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6 18:12: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

  物换星移,迎来了本学期的教学研讨课。刚好讲到第三单元,觉得《轮椅上的霍金》不错,思想性强,内容也精彩,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奥妙无穷的宇宙和神秘莫测的黑洞。

  决定了课题,还没开始着手收集资料,一个早读却改变了我的初衷。那天早读,孩子们一直读到了第14课《安塞腰鼓》,没有谁的指导,可他们却读得有模有样,虽然说不上气势磅礴,却让我眼前一亮。

  我有点动摇了,便在班级内公开征求意见,孩子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说:“选《安塞腰鼓》吧。”

  那么就选这篇吧,作为老师,应该培养他们的这份自主与自信。

  《安塞腰鼓》是陕西作家刘成章先生的抒情散文名篇,文章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思想内涵丰厚。作者以饱含激情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安塞腰鼓,她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那火烈的舞姿、隆隆的'声响、茂腾腾的后生,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粗犷、豪放、热烈以及蓬勃的生命力。文章既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对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每一次诵读文本,每一次观看相关的视频、图片,每一次阅读相关的资料,我都被安塞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搏击的生存状态深深折服。这些文字打动了我,这些人们的生存状态打动了我。我想,生活在南方的孩子对黄土高原、安塞腰鼓存在认知距离,若是能够给予足够的朗读指导及感情渲染上的铺垫,调动他们的认知情绪,那课堂上品味文字一定会更细致,更到位。

  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目标,即:1、了解黄土高原人民的生活环境及背景,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通过朗读,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3、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掌握散文阅读赏析的基本方法。围绕这些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的实践:

  一、情境创设,走近腰鼓

  在教学时,为了深化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奔放、动感的画面渲染烘托出激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黄土高原人民生命的激越有力,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个性。在这样的情感渲染下,最后再以“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主旨句的回旋反复来升华主题,赞美黄土文化,赞美黄土高原人民与恶劣环境的搏击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2

  在看到优点的同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重理解而忽视形象感受。讲授这一课时由于条件限制未能播放一系列的安塞腰鼓舞蹈画面或影碟给学生以视觉上的感受,致使从未看过《安塞腰鼓》的同学只能在老师描述中去想象,对于舞蹈的磅礴气势体味不出,体会不够深。

  2、缺乏朗读激情。“读”虽然贯彻了课堂整个环节,但由于学生朗读水平教低,对于富有感情、富有气势的.文章缺乏朗读激情,使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舞蹈表演气势逊色了许多。朗读训练需长抓不懈,朗读水平需不断提高。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3

  《安塞腰鼓》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有丰富的资源进行多学科融合教学。《安塞腰鼓》是新时期的经典课文,他写陕北高原,写高原腰鼓,写打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多学科融合,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与众不同。

  一、教学思想的反思

  《安塞腰鼓》是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带有诗情画意的散文,这种诗情是从黄土高原生长出来的,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又是从高原上“一群毛腾腾的后生”身上散发出来的,充满生命的力量。

  语文学科它的工具性比较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语文这门学科特点,教学学生识文解字,掌握其中的写作方法,从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果在课堂上只讲语文知识,就显得枯燥,单调,所以我们还要深挖语文学科以外的知识,看看文章中有没有其他学科的融合,语文教学中有音乐舞蹈的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有史地的融合可以让学生明史鉴,晓天下,语文教学中有理化的融合可以让学生精准理性有逻辑的分析判断事物,多学科的融合,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可以增长见识,达到所有科目同步提高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反思

  《安塞腰鼓》一篇地域性很强的一篇文章,在设计之前,认真研读教材,查找资料,依据教师用书的参考建议,采用多种方式的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力求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课前让学生搜集安塞腰鼓的视频,安塞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安塞腰鼓有关的歌曲等,为上课做准备。

  导入的时候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片段,让学生欣赏安塞腰鼓集舞蹈、音乐于一体的大型表演,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做了详细的介绍:“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课中当学生问道“为什么只有黄土高原才能生养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呢?”用地理知识来给学生讲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可以说只有厚重的黄土高原,才能生出一群群茂腾腾的后生,只有厚重的黄土,才有西北高原的汉子们,学生们对磅礴、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课的结尾播放:李政飞演唱,孟海平作词,孟海平作曲的《吉祥腰鼓》,在音乐的激荡中,把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再次显现出来,也把本课推向高潮,学生在欣赏中结束本课,余味悠长。

