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1-10 13:52:5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1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百分数(二)和比例三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学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是加强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教材除了结合负数、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整理和复习等知识,让学生体会、理解和掌握归纳法、类比法、符号思想、分类思想、演绎推理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等思想方法外,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理解和掌握模型思想、归纳法、演绎推理思想,体会运用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优越性,发展学生的四能。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本册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学习较主动,但有个别学生依赖性较强,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较差,听课时较易分神,学习成绩较不理想。应用类,如应用题,还有个别学生对题目难以理解,解题困难。学生学习习惯大多较好,课堂听课认真,作业基本上都能按时完成。只有少数潜能生学习上仍有惰性,完成作业处于应付状态。本学期尽量多设计分层次作业,让潜能生得到提高,优生得到发展。

  学习目标

  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2、通过归纳整理,是学生熟练地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绘制表格。

  二、综合运用

  课件出示例5。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

  提问启发:“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归纳整理解题思路:

  (1)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

  (2)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230里有两个100,然后从总价里减去2个50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A商场:230×50%=115(元)

  B商场:230-2×50

  =230-100

  =130(元)

  115<130,

  答:在A商场买应付115元,在B商场,买应付130元;选择A商场更省钱。

  4、总结思考:在什么时候这两个商场价格差不多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

  2、完成练习二第12题,再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练习二第13题。“折上折”是什么意思?怎么计算呢?

  4、完成练习二第14题。

  5、完成练习二第15题。提示:增长为“-0.068%”表示什么意思?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

  板书设计

  百分数:整理与复习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正确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首先我们通过一组练习来复习一下。

  2、课件出示习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3、揭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一)、教学例5.

  师:我们先看看李奶奶遇到了什么问题?(课件出示例5)

  1、收集信息,理解题意。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学生汇报)

  2、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

  师: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吗?试一试。

  ①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②指名学生汇报解题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可能的答案有:28÷8×10=35(元) 10÷8×28=35(元)

  ③教师指出也可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3、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问题。

  师: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怎样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呢?请同学们先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

  要求: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讨论。

  ①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哪个量是一定的?

  ③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依据什么判断的'?

  ④根据这个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2)学生交流讨论后,指名学生汇报,并引导学生概括出等量关系式。

  (3)学生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师:你能完整的把这道题用比例知识解答吗?

  学生尝试用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知道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4)指名学生板演过程,集体交流订正。教师提醒学生要检验。

  (5)师:你认为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提醒给大家呢?(指名学生回答)

  4.小结。

  思考以下问题:

  用比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找到不变的量,只要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就可以用正比例关系解答。

  5.习题巩固

  我会分析:(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集体订正。

  (二)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

  师:你能根据刚才总结的经验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哪个量是一定的?

  (3)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4)根据比例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学生思考后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指名板演。

  3.集体评讲。

  4小结。

  思考:

  1.你认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他生补充,课件出示总结。

  2.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有哪些?

  (1)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2)师生总结。(课件展示)

  ①找(找相关联的量)

  ②判(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③列(列出方程)

  ④解(解方程)

  ⑤验(检验计算结果)

  三、习题巩固。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运动会上,六年级同学进行大型体操表演,每行站20人,可以站18行;若每行站40人,可以站χ行?

  2.小兰身高1.5米,她的影长是2.4米,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长为4米,这棵树高χ米。

  3.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0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5页,χ天可以读完。

  (学生先独立解答后,指名回答,并讲解列式的依据。)

  拓展练习:

  修一条路,计划每天修90米,40天完成,实际5天修了300米,照这样计算,多少天可以完成任务?

  (学生先独立解答,师巡视指导,找不同做法的同学回答,他生订正)

  四、作业

  教材63页练习十一4、5、7、8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指名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他生补充。

  板书

  用比例解决问题

  例5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 例6 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

  费是x元。 现在可以用x天。

  28:8=x:10 25x=100×5

  8x=28×10 x=100×5÷25

  X=35 x=20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 答: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

  是35元。 可以用20天。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3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1~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和操作,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立体图,认识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使学生形成圆柱的清晰表象,能根据圆柱的特征辨认圆柱体,认识圆柱的高,并能想象出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和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宽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30 cm,宽20 cm),正方形。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侧面包装好的圆柱形物体,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一个长方形小旗,快速旋转,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圆柱)

  点出课题:圆柱的认识

  对于圆柱一年级时我们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相信将会对圆柱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

  (1)观察比较,建立表象

  师:生活中的圆柱体很多,同学们都在那些地方见过圆柱?

