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3-11-19 09:25:2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篇[荐]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篇[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两年前刚走上了小学教师这个行业,换了一个新的角色和环境,对我来说接踵而至的是各种各样的变化让自己应接不暇,一直努力适应。小学教师看似轻松实则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一度让自己很迷茫,甚至让自己徘徊,怀疑自己是否适合现在的工作。这个学期有机会阅读了李镇西主编的《给新教师的建议》,花了时间认真的看完,曾经遇到的很多问题和现在的困惑,书中都做了明确的阐述和举例说明。让我了解到,很多新教师都曾和我一样迷茫,所以的老教师都是这么过来的。

  书的序言就强调:在反思中成长,序言表明了这本书的作用:对年轻同行的真诚建议。而所有的建议中最重要的建议就是做一个反思型教师。何谓反思型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的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同时应具备四个“不停”:不停的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写作、不停的思考,四点融为一体。我们的反思包括对教育失误的反思,对教育实验的反思,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对教育现象的反思,对教育理论的反思。

  李镇西建议我们不是做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成为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而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必须要做反思型教师。那么,反思型教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古人的'智慧早已对我们有所指引,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同时反思自己又做到了几点?

  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章中提高教师基本素养的重要一条——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的爱好者。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阅读有助于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水平的成长,但我们经常会抱怨没有时间阅读并且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第二章中用了各种方法说明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你作为教师的成败,教育问题千头万绪,最核心的就是师生关系。那么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是什么?李镇西校长说是爱、理解和共同成长。书中写了一些老师通过用自己的方式走进孩子的心灵,去追求师生间心灵的和谐共振所取得的效果。在这我想关爱是沟通的最好基础,孩子是有感受的,你对她的关心和爱护她会感受到的,哪怕一开始有一些误会。第三章从教学内容:备课,上课,听课,作业;教学策略:化解课堂突发事件,学习方法,评价;教学角色: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各方面细致的解说。看完之后觉得课堂教学的突破唯有“用心”,用心备好课,用心去上课,用心去听课,用心去布置和批改作业等,这样坚持下去又怎么会有失败的课堂教学?第四章关于“修身养性”的建议。章节中说不健康的心理是教师的人生大敌,的确现在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老师已经成了精神疾病的高危人群。要学会消除不良情绪:一要消除忧虑紧张;二要消除失望灰心;三要消除嫉妒怨愤;四要消除自卑沮丧。同时要学会一些调整心态的小窍门:一是记下快乐的事;二是常常抱着原谅的态度;三是感激自己;四是爱自己,相信自己。

  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书,建议每位新教师都去读一读,会有很大的收获的,即使自己不能成为最好的老师,也要做一位善于学习的老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是美国作家安奈特·L·布鲁肖的著作,内容涉及课堂管理、教学规划、课程指导、职业精神、师生关系、教师魅力等多个方面。书中给教师提出了101条建议,每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每一条建议都闪耀着教育的光芒,每一条建议都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每一个教育者的心灵,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作者将教师的苦恼与困惑用精辟的语言和典型事例娓娓道来,点点滴滴让人感受颇深。本书的101条建议体现了作者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并强调情感教学与创造性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读完这本书,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实际授课指导”和“构建成功的师生关系”方面:在实际授课指导章节中布氏提出了:将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因材施教,忌只讲不练,一切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重等多条建议,为教和学提供即时有效的指导,为教师提供各种指导方法和案例,为任何有意提高自身素质的教师提供了重要素材。

  在构建成功的师生关系一章中,“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让每个学生成为你的最爱”,“答错题的学生也需要尊严”,经常向学生表示感谢“等建议使我受益匪浅,这些建议恰恰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这些宝贵的建议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等先进教育理念。读完本章节后,使我认识到:一个老师尽管有高超的教育技能,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全书虽然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建议,但赏识教育是其精华,贯穿全书始终。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充分肯定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和树立学生的信心,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我们要时时刻刻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如今我也尝试使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因为我知道,赏识的目光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因为学生走出教室时手头掌握多少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心中“有多少火花被点燃,一旦学生心中的火花被点燃,那么他们智慧的火花就会绽放的更加灿烂,他的成绩就会突飞猛进。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不是只会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应该成为启迪学生的智慧,点燃学生心灵之花的一位称职的好老师。