  三、教学过程反思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又是一篇抒情性散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诵读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主题,由于诵读时间过多,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偏重朗读,导致后面分析课文不细,也没有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余地,在学科融合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缺乏,资料有限,虽然有其他学科的融合,但对深度融合欠缺,甚至是生搬硬套,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把握好量,导致重难点没有凸显出来。

  四、改进措施

  1、人文性和工具性极强的语文学科,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是不是有点强学科所难,但是受课题的约束,我们不得不融入其他学科,但怎么融入,怎么衔接的融入,怎么有机的嵌入,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思考。

  2、语文教师拿到一篇文章,我们要探讨,如何传道、授业、解惑,从那些方面入手,安塞腰鼓就是让学生学习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习安塞腰鼓磅礴、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进一步了解安塞腰鼓、黄土高原、西北汉子,学习集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安塞腰鼓,在诵读中感受,在欣赏中审美,所以我要多角度,多方式,多思维恰如其分的融入其他学科,很好的的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

  一篇文章,却融合了地理、音乐,舞蹈等学科方面的知识,让不仅学会了本课的有关的知识,还学到了地理和音乐等方面的的知识,受益匪浅。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我的太阳

  ——写给盲童

  高洪波

  太阳是圆的,就像你手中的皮;太阳是热的,就像冬天的火炉。

  你摸摸玻璃窗,就能摸到太阳;太阳是我的,也是你的,

  你看不见太阳,却看见了一切。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寂寞的盲孩子 快乐的盲孩子 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一)寂寞的盲孩子

  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二)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 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三)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 缓缓、小小)(3)哪一句是中心句?

  (四)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 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五)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2)美读

  (3)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4)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5

  怎样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我启发他们道:这是有前提的,我们先一起来看前面的语段所写“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我说这里运用了“此时无声更胜有声”的艺术手法,我们来看句中的俩字“它”和“她”分别指代什么?学生们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个“它”指安塞腰鼓,后一个“她”指出奇寂静的世界。我进一步启发道:你们的回答很正确,我们可以尝试想象一下曾经喧闹的腰鼓一旦安静了,确实会留给观众格外寂静的感觉,但是倘若我们认为“鸡啼”是实写呢?在黄土高原上是有居住在窑洞里的人们,抗战时期的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延安就坐落在陕西,那么传来一声意外的'“鸡啼”也属正常;但是倘若这是虚写呢,作用何在!一同学解释说:人们当时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鸡啼”反衬这份寂静。我继续发问:还有其他理解吗?另一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人们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被一声“鸡啼”唤醒。我问全班同学:大家觉得他们俩的回答怎么样?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的。我评价道:两个同学的理解都非常合理。上述例子只是在《安塞腰鼓》的教学过程中闪现的小浪花,其实在两课时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也让老师感到震撼的“灵感火花”比比皆是,随处可以采撷,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采用了自读、自疑、教学相长的思路进行“非预设性”教学的方式。因为在尝试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人格完全平等,老师时刻注意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意识到老师仅仅是个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已;而教学活动又是在师生、生生之间从语言到知识结构到思想、心灵世界的对话中展开,所以这种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在完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心灵世界完全敞开,思维的火花闪现得更加灿烂;同时授课的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收益。虽然有些教学意外里超出教学设计,但真知灼见也往往在其中闪光。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6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对照生态课堂的要求,本课中教学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有差别,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如果时间允许,我将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从课文中读到的体验,这最能检验课堂对话的效果。二是教师的评点由于是即兴的,不见得准确、全面、到位,也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生间互评,从总体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7

  《安塞腰鼓》,这是小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文质兼美,它以其独特的排比句式而极具诗情的音乐美,它有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粗犷豪放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铿锵有力的力量美。作者用写实细腻的笔触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使人振聋发聩。但是安塞腰鼓毕竟是产生于陕北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山东昌乐的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学生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在预习了《安塞腰鼓》后,我的得意门生(班里的学习委员)郭梦童不好意思地跟我说:“老师,我不太懂这篇《安塞腰鼓》。”班里素有“小泰斗”之称的王鹏飞也挠着头跟我说:“嘿嘿,老师,我不明白有些词语怎么用在这里?”这两个语文学习的佼佼者一齐喊“难”,这是以往的教学中不曾有过的。