  课件展示老师搜集的圆柱图片,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

  (2)操作感知,归纳圆柱的特征

  师:圆柱由那些面组成,这些面有什么特征?下面我们就利用准备好的圆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等方式对圆柱进行研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课件显示)

  圆柱由那些面组成?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圆柱上下两个面大小相同吗?请你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方式进行验证。

  活动完成,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引导,得出圆柱的组成及特征。

  2.认识圆柱的高

  瞧,老师这还有两个圆柱呢。注意看,它们的底面相同,那它们的什么不同呢?那什么是圆柱的高呢?你认为圆柱的高指的是什么?谁能指一指?

  课件讲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让学生再指出几条高。体会高有无数条。并引导学生明白内部也有高。并用课件演示高一样长。课件出示:圆柱有无数条高,长度相等。

  介绍生活中圆柱的高的不同叫法。

  及时练习(课件展示)

  这些问题孩子们轻而易举就解决了。看你们这么棒,老师手中的这个小圆柱也忍不住想请你们帮个忙了。它想知道自己身上的侧面包装纸有多大。该怎么办呢?

  3.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思考:你想怎样剪呢?剪完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呢?想一想。

  (2)小组合作探究:(课件出示探究要求)

  (3)活动完成后小组汇报。(找两组同学上去边演示边讲解,师适时追问并板书)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4)师进行演示操作,并把侧面展开图贴在黑板上。

  (5)课件演示侧面展开整个过程,让学生把整个过程理解消化。

  (6)思考: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没有可能是正方形呢?什么情况下是正方形呢?(用正方形纸演示)

  小结:圆柱的侧面如果沿高剪开,侧面展开就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斜着剪开就是平行四边形,如果沿折线或取下剪开得到的将会是不规则图形。

  这节课不知不觉中我们既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又研究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对自己作一检测。

  三、巩固练习

  1、概念辨析

  2、辨一辨(哪个是圆柱的展开图)

  3、创造圆柱

  结束语:同学们,其实在刚才旋转创造圆柱的过程中,隐藏着一个奇妙的'数学现象呢。想知道吗?(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课件显示)有趣吗?在神奇的数学世界里,像这种有趣的现象还有许多,就等着你们去探索,去发现呢!

  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于圆柱都有初步认识。因此,在导入环节,我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联想到立体图形,感受“面动成体”从而引入新课。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研究圆柱的基本特征。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活动分两个层次进行:活动一研究圆柱特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等方式进行研究,探索出圆柱的主要特征;活动二探究侧面展开图。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悟,形成表象,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教学,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通过多个环节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从长方形旋转得到圆柱引入新课。

  2、在进行侧面展开之前,让学生先去想象展开后的形状,再去动手操作。

  3、巩固练习创造圆柱中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象、创造圆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4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无论是照相还是用放大镜看书、用投影仪放大图表,都离不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探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纸卡

  学生准备 方格纸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观察、感受。

  ①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纸卡上的字为小5号字,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②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生抢答: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引导学生思考。

  师:为什么纸卡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呢?

  生:因为字被放大了。

  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件出示教材59页主题图)

  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预设

  生1:图1是把物体缩小。

  生2:图2、图3、图4都是把物体放大。

  (2)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一起来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情境,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图形放大的意义和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

  (2)思考、交流。

  提问:“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生:“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3)画图方法。

  ①提问:以正方形为例,具体画图时应该怎样做?

  预设

  生:正方形原来的边长是3个单位长度,现在按2∶1放大后,边长应该是6个单位长度。

  ②画图。

  (学生独立画放大后的正方形,教师巡视指导)

  (4)完成例4。

  ①怎样画长方形?

  预设

  生: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画出长方形。

  ②怎样画三角形?

  预设

  生: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连接两条直角边的端点。

  (可引导学生用数方格法验证,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时,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也放大到原来的2倍)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5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表,折线统计图表及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制作步骤,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表的适用范围。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讲述练习

  上几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统计图表,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要求大家掌握各种统计图表的特点和制作步骤,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表的适用范围,并能正确制作它们。

  二、复习提问

  1、统计图表有几种?绘制统计图表前必须先做哪些工作?(搜集资料、整理数据)

  2、统计图表的纵栏目和横栏目怎样确定?怎样画才能做到美观大方?

