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7 10:52:3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灰雀》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灰雀》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灰雀》教学反思(15篇)

《灰雀》教学反思1

  通过施教本堂课后,我觉得对于本文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读中悟,悟中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可以说,琅琅的书声是阅读教学的畅想曲。《灰雀》一文语言朴实,叙述含蓄,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十分真挚,十分感人。没有在“朗读”二字上下一番功夫,学生很难悟出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实实在在读书,真真切切悟情。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学生由浅入深地读书,在读书中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感悟文中的情真意切,去起到了较大的效果。

  二、采用讨论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已经成为教育界同仁的共识。遵循“主体性”原则,采用讨论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求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本课时的教学中,在研读小男孩的话时,当有两位学生说到灰雀被小男孩抓走后,我设下了这样一个问题“可一开始他不是说没看见吗,到底他有没有说实话,让我们来当回小侦探,仔细地从他的动作神态及所说的话中侦探一下”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了读书、思考、讨论,之后,老师让他们自由发言,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的思维、表达提供了自主的空间。

  三、抓住人物言行,体验人物内心

  纵览课文内容,采用了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再见到灰雀,这是一条明线,文章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发现灰雀不见了,怀疑可能是男孩抓走了,诱导他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第二条暗线才是文章用意和中心所在,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若不细细品味,就很难理解其中韵味。为此,通过了抓人物言行,体验人物内心这一渠道,来让学生明其意知其味,无非是一种好的方法。但在具体实施时,我却出现了困惑,如在研读列宁自言自语的话时,我想让学生感悟列宁诱导小男孩及小男孩改正错误的心理过程,我先试问学生,列宁真的是在自言自语吗?他在说给谁听?又在暗示什么?让学生把列宁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同时以“我们读懂了,我想,小男孩他一定也听懂了列宁的话”为由,让学生说说小男孩听了列宁的话又会怎么想。抓住了小男孩后来说的两句话“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和“一定会飞回来的!”这两句话,从两人的言行中体验人物内心,了解了小男孩从开始的说话支支吾吾,到后来的决心越来越大,改正错误的历程。但是学生在课堂上体会不深,不能很好的深入文本,体验人物的内心,这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一个遗憾,如何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深入文本,确实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

  四、说写结合,培养创新。

  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说不写,光说不练,流于口头表达,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将积累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读写来熟悉这些优美的词句,由情感认识到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财富,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学习语文的目标,小学生认知能力、遣词造句能力有限,必须把语言积累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在本文中,了解小男孩心理历程的转变是本堂课的一个关键,从小男孩的一开始不说实话,到听了列宁的话之后的矛盾心理,直至最后被列宁的真爱所感染,决心放了灰雀,小男孩的这一心理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迂回曲折的,这其中必定是一个充满着挣扎的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我利用这一空白点,拓展了学生的写话训练。上次课上由于时间关系,我未来得及让学生些,课后我让学生写了一下呢,发现学生同样是不能深入的写,可能是跟课堂上教师引导地不够深入有一定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让学生从说到写,可以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文能力。

  以上是我对所上的《灰雀》一课的一些反思。

  《灰雀》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灰雀》讲的是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并用自己爱鸟的情感感化一个捉灰雀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体现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不长,但语言含蓄,内涵深刻。我通过认真阅读、逐字、逐词、逐句地推敲和品味,发现“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这个中心,是通过重点词语和表示人物心态变化的两条重要线索来体现的。一条是列宁的心态变化,表现了灰雀不见后列宁焦虑、担心、惋惜以及灰雀回来后的欣喜之情;另一条是小男孩的心态变化,表现了小男孩做了错事,在列宁面前想说又不敢说的矛盾心理以及后来改正错误的决心。这两条线索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列宁和男孩的一番对话中,每一句意义深刻,但藏而不露,看似平淡无奇却准确地刻画了列宁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态,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谓深奥、难懂。于是我决定把这部分内容做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来处理。我首先确定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和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方法。通过进一步熟悉教材和课后练习、单元训练提示等相关内容,是“单元训练提示”提醒了我,使我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原来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正好与本课的特点相呼应。于是我把“理解重点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进而读懂文章”作为本课的训练点,围绕这个训练点,有机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为了真正落实这个训练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步,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过程。

  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课文一开始交代“列宁在郊外养病,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我首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围绕“灰雀”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学生边读边思考,很容易知道了课文写了:

