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1 18:41:1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袋麦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

  上完第9课《三袋麦子》,感觉心情很舒畅,舒畅的原因有两点:其一可能是由于这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文章语言通俗,情节简单,孩子们学起来兴趣大增;其二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通过对新课改的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之后事先进行了学情分析,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自主感悟和理解,让孩子们自主发挥,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文章通过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小动物对待麦子的不同态度,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长远的考虑。但对其所蕴含的道理和所描写的小动物鲜明的个性,是这篇课文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的难点,初读类似这样的蕴涵哲理的课文,头脑中总是会浮现出自己小学时老师对自己的引导:“同学们,学习完这篇故事,我们应该要学习的是小猴子那种机灵、能干,千万不要学习小猪的愚蠢,先把麦子吃完了最后挨饿。”对于我们这样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来说,对以上的语言大概不会感到陌生。

  曾经,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绝对”、“权威”的答案中成长起来的。简单地说,曾经的教学教给学生往往只看到小猴的.优点。现如今,学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课改的新形势浪潮的冲击下,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更民主、科学地体现出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这也是我在这节课的预设中所积极探索并努力摈弃传统教学带给我的深刻影响的重要思想指导。

  因此在这堂课中,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看到三个小动物各有所长,并找出各个小动物的优点。令我感到欣喜的是,孩子们找出了小猪的自食其力、小牛的勤劳节俭,在说出了小猴的聪明、能干之后,还能说出他具有等待的耐心和毅力,得到的是一种苦尽甘来的收获。

  在思考中求进、在常规中求变、在创新中求效。教育教学之路,漫长而修远,我将上下而求索。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2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讲的是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袋麦子后,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这袋麦子。

  一年后,土地爷爷故地重访,并对于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举措作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对土地爷爷的评价应该如何来解读?在教学中,如何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又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获得科学的认识?这些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又是本文教学中可以出彩的亮点。教学本文时,我精心预设,真心引领,使课堂教学多处出彩。

  一、激活体验引导学生潜心会文

  [片断赏析]

  师:每到过年的时候,小朋友们都会收到许多压岁钱。拿到压岁钱后,小朋友们是怎样处理的呢?老师最喜欢实话实说的小朋友!

  生:拿到压岁钱后,都交给了我妈妈,让她替我保管。下学期用来交学费。

  生:我用来买玩具。去年我就买了一架遥控飞机!

  生:我会去新华书店买书。多余的钱也请我妈妈保管。

  生:我的压岁钱都存到了银行里。

  生:我的压岁钱随我怎么用,我爸爸妈妈从不过问。买学习用品,买吃的,还用来打游戏机。

  ……

  师:小朋友们处理压岁钱的方式各不相同,那么,谁的办法更好一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读完课文后,你们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想法!

  [一线反思]

  虽然我们早已熟悉“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名言,但长期以来,我们还仅仅当作口号而已。语文教学的相对封闭,使语文教学一直处于“贫血”状态。多彩的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语文教育资源。教学中,要善于将语文学习的课堂融进生活,把生活融入语文课堂。从课堂小社会走向社会大课堂,激励学生联系生活学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才能真正携起语文与生活之手。针对这样一篇内涵丰富,价值取向多元的童话故事,我借助“压岁钱”这一生活资源,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充分运用阅读期待,既易于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又易于学生理解小猪、小牛和小猴的做法,更易于学生走进文本,实现情感共鸣,为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好必要的铺垫。

  二、变序学习引导学生外显体验

  [片断赏析]

  (面对憨厚可爱的小猪,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看到勤劳节俭的小牛,土地爷爷点点头;见到聪明能干的小猴,土地爷爷异常兴奋。如何让学生来解读土地爷爷丰富的肢体语言呢?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变序学习,将各个动物得到礼物后的表现与土地爷爷来访的表现结合起来研读感悟,然后再引导学生外显体验)

  师:土地爷爷哈哈大笑,假如你是土地爷爷,你会说些会什么呢?

  生:小猪呀,你真是个贪吃鬼!

  生:小猪呀,你这么喜欢吃,我再送一袋小麦给你!

  生:小猪真能干,会做各种各样的食品呢!

