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高一数学教案>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

时间:2023-01-12 15:27:47 高一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15篇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1

  一、说课内容: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习题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和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y=kx+b,k≠0;y=kx ,k≠0;y= , k≠0)

  3.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 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电脑演示)

  例1、(1)圆的半径是r(cm)时,面积s (cm)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πr(r>0)

  例2、用周长为2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场地面积y(m)与矩形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 y=x(20/2-x)=x(10-x)=-x+10x (0

  例3、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

  解: y=100(1+x)

  =100(x+2x+1)

  = 100x+200x+100(0

  教师提问:以上三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列出关系式,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出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联系: (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这表明这种函数与一次函数有共同的特征)。(2)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这与一次函数不同)。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 (a≠0,a, b, c为常数)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 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 y=ax2+bx+c 中自变量是x ,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0 ?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4、在例3中,二次函数y=100x2+200x+100中, a=100, b=200, 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y=ax2+c;

  若c=0,则y=ax2+bx;

  若b=c=0,则y=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这里强调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其特征,为接下来的判断二次函数做好铺垫。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3(x-1)+1 (2)

  (3)s=3-2t (4)y=(x+3)- x

  (5) s=10πr (6) y=2+2x

  (8)y=x4+2x2+1(可指出y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理论学习完二次函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什么样的函数是二次函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

  (四)巩固练习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m。

  (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m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m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m,求S关

  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m,它的表面积为Scm2,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

  (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设圆柱的高为h(cm)是常量,底面半径为rcm,底面周长为Ccm,圆柱的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C关于r;V关于r的函数关系式;

  (2)两个函数中,都是二次函数吗?

  【设计意图】此题要求学生熟记圆柱体积和底面周长公式,在这儿相当于做了一次复习,并与今天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4. 篱笆墙长30m,靠墙围成一个矩形花坛,写出花坛面积y(m2)与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此题较前面几题稍微复杂些,旨在让学生能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到”。

  (五)拓展延伸

  1. 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当 x=0时,y=0;x=1时,y=2;x= -1时,y=1.求a、b、c,并写出函数解析式.

  【设计意图】在此稍微渗透简单的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做个铺垫。

  2.确定下列函数中k的值

  (1)如果函数y= xk^2-3k+2 +kx+1是二次函数,则k的.值一定是______

  (2)如果函数y=(k-3)xk^2-3k+2+kx+1是二次函数,则k的值一定是______

  【设计意图】此题着重复习二次函数的特征:自变量的最高次数为2次,且二次项系数不为0.

  (六) 小结思考: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谈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小结的良好习惯,将知识进行整理并系统化。而且由此可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补充。

  (七) 作业布置:

  必做题:

  1. 正方形的边长为4,如果边长增加x,则面积增加y,求y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吗?

  2. 在长20cm,宽15cm的矩形木板的四角上各锯掉一个边长为xcm的正方形,写出余下木板的面积y(cm2)与正方形边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选做题:

  1.已知函数 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

  2.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二次函数y=x2和y=-x2图象

  【设计意图】作业中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实施分层教学,体现新课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补充第4题,旨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二次函数图象的兴趣。

  五、教学设计思考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突出一个特色——充分鼓励表扬的特色

  渗透一个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2

  和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因为不少同学进入高中之后很不适应,特别是高一年级,进校后,代数里首先遇到的是理论性很强的函数,再加上立体几何,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又不可能一下子就建立起来,这就使一些初中数学学得还不

  错的同学不能很快地适应而感到困难,以下就怎样学好高中数学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首先要改变观念。

  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中三年级,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使你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初中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浅显,更易于掌握,通过反复练习,提高了熟练程度,即可提高成绩,既使是这样,对有些问题理解得不够深刻甚至是不理解的。例如在初中问a=2时,a等于什么,在中考中错的人极少,然而进入高中后,老师问,如果a=2,且a<0,那么a等于什么,既使是重点学校的学生也会有一些同学毫不思索地回答:a=2。就是以说明了这个问题。又如,前几年北京四中高一年级的一个同学在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以后,曾向老师提出“抗议”说:“你们平时的作业也不多,测验也很少,我不会学”,这也正说明了改变观念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的理论性、抽象性强,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

  二、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

  学生学习期间,在课堂的时间占了一大部分。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的基本状况,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 听课过程中的科学。

  首先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以使得上课时不至于出现书、本等物丢三落四的现象;上课前也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或看小书、下棋、打牌、激烈争论等。以免上课后还喘嘘嘘,或不能平静下来。

  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

  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耳到:就是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课,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们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

  眼到:就是在听讲的同时看课本和板书,看老师讲课的表情,手势和演示实验的动作,生动而深刻的接受老师所要表达的思想。

  心到:就是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数学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

  口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问题或参加讨论。

  手到:就是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划出课文的重点,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

  若能做到上述“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 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

  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

  4、要认真把握好思维逻辑,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举一反三,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中的提示。

  老师讲课中常常对一些重点难点会作出某些语言、语气、甚至是某种动作的提示。

  最后一点就是作好笔记,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要点,思维方法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以便复习,消化,思考。

  三、做好复习和总结工作。

  1、做好及时的复习。

  课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

  复习的有效方法不是一遍遍地看书或笔记,而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例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笔记与书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2、 做好单元复习。

  学习一个单元后应进行阶段复习,复习方法也同及时复习一样,采取回忆式复习,而后与书、笔记相对照,使其内容完善,而后应做好单元小节。

  3做好单元小结。

  单元小结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

  (1)本单元(章)的知识网络;

  (2)本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应以典型例题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3)自我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记载,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应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四、关于做练习题量的问题

  有不少同学把提高数学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大量做题上。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我认为,“不要以做题多少论英雄”,重要的不在做题多,而在于做题的效益要高。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而对于中档题,尢其要讲究做题的效益,即做题后有多大收获,这就需要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是否还有别的想法和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把它们联系起来,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将大大有利于你今后的学习。当然没有一定量(老师布置的作业量)的练习就不能形成技能,也是不行的。

  另外,就是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通法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问题。

  最后想说的是:“兴趣”和信心是学好数学的最好的老师。这里说的“兴趣”没有将来去研究数学,做数学家的意思,而主要指的是不反感,不要当做负担。“伟大的动力产生于伟大的理想”。只要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你就会有无穷的力量,并逐步对数学感到兴趣。有了一定的兴趣,随之信心就会增强,也就不会因为某次考试的成绩不理想而泄气,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你的信心就会不断地增强,你也就会越来越认识到“兴趣”和信心是你学习中的最好的老师。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3

