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职教论文>中职硕士培养:技能专业化、理论系统化、学术实践化

中职硕士培养:技能专业化、理论系统化、学术实践化

时间:2023-03-05 12:56:45 职教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职硕士培养:技能专业化、理论系统化、学术实践化

中职硕士培养:技能专业化、理论系统化、学术实践化
口李梦卿 张碧竹
摘 要:培养中职硕士是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文章提出中职硕士的内涵和科学定位,分析了国际社会对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做法,从中职硕士生源、培养内容和培养模式三方面分析了我国中职硕士培养的现状.基于中职硕士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技能专业化、理论系统化、学术实践化的中职硕士培养策略。
关键词:中职硕士;技能专业化;理论系统化;学术实践化
作者简介:李梦卿(1969-),男,安徽滁州人,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管理;张碧竹(1987-),女,宁夏石嘴山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0)34 -0004-05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以下简称中职硕士)是提高中职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从2000年开始,按照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校制定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开展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全国已有30所高校111个专业招收中职硕士,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加快了我国硕士层次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对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中职硕士的内涵及定位
从我国中职硕士学位授予来看,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学位授予现象比较混乱:有的高校授予专业硕士学位,有的高校则授予普通学术硕士学位。对中职硕士的管理也并不明确,有的院校由研究生院负责.有的院校由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负责,调查表明:80%的学员认为有必要针对巾职教师设计一种新的学位制度:70%的学员认为用教育学硕士学术标准要求中职教师不恰当。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军认为,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地讲,它在现行学位制度中属于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范畴,即采用联考的方式“入门”.以在职申请硕士学位的方式“出门”。中职硕士是一种“专业学位+学术学位”的融合性教育.是在一定学术背景下的专业学位教育。我国对中职硕士的定位依然比较模糊,对其进行科学定位是开展中职硕士培养工作的前提。中职硕士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于专业硕士,也不同于学术型硕士。中职硕士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在职教师组成,既包括专业实践课教师,也包括专业理论课教师.还有从事行政工作的教师。一方面,这些中职教师的专业背景往往差异较大,知识结构水平差距明显.给中职硕士培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另一方面.中职硕士培养工作通常采用高校研究生院负责.各个学院分别开展培养工作的模式,容易造成中职硕士向学术化方向培养。
中职硕士是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为背景设置的一种职业型学位,旨在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既懂相关专业理论、实践知识,又懂教育教学知识的“双师型”教师,使教师在具备一定的科研学术能力的基础上.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更有效地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中职硕士兼有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特点。应将中职硕士定位为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下不同研究方向的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有利于解决中职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符合我国与国际社会对职教师资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定位,也有利于与国际社会接轨。
二、中职教师在职硕士培养的中外比较
(一)国外中职教师在职硕士培养的几种基本模式
目前.国际上对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做法并不统一。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技术和职业教育专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硕士侧重于培养职业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员。美国肯塔基大学专门为职业学校校长设职业教育硕士学位课程,学习“职业教育组织与哲学”、“从教人员管理与监督”等内容,修满24学分并撰写论文或修满30学分的课程、仅撰写学习报告即可授予职业教育硕士学位。日本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机构是职业能力开发大学,主要培养各专业领域中既有较高技术技能,又能应用于企业,并具有研究、开发、指导能力的职业训练指导员。乌克兰工科教育学院AItuykh Stanislav Fe-dorovich提出“4+1”模式.即四年工科院校毕业生增加1年心理学和教育学培训。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学院高级首席教师Les Simpson提出“返回模式”,即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学习1至2年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韩国技术大学提出“常规课程+证书课程”模式。孟加拉国提出“项目培训”模式。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UNESCO杭州宣言》中提出针对职教师资的学位为“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硕士”,课程框架包括教育学、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TVET)和职业学科学习(39学分)、职业学科及其教学法学习(18学分)、毕业论文(15学分)、实习环节(15学分)。2005年12月在中国天津召开的“东亚及东南亚国际职教教师教育硕士学位标准的开发与应用”国际会议.提出了“国际职教教师教育硕士学位”(Master Degree in TVTE)的概念,以及“职教理学硕士”(Master for Engi-neering for TVrIE)的概念。m德国提出“双元制”模式,即第一次国家统考,鉴定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之后经过两年的预备教师期或实习实践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这是对学生经验与能力的验证,通过了国家两次统一考试.学生才能获得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