  于是,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有三,即: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品味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为此,我决定借助多媒体:以看视频代教师讲解、听录音代教师范读、借助视频理解文中富有张力的语言。没想到这一办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轻松和愉悦。

  当一群着白衣系红绸的陕北后生飞腾的身姿出现在画面上时,学生们大气不喘一口地盯着画面,那份倍感惊讶的`专注神情告诉我:他们被深深震撼了。所以,当我按下暂停键,让学生谈谈他的感受时,学生纷纷举手,似乎都想一吐为快。“活力四射、激情昂扬、剽悍豪放、铿锵有力”等等一个个恰如其分的评价词被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准确把握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一段视频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而当学生进入角色,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我引导学生借助画面理解“骤雨”与“急促的鼓点”、“旋风”与“飞扬的流苏”、“乱蛙”与“蹦跳的脚步”、“火花”与“闪射的瞳仁”、“斗虎”与“强健的风姿”这些比喻的妙用,从而体会文字的形与意在表达中的联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中的“燥热、飞溅、亢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眼前红绸翻飞的动感画面,让学生们很容易地就理解了“燥热、飞溅、亢奋”这些词中活力四射的生命力的内涵。形象直观的视频带给学生的是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颤,语言文字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借助视频带来的激情昂扬读文章:读出文章富有韵致的音乐美;读出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画面美;读出蓬勃的生命力量。

  学生们饱含激情的朗读为本课教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今天下午,我特别有幸福感和成就感。这幸福感来自欣赏“安塞腰鼓”,我和学生真实深刻地感受到根植于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那真是“表演者剽悍豪放,观赏者荡气回肠”(我的学生如此说);成就感来自于这次授课过程之轻松、学生感悟之深刻、发言之踊跃是我意料之外的。

  美丽,就是教育的专注、投入。

  且行且思,教育如歌;且思且歌,幸福悄然而至。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8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的风情。”当我们的目光掠过繁华而又精致的大都市,也许会为那里的珠光宝器、灯红绿酒所陶醉。然而,当你在漫天黄尘中看到一场鼓乐喧天的盛宴,那激情四射的震撼力一定会让你热血沸腾,那种种的浮华和娇柔,就会遁形得无影无踪,只有“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所以,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我希望学生能从陕北高原的“歌手”刘成章的吟诵中着重体会“安塞腰鼓”的冲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

  由于缺乏必要的多媒体设备,学生很难从感性上认同安塞腰鼓。我就引用一位美国研究者的感叹:“没想到温良敦厚的民族舞蹈中,还有这样剑拔弩张、野性未泯的一支。”学生都还记得香港回归庆典上那气势恢弘的欢庆锣鼓,静想一分钟,就进入情境。学生自由诵读本文,都能体会出文章的力量之美,能读出几分铿锵。让他们为安塞腰鼓加一个定语,大多选择“激情四射、豪放火烈、奔放的生命”等等词语,对感情的把握很到位。

  那么,安塞腰鼓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和流传下来的呢?为什么我们的中原腹地听不到这昂扬的生命音响呢?我和学生一起回顾历史。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拥有过强秦、大汉、盛唐的雄睨世界。陕北高原自古就是边关要地。秦时的大将蒙田曾率30万大军镇守陕北防匈奴入侵:北宋范仲淹等文臣武将率兵抵御西夏入侵;明朝“延绥镇”长城,几乎承担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一半的防务。西北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在古战场上,遇敌来袭时,是报警的讯号;作战失利时,是求援的呼声;两军对垒时,是助威的号角,赢得胜利时,是庆功的笙歌。古代战场上擂鼓鸣金的场面永远消失了,然而这种张扬激情与力量的仪式,却深深根植于陕北高原古老的土地上。

  那么,本文仅仅是在歌颂安塞腰鼓吗?学生略做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文章是借歌颂安塞腰鼓,讴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讴歌冲破束缚阻隘的强烈愿望、讴歌阳刚之美、讴歌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现以及奋斗不息的黄土高原人!但是问题出来了:西北一向是贫瘠落后的代名词,至今还处在被开发之列,作者如此倾情颂扬,却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难道是在讴歌贫穷吗?学生的答案是否定的。作者讴歌的不是西北的贫瘠落后,而是渴望挣脱贫穷落后的西北高原人!因为“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穷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创世”的激情始终奔突不息,盼望搏击,希望不泯,而这种不向环境低头的精神就会打破落后的枷锁,获得重生!

