从它上面截下一段,使截下的木棒等于另一根木棒的长 ?

  上面的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下面的数学问题:

  2、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两条线段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那么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

  我们先来回答下面的问题。

  怎样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

  一是用尺子测量;二是站在一起比(脚在同一高度)。

  如果把两个同学看成两条线段,那么比较两条线段就有两种方法。

  (1)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从而进行比较。

  (2)把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使一端对齐,从而进行比较,我们称为叠合法。

  练习题

  一、填空

  1.我们在用玩具枪瞄准时,总是用一只眼对准准星和目标,用数学知识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

  2. 三条直线两两相交,则交点有_______________个.

  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若两个角的顶点重合,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C、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那么这条射线是角的平分线

  D、过直线外一点有两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9、下列说法:①平角就是一条直线;②直线比射线线长;③平面内三条互不重合的直线的公共点个数有0个、1个、2个或3个;④连接两点的线段叫两点之间的距离;⑤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⑥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这条射线是这个角的角平分线,其中正确的有( )

  A、0个B、1个C、2个D、3个

  同步四维训练

  知识一:直线的性质

  3.在开会前,工作人员进行会场布置,在主席台上由两人拉着一条绳子,然后以“准绳”为基准摆放茶杯,这样做的理由是(B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垂线段最短

  D.过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

  知识点二:线段的作法及比较

  4.在跳绳比赛中,要在两条绳子中挑出较长的一条用于比赛,选择的方法是(A )

  A.把两条绳子的一端对齐,然后拉直两条绳子,另一端在外面的即为长绳

  B.把两条绳子接在一起

  C.把两条绳子重合观察另一端的情况

  D.没有办法挑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归纳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2.通过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含义,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理解平移的性质.

  难点:对平移的认识和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打开幻灯机,投放课本图5.4-1的图案.

  2.学生观察这些图案、思考并回答问题.

  (1)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能否根据其中的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

  3.师生交流.

  (1)这引进美丽的图案是由若干个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图5.4-1 上一排左边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中间一个正方形,上、下有正立与倒立的正三角形,如图(1);上排中间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正十二边形, 四周对称着4个等边三角形,如图(2);上排右边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正六边形,内接六角星,如图(3);下排的左图中的“基本图形”是鸽子与橄榄枝; 下排右图中的“基本图形”是上、下一对面朝右与面朝左的人头像组成的图案.

  《5.4平移》同步讲义练习和同步练习

  1在△ABC中,∠C=90°,AC=BC=5,现将△ABC沿着CB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若平移的距离为2,则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2、把直角梯形ABCD沿AD方向平移到梯形EFGH,HG=24cm,WG=8cm,WC=6cm,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cm2.

  3、绐正五边形的顶点依次编号为1,2,3,4,5.若从某一顶点开始,沿正五边形的`边顺时针方向行走,顶点编号的数字是几,就走几个边长,则称这种走法为一次“移位”.如:小宇在编号为3的顶点上时,那么他应走3个边长,即从3→4→5→1为第一次“移位”,这时他到达编号为l的顶点;然后从1→2为第二次“移位”.若小宇从编号为2的顶点开始,第20xx次“移位”后,则他所处顶点的编号是   .

  《5.4平移》同步测试卷含答案

  1. 将图形平移,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对应线段相等

  B.对应角相等

  C.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互相平分

  D.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相等

  解析: 根据平移的性质,将图形平移,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相等,而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不一定互相平分,故选C.

  12. 国旗上的四个小五角星,通过怎样的移动可以相互得到( )

  A.轴对称 B.平移 C.旋转 D.平移和旋转

  解析: 国旗上的四个小五角星通过平移和旋转可以相互得到.故选D.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运用角度表示方向,并能熟练运算和角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方位角在是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方位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方位角的准确表示。

  教学准备:预习书上有关内容

  预习导学:

  如图所示,请说出四条射线所表示的方位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角经常用于航空、航海,测绘中领航员常用地图和罗盘进行这种角的测定,这就是方位角,方位角应用比较广泛,什么是方位角呢?

  二、精讲点拔,质疑问难

  方位角其实就是表示方向的角,这种角以正北,正南方向为基准描述物体的方向,如“北偏东30°”,“南偏西40°”等,方位角不能以正东,正西为基准,如不能说成“东偏北60°,西偏南50°”等,但有时如北偏东45°时,我们可以说成东北方向。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例1如图:指出图中射线OA、OB所表示的方向。

  (学生个别回答,学生点评)

  例2若灯塔位于船的北偏东30°,那么船在灯塔的什么方位?

