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9 08:03:19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落实各项识字训练,引导学生领悟识字规律。

  2、听故事,设计营救计划。

  3、自读故事。领悟故事内容。

  4、学习参与讨论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落实“描一描、写一写”的练习。

  1、观察“象、却”和“垂、步”的笔顺和占格位置。

  2、讨论:我们怎样记住它们?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3、学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二、落实“比一比,组词”的练习。

  轻()脑()钻()

  经()恼()站()

  三、想一想词语的意思。

  1、出示带成语的句子,熟读,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的意思。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听故事《猴子兄弟盖房子》

  1、认真听故事。

  2、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金钥匙”中介绍的.学习方法,教师交待学习目标:运用金钥匙的方法,学习今天的内容。

  二、分组讨论,设计营救计划。

  1、提要求。要求全组齐心协力救掉到坑里的小兔子,不能有人袖手旁观。

  2、讨论。各小组讨论怎样合作救小兔子。

  3、表演。全组表演营救的全过程。

  4、评价。全班评价合作最好的小组为“最佳营救小组”。

  三、联系生活实际自读课文《做灯笼》。

  (本篇自读课文内容较容易掌握,重点放在自学生字上。)

  四、小组讨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与别人合作?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品评课文语言。

  2、领会课文写法,认识夸张的手法,感受课文借助动作、神情、语言来刻画孙悟空形象的方法,学习选择材料。

  3、感受孙悟空神通广大以及敢于斗争、足智多谋等性格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品评课文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三借芭蕉扇这个故事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最主要的人物是谁?

  2、过渡:今天,我说是来和大家一起上课的,实际上,我是想请各位同学帮我一个忙的。还要感谢你们的老师给了我一个请各位同学帮忙的机会。事情是这样的,我们知道,课文是根据原著改写的,我觉得有些地方写得不是特别好,课前我对课文的6处句段进行了修改,重写了一篇课文,我对自己改写的课文很满意,我甚至还想请这本书的主编把课文换成我改写的课文。同学们想不想看看我写的课文?

  二、品读课文

  在把我改写的课文寄给教材主编之前,我想先征求一下各位同学的意见。因为课文是给大家读的,所以各位同学的意见非常重要。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帮我比较一下,究竟是课文好,还是我改写的课文好。

  1、自主品读,要求

  先读读改写的课文,再读读课文,找出改写的课文和课文6处不同的地方,在改写的课文中画出来,想想:是老师改写的课文写得好,还是课文写得好?大家可以自由发表见解,只要能说出理由就行。你想到的可能就是的答案。

  2、互动品读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段品读。

  品读目标:

  (1)感受课文“夸张”的手法。

  (2)感受课文是如何通过动作、语言、神情等具体表现主要人物孙悟空的性格特点的。

  (3)感受、理解、欣赏、评价

  设想重点品读句段:第一自然段描写火焰山的句子,孙悟空借扇被扇出五万多里的句子,钻到铁扇公主肚里借到假扇的句子,越扇火越大的句子,变成牛魔王骗到真扇的句子,大战牛魔王的句子

  随机品读要点预设:

  (1)这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要翻过此山,就是铜脑袋、铁身躯,也要化成汁水。

  点拨要点:我写得不是简洁明了吗?这句话好在什么地方?点出夸张的手法,想象:假如你就站在火焰山的旁边,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2)铁扇公主不但不借,反而取出扇子一扇,把悟空扇出五万多里。

  点拨要点:“无影无踪”是一个成语,有什么不好的?

  夸张,让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比一比,我读我改写的句子,你们读课文,如果你们读得效果确实比我改写的句子好,我就接受你们的评价。

  (3)悟空在里面脚蹬头撞,铁扇公主痛得满地打滚,大喊饶命,忙将芭蕉扇给了孙悟空。

  点拨要点:你认为这句话中哪几个词用的?好在哪里?听同学们这么一说,我仿佛看到了很多,也听到了很多,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大家的交流和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谁能猜到我感受到的孙悟空是怎样的人?

  (4)他尽力一扇,谁知火焰竟然烘烘腾起;再一扇,火更大了;又一扇,那火足有千丈之高。

  点拨要点:火苗比人高,不也能说明火很大吗?一扇比一扇大,怎样读?这样的情况有没有想到?哪个词?没有想到一扇比一扇大,怎样读?

