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历史教案>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

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

时间:2023-11-22 07:25:48 历史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欢迎阅读与收藏。

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

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1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

  《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

  (1)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预习宋明理学,初步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全班分十组。课前分工,包括组长1人资料员3人记录员1人、发言人1人。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了解了学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

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2新知介绍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出现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局面。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3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

  《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

  (1)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预习宋明理学,初步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全班分十组。课前分工,包括组长1人资料员3人记录员1人、发言人1人。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了解了学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

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4

  一、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本课的大部分教学内容可能会感到十分陌生,一方面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对于“宋明理学”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涉及;另外一方面,思想史内容本身就不易理解,突然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所谓“气”、“理”、“心”等抽象名词和大段的理学人物及其观点论述,对于毫无思想演进和突破的高二学生来讲,基本上是“对牛弹琴”和“雾里看花”。

  但是也不是说本课的所有内容对该阶段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这里仅举一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名文,即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其实就和本课的关系甚大。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讲述的其实是儒家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修养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内外相较而言,刘禹锡更看重的恐怕是“心”的感悟和修为,因此才会感叹“何陋之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生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明显受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道思想的冲击,更确切的说这正是本课隋唐时期“三教合流”内容的真实反映,如果我们从前至后读一下“曹操——陶渊明——王维”这一线的诗文,我们对这一思想史的发展线索就会更有体悟。而《爱莲说》其实是作者周敦颐借用“莲花”这个载体来阐述自己的理学观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天地之理、万物之理和人伦之理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因此,充分地利用学生十分熟悉的旧有认知来展开教学,建构起学生旧有图式和抽象的宋明理学的图式之间的律动关系,恐怕是本课教学成败的一大关键因素。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内容按照逻辑发展的顺序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模块是讲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即魏晋南北朝以至于隋唐以来社会、文化、思想的变化,岳麓版和人教版称之为“三教合流”仅仅说了一个层面,学者陈来将之称之为“唐宋的社会历史特质”恐怕更具有说服力。从政治环境来看,是从贵族社会到平民社会的转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一个低潮走向了另外一个新的高度,对于这一点,北宋的程颐在《河南程氏遗书》中就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见人民版教材“资料卡片”)。如果再具体点说,那就是随着科举制的采用和推广,旧有的“门阀体制”面临崩溃,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贵族时代”已经结束,最高统治者充分利用儒学工具,从上至下对国家和士大夫进行了无声般的严密控制,这是北宋统治者历经汉末至隋初的3xx和唐末军阀割据和农民大起义做出的重大历史“决策”。从社会环境来看,是知识分子从热烈的匡扶社稷走向冷静的自我人性剖析。汉代至唐宋之前的这段历史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个时期之一。胡族的入侵、家园的沦丧、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使知识分子们对汉代旧有的儒家正统地位产生了动摇,相对于出仕做官,知识分子们更偏好于隐逸和自修。从文化思想上来看,是从儒家一尊到“三教合流”。汉魏之际正是佛教东来、道教大兴的时期,这种文化思潮的演变正好顺应了知识分子追求上的改变。这种全方位的改变到了中唐时期使一部分有良心的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儒学本身,因此产生了所谓的文化上的三大动向,即新禅宗运动、古文运动和新儒家运动。这三大运动其实直接导致了宋明理学的产生。

  第二模块是理学本身,或者是指狭义上的理学,有人称之为程朱理学或新儒学。透过名称本身我们就可以明确,本模块的学习重点是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至于北宋其他三子的内容,我们稍作分析即可。

  第三模块是心学。心学其实也是属于理学的范畴,只不过是对程朱理学的一种反叛和深化,我们只需阅读一下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经历就可以明了理学和心学的关系。在这一模块内容的讲授中,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心学和理学观点的对立性和对比性。

  其实从宋明理学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看,陈来的《宋明理学》一书不仅是在总结以往的学术研究的成果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单就其理解和阐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上来讲,本书都不可不参考。