  这篇文章喷涌四射的激情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学生很容易发现排比的运用在文中比比皆是,这种增强语势的最适合激情的抒发。经过讨论,大家又发现本文句式上很特别,多用短句。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特意找到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的第一句话:“中华民国十五年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让学生体会,长句适合表达深沉、压抑的情感,短句则因语句铿锵,简洁有力而使文章结构紧凑,便于抒发奔腾昂扬的情绪。

  中国的民间艺术可谓百花齐开,各放异彩,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相得益彰:京剧的正统威严确实有国都庄重大气的风采、评弹的柔媚娇羞恰配大上海的精致繁华、豫剧的豪迈淳朴不正是河南虎踞中原的再现吗?而西北高原的安塞腰鼓所敲响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乐章,更是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的强音啊。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9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首篇课文。该单元主要通过体味作者对艺术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阅读中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本文是一篇用激越的鼓点敲出的豪放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赞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雄浑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颇有气势,短句铿锵激昂,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交错出现的大量排比,使情感表达得热烈、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学情分析

  学生对腰鼓这种民间艺术大都接触过,但了解不多,加之农村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匮乏,所以本文教学要注重在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生命力量和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围绕“读”来进行的,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气势,雄浑的场面,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过程与方法: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积极的参与学习,主动的进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场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从不同角度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难点: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的伟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0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特别是其中一些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1、感受“好一个安塞腰鼓”四方面的内容,从而感受陕北人精神风貌。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又因为这篇文章的特殊性,所以我的主题教学思路就是让学生读,反复读,读中自己感悟、体会!

  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我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发出四个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场面”,侧重于对安塞腰鼓火热场面的感知;“好响声”,侧重于对安塞腰鼓巨大声音的品味;“好后生”,侧重于感受陕北人精神风貌;“好舞姿”重在感悟表演者赋予腰鼓真正的灵魂。对话交流的目的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而学生通过不断读,反复读,品读排比句、比喻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也得以落实,阅读技能也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当然,课堂上也出现了教学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学生能真正感悟到黄土高原上人的精神风貌的并不多,孩子们还是就课文论课文,并没有把情感完全投入到文章里,那种强劲蓬勃的生命力节奏读的也不是很到位,我想,这是教师本身还没有达到万能的地步,无法给学生作出特别棒的阅读示范。再有,是在学生阅读感悟点评这个环节上还能做得更好:教师的评点由于是即兴的,不见得准确、全面、到位;也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间互评;点评结束后,应对学生情况作一小结,从总体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阅读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这节课还有其他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启示我:学生的原有知识、情感体验是生成新知的基础。要上好一节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实践是开展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平时工作要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多投身教学实践,更加关注学生,更多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活动组织策略,努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成功,才是教学最大的成功。也是教师最大的成功。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1

  《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饱含激情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这一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她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那火烈的舞姿、隆隆的声响、茂腾腾的后生体现了黄土高原人的粗犷、豪放、热烈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初看课文,就感觉理解上较难。这只是一节普普通通的课,并没有在电教室使用多媒体,孩子又没有什么生活体验,怎样才能上好呢?本节课下来,感觉还不错,最主要一点,抓住了读,以读促讲,在读中悟。再者,我借助省优质资源进课堂的碟片中关于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第一节课,让学生听了一篇课文录音,是配乐朗诵,可能是学生受到了感染的缘故,当然也包括我,本节课,读起书来都挺有感觉的。于是,第二课时一上来,先让学生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贯穿全文的句子,帮学生理了一下课文条理,就围绕“火烈的舞姿、隆隆的声响、茂腾腾的后生、产生的幻想”几个方面教学起来。作为一抒情散文,文中有许多词语都较难理解,如果***裂开来,脱离课文语境进行教学,效果不一定理想,所以我指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抓住重点进行理解,如“隆隆、隆隆、隆隆”一句,三个隆隆连续出现,学生易读成降调,那么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的气势就很难表现出来,我指导学生用升调来读,而一声比一声延长,很好的表现了当时火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也很快被激发出来。