  3、制作统计图表一般分哪几个步骤?应注意些什么?

  4、统计图有哪几种?积肥什么特点和作用?

  5、统计图纵轴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如何确定单位长度?绘制轴时应注意些什么?

  6、制作统计图一般分几个步骤?

  三、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经过整理,总结归纳如下:

  1、意义:把搜集的资料经过整理,填在一定格式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

  2、统计图 意义:把统计资料中的数量关系用图形表达出来

  3、条形统计图 容易看出图中数量的多少

  4、折线统计图 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5、扇形统计图 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练习:

  完成教材71页练习十四的`第6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先绘制统计表,再绘制成折线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强调栏目的分项及统计图的纵轴比例尺的画法。

  总结各种统计图应用的不同范围。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

  教学目标:

  1、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理解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学会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率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每个学生都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

  掌握税额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税收时的专有名词,理解税率的含义。

  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阅读、例题讲解、练习巩固。

  学法:课前预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主题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正在蓬勃发展中,为了让祖国更强大,人民生活更美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建设,你知道这些钱是哪来的呢?

  2. 渗透法制教育:

  (1)《宪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2)《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第一条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课前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依法纳税的意义和重要性。渗透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学法、知法、懂法、用法。

  (二)结合情境,探索新知

  1.理解“税率”的含义(自学教材第10页)

  (1)纳税的意义。

  (2)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纳税?什么是应纳税额?什么是税率?

  (3)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纳税项目并进行简单介绍。

  2.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概念,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3。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①读题,说说“营业额的5%”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5%就是指的是税率。

  ②学生独立解答。

  ③集体交流,明确在这种情况下有如下关系成立:

  营业额×税率=营业税。

  (2)练习: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

  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①读题,重点引导理解“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句话的意思。这里3%的`税率是所有月工资的3%吗?

  ②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③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有如下关系成立:

  (总收入-免征收部分)×税率=个人所得税

  (3)对比两道题,了解税收的算法各不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10两题。

  (1)李老师为某杂志审稿,得到300元审稿费。为此她需要按照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2)小明的爸爸得到一笔3000元的劳务费用。其中800元是免税的,其余部分要按20%的税率缴税。这笔劳务费用一共要缴税多少元?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集体交流反馈。

  ③对比两题,看看两种交税方式有什么不同,想想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总结,课外拓展。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2、课后调查:

  问一问爸爸妈妈每月收入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了解我国对个人所得税的税收规定。

  板书设计:

  税率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应纳税额=营业额×营业税税率

  例3:30×5%=1.5(万元)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单元知识进行概括,建立知识结构;

  2、会解决实际问题;

  3、归纳整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获得收获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整理,形成知识脉络。

  教学方法:引发矛盾,引入课题小组合作,归纳整理多元评价,建构知识应用实际,解决问题强化总结,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引发矛盾,引入课题

  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少岁了?

  [投影]老师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奇数型质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你们说老师今年多少岁了?

  猜这个谜语,我们需要哪些数学知识呢?

  说得有理,我们学过有关数的知识很多,就像刚才我们在猜谜时就用到了数的整除中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复习数的整除,板书:数的整除复习

  齐读课题,你想到什么?

  那好吧,我们就开始复习。

  二、梳理知识,形成脉络

  1、 集中呈现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按照你们的想法,把学过的数

  的整除这部分知识整理在下发的纸上。(请大家认真讨论商量,并由组长记录)待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整理的既完整,又科学合理。巡视

  2、 逐个梳理

  1)小组活动:请大家在小组中,每人挑1至2个名词说说意思。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示随意在黑板上贴出各个名词)

  3)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在数的`整除这部分首先学习的是整除,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讨论一下,再推荐代表发言。(巡视,参与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讨论。

  提示:整除是基础,整除前提下产生了约数与倍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逐步引出公倍数、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合数、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奇数、偶数等。)

  说得真好!这些知识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对于今天整理出来的数的整除脉络图,大家有什么想法?