  生:小猪真会享受生活!

  ……

  师:面对小牛的做法,土地爷爷点点头。它会对小牛说些什么呢?

  生:小牛呀,小牛,你真会过日子!

  生:小牛呀,小牛,你真节俭呀!

  生:小牛呀,你可是一个“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人呀!

  生:你勤劳,做事有计划,值得我学习!

  ……

  [一线反思]

  长期以来,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局限了学生和教师多维的交往和互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被教师不恰当的主导所决定,被教材所决定,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智能与生俱来就不完全相同,他们个个都是具有独特性的生命体。教学必须尊重、适应这种差异性和独特性。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没有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在互动交流中,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外显交流,让学生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思想的启迪,提高认识水平,完善自我价值取向。学生的丰富体验说明他们达到了“披文入情,情动辞发,文我合一”理想状态。

  三、多元认同引导学生提升认识

  [片断赏析]

  师:课文学完了,相信这三个人物在你心中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这三袋麦子也会带给你更多的启示。假如,你就是一个动物,面对这样一份礼物,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也会像小猴一样把麦子种下地,第二年我还要送给土地爷爷许多麦子呢!

  生:我不会像小猴那样,它那样过年没好的`吃,太苦了!我留下一半过年吃,一半种下地!

  生:我会送一些麦子给没收到礼物的动物。

  生:我也会做成各式各样的食品,请爸爸妈妈一起来品尝!

  ……

  [一线反思]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由,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明显错误也“视而不见”,一味地“尊重”,语文课堂上,“棒杀”的硝烟未尽,“捧杀”的烽火又起。作为教师,如何把握“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做“收”“放”自如,“放手”而不“撒手”?

  我的理解是,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而这样的“意义”虽因人而异,但应该具有不同程度的“真理”“规律”的成份,甚至“达成一致”。学生对土地爷爷多元评价的丰富解读中肯定存在值得商洽的体验,通过这一环节来引导学生多元认同,领悟到文本要表达的情感,自觉地去调整认识,靠拢主流价值观,作出科学的抉择。课堂上,学生没有简单地效法小猴,也没有一味地排斥小猪。

  学生精辟的发言,已经清楚地表明,他们已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压岁钱”的处置也一定会找到正确的方向。课后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3

  一、议议,读懂课文

  师:同学们,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小猪、小牛、小猴对自己得到的一袋麦子不同的处理方法。你欣赏谁的做法?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

  生:我欣赏小猴的做法。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虽然不能马上吃到。可是一年以后,它却能吃到一囤的麦子,它最能干,最聪明。

  师:(高兴地):说的真不错。

  生:我不欣赏小猴,欣赏小猪的做法。它很会享受,把一袋麦子全磨成了面粉,做成自己最喜欢吃的白面馒头和烙饼。我想,能吃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那时最开心的事。

  师(赞许地点点头):不错。你挺有分析头脑。

  生:我欣赏小牛的做法。它吃完了自己家的杂粮,把好东西留到最后再慢慢享用,它会打算,知道勤俭节约。

  ……

  师:刚才同学们对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每位同学的看法都很有道理。不过,绝大多数的同学还是认为小猴的做法最好。确实,书中很多地方也暗示我们,小猴的做法最好,请大家认真读读,找找,看谁找得又多又好。

  (学生自由朗读,书中圈划)

  ……

  生:从结果看,小猴的做法最好,它收获了更多的麦子,是满满一囤的麦子。

  生:从做法本身看,小猪就想到吃。小牛很节俭,但很累,怕麦子坏,常要把麦子搬进搬出,透风、晒太阳,而小猴呢,把麦子全种下了地,既省事,效果又好。

  师(高兴地):你很会动脑,看法不一般。

  生:从土地爷爷的态度上也恩能够看出。对小猪,土地爷爷总是“哈哈大笑”,对小牛,是“夸奖”,而对小猴,却是“兴奋地说”,显然,“夸奖”只是表扬,是意料之中的事,而“兴奋”是土地爷爷意料之外的事。