  目标:

  1.让学生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并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 ;

  2.让学生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

  3.让学生认识到函数的图象及基本性质(特别是单调性)在确定函数零点中的作用 ;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零点的概念及存在性的判定;

  难点:零点的确定。

  三、复习引入

  例1:判断方程 x2-x-6=0 解的存在。

  分析:考察函数f(x)= x2-x-6, 其

  图像为抛物线容易看出,f(0)=-60,

  f(4)0,f(-4)0

  由于函数f(x)的图像是连续曲线,因此,

  点B (0,-6)与点C(4,6)之间的那部分曲线

  必然穿过x轴,即在区间(0,4)内至少有点

  X1 使f(X1)=0;同样,在区间(-4,0) 内也至

  少有点X2,使得f( X2)=0,而方程至多有两

  个解,所以在(-4,0),(0,4)内各有一解

  定义: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0的实数 x叫函数y=f(x)的零点

  抽象概括

  y=f(x)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叫做该函数的零点,即f(x)=0的解。

  若y=f(x)的图像在[a,b]上是连续曲线,且f(a)f(b)0,则在(a,b)内至少有一个零点,即f(x)=0在 (a,b)内至少有一个实数解。

  f(x)=0有实根(等价与y=f(x))与x轴有交点(等价与)y=f(x)有零点

  所以求方程f(x)=0的根实际上也是求函数y=f(x)的零点

  注意:1、这里所说若f(a)f(b)0,则在区间(a,b)内方程f(x)=0至少有一个实数解指出了方程f(x)=0的实数解的存在性,并不能判断具体有多少个解;

  2、若f(a)f(b)0,且y=f(x)在(a,b)内是单调的,那么,方程f(x)=0在(a,b)内有唯一实数解;

  3、我们所研究的大部分函数,其图像都是连续的曲线;

  4、但此结论反过来不成立,如:在[-2,4]中有根,但f(-2)0, f(4) 0,f(-2) f(4)

  5、缺少条件在[a,b]上是连续曲线则不成立,如:f(x)=1/ x,有f(-1)xf(1)0但没有零点。

  四、知识应用

  例2:已知f(x)=3x-x2 ,问方程f(x)=0在区间[-1,0]内没有实数解?为什么?

  解:f(x)=3x-x2的图像是连续曲线, 因为

  f(-1)=3-1-(-1)2 =-2/30, f(0)=30-(0)2 =-10,

  所以f(-1) f(0) 0,在区间[-1,0]内有零点,即f(x)=0在区间[-1,0]内有实数解

  练习:求函数f(x)=lnx+2x-6 有没有零点?

  例3 判定(x-2)(x-5)=1有两个相异的实数解,且有一个大于5,一个小于2。

  解:考虑函数f(x)=(x-2)(x-5)-1,有

  f(5)=(5-2)(5-5)-1=-1

  f(2)=(2-2)(2-5)-1=-1

  又因为f(x)的图像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所以抛物线与横轴在(5,+)内有一个交点,在( -,2)内也有一个交点,所以方程式(x-2)(x-5)=1有两个相异数解,且一个大于5,一个小于2。

  练习:关于x的方程2x2-3x+2m=0有两个实根均在[-1,1]内,求m的取值范围。

  五、课后作业

  p133第2,3题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4

  一、教学内容:椭圆的方程

  要求:理解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

  重点:椭圆的方程与几何性质.

  难点:椭圆的方程与几何性质.

  二、点:

  1、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图形和性质

  定 义

  第一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第二定义:

  平面内到动点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的比是常数e.(0

  标准方程

  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

  图 形

  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

  性 质

  焦点在x轴上

  范 围:

  对称性: 轴、 轴、原点.

  顶点: , .

  离心率:e

  概念:椭圆焦距与长轴长之比

  定义式:

  范围:

  2、椭圆中a,b,c,e的关系是:(1)定义:r1+r2=2a

  (2)余弦定理: + -2r1r2cos(3)面积: = r1r2 sin ?2c y0 (其中P( )

  三、基础训练:

  1、椭圆 的标准方程为 ,焦点坐标是 ,长轴长为___2____,短轴长为2、椭圆 的值是__3或5__;

  3、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 ___;

  4、已知椭圆 上一点P到椭圆一个焦点 的距离是7,则点P到另一个焦点5、设F是椭圆的一个焦点,B1B是短轴, ,则椭圆的离心率为6、方程 =10,化简的结果是 ;

  满足方程7、若椭圆短轴上的两个三等分点与两个焦点构成一个正方形,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8、直线y=kx-2与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顶点 ,顶点 在椭圆 上,则10、已知点F是椭圆 的右焦点,点A(4,1)是椭圆内的一点,点P(x,y)(x≥0)是椭圆上的一个动点,则 的最大值是 8 .

  【典型例题】

  例1、(1)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长轴长是短轴长的3倍,短轴长为4,求椭圆的方程.

  解:设方程为 .

  所求方程为

  (2)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右焦点到短轴端点的距离为2,到右顶点的距离为1,求椭圆的方程.

  解:设方程为 .

  所求方程为(3)已知三点P,(5,2),F1 (-6,0),F2 (6,0).设点P,F1,F2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分别为 ,求以 为焦点且过点 的椭圆方程 .

  解:(1)由题意可设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4)求经过点M( , 1)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设方程为

  例2、如图所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行轨道是以地心(地球的中心) 为一个焦点的椭圆,已知它的近地点A(离地面最近的点)距地面439km,远地点B(离地面最远的点)距地面2384km,并且 、A、B在同一直线上,设地球半径约为6371km,求卫星运行的`轨道方程 (精确到1km).

  解:建立如图所示直角坐标系,使点A、B、 在 轴上,

  则 =OA-O = A=6371+439=6810

  解得 =7782.5, =972.5

  卫星运行的轨道方程为

  例3、已知定圆

  分析:由两圆内切,圆心距等于半径之差的绝对值 根据图形,用符号表示此结论:

  上式可以变形为 ,又因为 ,所以圆心M的轨迹是以P,Q为焦点的椭圆

  解:知圆可化为:圆心Q(3,0),

  设动圆圆心为 ,则 为半径 又圆M和圆Q内切,所以 ,

  即 ,故M的轨迹是以P,Q为焦点的椭圆,且PQ中点为原点,所以 ,故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是:

  例4、已知椭圆的焦点是 |和|(1)求椭圆的方程;

  (2)若点P在第三象限,且∠ =120°,求 .