  (小组讨论,个别回答,教师)

  例3如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的.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60°,南偏西10°,西北方向上又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海岛D方向的射线。

  (教师分析,一学生上黑板,学生点评)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例4某哨兵上午8时测得一艘船的位置在哨所的南偏西30°,距哨所10km的地方,上午10时,测得该船在哨所的北偏东60°,距哨所8km的地方。

  (1)请按比例尺1:000画出图形。

  (独立完成,一同学上黑板,学生点评)

  (2)通过测量计算,确定船航行的方向和进度。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代表发言)

  五、布置作业、当堂反馈

  练习:请使用量角器、刻度尺画出下列点的位置。

  (1)点A在点O的北偏东30°的方向上,离点O的距离为3cm。

  (2)点B在点O的南偏西60°的方向上,离点O的距离为4cm。

  (3)点C在点O的西北方向上,同时在点B的正北方向上。

  作业:书P1407、9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教学难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提问

  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

  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3。一只容积为0。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

  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

  1。()2=9;2。()2 =0。25;

  5。()2=0。0081。

  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由练习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二)平方根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由练习知:±3是9的.平方根;

  ±0。5是0。25的平方根;

  0的平方根是0;

  ±0。09是0。0081的平方根。

  由此我们看到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

  ()2=—4

  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三)平方根性质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四)开平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3与—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

  (五)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的平方根合起来记作,其中读作“二次根号”,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平方根也可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a”。

  练习:1。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26②247③0。2④3⑤

  解:①26的平方根是

  ②247的平方根是

  ③0。2的平方根是

  ④3的平方根是

  ⑤的平方根是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1.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发展符号意识.

  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设计者: )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 km/h,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时,根据已知数据求出列车行驶的路程.

  (1)2 h行驶的路程是多少?3 h呢?t h呢?

  (2)字母t表示时间有什么意义?如果用v表示速度,列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3)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你还能举出用字母表示数或数量关系的例子吗?

  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

  自学教材第54至55页,完成下列问题:

  1.假设列车的行驶速度是100 km/h,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请写出:

  (1)列车2 h行驶的路程为__200__km.

  (2)列车3 h行驶的路程为__300__km.

  (3)列车t h行驶的路程为__100t__km.

  2.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如果出现乘号,通常将乘号写作__·__或__省略不写__.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用字母表示数

  活动一:(1)苹果原价是每千克p元,按8折优惠出售,用式子表示现价;

  (2)某产品前年的产量是n件,去年的产量是前年产量的m倍,用式子表示去年的产量;

  (3)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长和宽都是a cm,高是h cm,用式子表示它的体积;

  (4)用式子表示数n的相反数.

  【展示点评】解答过程见教材第54页例1的解.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如果出现乘号,写成“·”或省略不写.如第(3)小题,就不能写成a2·h.

  【小组讨论】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意义?

  【反思小结】字母可以表示任意的数,也可以表示特定意义的公式,还可以表示符合条件的某一个数,甚至可以表示具有某些规律的数,总之字母可以简明的将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用字母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活动二:阅读教科书例2中的四个问题,思考:

  顺水行驶时,船的速度=________+________;

  逆水行驶时,船的速度=________-________.

  解答过程见教材第55页例2的解答过程.

  【展示点评】列式表示关系时,一定要搞清“和”、“差”、“积”、“倍”等关系.

  【小组讨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

  【反思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关键是找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注意:1.用字母表示数时,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中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表示;

  2.字母和数字相乘时,省略乘号,并把数字放到字母前;

  3.出现除式时,用分数的形式表示;

  4.结果含加减运算的,需要带单位时,式子要用“()”;

  5.系数是带分数时,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

  1.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意义.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要注意的问题.

  实际问题―→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2.1整式》同步练习含答案

  1. 其中长方形的长为a,宽为b.

  (1)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2)你能判断它是单项式或多项式吗?它的次数是多少?

  《2.1整式》课后练习含答案

  知识要点

  1.单项式:只含有数和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它的本质特征在于:

  (1)不含加减运算;

  (2)可以含乘、除、乘方运算,但分母中不能含有字母.