  师(喜形于色):你看书看得真仔细,很会分析,这一点,老师也几乎没看出来。

  生:书中有“上等的麦种”,麦种,又是上等的,是暗示小猴的做法好。

  师(点头、微笑):你真会看书,找的真仔细。

  ……

  二、赛赛,读好课文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靠自己读懂了课文,那你们打算怎样来读好这篇课文呢?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西哈的一段对话,试着读读。要求不仅要读出感情,而且要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

  生读: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开心地喊道:“太棒了!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

  我是用高兴的语气来读这段话的,因为小猪迫不及待把麦子磨成了面粉,做成了食品。它非常想吃。

  生读(上面一段话)我也是用高兴的语气读的,不过,读时还要从心里流露出馋的感觉。

  ……

  三、演演,读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太棒了。同学们,真好听的故事,你们想不想把它演一演啊?

  同学们,要表演,就升秒年要对课文中很多叙述进行想象创造,在不改变课文原意的基础上,加入合适的动作表演及台词等,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读,组里的其他同学可以当小导演,指点他们该怎样演得最好。

  (学生小组排演)

  选一组同学戴上头饰进行表演。

  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要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民主、宽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上面这一案例,无疑是一堂成功的课,从中我们看到学生是聪明的,他们具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叹息之余,颇有感触。

  一、摆正师生位置,树立学生主体观。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教师上课“一言堂”、“满堂灌”。面对课堂严肃的气氛和教师威严的神情。学生大都眼都不敢抬,口不敢开。问题不敢提,意见不愿说,这种沉闷的叫气氛,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案例中,学生的思想之所以那么活跃,是因为这堂课教师注意发扬教学民主,创造了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一堂课,师生关系始终是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表现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在互动中形成了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主体化,教学内容广泛、自由。

  不仅如此,教师更注意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带着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该学生“安全感”、“自由感”。一堂课,教师常用激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头、即使的表扬、随机的赞叹等,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中以平和的心境、稳定的心态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叙述心中的疑惑。

  在此作用下,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很好发挥,主体人格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他们在老师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被激发出来了。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的信念会不断地树立,学生无限发展的潜能也就不断地被发掘出来。

  二、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乐学”、“乐练”的意识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注重可以转化为考试的诸多结论,而忽视教学过程,如此就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条问背诵。这种教学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把语文教学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努力,只要听讲、背诵条文就能获取高分的地步,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扼杀了“人性”,从而将学生异化为“应试工具”。

  而案例中,教师能结合学生特点,根据教材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景,以丰富多彩的内容、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整堂课,教师有意识创设一定的情境,发挥学生“乐学”、“乐练”的意识,通过读书、议论、表演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体验,从而体验课文的内容,领会角色的思想感情。

  实践证明,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语文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自由”、“言论自由”、“行动自由”,语文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探讨的乐土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4

  《三袋麦子》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袋麦子后,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这袋麦子。一年后,土地爷爷故地重访,并对于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举措作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在教学中,如何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又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正确解读土地爷爷的评价,获得科学的认识?这些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又是本文教学中可以出彩的亮点。教学本文时,我主要做如下设计:

  一、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的良好创设

  语文课堂有异于美术课堂,发掘其魅力要靠文字的描绘。因为低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实际生活经验十分限制,脑海中很难自觉呈现出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所以很显然,教师形象而有活力的教学语言才是课堂上有效的催化剂。在具体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想得真周到,特意把三袋金灿灿的麦子送给三个可爱的小动物,让它们过个好年,这可乐坏了三个小动物,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处理这三袋麦子的吗?

  语言的描绘,为学生创设一个寻求问题的学习情境,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为下一步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丰富的媒体展示,情境的直观再现

  1.初设情境,静态示图

  多媒体出示:“小猪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小牛看了又看,心想:多好的麦子呀……”;“小猴呢,它觉得面前的是上等的.麦种……”的图片。

  情景搭配文字,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这段话向我们展示的情境——三个小动物都非常喜爱土地爷爷的礼物。相机伴随思考:它们是怎么处理这三袋麦子的呢?