  通过整理,可以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

  3、 自学课本,看一看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

  三、应用、解决问题

  1、填空题

  在1----20的自然数中,有( )个奇数,有( )个偶数,有( )个质数,有( )个合数,奇数中的( )是合数,偶数中的( )是质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是( )。

  2、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 ),最大三位数是( )。

  3、选择题

  (1)一个合数的约数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如果a 和 b 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

  A) a B) b C) a b D) 1

  4、判断题

  (1)整除一定是除尽,除尽不一定整除。 ( )

  (2)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互质。 ( )

  (3)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 )

  (4)24分解质因数 24 = 22231 。 ( )

  (5)一个自然数的最大约数一定等于它的最小公倍数。 ( )

  5、把下面的数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两类,你能想到几种?

  2 15 8 17 20

  四、强化总结,拓展迁移

  今天我们共同上了一节数的整除的整理与复习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大家特别聪明、好学,老师很高兴与大家共同渡过了这美好的40分钟,而且我们已经是 多次合作,所以我想与大家做好朋友,你们愿意吗?

  老师想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大家,大家以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和我联系,好吗?

  老师的手机号码是11位数字,每一位数字依次是:

  1)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最小奇数与最小质数的和;

  3)最小的自然数;

  4)质数中最小的两个数的和;

  5)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6)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

  7)有约数2 和3 的一位数;

  8)自然数中最小的奇数;

  9)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都是 7 的数;

  10)所有自然数的约数;

  11)最大的一位数 。

  同学们以后有事需要老师帮忙,随时call我。

  这节课上到这里可以吗?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26页练习与应用第7~11题、探索与实践12~14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这节课继续复习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表面积、体积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表面积、体积的汁算方法,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复习体积计算

  1.复习公式。

  提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板书时出示相应图形)为什么正方体体积等于边长a的立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这个公式怎样得到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乘以1/3 ?

  2.做复习第7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

  三、知识应用复习

  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做练习四第8题。

  引导学生把新知与旧知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比较。

  2.做练习四第9题。

  结合画图演示水流的速度就是圆柱的高,每分钟的高在每秒的基础上乘以60。

  3.做练习四第10题。

  提问:用这堆沙子去填长方体的沙坑哪一个量是相等的?(体积)接着学生计算。

  4.做练习四第11题。

  出示题目

  结合题目和图形理解长方体纸箱的长、宽、高与每个圆柱体饮料罐相相关数据的关系。接下来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要注意后进生的辅导)

  5.做练习四第12题。

  可以先举例说明,再概括。

  6.做练习四第13题。

  提问:要求圆柱体饮料罐的容积需要测量哪些数据?(要注意从它的里面测量)

  通过计算再与商标纸上标出的容积比一比,你发现什么?加强学生把数学与生活有效结合起来。

  7.做练习四第14题。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交流。

  8.评价与反思:结合3个方面让学生自主评价。

  9.让学生了解你知道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作业

  基础训练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9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10

  课前准备:

  板书:学习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

  2.在经历操作、观察、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3.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的特征。

  板书预习导航:

  1.生活中的圆柱。

  2.圆柱哪些部分组成,特点是什么?

  达标卡(练习册)

  教具准备:课件、圆柱体、学生的学具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上课:组内宣言

  二、导入新课:(3分钟)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习立体图形,非常好,(出示幻灯片一)大家看看这些物体的`形状,你认识吗?谁来说?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立体图形--圆柱。(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2.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三、探究活动。

  1.师:请同学们按预习导航的要求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7分钟)

  2.下面小组汇报环节,请做好交流的准备,要利用手中的学具边指边说。

  (1)生活中的圆柱有哪些?

  (2)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特点是什么?

  生说师板书:底面2个大小一样都是圆形

  侧面1个是曲面展开是长方形高

  (出示幻灯片二)演示幻灯片强调教学重点

  师:除了这些,你还学会了什么?