  选题意图:综合考查数列与椭圆标准方程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等比定理进行解题.

  解:(1)由题设| |=2| |=4

  ∴ , 2c=2, ∴b=∴椭圆的方程为 .

  (2)设∠ ,则∠ =60°-θ

  由正弦定理得:

  由等比定理得:

  整理得: 故

  说明:曲线上的点与焦点连线构成的三角形称曲线三角形,与曲线三角形有关的问题常常借助正(余)弦定理,借助比例性质进行处理.对于第二问还可用后面的几何性质,借助焦半径公式余弦定理把P点横坐标先求出来,再去解三角形作答

  例5、如图,已知一个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从这个圆上任意一点P向 轴作垂线段PP?@,求线段PP?@的中点M的轨迹(若M分 PP?@之比为 ,求点M的轨迹)

  解:(1)当M是线段PP?@的中点时,设动点 ,则 的坐标为

  因为点 在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的圆上,

  所以有 所以点

  (2)当M分 PP?@之比为 时,设动点 ,则 的坐标为

  因为点 在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的圆上,所以有 ,

  即所以点

  例6、设向量 =(1, 0), =(x+m) +y =(x-m) +y + (I)求动点P(x,y)的轨迹方程;

  (II)已知点A(-1, 0),设直线y= (x-2)与点P的轨迹交于B、C两点,问是否存在实数m,使得 ?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I)∵ =(1, 0), =(0, 1), =6

  上式即为点P(x, y)到点(-m, 0)与到点(m, 0)距离之和为6.记F1(-m, 0),F2(m, 0)(0

  ∴ PF1+PF2=6>F1F2

  又∵x>0,∴P点的轨迹是以F1、F2为焦点的椭圆的右半部分.

  ∵ 2a=6,∴a=3

  又∵ 2c=2m,∴ c=m,b2=a2-c2=9-m2

  ∴ 所求轨迹方程为 (x>0,0<m<3)

  ( II )设B(x1, y1),C(x2, y2),

  ∴∴ 而y1y2= (x1-2)? (x2-2)

  = [x1x2-2(x1+x2)+4]

  ∴ [x1x2-2(x1+x2)+4]

  = [10x1x2+7(x1+x2)+13]

  若存在实数m,使得 成立

  则由 [10x1x2+7(x1+x2)+13]=

  可得10x1x2+7(x1+x2)+10=0 ①

  再由

  消去y,得(10-m2)x2-4x+9m2-77=0 ②

  因为直线与点P的轨迹有两个交点.

  所以

  由①、④、⑤解得m2= <9,且此时△>0

  但由⑤,有9m2-77= <0与假设矛盾

  ∴ 不存在符合题意的实数m,使得

  例7、已知C1: ,抛物线C2:(y-m)2=2px (p>0),且C1、C2的公共弦AB过椭圆C1的右焦点.

  (Ⅰ)当AB⊥x轴时,求p、m的值,并判断抛物线C2的焦点是否在直线AB上;

  (Ⅱ)若p= ,且抛物线C2的焦点在直线AB上,求m的值及直线AB的方程.

  解:(Ⅰ)当AB⊥x轴时,点A、B关于x轴对称,所以m=0,直线AB的方程为x=1,从而点A的坐标为(1, )或(1,- ).

  ∵点A在抛物线上,∴

  此时C2的焦点坐标为( ,0),该焦点不在直线AB上.

  (Ⅱ)当C2的焦点在AB上时,由(Ⅰ)知直线AB的斜率存在,设直线AB的方程为y=k(x-1).

  由 (kx-k-m)2= ①

  因为C2的焦点F( ,m)在y=k(x-1)上.

  所以k2x2- (k2+2)x+ =0 ②

  设A(x1,y1),B(x2,y2),则x1+x2=

  由

  (3+4k2)x2-8k2x+4k2-12=0 ③

  由于x1、x2也是方程③的两根,所以x1+x2=

  从而 = k2=6即k=±

  又m=- ∴m= 或m=-

  当m= 时,直线AB的方程为y=- (x-1);

  当m=- 时,直线AB的方程为y= (x-1).

  例8、已知椭圆C: (a>0,b>0)的左、右焦点分别是F1、F2,离心率为e.直线l:y=ex+a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M是直线l与椭圆C的一个公共点,P是点F1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设 = .

  (Ⅰ)证明:(Ⅱ)若 ,△MF1F2的周长为6,写出椭圆C的方程;

  (Ⅲ)确定解:(Ⅰ)因为A、B分别为直线l:y=ex+a与x轴、y轴的交点,所以A、B的坐标分别是A(- ,0),B(0,a).

  由 得 这里∴M = ,a)

  即 解得

  (Ⅱ)当 时, ∴a=2c

  由△MF1F2的周长为6,得2a+2c=6

  ∴a=2,c=1,b2=a2-c2=3

  故所求椭圆C的方程为

  (Ⅲ)∵PF1⊥l ∴∠PF1F2=90°+∠BAF1为钝角,要使△PF1F2为等腰三角形,必有PF1=F1F2,即 PF1=C.

  设点F1到l的距离为d,由

  PF1= =得: =e ∴e2= 于是

  即当(注:也可设P(x0,y0),解出x0,y0求之)

  【模拟】

  一、选择题

  1、动点M到定点 和 的距离的和为8,则动点M的轨迹为 ( )

  A、椭圆 B、线段 C、无图形 D、两条射线

  2、设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F2,过F2作椭圆长轴的垂线交椭圆于点P,若△F1PF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椭圆的离心率是 ( )

  A、 C、2- -1

  3、(20xx年高考湖南卷)F1、F2是椭圆C: 的焦点,在C上满足PF1⊥PF2的点P的个数为( )

  A、2个 B、4个 C、无数个 D、不确定

  4、椭圆 的左、右焦点为F1、F2,一直线过F1交椭圆于A、B两点,则△ABF2的周长为 ( )

  A、32 B、16 C、8 D、4

  5、已知点P在椭圆(x-2)2+2y2=1上,则 的最小值为( )

  A、 C、

  6、我们把离心率等于黄金比 是优美椭圆,F、A分别是它的左焦点和右顶点,B是它的短轴的一个端点,则 等于( )

  A、 C、

  二、填空题

  7、椭圆 的顶点坐标为 和 ,焦点坐标为 ,焦距为 ,长轴长为 ,短轴长为 ,离心率为 ,准线方程为 .

