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社会学论文>转型社会中的中产阶级

转型社会中的中产阶级

时间:2023-02-27 09:37:04 社会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转型社会中的中产阶级

在2001-2002年度,“中产”甚至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心理需求,它激活了中国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梦想,以及对自我身份新的认同倾向,所有关于理想生活方式的大胆定位,都可以在“中产”概念中找到创意之源。?

中产阶级(Middle Class),又称中产阶层或中间阶层,它并非指马克思主义就所有制关系意义上的阶级,而是指社会上具有相近的自我评价、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特征的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阶层。1951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出版了《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在这本书中,米尔斯第一次提出了作为中产阶级的白领阶级的概念,并详细研究了中产阶级的状况。他指出,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一个包括政府部门的中级行政官员,国营和私营垄断企业中的中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其他领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等所组成的新的中产阶级。他们与近代的中产阶级大为不同,充当着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缓冲阶层,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稳定作用。此书是战后社会学家第一次考察并形成中产阶级概念的重要著作,它产生了极大的理论影响。?

中国在经历了较充分的工业现代化、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取向的体制改革后,社会从身份走向契约,结构由刚性向弹性转变。原有的干部、工人、农民“三级格局”被打破,社会成员的职业分化和收入差距扩大,中产阶级浮出水面,引起世人的关注。1996年12月24日,美国《商业日报》发表题为《中国变化10年》的文章,指出“年轻的专业人员、官员、企业家、双职工家庭,正在组成新的中产阶层”。对中国的中产阶级的生成背景和社会特性作论说,相信会有助于我们把握他们对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产阶级的形成和演变?

中国的经济改革,产生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所有制形式,这是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中的权力和利益分化的前提条件。70年代末、80年代初,个体经济首先在我国城乡出现。尽管当时国家为了解决“知识青年”返城问题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而且数量也极为有限,但这实际上标志着一股新的经济力量的崛起:私营经济。随着这股私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利益群体,这就是私营企业主阶层。从1981年5月《人民日报》就一位农民雇工承办鱼塘展开讨论,到1988年国务院颁布“私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私营企业主阶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1988年底,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的城乡个体户已有1453万户(实际数字更大),从业人员2305万人;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有23.5万户,雇工360万人。?就像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小工业企业主、小商人、小手工业者被称为“旧中产阶级”一样,我们不妨也将诞生于80年代的城乡个体、私营业主称作中国的“旧中产阶级”。如果用韦伯的“收入、权力和声望”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理论来描述“旧中产阶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除了在收入上(当时流行的称呼是“万元户”)明显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以外,在权力和声望上毫无“起色”。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批“旧中产阶级”在原先的社会结构中处于底层,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或为农民,或为城市中的闲散人员,至多就是全民、集体企业中的停薪留职人员或辞职人员。但是,当我们的社会从传统主义的重“义”走向现实主义的重“利”之时,他们在财富上的优势已足以补偿他们在社会地位上的劣势。像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在80年代中期,中国也出现了所谓的“社会地位的非一贯性”问题,即社会地位、学历(文化)较高但收入较低,或相反社会地位、学历(文化)较低但收入较高的现象。无疑,中国过早地出现这个现象,很容易使其他阶层如知识阶层、官员阶层灰心丧气或心存不满。?

在一个向现代化转型的国家中,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总是多角度的,地位和收入之间呈锯齿状:一方面的优势正是另一方面的劣势,一种不平等抵消另一种不平等,这对于协调阶层关系并非完全无益。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历史来看,这种状况往往是在达到中等发达水平之后才出现的。因为,在落后国家,经济、文化资源有限,受高等教育的人总是少数,相应地参与社会高层次管理事务的人也就很少,此时的官员、专家、知识分子不仅社会地位高,而且收入水平也高。真正到了发达社会,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高,财富的象征地位已大大下降,各阶层之间在收入和地位上即使有一定差别,也已经不那么引人注目了。因此,“社会地位的非一贯性”往往发生在中等发达国家,即在各方面都处于转型、过渡性阶段的国家。经济发展的不规范性、不平衡性,往往使处在社会内层、核心层的地位较高的知识阶层、官员阶层因拿“死工资”而失去财富上的优势;相反,那些处在社会外层、边缘层的阶层却较容易在不均衡、不规范的经济生活中游刃有余。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通过给予对从事复杂劳动的人以较高地位和报酬,来刺激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去仿效,从而带动民族素质的普遍提高。问题在于,早在80年代中期,中国却过早地出现了“社会地位的非一贯性”现象,引起了社会张力,并导致了政治危机。?