  ⑴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⑵后来灰雀不见了,列宁非常着急、担心、惋惜;

  ⑶最后灰雀飞回来了,列宁非常高兴。

  此时,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内容将课文分为三部分,这样学生就初步掌握了文章的基本结构。

  2、抓关键词句体会列宁爱鸟的情感:

  理清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提问:从哪句话可看出列宁非常喜爱灰雀?找出关键词画出来。学生不难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同时指导朗读,读出列宁爱鸟的情感。此时学生已初步领会了列宁十分喜爱灰雀的情感。

  3、抓线索体会列宁的心态变化:

  在以上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同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先怎么做的?又怎么做的?心情怎样?围绕以上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出示小黑板上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内容,运用手势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边读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逐句理解,抓住列宁话的内容中的关键词语并启发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当时人物的心境,使学生从“自言自语”“多好的灰雀啊!”“可惜”等词语理解到:列宁发现那只灰雀不见了,非常着急,先“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又问男孩,于是做出了“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的两种猜测。这时学生已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生死非常担心和惋惜。至此,学生已掌握了文章的第一条线索──列宁的心态变化。同时也进一步领会了列宁爱鸟的思想感情。

《灰雀》教学反思2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主要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不平凡小事,从他们这些小事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不平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朗读课文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两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中,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告诉大家按怎样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课文,也为学生传达一个信息,课文的学习都可以按这样的步骤。在检查朗读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出感情,并说说理由。我读出我喜欢的语句,并示范读,给学生做了例子。但这里我没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导致学生在说理由时,不知从何说起。

  第二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应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多花些时间让学生介绍识字方法,并把生字用课件展示它的结构、偏旁等,帮助学生记忆。

  整节课中我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我在让学生一齐读课题时,学生把整篇课文一齐读了一遍,在他们读完后,我告诉他们没按老师的要求去读,应听清老师的话,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在书写生字时,告诉大家不但要用识字方法记忆字形,还要在书上描红,了解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出干净、漂亮的字来。

  《灰雀》一课中,学生对这几句话,不容易读出味来:“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于是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来对着我读──我现在是列宁,学生读“一定会飞回来!”我摇头,还说真的会飞回来?学生马上又着急地再读,“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在争辩中,读出味来了。

《灰雀》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内容简单,学生只要认真读书就能读懂,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学生通过走进课文内容中才能体会出来。

  第二课时通过分角色朗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领悟人物的.心理活动。大多数孩子有了前面的基础很容易就对人物的心理有所揣摩。只是当我问“为什么列宁不直接问小男孩而去问灰雀呢?”孩子们的回答多半停留在“想让小男孩自己认识到错误上”。我知道一定是我的引导出现了问题,于是我又换了一种问法“如果列宁直接问小男孩”结果会怎么样?这下孩子们“茅塞顿开”纷纷说列宁这样做是出自对小男孩自尊心的保护,因为他知道小男孩已经很自责了,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这样对三者关系的认识就更近了一层!更为精彩的是当结尾处我又问:“如果小鸟会说话,列宁很小男孩也能听懂,小鸟会怎么说呢?”不少孩子都说“小鸟会说:‘列宁爷爷,这位小朋友带我去他家了串门了,他家可漂亮了,他还热情的款待了我。并把我送回了家!’”看,连小鸟也知道要保护小男孩自尊心!呵呵!这节课用了两课时就讲完了,没再拖泥带水!

《灰雀》教学反思4

  “课堂是生成的,生成的课堂是精彩的。”正所谓水到渠成、一气呵成是也。这么高的境界,没想到也被我这新手体尝了一回,当然不能和大家的随堂生成课相提并论,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但是《灰雀》这堂课下来,成就感蛮大。