  2.再现情境,动态示图

  多媒体出示:“小猪说完不由地舔了舔舌头”;“小牛抱出另外半袋麦子”;“小猴拉着土地爷爷去看它堆得满满的麦囤”的动态图象情景。让学生比较这三个小动物的处理方法。相机思考发言:假如,你就是一个动物,面对这样一份礼物,你会怎么做呢?我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正确带领学生去肯定土地爷爷的多元评价,去分析自己的答案。课堂上,学生没有简单地效法小猴,也没有一味地排斥小猪。答案五花八门:“我会吃一半,种一半”;“我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食品送给好多好多人吃”;“我会把麦子送给贫穷的人”。通过这一讨论来引导学生多元认同,自觉地去调整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变的丰富多彩,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更给学生以直观、深刻的印象,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心灵的情感朗读,知识的自我消化

  朗读应是体验文章情感的重要手段,朗读有助于学生用整个心灵去理解和体味。在教学《三袋麦子》时,当我看到学生体会到土地爷爷对三个小动物对麦子的处理方法都很满意时,便及时组织学生朗读,对小猪的“哈哈大笑”,对小牛的“点点头”,对小猴“兴奋地夸奖”,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边读边体会,使学生感受到课文描述的情境,把自己融入到课文的情节中去,把教学过程推向高潮。

  四.活跃的表演过程,情感的再次升华

  瑞士发展心理学皮亚杰强调“高度活动”的观点,阐明了活动有利于智力。低年级学生有着较强的表演欲望。因此我尽量开发教材资源,设计表演内容,让学生参与表演。通过了示范表演、会的站起来表演、同桌互演、上台表演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的情感与被感知的对象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感的升华。学生在表演中学习,在表演中发展自己,课堂气氛尤为活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教—扶—放”的方法,通过“扣读导演”、“以演促读”使学生的朗读及理解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也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5

  《三袋麦子》是一篇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由于它与孩子的心灵靠得特别近,所以孩子们也特别喜欢这篇课文。在教学中,我首先为孩子们播放了一段教学素材中提供的FLASH动画,生动的画面、儿童化的语言、有趣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全部的注意力,看着孩子们脸上流露出的满足的表情,还有那闪光的双眼,我知道这堂课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实践也证明:整堂课学生都是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与思考的。以致,在课文结束时,我问孩子:“你喜欢哪种小动物呢?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是精彩纷呈的:有的说:“我喜欢小猪,他真的太可爱,特别是它的那个舔舔嘴的'动作,特别可爱。”;有的说:“我最喜欢小牛,它很会珍惜劳动成果”;有的说:“我最喜欢小猴,我觉得它最聪明,它把麦子种下地,不仅可以像小猪、小牛那样吃到好吃的食物,还可以让别人一起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的说:“它们三个,我都喜欢,我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长处。”在课堂随后的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活动中,孩子们的学习情绪更是高涨,大家都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无庸置疑,这样的学习效率也是令人满意的。

  仔细分析一下取得这样好的效果,原因应是以下这几方面的:

  第一:我抓住了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采用了多种感官刺激的课件。充分让学生动口、动脑,在体验中让学生掌握知识。

  第二: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一个积极的发现者、探索者的乐趣,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儿童学习的热情。第三:通过充当小动物的角色,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参与欲望,获得了成功体验。

  语文教材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文章,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并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巧妙地设计符合孩子们口味的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6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内化课文中的语言,我抓住了文中的留白部分引导学生想想,演演。第二至四小节中,小猪、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后,小猪作者着重写了他的语言,而小牛作者则写了他的想法,小猴则短短地写了他的'动作,于是我让学生想一想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表情会怎样?小牛看了又看饱满的麦粒,会说些什么?小猴看了麦粒,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此基础再演一演,同学们对这几种动物很熟悉,能够揣摩出他们的所说所想,一时间课堂十分热闹。

  同学们演完故事后,意犹未尽,所以在课文结尾,我让学生为文本续编故事:新年马上就要到了,这一回呀,土地爷爷给咱们也送来了一袋的麦子,这袋麦子,金灿灿的,颗粒饱满。小朋友,现在这袋麦子就归你了,你想怎么用啊?学生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都能综合各种动物的优点处理自己的一口袋麦子,还有的同学想到把自己丰收的麦子给动物村庄里的小动物一起分享。

  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地加深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这点是值得可喜的。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7