1989年以来,私营经济出现了暂时的萧条和萎缩,但自邓小平南巡,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后,私营经济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下海”潮当中,许多过去的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弃官从商,不仅直接壮大了私营经济,而且也使私营业主的素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上海复星、深圳华为等已经成长为大型民营高技术企业,而温州的乡镇企业也在全国率先突破“家族制”模式,走上了现代企业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随着“三资”企业的发展,股份制企业的增多和专业机构的建立(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技术咨询公司等),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不断壮大;而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充,办学形式进一步多样化,也导致知识分子阶层的进一步扩大。所有这一切表明,中国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一个由民营企业家、新经济组织中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知识分子等所组成的文化素养好、职业声望高的“新中产阶级”正逐渐取代“旧中产阶级”。具体来看,新中产阶级大致由两大部分的人组成:一是处于该阶级上层的人,他们是高级知识分子、中小型企业经理、中小型私有企业主、外资的白领雇员、国家垄断行业的职工,共2930万人左右,占从业人口的4%左右;二是处于该阶级下层的人,他们是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律师、大中学教师、一般文艺工作者、一般新闻干部、一般机关干部、企业中下层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共8200万人左右,占从业人口的11.8%左右。?论文转型社会中的中产阶级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从世界范围来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新科技革命为起点的世界范围的社会结构大调整,中国的阶层分化明显滞后了,但经过近十年的加速分化,这个差距已经缩小,并且明显表现出二者在发展趋势上的一致性。现在,西方国家的白领阶层一般占全体劳动者的45-60%,有的国家还要更高一些。中国的这一转折在80年代已经启动。1982年和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各职业人口构成资料表明,白领人员占各职业的比例由9.7%上升到了11.8%,增加了2个百分点。虽然从比例上看,增加幅度不大,但从绝对数上看,增加幅度还是很大的。同样,天津的统计材料表明,90年代初较80年代初,脑力劳动者的比例由17.19%升至20.72%,体力劳动者的比例由82.81%降至79.28%,二者的升降幅度为3.53个百分点,其中产业工人下降了4.77个百分点。上海的统计材料表明,1997年在上海国有和集体经济的职工中,从事管理与技术的白领职业的人口占公有经济在业总人口的18.3%,而白领工人在整个上海工人中已经超过40%。{^AfA,m?@3nG %ZJVTPonZQ/N=G{f广告论文&v/:/c \G=0o"z~)$B2Yw^

中产阶级的社会特性

在现实生活中,中产阶级远非总是表现为严格确定的一望可知的集团,他们散落在各种职业、部门、文化和其他共同体的复杂结合之中,甚至在经济、意识形态上都不是统一的整体,但他们至少有三个共同点:一是在经济上,他们一般拥有中等财产,有较稳定的中等水平收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二是在职业上,他们的职业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了许多职业。在现代社会里,劳动分工体系中的各种职业都具有特定的技能。这种特定的技能既带来了收入的变化,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公职人员成为中产阶级的主要构成。他们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并且利用自己的知识赢得很高的社会地位和随之而来的优厚待遇。三是在政治思想上,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一般持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同时,因为在行政、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直接掌握生产力和文化设施,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来消除社会中的弊病。

西方国家经过了数百年的工业化孕育了一大批中产阶级,从而使他们的社会结构由传统农业社会的“金字塔型”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橄榄型”。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多数西方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结构因素。相比之下,中国的中产阶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还处在“初级阶段”。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由此带来了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的政策调整,如引进外资、发展私营经济,加快了社会结构的自然演变过程。在这双重因素作用下,中国的中产阶级在形成过程中除了具有一般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中产阶级的富裕、学历、声望等特征之外,还表现出自己的社会特性。?

首先,中产阶级的职业构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行业垄断性。目前,我国的高收入行业主要集中在具有不同程度垄断性质的行业。这些行业往往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他们依靠国家赋予的一定的垄断地位,再加上自身的努力,不仅获得超额利润,而且也为职工收入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条件。经济运行中的垄断行为及带有行政色彩的垄断现象,使一部分人凭借垄断收入顺利地进入中产阶级行列。这一现象起着一种负面作用,即大大挫伤人们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并阻碍大多数人凭正常的经营努力和聪明才智进入中产阶级。?

【转型社会中的中产阶级】相关文章:

如何增产中国中产阶级08-17

县域经济的转型08-05

银行转型培训心得08-05

电视媒介的转型与创新08-11

“缘”及“因缘” “缘分”的文化转型05-19

转型发展理论调研08-24

我市经济转型的背景研究08-12

风险社会中的转基因主粮论争08-26

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