  (出示幻灯片三)演示长方形转动会形成一个圆柱。

  四、达标训练

  1.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在圆柱下打“√”。

  2.在上图中标出圆珠笔各部分的名称。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它是两个()的圆。

  (2)圆柱的高是指两个()之间的距离,圆柱有()高。

  (3)圆柱共有()个面,它的侧面是()。

  (4)如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那么圆柱的高是()厘米。

  3.如图:

  以长方形的长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则圆柱的高是(),底面周长是()底面直径是()。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11

  教学内容:

  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这里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借助列表,则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这里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指导:

  1.出示例5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几年来每一学期的数学广角学了些什么。 探索例5时,应当先让学生理解问题。可以通过读题、说题意,使学生明白每两点之间都能连一条线段。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画画、试试,再来讨论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2.探究例6时,可以直接给出题目,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让学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时,必须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新知学习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利率,能利用百分数知识,解决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会合理理财,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概念,能利用百分数知识,解决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利率有关知识:税收的种类,应纳税额,税率。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积攒一些零用钱,我们积攒的暂时不用的零用钱,会怎么处理呢?学生回答,由学生的回答引出“储蓄”。

  3。谁存过钱?怎么存的?将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呢?讨论利息的情况。

  4。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相关储蓄方面的知识,探讨利率有关的知识。

  二、新课探究

  1。自读教材11页例4上面的部分内容:

  学习要求:理清以下问题

  (1)存款有哪几种方式?

  (2)什么是本金?

  (3)什么是利息?

  (4)什么是利率?

  (5)怎样计算利息?

  学生自学教材,学习后汇报。教师结合学生汇报,考查学生对利息的理解,对利息公式的理解。

  检测:

  (1)结合20xx年10月利率表,说说各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是多少?

  (2)整存整取一年的年利率是1。50%,表示什么意思?

  2。学以致用,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读题思考:两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取回哪些钱?包括几部分?

  (3)利息的多少和什么有关系?(引导学生知道是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

  (4)归纳整理汇报:实际取回的钱数=本金+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学生计算过程,避免丢落项和计算不准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1)学生读题,分析题目,比例此题与例4的不同:本金不同,存期不同,利率不同。计算方法相同吗?

  (2)学生运用公式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9题。

  先让学生观察存款凭证,从中能获取哪些信息?本金、利率、时间各是多少?再根据利息的`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3。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12题。

  (1)妈妈需要慎重选择吗?怎么办?

  (2)第一种方式的时间,利率是多少?第二种呢?

  (3)分别计算后比较并做出决定。学生独立解答。讲一讲自己的解题思路。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这样做出选择,选择时需要用心地算一算,算的过程不要怕麻烦,按照时间和方法一步一步地去想,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懂得储蓄是利国利民的事情;在银行存款的方式很多种,如活期、整存争取、零存整取等;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我们还知道了计算利息的方法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计算时遇到步骤比较的计算时,要一步一步认真计算,有耐心,保证计算结果正确。

  板书设计

  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时间)

  例4 5000 ×(1+3。75%×2)

  =5000×1。075

  =5375(元)

  答:到期时王奶奶可以取回5375元。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13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6页综合实践课《生活与百分数》

  教学目标:调查银行最新利率,了解利率调整的原因;了解普通储蓄存款和购买国债两种理财方式,知道如何是收益最大,学会理财;了解千分数、万分数的概念;

  通过活动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深化百分数的意义和运用,掌握百分数问题的解决办法。

  教学难点:强调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过新年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有许多好吃的。

  生:因为有压岁钱。

  师:哇,说到压岁钱大家如此开心!那你收到压岁钱之后怎么处理呢?

  生:买我喜欢的东西。

  生:用来交生活费、学习费用等。

  生:交给爸爸妈妈存入银行。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我们把钱存入银行就是在进行储蓄,而储蓄中的利率和百分数是息息相关的。其实,生活中许多方面都离不开百分数。今天,我们将继续和大家一起来研究生活与百分数。打开幻灯片1,板书课题:生活与百分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设计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自然而然地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也验证了“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的道理。

  二、新授

  1.活动一:调查利率,对比利率,了解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

  师:昨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去调查一下附近银行整存整取的最新利率,你调查的是哪家银行的利率呢?请拿出活动一的表格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生:我调查的是建设银行的利率情况:活期利率是0.30﹪;三个月的利率是1.43﹪;六个月的利率是1.69﹪;一年的利率是1.95﹪;二年的利率是2.73﹪;三年的利率是3.575﹪;五年的利率是3.575﹪

  师:打开幻灯片2,谢谢你汇报的如此详细,请坐。调查其它银行利率情况的同学们,你们的结果与他调查的利率相同吗?