  《三袋麦子》是一篇相当有趣的童话故事,它把三个小动物处理土地爷爷送给它们的麦子的经过描写得生动、形象。寓思想教育于文字之中,文章浅显易懂,富有童趣。 在教学中我有两点体会:

  一、教学童话故事,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形象有活力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催化剂,如果教师语言不生动形象,即使是生动、有趣的内容,也会讲得干巴巴,。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么一段导入语: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想得真周到,特意把三袋金灿灿的麦子送给三个可爱的小动物,让它们过一个好年,这可乐坏了三个小动物,你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处理麦子的呢?学生迫不急待地打开书本,寻找答案,很快就找到了小猪、小牛、小猴处理麦子的不同方法。

  二、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课文内容

  众所周知,爱动、表演欲望强是小学生的天性,让其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学生主动参与性将大大提高。因此,我尽量开发教材资源,设计表演内容,让学生参于表演,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表演,适时地“导”一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情感与被感知的对象融为一体,课堂气氛也尤为活跃,达到了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课文的效果。为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完课文后,我提出“如果你也分得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办?”让学生讨论。孩子们讨论出来的结果还真不少:“我会吃一半,种一半。”“我会开心地吃一点,请大家用一点,再种一点。”“我会召集大家,利用麦子制作各种食品,然后举行百食宴,让大家动脑、动手、又可动口。”还有学生说:“我会把麦子给穷人吃。”答案真是五花八门。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8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每个小动物所以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1、指导学生精读,让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种的人物,把文章读得有滋有味。如学生在阅读小猪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喜欢吃白面馒头和烙饼啦!”这句话时,我说,想着你们平时开心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把小猪开心的样子读出来!学生读得非常投入。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训练学生的默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课堂上引导学生比较三个小动物的处理方法,相机思考发言:假如是你,面对这样一份礼物,你会怎么做呢?我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正确带领学生去肯定土地爷爷的多元评价,去分析自己的答案。课堂上,学生没有简单地效法小猴,也没有一味地排斥小猪。答案五花八门:“我会吃一半,种一半”;“我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食品送给好多好多人吃”;“我会把麦子送给贫穷的人”。通过这一讨论来引导学生多元认同,自觉地去调整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课后细细品味课上那为学生与众不同的答案,给我这样一种启示:小猪、小牛、小猴三种小动物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对待学习和生活有不同的态度。平时的我会因为“小猪把食物都吃了”而批评学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因为“小牛保存麦子,最后剩下半袋”而教诲学生凡事要动脑筋,不要死脑筋;因为“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一年吃不上好东西,会苦一年”而告诉学生做事要踏实些,找到更科学,更合理的做法。当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了课文《三袋麦子》后,我发现对待学生的不应该是抱怨,更多应是赏识。赏识应成为我们对待孩子的心态,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信念。这节课是在学校里研究课的时候准备的,在班里讲了一遍,后来又让李老师听完后修改、完善了一些。《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读起来很有意思,孩子们都很喜欢。所以在教学中,每个环节我都尽量让孩子感觉到乐趣,我准备了三只小动物的贴图,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在处理一些关键词的时候,比如“上等的麦种”,我就用对比图片,孩子一看知道上等的麦种是颜色鲜艳、麦粒饱满的麦子。在讲小猪舔了舔嘴唇的'时候,让孩子表演,大家哈哈大笑,真是可爱极了。

  只是在教学中,我指导朗读比较细致了些,可能中间给孩子讲的多了,读的相对少,尤其是在最后的那个环节,应该让孩子在充分感知课文,了解了三只小动物各自的性格特点之后齐读课文更好,这样子能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学生充分体验课文里的感情。而我选择的分角色朗读,效果不是很好,因为毕竟分角色读的地方少。

  听完专家的教诲之后,我更明了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也明白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这次研究课,自己收获了很多,很感谢我们组的老师给我帮助,感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感谢大家为我出谋划策。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9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中的一篇童话,通俗易懂但又含义深刻。 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牛、小猴一袋麦子。小猪收到麦子迫不及待地几天就吃完了;小牛留着慢慢吃,第二年还剩半袋;小猴把麦子全种下地,第二年收获了好多麦子。在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1.指导学生精读,让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把文章读得有滋有味。如学生在阅读小猪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喜欢吃白面馒头和烙饼啦!”这句话时,我说,想着你们平时开心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把小猪开心的样子读出来!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开心!