  8、设F是椭圆 的右焦点,且椭圆上至少有21个不同的点Pi(i=1,2, ),使得FP1、FP2、FP3…组成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则d的取值范围是 .

  9、设 , 是椭圆 的两个焦点,P是椭圆上一点,且 ,则得 .

  10、若椭圆 =1的准线平行于x轴则m的取值范围是

  三、解答题

  11、根据下列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1)和椭圆 共准线,且离心率为 .

  (2)已知P点在以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上,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分别为 和 ,过P作长轴的垂线恰好过椭圆的一个焦点.

  12、已知 轴上的一定点A(1,0),Q为椭圆 上的动点,求AQ中点M的轨迹方程

  13、椭圆 的焦点为 =(3, -1)共线.

  (1)求椭圆的离心率;

  (2)设M是椭圆上任意一点,且 = 、 ∈R),证明 为定值.

  【试题答案】

  1、B

  2、D

  3、A

  4、B

  5、D(法一:设 ,则y=kx代入椭圆方程中得:(1+2k2)x2-4x+3=0,由△≥0得: .法二:用椭圆的参数方程及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解)

  6、C

  7、( ;(0, );6;10;8; ; .

  8、 ∪

  9、

  10、m< 且m≠0.

  11、(1)设椭圆方程 .

  解得 , 所求椭圆方程为(2)由 .

  所求椭圆方程为 的坐标为

  因为点 为椭圆 上的动点

  所以有

  所以中点

  13、解:设P点横坐标为x0,则 为钝角.当且仅当 .

  14、(1)解:设椭圆方程 ,F(c,0),则直线AB的方程为y=x-c,代入 ,化简得:

  x1x2=

  由 =(x1+x2,y1+y2), 共线,得:3(y1+y2)+(x1+x2)=0,

  又y1=x1-c,y2=x2-c

  ∴ 3(x1+x2-2c)+(x1+x2)=0,∴ x1+x2=

  即 = ,∴ a2=3b2

  ∴ 高中地理 ,故离心率e= .

  (2)证明:由(1)知a2=3b2,所以椭圆 可化为x2+3y2=3b2

  设 = (x2,y2),∴ ,

  ∵M∴ ( )2+3( )2=3b2

  即: )+ (由(1)知x1+x2= ,a2= 2,b2= c2.

  x1x2= = 2

  x1x2+3y1y2=x1x2+3(x1-c)(x2-c)

  =4x1x2-3(x1+x2)c+3c2= 2- 2+3c2=0

  又 =3b2代入①得

  为定值,定值为1.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5

  教材分析:

  “指数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地学习了函数概念及性质,掌握了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作为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指数函数既是函数近代定义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为今后研究其他函数提供了方法和模式,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指数函数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所以指数函数应重点研究.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和高中对函数、指数的运算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对用“描点法”描绘出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已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学生对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正确作出其图象,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并能自觉、灵活地应用其性质(单调性、中介值)比较大小.

  过程与方法:

  (1) 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概括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理解并掌握探求函数性质的一般方法;

  (2) 从数和形两方面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直观、严谨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2)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感悟数学的统一美、和谐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概念的引入及指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教法研究:

  本节课准备由实际问题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指数函数的概念来源于客观实际,便于学生接受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利用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性质是函数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本节课将是利用特殊的指数函数图象归纳总结指数函数的性质,这样便于学生研究其变化规律,理解其性质并掌握一般地探求函数性质的方法 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探索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一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以此类推,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问题2: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它物质,每经过一年剩余质量约是原来的 ,设该物质的初始质量为1,经过 年后的剩余质量为 ,你能写出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分析可知,函数的关系式分别是 与

  问题3:在问题1和2中,两个函数的自变量都是正整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不一定都是正整数,比如在问题2中,我们除了关心1年、2年、3年后该物质的`剩余量外,还想知道3个月、一年半后该物质的剩余量,怎么办?

  这就需要对函数的定义域进行扩充,结合指数概念的的扩充,我们也可以将函数的定义域扩充至全体实数,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新的函数——指数函数.

  二、数学建构 :

  1]定义:

  一般地,函数 叫做指数函数,其中 .

  问题4:为什么规定 ?

  问题5:你能举出指数函数的例子吗?

  阅读材料(“放射性碳法”测定古物的年代):

  在动植物体内均含有微量的放射性 ,动植物死亡后,停止了新陈代谢, 不在产生,且原有的 会自动衰变.经过5740年( 的半衰期),它的残余量为原来的一半.经过科学测定,若 的原始含量为1,则经过x年后的残留量为 = .

  这种方法经常用来推算古物的年代.

  练习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1) (2)

  (3) (4)

  说明:指数函数的解析式y= 中, 的系数是1.

  有些函数貌似指数函数,实际上却不是,如y= +k (a>0且a 1,k Z);

  有些函数看起来不像指数函数,实际上却是,如y= (a>0,且a 1),因为它可以化为y= ,其中 >0,且 1

  2]通过图象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及其简单应用:利用几何画板及其他多媒体软件和学生一起完成

  问题6:我们研究函数的性质,通常都研究哪些性质?一般如何去研究?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

  利用函数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

  问题7: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列表,描点,作图

  探究活动1:用列表描点法作出 , 的图像(借助几何画板演示),观察、比较这两个函数的图像,我们可以得到这两个函数哪些共同的性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引导学生分析图象并总结此时指数函数的性质(底数大于1):

  (1)定义域?R

  (2)值域?函数的值域为

  (3)过哪个定点?恒过 点,即

  (4)单调性? 时, 为 上的增函数

  (5)何时函数值大于1?小于1? 当 时, ;当 时,

  问题8::是否所有的指数函数都是这样的性质?你能找出与刚才的函数性质不一样的指数函数吗?

  (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发现,再总结当底数小于1时指数函数的相关性质并作比较.

  问题9:到现在,你能自制一份表格,比较 及 两种不同情况下 的图象和性质吗?