  2.单项式的次数、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4.整式:单项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112-113练习二十二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

  2.能解决统计与概率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灵活应用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自主检测题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1.回顾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简单回忆,说一说:

  本单元学习了统计图,统计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游戏公平,可能性等概率问题。

  2.揭示课题。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对本部分知识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统计与概率练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一)基本练习。

  1.

  (1)该公司去年全年的销售情况如何?

  (2)该公司的发展前景怎样?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①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②汇报订正,说解题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从图中的变化趋势上来分析问题,从而得出结论:该公司去年总体经营情况很好,产量和销量不断增长,第四季度增长幅度较快,而且出现了销量大于产量的良好势头。由此可以作出预测:该公司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有良好的发展。

  2.

  ①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②汇报订正,说解题思路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考虑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几率的多少。

  (二)综合练习。

  ①组织学生独立解答第一小题。

  ②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第二小题。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让学生明确在研究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时,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作为数据的`代表都是可以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用平均数作为数据代表的时候较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但它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所以为了减少这种影响,在评分时就采取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平均数,这样做是合理的。

  ①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讨论,汇报结果。

  本题是有关众数的应用的练习。从进货和销售数量的差来看,尺码是35、37、39三种型号的鞋进货有些多了,下一次进货时可考虑适当降低数量;但从销量来看,37码的鞋仍然排名第一,36和38码的列第二、三名,所以每种型号的鞋的进货量的比例总体上不会有大的变化。研究一组数据的频数大小分布情况时,应用了众数的知识。

  (三)提高练习。

  ①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讨论,汇报结果。

  六(2)班同学的血型情况如图,

  (1)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该班有50人,各种血型有多少人?

  本题是有关可能性的习题,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从两队的历史战绩来看,各是两胜一平两负,不相上下;从这一点来判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离比赛日最近的两场比赛中均是乙队获胜,说明最近乙队的状态好于甲队,由此可以预测: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些。这种判断也有一定道理。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自主检测

  1.填空:

  (1)人们对收集的统计数据经过分析整理后可以制成( )还可以制成( )

  (2)( )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3)( )统计图既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又能反映出数量变化情况

  2.选择:

  (1)评价一个班整体学习成绩情况,看( )比较合适?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为了清楚地表示出20xx年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应绘制( )。

  A.条形B.折线C.扇形

  3.做一做:

  有A—J 10张字母卡片,小明翻字母卡片,小红猜小明的字母卡片,如果小红猜对,小红获胜,如果小红猜错了,小明获胜。

  (1)你认为这个游戏规则对双方公平吗?对谁有利?

  (2)请设计一个双方公平的游戏规则。

  四、课堂总结

  1.教师评价: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大都分同学掌握较好,值得表扬。

  2.学生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练习

  统计表

  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可能性:等可能;公平;

  作业设计

  基础:

  1.简单的统计图有( )统计图、( )统计图和( )统计图。

  2.( )统计图是用长短不同、宽窄一致的直条表示数量,从图上很容易看出( )。

  3. 4、7.7、8.4、6.3、7.0、6.4、7.0、8.6、9.1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中位数是( ),平均数是( )。

  4.在一组数据中,( )只有一个,有时( )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 )。(填众数或中位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知识目标

  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能力目标

  联系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目标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重点

  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

  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个性修改

  目标导学,复习激趣,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那么组成一个比例需要几项呢?

  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

  合作探究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挂图

  2、出示例题

  (1)、读题。

  (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埃菲尔铁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10)

  (4)、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板书)

  (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埃菲尔铁塔的高是320米)

  (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0=1:10)

  (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解: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把这个x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x:320=1:10)

  (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书:未知项)

  (11)、指着x:320=1:10,问:“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那怎么办?”谁上来做做? (指名板演)

  (12)、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改写成了一个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4)、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

  (15)、我们解出的答案对不对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样检验? (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

  (16)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引导学生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解。

  2、教学例3

  过渡:我们知道比例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当是=这样形式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

  (1)、出示例3,问:这题与刚刚那个比例有哪些不同?

  (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

  (3)、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4)、解答(提问:你们是怎么解答的?)、检验。

  (5)、 =

  拓展应用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乘积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向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作业布置教材43页5题

  板书设计解比例

  例3、解比例=

  解:2.4 =1.5×6

  =( )×( )

  ( )

  教学札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01-09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6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11

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教案08-3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22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6

【热门】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5

【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6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