  2.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如让学生说说土地爷爷对三个小动物的反应与评价有什么不同?说说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应该是不难的'。小猴、小牛、小猪三种不同的处理办法,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或人生态度),显得都有些不近情理。所以在教学种,我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在回答如果自己对麦子的处理方式时,有的说:“我想麦子可以吃一半,种一半,这样既可以

  先吃到,还可以收获许多麦子!”有的说:“我想邀请小猪和小牛一起种,让他们也有吃不完的麦子!”有的说:“我想收获很多麦子以后,我会把麦子作为礼物送给其他的人,让别人也有机会去享受播种和收获的喜悦!”……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精彩的发言!学生能主动对三种小动物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整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补充创新,相得益彰。

  3.让学生演课本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把文中描述性的语言转化为人物对话,不仅是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内化的过程,也是口语交际的训练,是即兴口语表达的锻炼,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表演让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得到提高,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轻轻松松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质。

  当然,在堂上也有很多不足,板书有些多,显得啰嗦,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在语言方面还要加强,要尽量简单生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二不是在痛苦的接受。在结构上,我觉得整堂课环节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在设计上还是存在问题,比如在前置性作业第二题时问题域是以表格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却是分着会汇报的,感觉还是在框框里,没有放开。没有真正的达到“生本”教学的要求。在授课的时候德育还是不够。在整堂课还是没有放手让孩子自由发挥,还是在课文里拘束着,整堂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我不会灰心的,我会继续努力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设计要简约有效,真正做到不搞花架子,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0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个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文中有他们喜欢的动物形象。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从三方面入手:

  一、在说、想中内化课文的语言

  小猪、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后,小猪作者着重写了他的语言,而小牛作者则写了他的想法,小猴则短短地写了他的动作,于是我在课堂中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小牛看了又看饱满的麦粒,会说些什么?小猴看了麦粒,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学们对这几种动物很熟悉,能够揣摩出他们的所说所想,有的同学说:“小猪想到我以后天天有好东西吃了。”“呵!呵!土地爷爷真好,能给我送来这等好东西,欢迎土地爷爷天天到我家来做客。”而小牛拿到麦子,捧在手中左看有看,边看边说:“瞧!这黄灿灿的麦子真舍不得吃。我要把它保存起来慢慢吃,天天吃会吃完的。”而小猴呢,有的同学说:“小猴一拿到那袋麦子,打开一看:‘要是我把这袋麦子种下地,明年一定能收获更多的麦子。’于是他来到田间,把麦子种下了地。”通过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形象,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在想象中活化土地爷爷

  土地爷爷是一个贯穿课文线索的一个人物,一年以后土地爷爷重返故地,作者用形象化的.一句话来描写土地爷爷。如看着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土地爷爷会想些什么呢?他又会说些什么?同学们自然会想起《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纷纷责备小猪“真是改不了贪吃的本性。”也有的同学同意小猪的做法:“小猪,好样的,想吃就吃个够。”看到小牛处理麦子的做法,老人点点头。我也引导学生想象此时土地爷爷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有的同学说:“小牛,你既勤劳又节俭,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有同学说:“小牛,你太节俭了,想吃又舍不得吃,多难受呀!”当看到小猴处理麦子的方法,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此时你从土地爷爷的神态语言中看出土地爷爷心理会想些什么?有的同学说:“真不愧为猴头,最聪明、最能干!”经学生这么一说,课文中寥寥数语的土地爷爷形象也活灵活现了,而且一树盛开万种花,学生的答案也各种各样。

  三、在续编故事中创新学生的思想

  课文结尾,我深情地告诉学生:“大雪纷飞,又要过年了。有一天一个白胡子的老头突然拎着一口袋东西来到你的家里,他对你说,这是聪明的小猴送给我的一口袋麦子,今天我要把它送给你。你拿到这袋麦子会如何处理呢?”学生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都能综合各种动物的优点处理自己的一口袋麦子,还有的同学想到把自己丰收的麦子拿到集市上卖,然后把所得的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这些想法让老师感动,可也反映孩子的惰性,居然有很多孩子把土地爷爷送给他们的一口袋麦子拿回家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种,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1