  (学生完成表格的设计,教师适当引导)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6

  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第2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 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2、 会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二次函数的性质;

  学习难点: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的应用;

  二 知识点回顾:

  函数 的性质

  函数 函数

  图象 a0

  性质

  三 典型例题:

  例 1:已知 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

  例 2:(1)已知函数 在区间 上为增函数,求a的范围;

  (2)知函数 的单调区间是 ,求a;

  例 3:求二次函数 在区间[0,3]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变式:(1)已知 在[t,t+1]上的最小值为g(t),求g(t)的表达式。

  (2)已知 在区间[0,1]内有最大值-5,求a。

  (3)已知 ,a0,求 的最值。

  四、 限时训练:

  1 、如果函数 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那么实数a的`取值

  范围为 B

  A 、a-2 B、a-2 C、a-6 D、B、a-6

  2 、函数 的定义域为[0,m],值域为[ ,-4],则m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3 、定义域为R的二次函数 ,其对称轴为y轴,且在 上为减函数,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A、 B、

  C、 D、

  4 、已知函数 在[0,m]上有最大值3,最小值2,则m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5、 函数 ,当 时是减函数,当 时是增函数,则

  f(2)=

  6、 已知函数 ,有下列命题:

  ① 为偶函数 ② 的图像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3

  ③ 在 上为增函数 ④ 有最大值4

  7、已知 在区间[0,1]上的最大值为2,求a的值。

  8、已知 在[t,t+1]上的最小值为g(t),求g(t)的表达式。

  9、已知函数 ,求a的取值范围使 在[-5,5]上是单调函数。

  10、设函数 ,当 时 a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7

  概念反思:

  变式:关于 的不等式 在 上恒成立,则实数 的范围为__ ____

  变式:设 ,则函数( 的最小值是 .

  课后拓展:

  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填序号)

  ①若 ,当 时, ,则 在I上是增函数.

  ②函数 在R上是增函数.

  ③函数 在定义域上是增函数.

  ④ 的单调区间是 .

  2.若函数 的零点 , ,则所有满足条件的 的和为?

  3. 已知函数 ( 为实常数).

  (1)若 ,求 的单调区间;

  (2)若 ,设 在区间 的最小值为 ,求 的表达式;

  (3)设 ,若函数 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解析:(1) 2分

  ∴ 的单调增区间为( ),(- ,0), 的单调减区间为(- ),( )

  (2)由于 ,当 ∈[1,2]时,

  10 即

  20 即

  30 即 时

  综上可得

  (3) 在区间[1,2]上任取 、 ,且

  则

  (*)

  ∵ ∴

  ∴(*)可转化为 对任意 、

  即

  10 当

  20 由 得 解得

  30 得 所以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8

  重点难点教学:

  1。正确理解映射 概念;

  2。函数相等 两个条件;

  3。求函数 定义域和值域。

  一。教学过程:

  1。 使学生熟练掌握函数 概念和映射 定义;

  2。 使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函数 定义域和值域; 3。 使学生掌握函数 三种表示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函数 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 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 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 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 数()fx和它对应,那么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 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yfxxA

  其中,x叫自变量,x 取值范围A叫作定义域(domain),与x 值对应 y值叫函数值,函数值 集合{()|}fxxA叫值域(range)。显然,值域是集合B 子集。

  注意:

  ① “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 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 f(x)表示与x对应 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 三要素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映射 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 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 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 任意

  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 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 集合A到集合B 一个映射。

  4。 区间及写法:

  设a、b是两个实数,且a

  (1) 满足不等式axb 实数x 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

  (2) 满足不等式axb 实数x 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b);

  5。函数 三种表示方法 ①解析法 ②列表法 ③图像法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9

  本文题目:高一数学教案:函数的奇偶性

  课题:1.3.2函数的奇偶性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学会运用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判断、推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绘制和展示优美的函数图象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和一般性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函数的奇偶性的概念。

  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三、学法指导: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函数奇偶性的全面的体验和理解。对于奇偶性的应用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使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

  四、知识链接:

  1.复习在初中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2.分别画出函数f (x) =x3与g (x) = x2的图象,并说出图象的对称性。

  五、学习过程:

  函数的奇偶性:

  (1)对于函数 ,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函数 为奇函数;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函数 为偶函数。

  (2)奇函数的图象关于__________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_________对称。

  (3)奇函数在对称区间的增减性 ;偶函数在对称区间的增减性 。

  六、达标训练:

  A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x4;(2)f(x)=x5;

  (3)f(x)=x+ (4)f(x)=

  A2、二次函数 ( )是偶函数,则b=___________ .

  B3、已知 ,其中 为常数,若 ,则

  _______ .

  B4、若函数 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则函数 的图象关于 ( )

  (A) 轴对称 (B) 轴对称 (C)原点对称 (D)以上均不对

  B5、如果定义在区间 上的函数 为奇函数,则 =_____ .

  C6、若函数 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当 时, ,那么当

  时, =_______ .

  D7、设 是 上的奇函数, ,当 时, ,则 等于 ( )

  (A)0.5 (B) (C)1.5 (D)

  D8、定义在 上的奇函数 ,则常数 ____ , _____ .

  七、学习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定义法和图象法,用定义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必须注意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结合函数的图象充分理解好单调性和奇偶性这两个性质。

  八、课后反思: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10

  案例背景:

  对数函数是函数中又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它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今后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基础.

  案例叙述:

  (一).创设情境

  (师):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天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

  反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悉的函数出发,再研究其反函数.这个熟悉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

  (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

  (学生): 是指数函数,它是存在反函数的.

  (师):求反函数的步骤

  (由一个学生口答求反函数的过程):

  由 得 .又 的值域为 ,

  所求反函数为 .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新课

  1.(板书) 定义:函数 的反函数 叫做对数函数.

  (师):由于定义就是从反函数角度给出的,所以下面我们的研究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如从定义中你能了解对数函数的什么性质吗?最初步的认识是什么?

  (教师提示学生从反函数的三定与三反去认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 ,对数函数的值域为 ,且底数 就是指数函数中的 ,故有着相同的限制条件 .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提问)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

  (学生1)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学生2)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

  请学生从中上述方法中选出一种,大家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师)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 和 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对数函数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线分成两种情况 和 ,并分别以 和 为例画图.

  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

  (1) 指数函数 和 的'图像要尽量准确(关键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等).

  (2) 画出直线 .