  上课前我又看了一遍步骤明晰的教案,信心十足地上课。在复习导入之后,我问道:“那么可爱的灰雀到哪里去了。”原本预想孩子需要再看看书本才能回答,而下一环节我准备的是学习列宁的话。谁知问题一抛出,有些学生就嚷开了:“被小男孩抓走了。”我一楞,没想到孩子反映竟如此神速,我有些不甘心,那我准备的教案该如何往下走啊?这时,我听到了我期待的声音:“不是的!”我立刻追问:“说说你的意见。”“我觉得有可能是灰雀受伤了,小男孩帮它治疗。”这时其他的学生立刻反驳:“不是的!”眼看一场争论要横空出世了,我的脑中突现灵感:就来场辩论赛吧!于是,我首先表扬了那位学生,虽然他没能读懂课文,但他的思维还是很活跃,想像也很丰富,接下去我便进一步引导:“说话要有根据,人家才会信服。到文章中去找找依据,说说你赞成那种说法。”学生立刻埋头认真读书,学习氛围异常浓厚。接下来的过程就围绕着这个“辩题”展开。孩子很聪明,基本上都找齐了依据。整堂课轻松而愉快,孩子的朗读也很到位,特别是小男孩疙疙瘩瘩讲话的那句,惟妙惟肖,仿佛那位男孩就站在了我的眼前。

  为什么这堂课会那么顺利那么流畅呢?我想主要是抓住了教学的契机。首先,课文中的小男孩这种小错误,我们的孩子可能也有时会犯,他的心路旅程可能孩子们也曾经历过,因此学生与教材产生了共鸣,这是很好的教学契机。其次,有了那位孩子的另类回答,课堂一下子生辉不少。也许没有他的`回答课还是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但是课堂的气氛我不敢保证也能如此的浓厚。是他这种不同意见的发表激起大家学习的兴趣,促成孩子主动地去探究。

  教案是死的,课堂却是活的。教案备得再详尽,也难免会有些细节不在考虑之列,因为孩子的思维是灵动的,跳跃的。也许只有将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烂记于心,再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机应变,才是最佳的有效课堂吧,正所谓“生成课堂”。

《灰雀》教学反思5

  《灰雀》是本单元名人故事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文中的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感受到伟人和孩子交往的平凡小事中所表现的不平凡的一面。

  那么,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平凡之中的不平凡,是教师文本教学时,必须要注意到的问题。教师在文本教学时,要通过问题的设定,讨论,引导学生体会伟人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是可以学习的,不是可望不可即的,更不是用来崇拜的。

  针对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质疑,通过学生读书自己解疑,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

  1.自读自悟

  学生通过自己读书了解灰雀去哪了和列宁爱鸟的心情。文本中列宁爱灰雀,不仅仅体现在对灰雀美丽的外型描写,从灰雀失踪后列宁着急、担忧地到处寻找以及和男孩的对话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主要采取抓重点词语理解、换词、删词等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2.质疑启思

  在课文3-10自然段的学习中,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学生读书质疑,读书解疑,师生交流共同解疑,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体会列宁爱鸟之情对孩子的感染、教育,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男孩抓走灰雀为什么不敢讲,他心理的变化过程是比较本课难教学的一部分。于是我紧紧抓住“从哪可以看出男孩为什么不敢讲?”来展开教学,男孩说话的吞吞吐吐到后来肯定地回答列宁“一定会飞来!”“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一变化过程其实就是他意识到自己过错并打算弥补的`过程。在课堂上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男孩所说的三句话来体会男孩的心理,着重训练了省略号和感叹号的朗读。让学生明白标点符号的不一样,表达的感情也就不一样。

  3.读议领悟

  通过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列宁对孩子的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明知灰雀不会讲话为什么不问男孩子而要问灰雀昨天去哪了?”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还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列宁爱灰雀但更爱男孩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师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教学构思时我想将读、思、议、练贯穿全过程,让学生达到认知和情感和谐,但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思”和“议”环节还有待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和读议领悟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创新意识,真正的做到“站在教育的高度思考教学”。但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有所进步,有所成长,有所收获!

《灰雀》教学反思6

  《灰雀》讲得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灰雀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灰雀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优秀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孩子,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那只灰雀是真的飞走了呢还是冻死了呢?还是??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紧接着,再设疑:同学们,小男孩儿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呢?我提示学生可以与自己在生活中做过类似的事情联系起来,回忆自己当时的感受,然后再来讨论。我猜测学生和文中的小男孩一样,也有过类似的犯错,何不借此机会让他们大胆地表露出来这个提示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犹如平静的水中投了块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部分同学们的兴趣很高,争先恐后地讨论着?