  ”每一次感到无法胜任工作的时候,或者怀疑自己不能有所作为的时候,我都会静下来,提醒自己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老师这个职业,这样的话,我的视线就会又回到孩子们身上,随后,我就会意识到我正在为社会做贡献,正在影响着别人的生活“,这是书中引用的一段话。没错,我们选择的这个职业会给我们带来种种困难和麻烦,有时候会使我们丧失信心。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也会用这段话激励我。固然,这不能减轻工作量,但是,这种责任却可以让我们重新激活我们的斗志,轻装上阵!我们可以把这段话做为精神食粮来激励自己时刻奋发图强。

  书到用时方恨少,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吸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读了《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让我收获很多,它给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让我的心灵滋养,心胸开阔,让我更加明白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因此,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积极地读书学习,多读书,读好书,汲取更多的教育教学营养来充实自己。我会时刻以这101条建议,来提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不容懈怠力求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暑假里,我再次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完后,不禁感叹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他仿佛正在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一样,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书中共写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作为教师的神圣职责。授业,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苏霍林姆斯基就提出“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他给我们的建议是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是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他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生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过程中活起来。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真正地获得这笔终生受用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位老师,我非常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们能对语文更感兴趣一些,学习更积极主动一些,学习热情更高涨一些,我想这是我追求的目标,但如何才能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更吸引人呢?兴趣的源泉在哪儿呢?这是从教一年以来一直让我倍感困惑之处,但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兴趣的秘密何在”,我们“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实施和现象的‘权利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的任务就是要不断的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帮助他们实现这种愿望。

  此时不觉有些底气不足,自己读过的教育专著可谓是凤毛麟角,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没有正确教育教学理念的支撑又怎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更科学、更有效、更游刃有余呢?怎样才能使自己不局限于一桶水,而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呢?书中又给了我及时的提示:“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时间总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还有担任班主任的琐碎工作以及生活琐事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似乎时间已经被完全用光了,其实不然。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书中给了我最真诚的答案: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读书能使人变得睿智,当读书真正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时,那么我想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近段时间读了美国作家安奈特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安奈特像一位长者,与我们促膝而坐,娓娓叙来,她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说了一些我们每天都经历的事情,讲了许多我们恍然大悟却又浅显易懂的道理。让我忽然间感觉云开日出,阳光明媚,我这才惊喜地发现了和自己近在咫尺,而先前却视而不见的真实的教育风作为一个新教师,最先要学的是什么?最先要做的又是什么?这里,我的感受如下:

  一、学会思考。任何智慧的产物都是思考得结晶。记得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前,导师反复给我们强调:不要只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不要只停留于每月能拿到薪水糊口!确实,离开了大学校门,没有了导师的扶持,没有了同伴的相互的激励,靠的就是自己跌跌撞撞的去摸索了,迷惘、恐惧、无奈各种情绪都蜂拥而至,很容易就会被卷进盲从的.大流之中,从而迷失了自己!这是每个新教师的必经阶段,因此,对自己的教学理念、目标、原则、内容、结构、手段、方法、模式、对象、效果等等,每天都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有所长进!另外,在新课标的大浪潮中,对老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做复合型的教师,就是要求教师具备对各种知识、方法、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而思考便可以使它们融会贯通了。

  二、学会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先要懂得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无知,从而激发自己进一步学习的热忱。向书本学习,向名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生活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充电、丰富自己,才能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引来时代的源头活水,才能做到常教常新。

  三、学会教学。这是一个很大的学问。我想即便是教了几十年书的教师,也未必就完全弄的很清楚,对于我们年轻老师来说,就更是一个需要摸索的过程了,记得大学里一位教授曾说过:“教书不一定非得智商很高,最重要的是要讲天分,还有后天的教法”,这个说法我是同意的,因为就在大学里的就有些教授知识很渊博,但上课时课堂上是趴下一大片的。曾看过这样一本书,说是新教师第一年的教学方法通常都是模仿型的,还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到了第二年教学方法变成了“四不像”(在别人的经验基础上,逐步融合了自己的教学特点),最后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法逐步稳定下来,而这个过程靠的还是思考与学习!