  生:相同。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1页,这是20xx年的利率,我们把它和大家调查的最新利率进行对比,请抬头看黑板,为了便于观察,老师把它们放在了一块儿,我们先横向的'看看20xx年活期利率与定期利率,你有什么发现呢?20xx年活期利率与定期利率呢?现在如果你去存钱,你会优先考虑活期还是定期呢?我们再纵向的看看20xx年与20xx年相同存期的利率,你又有什么发现呢?打开幻灯片3。

  生: 相同存期,利率下调了许多。

  师:你非常善于发现问题,真了不起!打开幻灯片4,利率下调,人们可获得的利息减少,人们便不愿把钱存入银行,而是用于各项投资与消费,这样就会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利率上调,人们便会把更多的钱存入银行来换取较大的收益,而不愿去冒投资房地产或炒股的风险。

  设计意图:此环节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调查银行最新的利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银行利率是在动态调整的,每次调整背后一定存在国家经济状况和政策的变化。这样的活动不可能非常深入,但对于学生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形成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活动二:寻找最大收益方案

  师:虽然利率可调,但计算利息的方法却是不变的。那就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板书在黑板上)。打开幻灯片5。隔壁李阿姨替儿子积攒了20000元压岁钱,李阿姨想存入银行供他六年后上大学,银行给李阿姨提供了二种理财方式,普通储蓄存款和购买国债。请你帮李阿姨想一想,她有几种存款方案?哪种方案六年后的收益最大?老师有3个疑问:李阿姨想存多少钱?存几年?要求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第一种理财方式是普通储蓄,普通储蓄和教育储蓄的年利率是相同的,只是教育储蓄没有利息税,但国家从20xx年开始就停止了对普通储蓄收取5﹪的利息税,这样一来,教育储蓄便没有了优势,所以后来取消了教育储蓄这种理财方式。普通储蓄有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相关利率就是大家昨天去银行调查到的利率,打开幻灯片6,现在只选择普通储蓄,如果你是李阿姨,你会怎样存钱呢?

  生:2个三年期。

  师:你真棒,掌声送给你!马上在副黑板板书:3+3.老师像这样写,大家能看懂吗?(能)好的。

  那还有其它不同的存法吗?请6人为小组进行讨论,由各小组长把讨论结果记录在活动二的表中。

  生:6个一年期;3个二年期

  师:马上板书1+1+1+1+1+1和2+2+2

  生:1个五年期+1个一年期;1个二年期+4个一年期

  师:马上板书5+1和2+1+1+1+1

  生:1个三年期+3个一年期;2个二年期+2个一年期

  师:马上板书3+1+1+1和2+2+1+1

  若没有学生举手了,老师引导学生补充

  师:还可以1个一年期+1个二年期+1个三年期,并快速板书1+2+3同学们请看,老师把大家讨论的8种方案基本上按照次数从大到小的顺序填入了这张表中,唯独这里,为了便于大家的观察,稍微做了一下调整。

  以上8种方案,哪一种收益最大呢?我们先来看看存6次和存5次谁的收益更大?我们发现,到第四次,它们的收益相同,实际上我们只需比较1年+1年与2年谁的收益大就可知道结果了。以20000元为例,1年+1年的收益是20000×1.95﹪×1=390(元)

  (20000+390)×1.95﹪×1≈398(元)(保留整数)390+398=788(元);2年的收益是20000×2.73﹪×2=1092(元)所以结果是?(学生答)1年+1年的收益<2年的收益。那存5次与存4次谁的收益大呢?(生:存4次)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1年+1年的收益<2年的收益。

  师:你真的很会活学活用,我非常佩服你!那存4次与存3次谁的收益大呢?

  生:存3次。

  师:对呀!还有哪些能这样比较出收益的大小呢?

  生:存4次与存3次。

  师:真的是这样,大家看看,剩下的这些方案还能像刚才那样一下就比较出大小吗?

  生:不能了。

  师:好,那我们就动动手,算一算。请每个小组中,3人列式,3人计算,分工合作,我们比比谁的速度最快?各小组汇报结果,分别是:3459;3809;4035;4520

  师:只选择普通储蓄,8种方案中收益最大的是:3+3

  那存钱次数与收益之间有没有关系呢?观察得知,学生答,存钱次数越少,收益越大。【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任务是学习普通储蓄这种理财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前面所学求利息的方法得到了普通储蓄8种方案中收益最大的存法以及存钱次数与收益之间的关系,这为探究下一种理财方式做了铺垫。学生们在这个环节所学到的不仅仅是怎样解题,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团队意识,体会到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的优越性。

  师:第二种理财方式是购买国债。国债是国家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有一年期(现不发行)、三年期和五年期。相关利率如下表,打开幻灯片7,教育储蓄三年期利率是3.575%,国债三年期利率比它高0.425%,国家对国债的发行时间和发行量有严格的限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买到。如果只选国债,可以怎样存钱呢?