  (5)说到孙悟空借扇一事,假牛魔王故意捶胸道:“可惜,可惜,怎么就把那宝贝给了猢狲?”铁扇公主笑道:“大王息怒,给他的是假扇。”假牛魔王道: “真扇子你藏在哪儿了?仔细看管好,那猢狲变化多端,小心他再骗了去。”铁扇公主说:“大王放心。”说着将真扇从口中吐出,只有一片杏叶儿大小。悟空大喜过望,连忙抓在手中,问道:“这般小小之物,为何能扇灭八百里火焰?”铁扇公主道:“大王,你离家两年,怎么连自家的宝贝也忘了?只要念一声口诀,这扇就能长到一丈二尺长短。”悟空记在心上,将扇儿噙在口里,把脸一抹,现了本像,径自出了芭蕉洞。铁扇公主气得一下子跌倒在地。

  点拨要点:你觉得这段话好在哪里?

  孙悟空装牛魔王装得像不像?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学做捶胸动作,练读孙悟空的第一句话;想象说孙悟空第二句话的动作、神情;体会第三句话中悟空的细中还有粗。分角色读孙悟空和铁扇公主的对话。朗读体会最后悟空和铁扇公主动作行为中的得意和气绝的心情。(读到最后的句子“悟空记在心上……径自出了芭蕉洞”我好像看到了孙悟空脸上的一种表情,也感受到了他的心情,是什么表情和心情?)我觉得这段话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孙悟空的一些性格特点,你们能感受出来吗?

  (6)孙悟空大怒,叫来猪八戒,又请来众神,把一座翠云山围得水泄不通。孙悟空和牛魔王展开了一场恶战,直杀得岭动山摇,天昏地暗。牛魔王抵挡不过,大败而逃。铁扇公主连忙把真芭蕉扇献了出来。

  点拨要点:你觉得这段话好在哪里?战斗如何?用什么词来形容?文中哪几个词能体现出来?夸张,练读“水泄不通、岭动山摇、天昏地暗”表现“恶战”

  孙悟空带着怎样的心情与牛魔王恶战的?怒读。孙悟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拓展品读

  承认课文比改写的课文好,并质疑:难道课文就达到最的程度了吗?提出要求: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还有哪些地方还可以展开想象,写得更具体些、生动些?

  交流点拨要点:

  引导学生学会选材:与主要人物有关的内容,能表现他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的内容可以再展开想象,具体描写,其他则不必再详写了。

  粗心:不知道变小的法子,扇子又被牛魔王骗去

  守信用:把扇子还给铁扇公主

  点拨:课文主要表现孙悟空神通广大、足智多谋、敢于斗争、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所以对孙悟空的粗心、守信用等没有展开具体去写,说明课文在选材上处理的还是很好的。

  三、布置作业

  在大家的真诚帮助下,我知道我改写的课文没有原来的课文好,但是我一点儿不难过,反而十分开心,因为我发现(认识)了有这么多的语文能力很高的学生。所以,我也十分相信,各位同学一定能改写出比我好的文章来。

  课后,请同学们以孙悟空为主要人物,重新改编《三借芭蕉扇》的故事,或者读读原著,改编一个其他的故事,再请老师给一节课的时间,交流自己创编的故事,比一比,看谁改编的故事最精彩。有时间就写下来,没时间能说出来就可以了。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学会z、c、s 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z、c、s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

  3、学会zi、ci、si 3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四声。

  4、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二、教材说明

  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z、c、s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及它们的四声,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第一幅图是一个小女孩在黑板上写字,写的是字母z,“字”提示z、zi的音,小女孩写的字母“z”提示z的形。

  第二幅图用小刺猬的“刺”提示c、ci的音,小刺猬的形状提示c的形。第三幅图是一条正在吐丝的蚕,吐丝的“丝”提示s、si的音,蚕的形状和蚕吐出的丝的形状提示s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母z、c、s和单韵母a、e、u的拼音练习以及三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z、c、s的书写格式。

  第四部分是认读字词,配有一首儿歌和背景图,四道算式正等着小学生“过桥”。

  z、c、s的发音及zi、ci、si的`整体认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配合学习z、c、s和zi、ci、si发音的录音带;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2、本课生字卡片。