  这篇童话故事条理相当清楚,为了更集中地感悟人物形象。在精读课文时,我们先学习第二自然段描写小猪的段落,我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小猪的话,来体会小猪内心的激动与兴奋;抓住重点词语,如“各种各样”体会小猪的心灵手巧。接下来,学习第五自然段,从“舔了舔嘴唇”、很懂事的一段话以及土地爷爷对小猪的评价,来感受小猪的人物形象是憨厚可爱的。在学习小牛的段落时,我按照上面的方法组织了教学,学生能深入地理解小牛的特点。

  在学习小猴的段落时,我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自学,并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交流。我感觉这种方法用得较好,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把学习小猪段落的方法迁移到学习小猴段落上。该环节设计体现了课改的三个维度,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自己进行实践,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在学习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在比较三个人物形象时,我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最赞成谁的做法。听着孩子的表述,可以看出孩子的真实思想,教师适当的引领让学生获得一种乐观向上正确的价值取向,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后,我请学生分别扮演土地爷爷、小猪、小羊、小猴,表演一年以后,土地爷爷拜访他们时的情景。强调抓住“神秘”、“兴奋”等神情,并且把文中的生词“节俭”、“收获”运用到自己的人物对话中。虽然,孩子的表演是稚嫩的,但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了内化。通过表演,学生的体验会更加的深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今后,我会更重视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的素养进一步得以提升。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2

  教完《三袋麦子》,这篇课文,我体会颇深。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文章通过描述小猪、小牛、小猴三只小动物对待麦子的不同态度,告诉孩子们做事要有勤奋的精神和长远的考虑。文章情节十分简单,但其中蕴涵的道理是学生感悟的难点,面对文中小动物迥然不同的个性,学生往往只看到小猴的优点。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从三个小动物各自的做法中体会它们性格特点。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一年以后,土地爷爷又来访了,结果如何呢?出现了哪三种不同的结果?土地爷爷对谁的做法最满意?为什么?让孩子们先独立学习,然后带着巨大的成就感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探索成功的喜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树立了学好语文的信心。

  在进行最后一部分的教学时,我在学生熟悉文章的基础上让他们思考:三个动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在备课时,我早已作了精心考虑,我认为同学们一定是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并预设了一个让大家深入讨论的问题:小猴的做法最好,书中早有暗示,请大家认真读书,到书中去找找答案。可学生的讨论结果与我的预设大相径庭,他们有的喜欢小牛的做法,因为这样最节俭;有的最喜欢小猪的做法,因为小猪憨厚可爱;有的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因为这样做,麦子永远吃不完。我疑惑了,如果硬要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我预设的程序上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无数,可能收效甚微,我又想到:“新课堂是‘阅览室’。它充满了学生可以自主、自由、自控地阅读的氛围。教师的身份已经从知识的垄断者而变为学生读书的对话者。学生在这里充分感受到的是阅读的快感。”学生如此强烈的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地说吧。我没有拘泥课文的主旨:向小猴学习,做事要有长远打算。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土地爷爷来到我们班,送给同学们每人一袋麦子,你打算怎么处理这袋麦子?我舍弃了预设的为什么说是小猴的做法最好的讨论,改为讨论如果你得到了一袋麦子,你打算怎么做?于是,同学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我要学小猪,这样可以享受到美味的食品,我最喜欢吃馒头和面包了。”有的说:“我会留一点儿作种子,像小猴一样种到土地里,其余的学小牛留着慢慢吃。”有的甚至提出了不同于书上的做法,说自己的做法更好,他说:“我可以留一半,种一半。像小猴一样,可以收到更多的麦子,留着的一半就像小猪一样做成各种食品,如果像小牛一样留着慢慢吃,就享受不到新鲜的.美味了。”大家各抒己见,各呈异彩的答案飞扬的是学生的个性,闪现了学生的思维亮点,流泻出学生的主体情感。