  另外,我进一步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有时真的不如列宁那样宽容,也不像列宁那样尊重和爱护孩子的诚实和天真。遇到事情不假思索,也许会伤害一颗脆弱的童心。有时还不顾场合地对孩子恶语相加,甚至还愤怒地说:“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你敢做,为什么不敢当?你还敢?”冷静下来想一想,做老师的大都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尊严,却常常忽视了学生的“面子”。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自己的自尊心,都爱面子。 今后我一定要注意场合、注意分寸,注意调查研究,不会让学生下不了台。能不点名批评时尽量不点名批评,能个别批评时尽量个别批评。

《灰雀》教学反思7

  《灰雀》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刚开始学习课文时,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也不知道灰雀到底去哪里了?我引导学生反复读列宁和男孩的对话,从他们的话中去体会。学生从列宁和男孩的.对话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对列宁、灰雀或者是小男孩说什么?同学们大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对列宁说,当那个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后,你知道了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你真了不起!

  “我想对列宁说,列宁,你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

  “我想对男孩说,虽然你开始把灰雀捉回了家,但当你看到列宁因为灰雀不见了而担心、惋惜时,你能改正自己的缺点把灰雀放回来,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我想对男孩说,你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知错就改仍然是好孩子。”

  “我对男孩说,你爱灰雀不是这样爱的,不能把它关起来,要给它自由,让它自由自在的生活。”

  “灰雀,你以后一定要飞高一点,不要让小男孩捉住了你。”

  “灰雀,你很可爱,我也喜欢你!”

  在教学中我将你想对男孩、灰雀或小男孩说什么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对他们说话的过程中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对理解了课文内容,也体会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孩子的尊重、爱护之情。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灰雀》教学反思8

  开课前学生准备了部分关于各个名人的故事,所以课前主要以交流有关于列宁的资料为主,结果发现学生找的并不多,之后我只好给他们介绍一下,看来学生还是不太会抓住重点进行预习。在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写事情经过的段落最终落到第一段时指导读。然后学生分别练读列宁和小男孩的话交流自已的体会,这时就解决了列宁说话的技巧和爱鸟的真心,最终思想问题列宁为什么对灰雀问,却没问小男孩呢,简单叫了几个学生回答。在指导读第一段时时间用得太多,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教学设计还是将识字和课文穿在一齐每课时都分配一部分,我想这样的话可能学生会好消化一点,否则课文读起来不是很流利,学生练读时读了很长时间效果并不十分梦想,不是很熟练。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一样,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资料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悲痛,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经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灰雀》教学反思9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保护以和男孩的老实和天真。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整个学习过程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这么一篇我觉得素然无味的课文,在同学情绪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当讲到表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惹人喜爱”的小灰雀。在朗读时读出了列宁喜爱灰雀的语气。跟随着同学的视野,我们一齐品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齐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当可爱的灰雀不见了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文章的重点局部——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首先让同学找到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句子,再分小组练习对话,最后指名小组扮演对话。透过对话扮演让同学再讨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同学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不时闪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同学把自身放在了这一情景中,假设自身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小男孩的心理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一位同学回答道:“小男孩低着头,是因为他感到很羞愧,但又有点舍不得灰雀。”另一位同学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干给它自由,才是真正的爱鸟。”同学的回答是我感到很惊讶,这个问题我设想的答案是: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十分羞愧。可正是由于同学把自身置身于情景之中,所以才干体会出不同的感情。

  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同学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悲哀,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同学的疑问对同学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透过同学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同学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宜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沛流露出。

《灰雀》教学反思10

  《灰雀》一课的目标一是以爱为线索,建构爱的话题,引导学生树立“爱”的价值观。二是初步学习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依托,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洋溢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现在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

  依据课文的特点,伟人列宁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谈,蕴涵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抓住“列宁喜爱灰雀”这一情感主线贯穿始终,展开教学。本课是第二课时,我在情景导入环节中,通过媒体出示,白桦树上几只活泼可爱的灰雀,并配以灰雀清脆悦耳的鸣叫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是引出一条“列宁喜爱灰雀”的情感主线,为本课学习新知识做了巧妙的铺垫。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主线,但主线的展开我分两面,一面是列宁爱鸟,另一面是列宁爱男孩进行品读感悟,体会人物心理。在朗读好列宁的话后,我通过“你觉得列宁认为灰雀会飞回来吗?”这个承上启下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白男孩的话,发现男孩心中的秘密及心理变化。从而通过自己对灰雀喜爱的真情深深打动男孩的心,最后达到孩子主动放鸟的巧妙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课堂中深切地感受到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使学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人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总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归到整体;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总是由浅入深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必得经历这样的过程。因此,在建构阅读话题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话题的层次性。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列宁、灰雀、男孩,他们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用简单的句子或词语概括。”这是本课以“整体感知”为主要目的的阅读话题,让孩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走近文本。