  (二)字母教学

  学生发z、c、s的音有一定困难,可以利用图,借“字、刺、丝”来读准音。教师要讲清发音部位,强调舌尖一定要向前平伸,顶住上门齿背,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咬着舌尖发音。教师要做好示范,让学生反复练习,掌握发音要领。

  教学字母的形,要充分利用图,还可以用口诀记忆:“小2z,半圆c,半个8字就是s。”

  (三)整体认读音节教学

  整体认读音节前面已出现过。教学zi、ci、si的读音时,只需告诉学生,把字母z、c、s的音读长些、响亮些就是zi、ci、si的音。可以对比着发音:z—zi,c—ci,s—si,体会字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发音的相同和不同处。还要让学生知道,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可以直接用来给汉字注音,不能拼读,要整体认记。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练习要打乱顺序读、挑读,反复练习。结合四声练习,告诉学生i上标调时要去掉上面的点。

  (四)拼音练习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拼音方法,自己练习拼读,然后指名拼读,同学评议,教师指点。重点练习zuo、cuo、suo三个音节。最后利用情境图,练习带调拼

  读音节。

  (五)书写指导

  z、c、s三个声母都是一笔写成。着重指导写s,它是从右上起笔,先向左半圆,再向右半圆,像阿拉伯数字8的半边,要写正,不能歪。

  (六)认读字词,读儿歌

  本课五个生字集中出现在儿歌里,教学时要利用这个语言环境帮助学生认字。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巩固音节,拼读sì、zu、cu,在老师指导下读通儿歌。

  2、学生画出生字读读,启发质疑。如:题目上怎么有标点符号?“了”的音节为什么不同?“一”的调号怎么不一样?

  3、老师解疑。

  (1)题目是打比方说的,不是真的过桥。

  (2)“了”有两种读音,一种读le,这课生字读le,“对了、错了、过了桥”都读le,另一种读liǎo,拼音字母以后会学到,现在可先记住读liǎo,过不了的“了”。

  (3)“一”的声调会随着后一个字的声调而变化,(不必讲具体)朗读时要按所标的声调读。

  4、教认生字,注意读准三拼音“做、过”,区别“了—乐”的音形义。

  5、熟读儿歌。

  (七)扩展活动

  1、学生回家做声母z、c、s的卡片,并读给家里人听。

  2、读一读,比一比。

  z—zic—cis—si

  zi—zaci—cusi—se

  3、数一数,今天你在数学课上过了几座桥。

  (八)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3课时。

  四、参考资料

  z、c、s的发音方法发z时,舌尖向前平伸,顶住上门齿背,憋住气,然后舌尖稍微放松,形成窄缝,让气流自然从窄缝中挤出。发c时,发音动作和z基本相同,只是从窄缝中挤出的气流较强。发s时,舌尖向前平伸,和上门齿背接近,中间留一条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

  z、c、s的发音部位都是舌尖和上门齿背,发音时舌头是平的,叫平舌音,也叫舌尖音。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初识景色的美丽

  师: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去北京看望一位97岁的老人。对,就是(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看课件)季羡林先生,我特别敬佩的一位学者、一位慈祥的老人。早在1935年,季先生就远赴德国,在著名的哥廷根大学留学,一住就是十年。1980年,当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已是满头银发。人家问他对德国、对哥廷根的印象,季老意味深长地说——(出示)

  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到底是怎样的美丽让先生经历四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念念不忘?先生后来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重返哥廷根》,今天我们来学习它的节选内容——

  生:(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请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来分段读课文。吕金杭。

  生1:(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希文接着读。

  生2:(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对不起,“jǐ liánɡ”(正音:“脊梁”)(以讲台上的花做引导)这就是花的——

  生:(齐读)脊梁

  生2:(重新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潇寒接着读。

  生3:(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杭杰接着读。

  生4:(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先生在文章的最后这样感叹——(出示)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二、感悟景色的奇丽

  师:在先生眼中,哥廷根的景色是——

  生:“奇丽”的。

  师:(板书:奇丽的景色)“奇”是奇特,“丽”是美丽。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看到了怎样奇特美丽的景色,让他一叹再叹?快速默读课文2、3两段,找到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多读几次。

  生:(自由读,画相关语句)

  师:文婕,你读的是哪些句子?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课件出示该语段)我们再入情入境地来读读这些句子,读着读着,又感受到了什么?请边读边做好记号、批注。

  生:(自由读,做记号和批注。)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花很美。它们“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请你把这种美丽读出来吧。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出示各种鲜花的图片)看,这样鲜花汇集成团,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

  生:(齐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女生来读。

  生:(女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谁还有同样的感受?