(二)我国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实证分析
1.中职硕士生源差异较大。由于中职硕士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岗位,有着不同的学历背景和工作经历,这给中职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工作带来了难度。中职硕士的生源差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同一专业中职硕士生源的差异。同一专业中职硕士生源有三种类型:第一类为所学专业与原来本科所学专业及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基本对口:第二类为所学专业与原来本科所学专业不对口;第三类为在学校从事的是教育管理工作,是基本脱离了教学一线的教学管理人员。由于生源在专业知识背景、实践经验、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一个班级中对其进行统一的教学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员的素质。二是生源的地区差异。例如,从东南大学招生的江苏生源情况来看.一部分生源来自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另一部分生源来自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必然会使得学员在知识的广度、对先进设备的熟悉程度等方面产生差异。三是生源的年龄差异。根据湖南农业大学的调查显示.在招收的四届中职硕士中生源的年龄存在较大差异,生源年龄从20多岁到40多岁不等,其中30-39岁的占了大多数。不同年龄阶段的中职硕士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差距,因材施教。
2.中职硕士培养内容。一是专业理论知识。中职硕士培养的是具备双师素质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理论上讲他们应具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目前中职教师大部分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是对教育教学知之甚少,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不利于完整系统地将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学习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是中职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个性特点,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才能自觉地思考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更好地指导他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职教师中还有一部分教师来源于企业.是拥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这类教师通常实践经验丰富,但欠缺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不强。教师将该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重要前提是具备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研究生学习阶段给中职教师提供了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精通学科基本结构,掌握专业发展最新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的机会.有利于提高中职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是专业实践技能。对于实习实训指导课教师而言,掌握本专业实践技能尤为重要。中职硕士培养阶段.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技能的培养。中职教师要充分利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间,深入企业一线,学习和巩固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更好地从事实践性教学环节,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是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过程,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职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促进他们进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一定的文化科学修养有利于完善人格,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不仅是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提高,更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中职教师文化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过程潜能的发挥.影响着中职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
3.中职硕士培养模式。我国中职硕士培养模式并不统一.具有“中职硕士”招生资格的各院校,都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职硕士”培养方案,学界也形成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同济大学张建荣博士认为,“中职硕士”主要应采用“共同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在校学习+回校撰文”模式;华东师大马庆发教授认为,“中职硕士”应采用“共同基础课程+方法课程”和“在校学习+挂职锻炼”模式;西南大学朱德全教授认为.“中职硕士”应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学术型导师+校外专业型导师”的模式:云南大学实行“院校培养”模式;同济大学则试行包括“培养单位、企业、职业学校”共同培养的“三元制”培养模式:天津大学、东南大学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启动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双硕士”培养模式:湖北工业大学采取在职学习与集中授课结合、双导师指导的培养方式。虽然各培养院校以及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职硕士”培养模式进行积极地探索,但是效果并不显著。“中职硕士”的培养似乎陷入本科化、成教化的怪圈中,中职硕士的培养特色无法体现。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应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因地制宜。中职硕士培养模式实行多元化意义重大,它有利于实现我国中职教师的长远发展;有利于培养多样化的中职教师人才:有利于提高中职教师硕士培养的质量。
三、中职硕士培养中的矛盾分析
(一)招生制度统一性与现实差异性之间的秀盾
中职硕士旨在培养高层次的中职学校“双师型一骨于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目前我国有30所高校具有中职硕士培养资格.从招生人数和招生专业来说,国家对各个院校做了统一的规定。但是各院校由于招生专业、培养模式、培养内容等多方面的差异性.造成了中职硕士培养体系的相对混乱。统一的招生制度难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这种矛盾制约了中职硕士教育的发展。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需要培养院校根据学科特点、职业教育特点、中职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区域经济等情况而定。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扎实职业技术教育学知识,较强的专业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集理论与实践,发展与创新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师。