  (3) 的图像在翻折时先将特殊点 对称点 找到,变化趋势由靠近 轴对称为逐渐靠近 轴,而 的图像在翻折时可提示学生分两段翻折,在 左侧的先翻,然后再翻在 右侧的部分.

  学生在笔记本完成具体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

  和 的图像.(此时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电脑将 和 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然后提出让学生根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

  3. 性质

  (1) 定义域:

  (2) 值域:

  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 轴的右侧.

  (3)图像恒过(1,0)

  (4) 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 轴对称.

  (5) 单调性:与 有关.当 时,在 上是增函数.即图像是上升的

  当 时,在 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

  之后可以追问学生有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定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看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学生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情况:

  当 时,有 ;当 时,有 .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巧记这个结论的方法: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同侧时函数值为正,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两侧时,函数值为负,并把它当作第(6)条性质板书记下来.

  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特别强调它们单调性的一致性)

  对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

  (三).简单应用

  1. 研究相关函数的性质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3)

  先由学生依次列出相应的不等式,其中特别要注意对数中真数和底数的条件限制.

  2. 利用单调性比较大小

  例2.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与 ; (2) 与 ;

  (3) 与 ; (4) 与 .

  让学生先说出各组数的特征即它们的底数相同,故可以构造对数函数利用单调性来比大小.最后让学生以其中一组为例写出详细的比较过程.

 三.拓展练习

  练习:若 ,求 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及作业

  案例反思: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对数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因而在教学上采取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从学生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学生的研究为主,教师只是不断地以反函数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11

  第二十四教时

  教材:倍角公式,推导和差化积及积化和差公式

  目的:继续复习巩固倍角公式,加强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训练;同时,让学生推导出和差化积和积化和差公式,并对此有所了解。

  过程:

  一、 复习倍角公式、半角公式和万能公式的推导过程:

  例一、 已知 , ,tan = ,tan = ,求2 +

  (《教学与测试》P115 例三)

  解:

  又∵tan2 0,tan 0 ,

  2 + =

  例二、 已知sin cos = , ,求 和tan的'值

  解:∵sin cos =

  化简得:

  ∵ 即

  二、 积化和差公式的推导

  sin( + ) + sin( ) = 2sincos sincos = [sin( + ) + sin( )]

  sin( + ) sin( ) = 2cossin cossin = [sin( + ) sin( )]

  cos( + ) + cos( ) = 2coscos coscos = [cos( + ) + cos( )]

  cos( + ) cos( ) = 2sinsin sinsin = [cos( + ) cos( )]

  这套公式称为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公式,熟悉结构,不要求记忆,它的优点在于将积式化为和差,有利于简化计算。(在告知公式前提下)

  例三、 求证:sin3sin3 + cos3cos3 = cos32

  证:左边 = (sin3sin)sin2 + (cos3cos)cos2

  = (cos4 cos2)sin2 + (cos4 + cos2)cos2

  = cos4sin2 + cos2sin2 + cos4cos2 + cos2cos2

  = cos4cos2 + cos2 = cos2(cos4 + 1)

  = cos22cos22 = cos32 = 右边

  原式得证

  三、 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

  若令 + = , = ,则 , 代入得:

  这套公式称为和差化积公式,其特点是同名的正(余)弦才能使用,它与积化和差公式相辅相成,配合使用。

  例四、 已知cos cos = ,sin sin = ,求sin( + )的值

  解:∵cos cos = , ①

  sin sin = , ②

  四、 小结:和差化积,积化和差

  五、 作业:《课课练》P3637 例题推荐 13

  P3839 例题推荐 13

  P40 例题推荐 13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12

  学习目标: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会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来刻画函数,

  (3)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重点:

  函数概念的理解

  难点

  函数符号y=f(x)的理解

  知识梳理:

  自学课本P29—P31,填充以下空格。

  1、设集合A是一个非空的实数集,对于A内 ,按照确定的对应法则f,都有 与它对应,则这种对应关系叫做集合A上的一个函数,记作 。

  2、对函数 ,其中x叫做 ,x的取值范围(数集A)叫做这个函数的 ,所有函数值的集合 叫做这个函数的 ,函数y=f(x) 也经常写为 。

  3、因为函数的值域被 完全确定,所以确定一个函数只需要

  。

  4、依函数定义,要检验两个给定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只要检验:

  ① ;② 。

  5、设a, b是两个实数,且a

  (1)满足不等式 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作 。

  (2)满足不等式a

  (3)满足不等式 或 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表示为 ;

  分别满足x≥a,x>a,x≤a,x

  其中实数a, b表示区间的两端点。

  完成课本P33,练习A 1、2;练习B 1、2、3。

  例题解析

  题型一:函数的概念

  例1:下图中可表示函数y=f(x)的图像的只可能是( )

  练习:设M={x| },N={y| },给出下列四个图像,其中能表示从集合M到集合N的函数关系的有____个。

  题型二:相同函数的判断问题

  例2:已知下列四组函数:① 与y=1 ② 与y=x ③ 与

  ④ 与 其中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A. ② ③ B. ② ④ C. ① ④ D. ④

  练习:已知下列四组函数,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A. 和 B. 和

  C. 和 D. 和

  题型三: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问题

  例3:求函数f(x)= 的定义域

  练习:课本P33练习A组 4.

  例4:求函数 , ,在0,1,2处的函数值和值域。

  当堂检测

  1、下列各组函数中,表示同一个函数的是( A )

  A、 B、

  C、 D、

  2、已知函数 满足f(1)=f(2)=0,则f(-1)的值是( C )

  A、5 B、-5 C、6 D、-6

  3、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 函数就是两个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② 若函数的定义域只含有一个元素,则值域也只含有一个元素;

  ③ 因为 的函数值不随 的变化而变化,所以 不是函数;

  ④ 定义域和对应关系确定后,函数的值域也就确定了.