  生:我从“山阴道上”这里看出很美。山阴道就是山上的小路,两边有花,有树,很舒服。

  生:山阴道两旁应该都是很高很大的树,浓密的树荫就像巨大的伞,把小路包围住了。

  师:是啊,课文中是指街道两旁——

  生:高高的楼房上,临街的窗户外边都种满了美丽的鲜花,让人感到美丽舒服。

  师:谁来读这句话?

  生:(朗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出示课件)在会稽城(今浙江绍兴城)西南偏门郊外,与东跨湖桥相接,是通向诸暨枫桥的一条官道。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草木行人,相映成画。画中游而身亦入画,晴日风雨,无不相宜,颇具中国山水画之神韵。

  东晋王献之有妙句:“云生满谷,月照长空,潭涧注泻,翠羽欲流,浮云出岫,绝壁天悬。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山阴道原来是一条路的名字。

  生2:我知道了山阴道上移步换景,目不暇接,怪不得王献之说: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生3:先生把哥廷根的大街比作山阴道,说明那儿实在太美了。

  师:(出示句子)男生一起来读。

  生:(男生齐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读了这句话还有其它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这儿的花很丰富。

  师:丰富。丰富除了表现在色彩鲜艳多彩,美丽多姿外,还表现在哪儿?

  生:我觉得这儿的花很多。我是从“花的海洋”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还有谁也感到花多呢?

  生:我从“应接不暇”这个词语感受到花很多。

  师:谁能够把花的美、花的多、花的丰富读出来?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我们来pk一下吧,一二大组先来,三四大组接招。看哪一组读出花儿更多更美。

  生:(两大组赛读)

  师:大家都读得很好,把老师带到了奇丽的哥廷根。给你们一个奖励吧!(出示哥廷根街道图片)我带你们去哥廷根的大街小巷走一走。

  师:(引背)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生:(齐背)“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引背)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生:(齐背)“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引背)是啊,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

  生:(齐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引背)走在街上的时候──

  生:(齐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三、体会风情的奇特

  师:好一派奇丽的景色啊!可是,为什么会有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我们再用心来读课文,并做好批注。

  生:(自由读课文,做批注)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家家户户”读出了德国人爱花,每个人家里都养花。

  师:正是因为人人都这样,所以——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你还从哪儿读出来了?

  生:文章中说,“花栽窗外,花朝外开”,人人为他人着想,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

  师:每一朵花上都绽放着一颗真切的爱心。在家中看,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满窗的绿色,很难看到鲜花的烂漫,就像我们窗台上的花。(师指向窗台的花)正因为人人都这样,所以——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难怪,先生要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

  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样爱花的真切,爱花的境界,多次令先生感到吃惊。于是——(出示句子)

  生:(朗读)“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

  生:微笑,淡淡的笑。

  师:这么令先生吃惊的奇丽景象,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这笑里包含着什么呢?

  生:女房东觉得这没有什么,本来就是这样的。

  师:是啊,对于他们来说,太平常了,本来就是这样的,那是哥廷根人长期以来的习惯和风俗啊。(引读)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

  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原来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变,也包括这样美好的习俗啊。这样的人才组成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啊。(板书: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了解异国的文化

  师:可是,你们知道吗?先生留学德国时期,德国正处于怎样的情况?

  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师:是的,正是德国社会激烈动荡的十年,正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投降,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氛围里!物资奇缺,吃饭和取暖都无法保障,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可是,它却为何依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因为,爱花是德国人的习俗,德国人爱花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

  生:这是他们的传统,他们爱花已经习以为常了,因此不会改变。

  师:是啊,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确实让人感到吃惊。一面是饥寒交迫,一面是鲜花满街,这是——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一面是炮火连天,一面是鲜花满街,这是——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在二战时期,德国还发生过这样一个奇特的故事。赶紧拿出资料,自己读读这个奇特的故事。

  生:(自由读故事《只砍有记号的树》)

  只砍有记号的树

  对普通平民来说,食品短缺就已经是人命关天的事。更糟糕的是,由于冬季非常寒冷,家里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料,根本无法挨过漫长的冬天。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只得允许让老百姓上山砍树。

  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非但没有去哄抢,而是先由政府部门的林业人员在林海雪原里拉网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残的劣质树木,做上记号,再告诫民众:只砍有记号的树。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规定简直就是个笑话:国家都快要灭亡了,还要树干吗?