(二)教与学、工与学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在中职硕士培养过程中,培养高校多沿用学术型硕士培养体系,教学模式基本采用理论课+教育学类课程+工厂实习的方式,未能明显体现中职硕士的教育教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学生原有知识及所学的知识与导师现有研究方向所需的知识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职硕士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形成,使得教与学的质量和方法得不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中职硕士多为中职学校教师,他们平时教学工作任务繁重.而中职硕士课程学习要求集中脱产,二者在时间上冲突较大。还有部分省市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不愿或无力承担应承担的培养费用,造成学员个人负担较重,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矛盾
我国大部分院校的中职硕士课程是参照学术研究型研究生培养课程模式设计的,在课程设置上缺乏专业性和实践性,公共课比重偏大,学科专业性不够突出.与普通硕士课程设置并无显著差异,学术研究性浓厚。而中职硕士课程应具有职业性的特点.需要设置专业性强且能切实提高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实习实训课程,提高中职教师的职业能力,二者之间的矛盾造成中职硕士课程设计的灵活性欠佳,缺乏职业教育特点。
四、中职硕士培养策略:技能专业化、理论系统化、学术实践化
(一)技能专业化
1.课程设置要凸显专业性。培养中职硕士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中职教师职业技能。如果教师处于缺乏娴熟技能的状况,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操作技能是不现实的。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教师在职培养和提高的一种方式,是提高中职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中职硕士必须做到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自己先掌握,甚至更高一层,由单一教学型教师向“产学研”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教师转变。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培养基地和培养院校要紧密结合中职学校的教学实践特点,多设计一些专业性强且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实践课程,由本专业、行业的专家学者、高级工程师授课,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2.要重视教学技能的培养。中职学校教师很多出身于非师范类专业,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难免出现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的情况。应利用中职硕士集中学习阶段着重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提高他们的授课技巧。通过增加教学观摩及教学实践的机会,引入微格教学法,利用角色扮演、示范等方法使学员正确评价自身教学能力,通过反复揣摩教育教学技巧.使学员更加主动、自觉地关心和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培养他们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以及注重教学研究的习惯,从而引导中职教师把更多的教学时间放在本专业的教学与实践中。
3.设置专业培养计划及标准。我国中职硕士培养亟需制定相应的培养制度和培养规范。首先,要明确教师、企业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技能必须与企业实际需要的技能相一致。这就要求中职硕士培养课程在内容上要与行业企业紧密相关.要根据行业企业技术发展设置硕士培养课程。其次,制定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各地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提出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要符合当地企业对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中职硕士培养应做到所学即所教,所教即所用.并具备一定的技术前瞻性。
(二)理论系统化
1.以研究生教育标准提升知识水平。由于中职硕士培养大多采用在职不脱产教育的方式,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担任学校的本职教学工作外,还需要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他们不论是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是有限的,这样对中职硕士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自然会降低一个档次。中职教师在提升知识储备和精细加工方面与全日制研究生的知识水平相差一截。中职硕士整体知识水平和质量不高.不利于中职硕士将来职业生涯发展和更好地从事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对中职硕士的教育教学必须从严要求,将中职硕士培养看作是与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同等重要的学历教育,以研究生教育标准提升知识水平。一是严格要求中职硕士完成在职学习的所有课程,并通过严格的考试,成绩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毕业答辩。这一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能督促中职硕士学习研究生课程,在保障充足的学习时间的前提下才能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二是严格要求中职硕士修学期间完成在职毕业论文撰写。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积累、思考并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职硕士根据自身实际的教学工作拟定毕业论文题目,进行资料收集和实习实践,从而培养中职硕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严格实施中职硕士教学管理.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因此,针对中职硕士培养的课程、教材、教学大纲等,在编制过程中必须体现本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要避免传统本科教育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对学科知识有所取舍,这样才能使中职教师有重点地吸取系统的专业知识,提高其知识水平。