  四、学会创新。教学说透了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式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生命。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正如课堂上也没有“几大步骤”,说到这里,我特别佩服的一个人是魏书生,首先,他不是正统师范院校,不受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和约束,把生活中最本质、最原汁原味的东西带进了课堂,他的课堂上犹如一股活水,不断涌现出新的智慧。有老师曾抱怨,魏书生的课很难模仿,而我觉得魏书生的课正是因为没有了那种条条框框的教学模式,完全是随课堂的真实情况而随机迸发的教学智慧,才使得他的课那么有魅力!智者的智慧,不是旁人可以轻易学来的,只有自己去挖掘自身的智慧之泉,勇于走创新之路,才是教学成功的出路!在这一点上,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在勇于尝试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5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最近读了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后感到了作者对教育实践的思考真是字字珠玑。下面就感触最深的几点,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一、“后进生”工作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有的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面对这样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从来没有给他们补过课,他认为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课上没有掌握教材,而他只是教孩子们阅读和思考。

  对于“后进生”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开小灶单独补课,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其学习动力。“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心的过程,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们不妨也来尝试一下“第二套教学大纲”的做法,使学生通过阅读而思考,让思考变成激发智力的刺激,防止死记硬背,他们思考的多了,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就会越多,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二、年轻教师的学习

  我们经常抱怨工作紧张,没有自由时间,也就为自己的懒惰,为自己不看书找借口,时间像海绵里的水,要看我们怎样去挤,愿不愿意去挤,我想我们总还是能够找到时间,来逐渐地、一步一步的积累我们的精神财富的.。作为年轻的教师,我们应该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

  三、作为教师应该是个多面手

  上师范时,学校开设课程是相当多的,除了基本的语数英外,艺术课也开得非常正规,比如:美术课上要学素描、国画、简笔画,音乐课要上视唱练耳、钢琴等,当时只是认为学好这些就是为做美术、音乐老师准备得,直到参加工作,才认识到其实不然,无论哪个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这些艺术,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挥手画出能形象表达课文内容的一幅画或带着学生去聆听那些和内容相关的乐曲,这又是何等的美妙,学生把老师作为崇拜的偶像,愿意跟着我们学,师生关系也就拉近了。

  四、关于读书的思考

  1、读经典,尤其是语文教师,像王菘州这样的深度语文教学者,他们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虽然我们现在上不出这样的课,但是也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这是我们的职业特点决定的。经典的东西历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所以我们读唐诗宋词、汉赋元曲;读魏晋风度;读屈原、李白、苏轼、曹雪芹;读歌德、泰戈尔、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因为我们要站得高,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豁达;才能把人类优秀文化传授给孩子们。

  2、学习方法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成功的关键,现代学习理论及方法方面的书很多,应该认真读一下,对指导学生学习、提高自身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是很重要的。

  五、善于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 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所以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 上课就越轻松。本学期,我计划分三类几下自己的读书收获:第一,文章或者书籍的脉络,这是对所读内容清晰和宏观的把握。即使将来此书此文不在眼前,你也可以凭着脉络把它回忆出来。第二,文章精彩处。第三,读文章时的所思所感。把当时与作者的思想的碰撞,及时记下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6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读完对自己影响很大。

  一、正确看待儿童成绩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观点,每个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对于自己来说的,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各个方面,知晓学生的各种特点与个性,任何时候不拔高,不低估,这样才能中肯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较好地把握学生的生长发展方向。

  二、了解儿童的个性需要

  “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这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无论是对待优等生还是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学习,首先就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将会遇到何种困难,这样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明确学生在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积极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教师充分备课

  (一)用一生去备课

  书中提及一个教学案例,有一位听课教师询问这位讲课的历史老师备这节课需要多少时间,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这位历史的.回答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用一生的努力去掌握,去理解,只有教师拥有丰厚的知识,才能自由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状况。

  (二)设计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为例,建议我们分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类,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

  借鉴以上的建议,如何对班上学生进行辅导,有了一点想法。现阶段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设置符合他能力的学习任务;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与家长联系制定家校学习习惯培养计划,家校联合努力纠正不良学习习惯;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通过鼓励机制,引发兴趣;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

  苏霍姆林斯基那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有很多,“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有人说老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灵的明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向各位老师们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7

  暑假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用精辟的教育理论知识结合生动的教育实例将其几十年可贵的教育经验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我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启迪,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洗礼。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理解,深深感动着我。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做了直截了当的解释:那是因为在学校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这不正与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观点不谋而合吗?这不禁使我想到我们在平日的教学中当出现学生成绩考得不好时,常常埋怨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认为考得不好的一切愿因都出现在学生身上。我们平时在抱怨、发牢骚时,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脑力劳动吗?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学生掉队的现象呢?这条教育原则我们也常挂嘴边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如果我们做教师的能对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档次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都有能力发挥出来的话,那么所有学生就能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就能够不停地进步。

  “用一生准备一节课。”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没有时间”这个问题时,谈到一位历史老师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节课,这让我们深感惭愧。终身教育谈了多少年,依然说得多做得少;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依然是挂在嘴边,羞涩在心里;要把教育当作一种艺术来追求,当作一项事业来奉献,仍然只是说说而已。