  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全德国竟然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违章砍伐无记号树木的事,每一个德国人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个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规定。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德国人在如此极端糟糕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自律?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觉得德国人很认真地遵守纪律,宁可忍受寒冷饥饿,也不愿意违反纪律去砍那些没有记号的树。

  师:是啊,你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就是德国人,这就是这个民族的性格:认真,守纪,忠实地服从政府的规定。

  生:我觉得他们很善良。

  师:为什么说他们“善良”?

  生:因为他们只砍有记号的树。

  师:不要忘了,有记号的树都是些老弱病残的树啊。说他们善良的话,那么,这些树就不该去砍它们了,是吧?其实,这跟善良不善良倒没有必然的联系。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不得不为德国平民的环保意识感到吃惊,他们虽然处于寒冷的冬季,但有一颗火热的心。他们要把一片绿色留给下一代。正是因为他们认真对待每一个规定,所以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后,德国重新站了起来。

  师:其实,真正让人吃惊的,并不是他们的环保意识。而是你刚才所讲的“认真对待每一个规定”,老实说,中国人做不到,美国人做不到,和德国紧挨在一起的法国人也不一定做得到。这是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一种习俗、一种性格、一种文化。就像德国人爱花——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的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四五十年以后,季老重返哥廷根,看到的依然是这样奇丽的景色——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德国,去哥廷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目之所及的,依然还是这样奇丽的景色——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这样奇丽的景色,在中国看不到,在美国看不到,在法国估计也看不到。这就是德国的风情,这就是德国的文化。因为,在那里——

  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是啊!砍树,只砍有记号的树;爱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啊!季老的这篇课文,为我们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打开了一扇奇特的窗。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们还将感受更多的异域风情、异国文化。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陪阿姨能够自读能力,并是学生感到劳动是快乐的。

  学习时间:

  1~2课时

  学习准备:

  1、学生自己读熟课文,利用的方法学习词语,并提出疑问;

  2、教师准备站;

  学习过程:

  一、引导认识略读课文,略知学习方法;

  1、从“*”认识略读课文

  2、略知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质疑、思考、讨论,读懂课文。

  二、引导自己读懂课文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和字典认识生字,了解重点词语意思;

  2、再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从课文哪些描写重体会到的'?

  (3)自己还有什么不动的地方?记下来,和同桌讨论一下;

  三、利用网站,交流反馈:

  1、打开网站:

  (1)积累词语;

  (2)在网站提示下理解:满载而归、耷拉

  (3)利用网站学习解疑,然后组内交流;

  2、反馈学习情况:

  从课文词句体会课文内容:槐乡孩子的可爱体现在:勤劳懂事、吃苦耐劳、以苦为乐;

  3、读出劳动的欢快、轻松、活泼。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网上练习:交流学习体会。

  2、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说说自己课余所从事过的劳动内容;

  课后记: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类在离开地球后的奇妙变化及月球上的神奇情景。

  3、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从而树立探索科学奥秘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增进学生对宇宙知识的了解。

  2、体会“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这句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 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教师引言导入。

  2、交流阿姆斯特朗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字词掌握及课文朗读情况。

  三、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按要求给课文分段。

  2、结合提示,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 1、继续熟读课文。

  2、收集有关月球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词语复习,引入新课。

  1、在上课之前,老师先来考考大家,下面的词语你会读吗?

  奔赴 联络 缘故 悬着 捏成 呈现 棕色 光芒 登月

  耸立 终于 小心翼翼 心驰神往 巨石嶙峋

  2、你能说说《飞向月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尽量用上刚才读过的词语。(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①板书课题及本文的重点内容。②指名说。

  【设计意图:在复习字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上面的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快乐旅行,多味体验。

  1、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的2-4自然段,用“—”线画出在登月过程中,最使你感到新奇、有趣事情的句子来。

  2、同桌互相读一读刚画出来的句子,并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指名说。(①读找出来的句子。②谈自己的体会。③说说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体会出来的?)