  生:2个三年期。

  师:真厉害!你叫什么名字呢?老师很想认识你!点开活动二的表中,国债3+3。那这种方案的收益是多少呢?请各小组动手算一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生:5088元。

  师:刚才李阿姨分别选择了普通储蓄和国债来存钱,那她可以同时选择普通储蓄和国债来存钱吗?能。大家还记得存钱次数与收益有什么关系吗?学生回答。要让收益最大,你认为李阿姨最好存几次呢?

  生:2次。

  师:具体存法是?

  生:国债1个五年期+普通储蓄1个一年期;国债1个三年期+普通储蓄1个三年期

  师:快速点出5+1和3+3因为教育储蓄三年期利率比国债三年期利率少0.425%,所以这种方案的收益小于国债2个三年期的收益,我们将它排除。那我们算一算5+1的收益吧!各小组赶紧行动起来!4896元。

  师:只选普通储蓄,只选国债和两种都选这三类,还有其它类不同的方案吗?没有了。现在我们可以发现:李阿姨共有11种存款方案,包括了普通储蓄8种,国债1种,混合2种。其中,让李阿姨收益最大的存法是:国债2个三年期(板书在黑板上)如果买不到国债,我们选择哪种方案呢?普通储蓄:3+3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理财方式的比较,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实际应用数学,学会科学理财,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3.了解千分数和万分数

  师:我们已经认识到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你知道千分数表示的意义吗?万分数呢?请看课本第16页,我们一起听听它的介绍。播放课文录音,打开幻灯片8。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采用倾听的方式,一改往日齐读的方法,介绍了千分数和万分数的含义和应用实例,使学生知道当数据之间的比率比较小时,用千分数和万分数表示更方便,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

  三、实践活动

  打开幻灯片9,学了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请你给自己的压岁钱设计一种收益最大的方案,供自己六年后上大学,并计算到期后的本息。

  设计意图:此练习环节引导学生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将知识迁移到存压岁钱上大学这一问题上,进一步巩固新知,提高数学思维过程。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并掌握了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本领,一直用它来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那么老师相信:二十年、三十年后,我们班一定会出现像马云和李嘉诚那样的财富大亨!打开幻灯片10,下课,谢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数学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传递。本节课中渗透的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后续学习真正受用。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与百分数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20000元 存六年

  收益最大:国债2个三年期

  普通储蓄:

  1年+1年的收益 20000×1.95﹪×1=390(元)

  (20000+390)×1.95﹪×1≈398(元)(保留整数)390+398=788(元);

  2年的收益 20000×2.73﹪×2=1092(元)

  1年+1年的收益<2年的收益

  六、教学反思

  其实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范,但学生实际接触的却比较少,特别是这节讲银行利率百分数的课,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后我选择了“创设情境、导出课题-主动探究、自主建构-灵活应用、拓展延伸”的教学流程。整个教学设计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14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6-5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比例尺?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

  3、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学生尝试独立求比例尺。

  (2)汇报交流

  50c:40=50c:4000c=1:80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求比例尺。

  (1)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成最简整数比。

  (2)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比例尺是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

  (3)比例尺可以怎样表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1:500000)或(线段比例尺)

  2、求实际距离。

  (1)在一副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大约是10c,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

  (2)学生尝试独立列比例解答。

  (3)汇报交流

  解:设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厘米。

  =

  =5000000

  5000000c=50

  (4)你觉得在求实际距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实际距离一般用千米做单位。

  3、求图上距离

  (1)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你会画操场的平面图吗?

  (2)学生尝试画操场的平面图。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画的?【根据图纸大小确定比例尺,可以是数值比例尺也可以是线段比例尺,根据所确定的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再画图,画图后还要标上比例尺。】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3页练习八第1题求比例尺。

  2、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3、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2-17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4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08-26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4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09-10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04-03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17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08-26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0篇)11-02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9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