  这节课虽然没有按照我准备好的预设进行,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很多。教师的身份也已有所改变,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

  泥于课前的教案,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课堂预设固然必要,但更需要的是孩子们活跃的思维、精彩的发言。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3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课文情节有趣,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

  对于三年级孩子,他们刚刚从低年级进入中年级学习,怎样把握好这个年段教学特点,帮助孩子们顺利过度,是我抽到这篇课文备课时不断思考着的一个问题。于是我的教学定位有两个依托:一是学生的认知特点;二是文本的语言特点。整个课堂教学我努力突出一个“趣”字——童话语言浓浓之趣,教学情境创设之趣,学生参与学习乐此不疲之趣。

  回顾刚才的课堂,我很欣慰很激动,孩子们在和我相处的40分钟里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心始终是快乐的',学习状态是高涨的积极的,这正是我所希望带给孩子的享受,也是这篇童话故事应该留给学生的享受。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再从“趣”这点出发来检验我今天课堂,还是有一些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地方:

  首先是读。故事内容虽然简单,但文中长句子多,拗口的地方也多,要读好却不是那么简单。课文九个自然段,三个小动物的故事,分前后两年,交错讲述,怎么办呢?我想,读,惟有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懂课文语言,读活人物形象,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理,才能为进入第二课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能创造性地表演故事搭好桥,铺好路。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落实一个“实”字。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桌互读,互帮互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突出一个“趣”字。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朗朗的读书声体现了学生浓浓的学习兴趣和扎扎实实的学习过程。

  (1)、读词语,情趣盎然

  (2)读课文。中年级教学应该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4

  虽然还没有深层的挖掘课文内容,但孩子们已经能说得很好,当然语言的组织上还有所欠缺,但已经能够自己做出思考,我觉得 这已经相当的不错了!鉴于以上的思考,我来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进行全文表演。在学习时我的主要时间就化在了让学生进行表演上,抓住一些关键词来进行表演,边表演边挖掘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并通过语言和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低中年级的课堂上,一些表演总是免不了的。特别是这样的童话故事,孩子们更是乐于表演。表演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身体,让学生体验文本,学生喜欢这样的表演舞台,在这样的舞台里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创造性得到最大的释放。

  首先,我让学生把课文全文读个三两遍,然后再分角色朗读。在分角色朗读时,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然后在讨论中或示范或模仿,以此来让学生把握角色。为表演打下基础。

  我再分工让全班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角色,也就是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在全文中找到这个小动物的所有相关内容,熟读之后,先试着进行表演,要把稳重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个方式已经在前面两课中做过了,孩子已经有一定的经验了)。第一次表演的时候,可以看着课文表演,等到熟练了,就可以丢开书本进行表演了。

  全班交流表演时,一边表演一边再挖掘人物的内心:通过人物的生动的对话,形象的`动作以及人物能够表现内心心理的神情的细微变化。要把稳重的语言通过你的表情以及动作给表现出来,可以有自己的创造性的东西在里面。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5

  《三袋麦子》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袋麦子后,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这袋麦子。一年后,土地爷爷故地重访,并对于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举措作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教给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共思想,共行动,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第二到第四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黄灿灿”“开心”“迫不及待”“饱满”“看了又看”“多好”“保存”“上等的麦种”“全种下”等关键词语理解小猪、小牛和小猴对一袋麦子的不同处理方式,体会它们得到麦子后的心情、想法和做法。

  2、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分别说一说: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什么?小牛看了饱满的麦粒,会说什么?小猴看了上等的`麦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为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续编故事,进行拓展延伸:土地爷爷把一袋麦子又送给了谁?他是怎么想的,说的,做的?一年后,他会对土地爷爷说些什么?土地爷爷会有什么反应?作出什么评价?

  从学生们收回的写话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在课文的基础上表达出一定的内容,但创新还是不够,思维有些局限。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三袋麦子》语文教学反思03-21

三袋麦子续写作文04-01

苏教版语文第二课时三袋麦子教案08-26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袋麦子》01-04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袋麦子》01-04

三袋麦子读后感(精选3篇)03-09

麦子的日记02-09

三袋麦子读后感(通用3篇)03-11

看麦子作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