  (课件2,出示句子1):他们吃的“饭”是特制的`。吃的时候。先要把食品放在塑料袋里,再灌进水,把食品捏成糊,然后像挤牙膏似的把食品挤进嘴里。如果是吃花生米一类的硬颗粒状食品,可以让他们漂浮到空中,然后像鱼儿觅食一样在空中捕捉。

  ① 这段话的构段方式是什么?

  ②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用“先……再……然后……”说一段话吗?

  (课件3,出示句子2):从宇宙飞船上看月球,随着太阳光线角度的变化,月球的表面呈现出各异的色彩,有时是灰色的,有时是棕色的,有时是的。从宇宙飞船看地球,地球发出耀眼的蓝色和白色的光芒,在茫茫的宇宙中,显得特别美丽。

  ① 这段话描写了什么?

  ②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话?(自由读、师引读)

  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宇航员在飞往月球途中拍下的图片。(课件4,图片)

  ④这么美的景色,你能快速地把这段话背会吗?(师生一起背诵。)

  4、是啊,在登月的途中,宇航员们的工作、吃饭、休息都跟我们地球上不一样,让人感到有趣,可仅仅是有趣吗,你还能体会到什么?(不便、艰辛)

  5、同学们都说得特别好,让再我们一起来看看登月途中的实况,好吗?(课件5,视频录像)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宇航员在登月途中实际生活的了解,并感悟出他们生活上的不便和工作的艰辛。】

  6、看完了录像,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文中写宇航员在登月途中工作、吃饭、休息时的句子,读出他们登月时的有趣,读出他们工作的艰辛。

  (多种形式的练读:自由读、指名读、师引读。)

  【设计理念: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与语言直接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使自己感受宇航员在登月的途中,不仅仅是有趣,更多的是工作的不便和艰辛。】

  三、再现历史,加深体验。

  1、经过三天多的飞行,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渐渐接近月球,准备着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用你们的心去默读、去体会,看看这段中哪些地方打动了你,请你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①自由批注②集体交流。(根据回答,出示课件6)引导学生抓住“小心翼翼”、“终于”、“心驰神往”等词谈感受。

  ③换位思考:当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假如你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

  ④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段话吗?

  【设计理念:抓住重点理解的内容如课文第六自然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从而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认知,升华自己的情感。】

  2、人类登上了月球,实现了千百年的梦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1969年7月16日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课件7:登月的视频录像。)

  3、看了这个短片,你最想说什么?

  四、阅读交流,做客月球。

  1、当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放眼四周,他们看到了什么?小声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很有开发价值)

  2、是啊,月球上虽没有人类美丽的传说,但人类最终实现了登月之梦,这正是人类科技进步的见证,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课件8)

  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让我们来齐读这句话,读出阿姆斯特朗的激动与自豪。

  3、1969年7月19日,人类终于实现了千百年来的梦想。随后,不断有人登陆月球。20xx年,我国的杨利伟登上了太空,浩瀚的太空从此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下面让我们再来重温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神舟”五号进入太空。

  ⑴(课件9:视频录像。)⑵看了这个短片,你想说些什么?

  【视频的播放,使学生能切身了解我国航天科技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也使学生有话可说。】

  五、阅读扩展,升华情感。

  1、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登上月球已不是神话,那么“月球一定会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也一定会实现。想一想,如果人类居住在月球上,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家园?

  (课件10,引导写作)①自由说一说。②写一写。③指名读。

  【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放飞想像,想像不久的将来,月球成为人类另一个家园的美好情景,从而激发他们对月球的兴趣,树立探索宇宙的远大理想。】

  2、总结:同学们,无穷无尽的宇宙里藏着数不清的奥秘,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将来去研究它们、开发它们,让更多的天体、更多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六、拓展作业:(课件9)

  1、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办一份以“月球”为主题的手抄报。

  附板书设计:

  开始登月:1969年7月19日

  飞向月球 飞往月球:有趣、艰辛 实现了夙愿

  着陆月球:激动、自豪

  揭秘月球:真实面目、资源丰富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匆匆》教案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