  三、本课教学内容主要为解决什么问题

  本课的中心内容其实是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宋明理学在整个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问题,换一句话说就是从整个时代发展的脉络和儒学大背景下来透视宋明理学的发展。其实在这个大题目的内部缠绕着几个小的子问题,即儒学(宋明理学)与佛道学的关系问题,理学和心学的关系问题以及理学内部的内在理路问题。这几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理学家们和他们的观点就会被孤立地被理解,显然会人为地加大知识点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授本课的过程中,主要理学家的主要观点需要给学生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教师的作用则是负责引导学生分析宋明理学的背景和内部及外部的发展线索,以及解释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名词现象。

  第二个问题是宋明理学的思想价值或者说是它的影响问题。受马克思辩证法的影响,我们历来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时候都习惯使用两分法,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单纯用好、恶的两极来概括一个事件的复杂影响显然不是很“够”——宋明理学既是如此。除了从外部理论层面不好概括,其实还有宋明理学的内在问题,即通过七八百年的官方扶植和民间信仰,宋明理学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位中国人的血液里,即使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还是或多或少打着宋明理学的烙印。让我们来用简单的句子来评价距离我们时代较远却又依然活跃在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四、设计意图

  (一)理学的定义及范畴

  1、定义: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2、理学的世界观: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由此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现。

  3、理学的内涵:内圣外王;政统和道统。

  4、理学的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其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而并非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

  (二)理学诞生的前夜

  1、时代的变化:政治环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从贵族社会到平民社会)。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动荡使士大夫从关注社会到关注自己。

  思想环境——佛道的大盛和“三教合流”

  2、中唐的三大运动:新禅宗运动、古文运动和新儒家运动

  (三)程朱理学

  1、北宋五子:理学的开创者们

  (1)周敦颐:

  ①理学的鼻祖

  ②人与天地万物的本源——理

  ③ 孔颜之乐(爱莲说)

  (2)二程(程颐、程颢):

  ①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②“仁”——天理的核心,修养的最高境界

  (3)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张载:

  ①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②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太虚——气——万物)

  2、朱熹:理学体系的建立者和集大成者

  (1)理气关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5

  【教学设计理念】

  1.历史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

  2.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设计上从学生较熟悉的内容和较形象直观的图片和诗词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彰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深入感知探究的过程,所以在由学生引出问题之后,让学生探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疑激学,巧设悬念,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中探索新知,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在《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的演变过程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宋明理学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本课上承魏晋儒学的危机和唐宋三教合一的潮流,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具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但是因本课内容初中教材未涉及,且侧重对较抽象理论的阐发,内容相对枯燥晦涩,部分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哲学知识作基础,所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趣和难以理解。

  【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确定理由: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准确说明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保证。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会有一定的难度。

  突破策略:教师提供大量的资料,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并由教师做总结归纳,体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互动探究。另外,用列表的形式归纳不同阶段中,代表人物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并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教学设想】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践,预设教学方案:引入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宋明理学”这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竭力将趣味性、通俗性、知识性、教育性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通过历史这个学科的学习才能获得的体验和启迪,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读懂历史,提升独特的学科智慧的发现与欣赏能力。

  【教学流程】

  一、引入历史

  1.思考:宋代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2.出示人物图像:“二程”、朱熹、王明阳等

  2.出示人物图像:“二程”、朱熹、王明阳等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介绍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他给我们留下许多名句,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到老,学到老”、“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等等。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构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教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新旧知识同化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对新内容生长点的找寻与把握。]

  二、探究历史

  1.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学的衰落和佛道两教的兴盛

  展示:杜牧《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著名诗句,再讲解梁武帝萧衍的故事。

  问:为什么在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出现了这种情况?