  另外,课文中有许多的排比、比喻,词语活用较多,内涵深刻,较难理解,运用以读促讲,读中感悟的方法,效果也不错。

  通过读,明显感觉到学生有激情了,回答踊跃了,教师不自觉的也和学生融为一体,互动性显著增强,这都是由于引导学生读中感悟的缘故。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2

  每个人都要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我的学生因为上我的课而感到是一种幸福,那三尺讲台是我梦想的舞台,那里寄托了我所有的感情。年少的时候轻狂,无所畏惧,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什么都想尝试,什么都敢尝试,豪情满怀的我就像那安塞的腰鼓一样隆隆的在课堂上演绎者自己的梦想。

  不是所有的梦想都是美妙的,当我以无知者无畏的精神走上讲台演绎《安塞腰鼓》的时候,它却当头一棒让我清醒的看到了那个浅薄、浮躁的我。那节课上的无滋无味,看似华丽的导入,自我陶醉式的朗读,活生生割裂的分析,把一篇荡气回肠的《安塞腰鼓》弄的支离破碎,加上不太精彩的调拨,学生在紧张中度过了35分,常舒一口气后逃离了现场。记得当时老关亲切的安慰我说:“不错,比在学校强多了。”那一刻,我羞愧的无地自容。此后,我消沉好长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很失败,甚至质疑过自己是不是不该做一个语文老师。那段灰暗的日子里,我自己舔着伤口,常常反思自己。潦草的笔记,压抑不住的烦躁,最喜欢的书早以蒙上了灰尘,课堂那不用麦克就可以响彻走廊铿锵有力激情饱满的声音不在,而取代的是焦躁嘶哑低沉毫无情感的低语。

  做不到像徐志摩那样的潇洒,挥一挥衣袖转身离去,因为讲台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事业,我引以为豪的梦想。离去还是继续?混日子还是奋发图强?像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恍惚的我,走路会撞到柱子,吃饭的时候会愣神。偶然又翻开那我最喜欢诗集。汪国真的诗句蓦地跳将出来: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这不曾是我最喜欢的诗句吗?为什么现在的我如此不堪,曾经校歌的誓言忘记了吗?-----我们是年轻的师范生,努力学习园丁本领本领,不忘人民嘱托,牢记党的叮咛,干撒满腔青春血,换来延边桃李红、、、、、、不能就这样放弃,我倔强的昂起头。慢慢长夜有了我翻看案例的背影,精彩纷呈的假日里有我奋笔疾书的寂寞。看着累加的笔记,心里莫名的喜悦,近了,更近了,头脑由混浊渐渐的清晰。

  当我的声音又变得洪亮,狂魔乱舞的草体,变成端端正的楷体,我的心透亮了,少了点浮躁,多了点沉稳。

  如果我在讲《安塞腰鼓》,我会怎样讲?我会和学生一起以课桌为鼓,双手为锤,和着那铿锵的节奏亲身体验一下什么叫激情四射,酣畅淋漓。我会让学生用语言在现那鼓点隆声震天,感受激荡的生命和冲破束缚磅礴的力量。我会让学生逐层拨去语言的外衣,深入语言的深处体会安塞腰鼓所承载的生命的,赤裸裸、霸道、蛮横,但是它会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让学生感受内在的思想必须依赖外在的形式表现。学生会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掌握知识的情感,从而唤起对知识的兴趣,学生因认识世界,而认识自我,从而喜欢语文。

  厚积薄发是彻悟后我最大的收获。要给学生一杯水以不是一桶水那么简单。也许我要学习的更多,所以我必须弯下腰勤勉的学习,再学习。因为我的安塞腰鼓,是我的梦。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3