  其中正确的有( B )

  A. 1 个 B. 2 个 C. 3个 D. 4 个

  4、下列函数完全相同的是 ( D )

  A. , B. ,

  C. , D. ,

  5、在下列四个图形中,不能表示函数的图象的是 ( B )

  6、设 ,则 等于 ( D )

  A. B. C. 1 D.0

  7、已知函数 ,求 的值.( )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在中学数学的始终,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概念性强是函数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只有对概念作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中对函数概念理解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其它知识的学习,所以函数的第一课时非常的重要。

  2、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目标:

  (1)教学知识目标:了解对应和映射概念、理解函数的近代定义、函数三要素,以及对函数抽象符号的理解。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教学培养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使懂得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整个中学数学,如:数、式、方程、函数、排列组合、数列极限等都是以函数为中心的代数。加强函数教学可帮助学好其他的内容。而掌握好函数的概念是学好函数的基石。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函数的近代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函数近代概念,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重点难点确立的依据:

  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抽象性都比较强,要求学生的理性认识的能力也比较高,对于刚刚升入高中不久的来说不易理解。而且由于函数在高考中可以以低、中、高挡题出现,所以近年来有一种“函数热”的趋势,所以本节的重点难点必然落在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及函数符号的理解与运用上。

  二、教材的处理:

  将映射的定义及类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函数的定义,是以集合、映射的观点给出,这与初中教材变量值与对应观点给出不一样了,从而给本身就很抽象的函数概念的理解带来更大的困难。为解决这难点,主要是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运用引导对比的手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反复比较几个概念的异同,使真正对函数的概念有很准确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主预习为辅。

  依据是:因为以新的观点认识函数概念及函数符号与运用时,更重要的是必须给学生讲清楚概念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样才能使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运用在学生的思想和知识结构中打上深刻的烙印,为能学好后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法:四、教学程序

  一、课程导入

  通过举以下一个通俗的例子引出通过某个对应法则可以将两个非空集合联系在一起。

  例1:把高一(12)班和高一(11)全体同学分别看成是两个集合,问,通过“找好朋友”这个对应法则是否能将这两个集合的某些元素联系在一起?

  二、新课讲授:

  (1)接着再通过幻灯片给出六组学生熟悉的数集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它们的共同性质(一对一,多对一),进而给出映射的概念,表示符号f:a→b,及原像和像的定义。强调指出非空集合a到非空集合b的映射包括三部分即非空集合a、b和a到b的对应法则f。进一步引导判断一个从a到b的对应是否为映射的关键是看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通过对应法则f在b中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元素与之对应。

  (2)巩固练习课本52页第八题。

  此练习能让更深刻的认识到映射可以“一对多,多对一”但不能是“一对多”。

  例1.给出学生初中学过的函数的传统定义和几个简单的一次、二次函数,通过画图表示这些函数的对应关系,引导发现它们是特殊的映射进而给出函数的近代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使得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则这样的对应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它包括非空集合a和b以及从a到b的对应法则f),并说明把函f:a→b记为y=f(x),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或f(x))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 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并把函数的近代定义与映射定义比较使认识到函数与映射的区别与联系。(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再以让判断的方式给出以下关于函数近代定义的注意事项:

  1、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2、 f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

  3、f(x)是一个符号,不表示f与x的乘积,而表示x经过f作用后的结果。

  4、集合a中的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唯一性。

  5、“f:a→b”表示一个函数有三要素:法则f(是核心),定义域a(要优先),值域c(上函数值的集合且c∈b)。

  三、讲解例题

  例1.问y=1(x∈a)是不是函数?

  解:y=1可以化为y=0xx+1

  画图可以知道从x的取值范围到y的取值范围的对应是“多对一”是从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所以它是函数。

  [注]:引导从集合,映射的观点认识函数的定义。

  四、课时小结:

  1.映射的定义。

  2.函数的近代定义。

  3.函数的三要素及符号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4.函数近代定义的五大注意点。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14

  一、内容及其解析

  (一)内容: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二)解析:通过进一步巩固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掌握由指数函数和其他简单函数组成的复合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单调性,最值等性质。

  二、目标及其解析

  (一)教学目标

  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应用;

  (二)解析

  通过进一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能够构建指数函数的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指数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建模在解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诊断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本来就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并且学生对函数模型也不熟悉,所以在构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的一个难点,解决的方法就是在实例中让学生加强理解,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如何选择适当的函数模型。

  四、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点一:平移指数函数的图像

  例1:画出函数 的图像,并根据图像指出它的单调区间.

  解析:由函数的解析式可得:

  其图像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将 (x-1)的图像作出,而它的图像可以看作 的图像沿x轴的负方向平移一个单位而得到的,另一部分是将 的图像作出,而它的图像可以看作将 的图像沿x轴的负方向平移一个单位而得到的.

  解:图像由老师们自己画出

  变式训练一:已知函数

  (1)作出其图像;

  (2)由图像指出其单调区间;

  解:(1) 的图像如下图:

  (2)函数的增区间是(-,-2],减区间是[-2,+).

  探究点二:复合函数的`性质

  例2:已知函数

  (1)求f(x)的定义域;

  (2)讨论f(x)的奇偶性;

  解析:求定义域注意分母的范围,判断奇偶性需要注意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解:(1)要使函数有意义,须 -1 ,即x 1,所以,定义域为(- ,0) (0,+ ).

  (2)变式训练二:已知函数 ,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简析:∵定义域为 ,且 是奇函数;

  探究点三 应用问题

  例3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留的质量是原来的

  84%.写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关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

  【解】

  设该物质的质量是1,经过 年后剩留量是 .

  经过1年,剩留量

  变式:储蓄按复利计算利息,若本金为 元,每期利率为 ,设存期是 ,本利和(本金加上利息)为 元.

  (1)写出本利和 随存期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存入本金1000元,每期利率为2.25%,试计算5期后的本利和.

  分析:复利要把本利和作为本金来计算下一年的利息.

  【解】

  (1)已知本金为 元,利率为 则:

  1期后的本利和为

  2期后的本利和为

  期后的本利和为

  (2)将 代入上式得

  六.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本节课应用了指数函数的性质来解决了什么问题?如何构建指数函数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15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①直线与方程是解析几何的基础,是重点考查的内容,单独考查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出现;间接考查则以直线与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综合为主,多为中、高难度,往往作为把关题出现在题目中。直接考查主要考查直线的倾斜角、直线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对称问题等,间接考查一定会出现在中 高考,主要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

  ②圆的问题主要涉及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圆的集合性质的讨论,难度中等或偏易,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其中热点为圆的切线问题。③空间直角坐标系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空间的推广,在解决空间问题中具有重要的作业,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就是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下实现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也是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一般是与空间向量在坐标运算结合起来运用,也不排除出现考查基础知识的选择题和填空题。

  直线方程及其应用

  直线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是解析几何最基础的部分,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以及两直线平行、垂直、重合的判定都是解析几何重要的基础内容。应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线性规划是直线方程一个方面的应用,属教材新增内容,中单纯的直线方程问题不难,但将直线方程与其他综合的问题是比较棘手的。

  难点磁场

  已知a<1,b<1,c<1,求证:abc+2>a+b+c.