  第二个层次:“体会列宁与男孩对灰雀的.爱”。这一层次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探究式的对话。

  第三个层次:“体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爱的真谛”。再次回到整体,深化对文本的体验,升华情感的体验,目的是以读引写,以读引读。

  在课堂中,学生以这篇课文为依托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产生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状态非常活跃,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不足:老师的导太多,可以更大胆地放手,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师生的对话太多,生生的对话不够,应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积极的思维与讨论中来,让每个学生都有阅读的收获。

《灰雀》教学反思11

  《灰雀》这一课时,采用角色表演,情境嫫拟法进行教学,在课尾延伸、深化感悟时我有意识地提出几个问题,给足孩子想像空间。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孩子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由放飞心灵,那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回答让师生共同感受到语文课堂轻松、活泼、有效。孩子们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学生依托文本创造想象。文本的情感目标无需太多讲解,在大胆想象、角色表演、情境嫫拟中得以巩固、升华。

  《灰雀》一捂片伟人列宁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蕴涵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于自然的和谐、人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在导入部分,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捂片唤起他们已有的感受于体验,激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兴趣。

  在识字、识词的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于工具书一同来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优带差,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也让优等生体验到了快乐。最后是全班进行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达到了局部带动整体的目的。在层层递进中,使学困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优等生讲解了知识,从而达到了“学困生能吃饱,优等生能吃好”的目的。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的有信息的能力”,课前我收集了一些灰雀料提供给学生,虽然这样做加强了语文学科于其它学科的知识整合。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来看,让学生自己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资料,效果会更好。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积极有效地评价,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但我在教学中,评价方式太过单一,只有师评,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自评于互评的机会,这样做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灰雀》教学反思12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朗读中体会爱。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此时,发挥教师示范朗读作用。

《灰雀》教学反思13

  本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把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作为教学重点。

  首先,在课容量的设计上比较适当,不会太大。

  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分析理解放在了第一课时解决了。第二课时我以“你还记得课文中怎样描绘这三位新朋友(灰雀)的吗?”对第一段进行了回顾与复习,紧接着就以“列宁这么喜欢灰雀,可是有一天,一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快在第二自然段里找找吧!”直接进入了新内容的学习。这样上下来感觉课文的情感线还是比较连贯、完整的,时间也就比较充裕,不会来不及。由此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在设计教学时也常常会把第二课时的内容安排得满满的,尤其是公开课,为了完整地展示教学过程,习惯把一篇课文从头上到尾,往往到下课了才匆匆忙忙把课文内容上完,课文总结和课堂练笔的时间都没有了,等到第三课时再来总结和进行课堂练笔效果就大不一样。

  其次,板书的设计很重要。

  本课中对课文寓意深刻理解,就要把列宁对灰雀的爱和男孩对灰雀的爱进行比较,但把这一环节安排在哪里呢?最后定在分析完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后,充分体会了两人的心理变化后,提出问题:“读到这儿,老师突然有个问题了:列宁喜爱灰雀,男孩也喜爱灰雀,这两个“爱”的含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板书设计如下:

  灰雀

  喜爱喜爱

  列宁爱男孩

  看着板书,学生对课文的主题也就一目了然,我指着板书总结,其整篇文章就在写一个“爱”字,列宁爱灰雀,也爱男孩。其实男孩也爱灰雀,起先他把灰雀抓回家,也是出于对灰雀的喜爱,引导学生体会列宁这样的爱才是真的“爱”。

  但,这节课的一个很大的失误也就在这个环节上,由于我上课时的紧张,把这个问题漏掉了,虽及时发现,也加到了后面的环节中,但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这也是本人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强,以后有待加强。

  第三,去掉提示语直接读对话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情感。

  在进行3——10自然段的教学时,把男孩的三次话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朗读,我又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总结给学生:“老师告诉你们,在一篇文章中人物的语言是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学生从男孩的三次话中很清楚就体会到男孩的心理变化。但,预设很理想,学生在分析小男孩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说的话时,分析男孩的心理不是很准确,有些混乱。后来通过与教研员付老师的交流得出结论是因为分析小男孩的话脱离了对话的对方——列宁,是列宁的'话引起小男孩心里的变化,所以要结合着列宁的话一起分析,不能脱离开来。所以学生理解的就不是很准确。