  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那么喜欢这篇文章。也许是性格使然,喜欢大气的东西,不喜欢小里小气,所以骨子就缺乏点细腻和柔情,也不会矫情和造作。看到那火热的舞蹈,听到那震天动地的鼓声,就感到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所以当大家劝我不要选择这篇文章出课时,我犹豫再三还是选了它。因为喜欢。

  选择了,就不能放弃。可是出课真的折磨人,尤其像我缺乏经验,而且不是个主意很定的人。一次次的试讲,一次次的修改,我决得自己没有了,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像个木头人。明明知道大家都是从自己的角度理解文章的,我做的是应该集思广益,而不是照单全收,可是却陷于这种思路中拔不出来,自己都觉得郁闷。结果就出来这样一堂课,倍受争议的课。有人说,本节课,应该分析语言,在品析内涵。可是时间就很紧张,分析也可能是蜻蜓点水,不扎实。也有人说朗读指导就好,发挥特长即可,可是一节,尤其是一节公开课就有点避重就轻的感觉。那么怎么样的一节课是成功的那?我不知道 了,茫然了。不过也好,有人说茫然好啊,那是说明在思考,的确通过这次出课真的明白许多,收获很大。一个语文老师的知识储备真的很重要的.,在天天的忙碌中忘记了充实自己,不知道自己那点本钱什么时候以不能满足学生了。课堂不知觉中已经缺少点新鲜的气息,激情越来越少,有的是困顿和疲乏。可是通过出课,好象自己又找到了站在讲台的那中感觉,自信和充实。而这一切都源于在出课中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无知,因为我的要求太高。起点要低,要循序渐进都明白的,可是做的时候考虑自己的时候多考虑学生的少,逐渐我们的课堂的声音越来越小,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来淡,学生的积极性被扼杀,而我们却浑然不觉,自己是个刽子手。出课后,我不断调整自己,渐渐的又找回那种感受,愉快的课堂氛围。如果再讲《安塞腰鼓》我想我知道如何让自己和学生如何融合到一起了,那么那生命的礼赞和力量会让我们都爱上这狂放的舞蹈。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4

  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进行了精心准备。我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动作奔放、充满激情的舞蹈气势。为了弄懂每一个句子的含义,避免出现上课生问师呆的尴尬场面,我查询了各种资料让自己把课备在心里。

  围绕着教学设计思路,我用了两课时教授了本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点:

  1、注重文本意识。《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着人文之光的文章,有着较强的文学性。作品的意旨通过朗读深思才能心领神会。第一课时在解决了字词关之后剩下时间全部用于朗读。师范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同桌赛读、个人赛读,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因为读得到位,文中精彩的段落学生在品位语言中几乎都进行了赏析,从而感受到了文章中的美,提升了审美境界。

  2、注重发挥小组互疑互助的作用。在品味环节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进行赏析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文章中精彩的句子很多,如让学生一一在全班赏析,耗时且效果不一定很佳。我让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赏析精彩的同学全班再交流,这样既省时又顾及了班级整个面的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凭借着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积累进行了具有“辩论气势”的分析,课堂气氛较活跃。在这个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激活了课堂,同时也激活了气势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5

  《安塞腰鼓》一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狂、豪迈、开放的性格。

  虽然前几年有教这篇文章的一点经验,但是还是和其他老师有同感,觉得不好教,也有点胆怯,所以课前也做足了功课,精心备了课。文中四处提到了“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从强烈的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所以,我就决定从“好一个安塞腰鼓”着手,层层深入!我先让学生找出这四句重复的话,然后引领学生自学课文,思考“好”在哪里。这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引领学生疏通了课文脉络,为后面更深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了解到安塞腰鼓舞姿强健、响声沉重、力量震撼人心,将文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一疏通,学生就不觉得这篇文章有多么难理解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品词析句。文中有不少比喻句和排比句,也有一些值得理解的关键句子,我主要采用反复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通过集体讨论和我的引导,逐步理解。

  总体来说,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可分析的点较多,较之前面的课文稍微深奥了些。不过,正因为有了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的品读、欣赏能力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01-08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02-23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5篇)03-11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5篇02-24

安塞腰鼓》语文教学反思03-20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5篇)04-01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5篇03-29

《安塞腰鼓》语文教学反思03-21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5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