  生: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大一统”,对儒学进行改造,得到汉武帝的认可,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且采取措施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生:魏晋南北朝时,割据混战,加上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儒学面临困境,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自两汉儒学统治地位确立后到魏晋南北朝以及后来的隋唐在佛教、道教的冲击下儒学不再是唯一,出现了危机。同时思考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导入“三教合一”

  (2)唐宋时期的“三教合一”

  讲解“三教合一”时,展示“泰山红门宫”和三教图,由学生回答哪些人物或故事属于儒、道、佛三教的。

  “红门宫”东有佛,西有道,南有孔圣人,“儒、释、道”三教合一,共存共荣。

  设计意图:三教合一是理学兴起的重要背景,但三教的含义、合一的表现及与理学兴起的关系,是学生难以明白和理解的内容,这两个例子使学生对三教合一有了一个最直接、最深刻的认识,这是用学生所熟知的东西来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兴趣。

  2.理学内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理学的含义

  这是本课重要的历史概念,是学生必须明白的内容,但教材介绍的过于简略,所以教师在补充一定材料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解清楚。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问题引领:

  = 1 GB3 ①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各有哪些?请介绍他们的故事和各自的主张。

  生: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

  生:“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与万物俱生。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主要有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心性论:心统性情,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生: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守仁(王阳明)。

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6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三、“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讲述了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正统。

  2、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第一段及“学习思考”与“资料卡片”等,归纳原因。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不必多讲,但要交代两点:

  (1)先声——韩愈、李翱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四、“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建议用列表的形式加以区分。

  “北宋五子”

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7

  【教学设计理念】

  1.历史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

  2.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设计上从学生较熟悉的内容和较形象直观的图片和诗词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彰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深入感知探究的过程,所以在由学生引出问题之后,让学生探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疑激学,巧设悬念,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中探索新知,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在《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的演变过程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宋明理学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本课上承魏晋儒学的危机和唐宋三教合一的潮流,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具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但是因本课内容初中教材未涉及,且侧重对较抽象理论的阐发,内容相对枯燥晦涩,部分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哲学知识作基础,所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趣和难以理解。

  【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确定理由: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准确说明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保证。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会有一定的难度。

  突破策略:教师提供大量的资料,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并由教师做总结归纳,体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互动探究。另外,用列表的形式归纳不同阶段中,代表人物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并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教学设想】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践,预设教学方案:引入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宋明理学”这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竭力将趣味性、通俗性、知识性、教育性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通过历史这个学科的学习才能获得的体验和启迪,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读懂历史,提升独特的学科智慧的发现与欣赏能力。

  【教学流程】

  一、引入历史

  1.思考:宋代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2.出示人物图像:“二程”、朱熹、王明阳等

  介绍朱熹(1130-12)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他给我们留下许多名句,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到老,学到老”、“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等等。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构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教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新旧知识同化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对新内容生长点的找寻与把握。]

  二、探究历史

  1.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学的衰落和佛道两教的兴盛

  展示:杜牧《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著名诗句,再讲解梁武帝萧衍的故事。

  问:为什么在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出现了这种情况?

  生: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大一统”,对儒学进行改造,得到汉武帝的认可,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且采取措施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生:魏晋南北朝时,割据混战,加上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儒学面临困境,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自两汉儒学统治地位确立后到魏晋南北朝以及后来的隋唐在佛教、道教的冲击下儒学不再是唯一,出现了危机。同时思考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导入“三教合一”

  (2)唐宋时期的“三教合一”

  讲解“三教合一”时,展示“泰山红门宫”和三教图,由学生回答哪些人物或故事属于儒、道、佛三教的。

  “红门宫”东有佛,西有道,南有孔圣人,“儒、释、道”三教合一,共存共荣。

  设计意图:三教合一是理学兴起的重要背景,但三教的含义、合一的表现及与理学兴起的关系,是学生难以明白和理解的内容,这两个例子使学生对三教合一有了一个最直接、最深刻的认识,这是用学生所熟知的东西来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兴趣。

  2.理学内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理学的含义

  这是本课重要的历史概念,是学生必须明白的内容,但教材介绍的过于简略,所以教师在补充一定材料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解清楚。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问题引领:

  = 1 GB3 ①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各有哪些?请介绍他们的故事和各自的主张。

  生: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

  生:“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与万物俱生。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主要有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心性论:心统性情,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生: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守仁(王阳明)。

【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01-30

初一历史的优秀教案12-11

宋明理学分系问题08-18

高中历史教案优秀11-18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6篇01-31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6篇)02-01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12-17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11-21

历史优秀作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