  案例探究

  [例1]某校一年级为配合素质,利用一间教室作为学生绘画成果展览室,为节约经费,他们利用课桌作为展台,将装画的镜框放置桌上,斜靠展出,已知镜框对桌面的倾斜角为α(90°≤α<180°)镜框中,画的上、下边缘与镜框下边缘分别相距a m,b m,(a>b)。问学生距离镜框下缘多远看画的效果最佳?

  命题意图:本题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它不仅考查了直线的有关概念以及对三角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更重要的是考查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问题的。

  知识依托:三角函数的定义,两点连线的斜率公式,不等式法求最值。

  错解分析:解决本题有几处至关重要,一是建立恰当的坐标系,使问题转化成解析几何问题求解;二是把问题进一步转化成求tanACB的最大值。如果坐标系选择不当,或选择求sinACB的最大值。都将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技巧与:欲使看画的效果最佳,应使∠ACB取最大值,欲求角的最值,又需求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

  解: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AO为镜框边,AB为画的宽度,O为下边缘上的一点,在x轴的正半轴上找一点C(x,0)(x>0),欲使看画的效果最佳,应使∠ACB取得最大值。

  由三角函数的定义知:A、B两点坐标分别为(acosα,asinα)、(bcosα,bsinα),于是直线AC、BC的斜率分别为:

  kAC=tanxCA=

  于是tanACB=

  由于∠ACB为锐角,且x>0,则tanACB≤,当且仅当=x,即x=时,等号成立,此时∠ACB取最大值,对应的点为C(,0),因此,学生距离镜框下缘cm处时,视角最大,即看画效果最佳。

  [例2]预算用20xx元购买单件为50元的桌子和20元的椅子,希望使桌椅的总数尽可能的多,但椅子不少于桌子数,且不多于桌子数的1.5倍,问桌、椅各买多少才行?

  命题意图:利用线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属于直线方程的一个应用,本题主要考查找出约束条件与目标函数、准确地描画可行域,再利用图形直观求得满足题设的最优解。

  知识依托: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可行域,最优解。

  错解分析:解题中应当注意到问题中的桌、椅张数应是自然数这个隐含条件,若从图形直观上得出的最优解不满足题设时,应作出相应地调整,直至满足题设。

  技巧与方法:先设出桌、椅的变数后,目标函数即为这两个变数之和,再由此在可行域内求出最优解。

  解:设桌椅分别买x,y张,把所给的条件表示成不等式组,即约束条件

  为由

  ∴A点的坐标为(,)

  由

  ∴B点的坐标为(25,)

  所以满足约束条件的可行域是以A(,),B(25,),O(0,0)为顶点的三角形区域(如下图)

  由图形直观可知,目标函数z=x+y在可行域内的最优解为(25,),但注意到x∈N,y∈N*,故取y=37.

  故有买桌子25张,椅子37张是最好选择。

  [例3]抛物线有光学性质:由其焦点射出的光线经抛物线折射后,高中数学,沿平行于抛物线对称轴的方向射出,今有抛物线y2=2px(p>0)。一光源在点M(,4)处,由其发出的光线沿平行于抛物线的轴的方向射向抛物线上的点P,折射后又射向抛物线上的点 Q,再折射后,又沿平行于抛物线的轴的方向射出,途中遇到直线l:2x-4y-17=0上的点N,再折射后又射回点M(如下图所示)

  (1)设P、Q两点坐标分别为(x1,y1)、(x2,y2),证明:y1.y2=-p2;

  (2)求抛物线的方程;

  (3)试判断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该点与点M关于PN所在的直线对称?若存在,请求出此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命题意图:对称问题是直线方程的又一个重要应用。本题是一道与中的光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考查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韦达定理,点关于直线对称,直线关于直线对称,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两点式方程。

  错解分析:在证明第(1)问题,注意讨论直线PQ的斜率不存在时。

  技巧与方法:点关于直线对称是解决第(2)、第(3)问的.关键。

  (1)证明:由抛物线的光学性质及题意知

  光线PQ必过抛物线的焦点F(,0),

  设直线PQ的方程为y=k(x-) ①

  由①式得x=y+,将其代入抛物线方程y2=2px中,整理,得y2-y-p2=0,由韦达定理,y1y2=-p2.

  当直线PQ的斜率角为90°时,将x=代入抛物线方程,得y=±p,同样得到y1.y2=

  -p2.

  (2)解:因为光线QN经直线l反射后又射向M点,所以直线MN与直线QN关于直线l对称,设点M(,4)关于l的对称点为M′(x′,y′),则

  解得

  直线QN的方程为y=-1,Q点的纵坐标y2=-1,

  由题设P点的纵坐标y1=4,且由(1)知:y1.y2=-p2,则4.(-1)=-p2,

  得p=2,故所求抛物线方程为y2=4x.

  (3)解:将y=4代入y2=4x,得x=4,故P点坐标为(4,4)

  将y=-1代入直线l的方程为2x-4y-17=0,得x=,

  故N点坐标为(,-1)

  由P、N两点坐标得直线PN的方程为2x+y-12=0,

  设M点关于直线NP的对称点M1(x1,y1)

  又M1(,-1)的坐标是抛物线方程y2=4x的解,故抛物线上存在一点(,-1)与点M关于直线PN对称。

  锦囊妙计

  1.对直线方程中的基本概念,要重点掌握好直线方程的特征值(主要指斜率、截距)等问题;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与距离有关的问题等。

  2.对称问题是直线方程的一个重要应用,里面所涉及到的对称一般都可转化为点关于点或点关于直线的对称。中点坐标公式和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是解决对称问题的重要工具。

  3.线性规划是直线方程的又一应用。线性规划中的可行域,实际上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求线性目标函数z=ax+by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时,设t=ax+by,则此直线往右(或左)平移时,t值随之增大(或减小),要会在可行域中确定最优解。

  4.由于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因此有关函数、数列、不等式、复数等代数问题往往借助直线方程进行,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08-26

高一数学教案函数12-28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15篇)01-13

高一数学对数函数教案08-26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12-09

高一数学教案《函数概念》11-20

数学函数的教案03-06

高一数学教案函数15篇12-30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通用15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