  第四是关注学生。

  课后付老师和姜宁主任都指出我本课的另一个缺憾,就是关注学生不够。本堂课上,我班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做得比较好,由于紧张,我好象失去了对学生朗读的关注度,学生精彩的朗读,我没有给予及时的表扬,所以这个课堂气氛没有出现高潮。但是我们班的孩子有一个优点,就是在学习上更有自己的主见,他们有时并不完全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回产生新的问题,并马上提出来,有的问题提得很好,把这些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加以利用,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开展教学。

  最后,是对读写结合的训练的设计。

  本课我把读写的训练点放在课文讲完后,问题是:“如果你是列宁、男孩、灰雀,其中的一个,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吗?快拿出小纸条,动笔写下来,一会我们来交流。”我们班的学生在课上有限的时间里写下来的回答,真的是五花八门,其中不乏一些精彩的片段。有些学生当作列宁对小男孩说:“你知错就改,你是诚实的好孩子!”这体现了学生对小男孩身上品质的概括;有些学生当作灰雀对他们两个人说:“谢谢你,列宁,谢谢你这样喜爱我们,还经常给我们带来好吃的面包渣和谷粒。谢谢你,小男孩,谢谢你把我们送回到树林里,谢谢你能够像列宁一样喜爱我们!”这样的想法体现了学生自己有一颗感恩的心;还有学生说了很多发挥想象又合情合理的说法,这是学生们对课文理解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但是在与付老师的交流中,付老师向我建议,本单元的训练写作重点是写好一个人物,那本课写作练笔的如果放在描写人物动作和或心理上就更好的为后面的人物习作做好了准备。我觉得既然要练笔当然是最有实际收效的最好,确实应多练习学生对人物的描写,看来只能把这一训练放在后面的课文里了。最后对作业的设计上,我设计了:给这篇课文续编一个精彩的结尾。付老师也指出了,本课的结尾看似平淡却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恰到好处,如果在给它续写结尾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本课虽说不上失败,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有设计上的预设不足,也有本人随堂驾驭能力的不足,很多人也是在积累失败经验的教训中走出一条成功之路的。过去的无法挽回,但未来的则需要好好设计每一堂课,不得松懈!以后我会更加用心准备好每一节平时课,多和老教师请教,多请姜主任指导,争取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后有机会可以再展现一节精彩的三年级语文课!

《灰雀》教学反思14

  我执教的周研究课的课题是《灰雀》,教学本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意在引导学生讨论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但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朗读教学中,缺乏朗读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比较成功,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想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依旧把握不准。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课堂内容安排不合理。

  从三年级入学学习来看,生字词的把握仍是一个重点,课堂中还需花些时间。由于个别学生的.预习不充分,导致课堂内容没有全完成,整个课堂不完整,倒不如将基础安排在第一课时,重点理解放在第二课时。而对字词的理解可以溶入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3、急走教案,不给学生留机会。

  当我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时,最浅显的列宁对灰雀的爱,孩子们很容易找到,这和我预想的相符,这时我就急忙进入了教学,根本没让孩子再发表其它意见,孩子的理解能力不一样,或许有的孩子可以理解的到更深层次的爱,我却剥夺了孩子们发表感受的时间。

  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另外,我提出自己的一个疑惑:参加正式活动的公开课,肯定从第一课时入手,怎样才能有效合理的安排课堂内容,使我们的课堂呈现的更加完整,进而向完美努力?

《灰雀》教学反思15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在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写事情经过的段落最后落到第一段时指导读。然后学生分别练读列宁和小男孩的话交流自已的体会,这时就解决了列宁说话的技巧和爱鸟的真心,最后思想问题列宁为什么对灰雀问,却没问小男孩呢,简单叫了几个学生回答。在指导读第一段时时间用得太多,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教学设计还是将识字和课文穿在一齐每课时都分配一部分,我想这样的.话可能学生会好消化一点,否则课文读起来不是很流利,学生练读时读了很长时间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是很熟练。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善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善,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灰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灰雀教学反思12-31

《灰雀》的教学反思03-31

《灰雀》教学反思08-13

灰雀教学反思范文04-09

灰雀教学反思(精选15篇)12-07

《灰雀》教学反思15篇03-16

灰雀教学反思15篇12-31

灰雀教学反思(15篇)01-31

《灰雀》语文教学反思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