2.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加强理论完整性。中职硕士培养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应针对用人单位、中职学校两方面的特点,传授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因为中职硕士培养不同于脱产的学术研究型硕士培养,中职硕士培养的是具有扎实理论和实践技能的中职学校教师,他们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全面、实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这就要求必须打破学科教育体系,紧紧围绕中职学校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来设计课程内容。培养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做到全面、完整,即对中职硕士开设课程要尽量包含本专业所需的重要课程内容.将这类课程划归为专业必修课,从而加强中职硕士理论学习的完整性。此外,培养院校还可根据中职硕士自身学习能力和时间等,开设灵活多样的专业选修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对知识的需求.培养具有较广专业知识面的中职教师。
3.通过深度研究,提升理论系统性。中职硕士是为中职学校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重要途径,要求中职硕士必须具备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中职教师通过中职硕士教育,有意识地在学习过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尝试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并善于总结规律,提升自身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在职学习期间,中职硕士应对本专业领域的问题开展深度研究.提升自身的理论层次和理论水平。
(三)学术实践化
1.学术目标向应用性研究靠拢。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接受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能够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增强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学术能力的培养是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重要任务,中职硕士学术研究能力与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中职硕士的学术目标不仅是学习中职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中职硕士的学术应用能力。这就要求中职硕士的学术培养目标要向应用性研究发展.要紧紧围绕企业用工要求和技能要求展开理论教学,深入企业一线调查研究,与企业技术人才共同编写中职学校教材.使理论知识能够有效地应用于专业实践活动中.传授中职硕士应用性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便于解决实际生产操作问题,增强中职硕士的学术研究能力。
2.学术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学术研究能力是中职硕士能否长远发展的重要品质.对中职硕士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意义。其学术研究应基于社会、企业的发展趋势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设计和解决方法等等。中职硕士在职学习期间,要充分利用培养单位的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学术理论与操作技术之间的关系、内在规律,将专业理论应用到产品创新、设备改进等各个方面,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促教学,以矛盾促发展.切实提高中职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增强中职硕士的学术实践能力。
3.学术内容以应用性知识为基础。学术目标向应用性研究靠拢,学术内容体现应用性特点。中职硕士在职学习的学术知识要以本专业应用性知识为基础,注重实践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中职硕士大部分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理论实践知识学习,自身专业技能比较薄弱。因此确定以应用性知识为基础,要求培养院校制定应用性较强的教材和教学计划,提高中职硕士的应用性知识水平;要求导师改变传统的培养方式,以实践知识为核心,传授应用性较强的知识:要求中职硕士重视应用性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应用性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解决实际难题能力的学术知识水平,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
结束语
中职硕士是针对中职教师从事的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为提高教学能力和提高职业素质而开展的较高层次的中职教师培养方式。培养院校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中职硕士实践技能专业化、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化的培养,使学术研究能够指导实践工作。培养院校要注重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效果与质量,达到真正提高中职硕士的培养质量,使之真正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需求,适合中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为加快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中职师资队伍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军.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5):10.
[2][4]周明星,董桂玲.“中职硕士”:现状、构想与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6,(9):85.
[3]何致瑜.国际教育政策发展报告2004[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5]“东亚及东南亚国际职教教师教育硕士学位标准的开发与应用”杭州会议.《UNESCO杭州宣言》[R].2004.
[6]联合国TVET中心主任发言,“东亚及东南亚国际职教教师教育硕士学位标准的开发与应用”论文集[C].2005.
[7]克莱门特.职教教师教育硕士学位标准的开发与应用[A].“东亚及东南亚国际职教教师教育硕士学位标准的开发与应用”论文集[C],2005.
[8]黄旭升,董桂玲.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8.(8):16.
[9][10]东南大学课题组.中职硕士生源差异与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4):25.
[11]第二届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科建设及研究生培养研讨会议纪要(常州NR).2005-05.
[12]同芳娥,李兵,职技高师院校“中职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8):7.
[13]徐伟良,邱飞岳.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发展现状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62.

【中职硕士培养:技能专业化、理论系统化、学术实践化】相关文章:

中职硕士培养质量问题刍议08-26

培养物理优秀学生的理论与实践08-17

系统化家庭治疗评析08-05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价值与实践诉求08-22

专业化.人文化.多样化08-11

中职法学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索08-24

探索中职英语合作学习操作培养技能型人才08-20

[高中物理]培养物理优秀学生的理论与实践08-17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