  从苏霍姆林斯基谈论教师读书和写教育日记两个问题的文章中不难看出,他的一切教育智慧都来自于他的实践,因此他的理论对于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读书,应当成为一种需求,一种习惯,应当是摒弃了一切功利主义的阅读。一张长条桌,一把藤椅,一盏台灯,读书于日圆月缺,挑灯于古典今著,只为一种心境。写教育日记应成为一种心灵的旅行和恒心的历练,日日写,月月写,写教学心得,写教育叙事,写工作感悟,于这点点滴滴的积累之中,增强自己教学的'理性,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直到将来的某一天,我也会说我是用一生来准备这一节课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不积跬步难行千里。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踏踏实实的研究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真正用心去爱自己的事业,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精益求精。那么我们备课、公开课的一些弊端问题,是不是可以迎刃而解?

  在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本厚厚的专著仍历久弥新。一个个建议,无不体现一个伟大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也给我们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提供了最切实际的目标和方法。这本书给后人的最大启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及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论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读着这本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为我们指点迷津。书中的教育思想,一定会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8

  “学困生”转化一直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我们必须面对。我们花去了很多的时间,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但这样的付出总是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给教师一生的建议》这本书着实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几位教育家用他们的实践告诉我:教育是育人的艺术,教育更是心灵的艺术,我们要用“心”做教师。

  书中陈树然老师的《别让“后进生”成为教育的遗憾》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用心浇灌”;周弘的《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让我感受到了赞美的惊人力量;洪俊刚老师的《教育无痕,润物无声》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无痕教育的神奇魅力。我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力量,收获了启示。

  一、用“真心”对待学生

  所谓的学困生身上总是存在许多不易改变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构成了进步的极大障碍。工作中,常常感觉我们说了很多,他怎么还是不改呢?事实上,紧靠他们自身努力和我们的三言两语,实在是难以产生效果。如果我们是真心的为学生着想,视他们的困难为自己的困难。我们就会蹲下来细心的观察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了解他们学习中、生活上、思想上的困难。当学生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他们真正的所需,这时候我们所做的才是对症下药。“亲其师”就会“信其道”,当学生感到老师是爱他的,是真心帮助他的,是为了他好,自己也不能让老师失望。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自然会尽力完成老师提出的各项要求。

  二、用“爱心”帮助学生

  我们真心的`帮助学生必然需要具体的行动。每天繁忙的工作,除了正常的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外,在校的时间所剩无几,然而课堂上也不允许我们过多的照顾后进生。没有时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在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额外的花出时间来辅导他们,无论是平时的交流与辅导,还是放学后的“小灶”,都需要我们格外的用心和关注。本着一颗爱心,我们才会明白额外付出的意义;本着一颗爱心,我们才会想学生之所想;本着一颗爱心,我们就不会计较自己的付出。

  三、用“慧心”教导学生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艺术之美在于它的别出心裁,在于它的不露痕迹,在于它的自然朴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他们拥有不同的经历和个性。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我们不仅要创造性的教育,而且要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一颗慧心。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会抓住教育的契机,才会选择合理的方式,才会让自己的工作变得轻松而有效。

  四、用“耐心”等待学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注定不是轻而易举的,它常常在进步与起点间徘徊,常常使老师的信心受挫。但是我们老师如果能多一份理解和耐心,掌握“抓反复、反复抓”的教育规律,我们就会静静地等待学生的变化,而不至于在他没有进步的时候予以打击,这只会让他们更不自信,情况变得越来越糟。在学困生的转化方面来说,教师的耐心在很多时候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耐心的培育,花蕾终有展开花瓣的那一天。

  今天的我们之所以站得高、看得远,是因为我们常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们用一生的践行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力量。他们对学生的真心与爱心,工作中的慧心与耐心,永远激励着我们,是我们工作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扶持着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越做越好!

  只要用“心”,我们就能演绎自己的精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9

  假期里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给新教师的建议》,感受还是很多的,作为一个刚踏上这个工作岗位一年的“九成新”教师,要想快速的成长起来,光明白书里这些道理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自己如何去做。书中好多条建议在我看来都能对我有很大帮助,因此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给自己罗列了以下努力目标。

  1、潜心经历。

  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不仅仅是环境的变化(从学习的地方来到了工作的学校),也不仅仅是角色的变化(讲台下的学生变成了讲台上的老师),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生经历的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更是我从成长到成熟的过程。不止一个人告诉我,刚参加工作,要学会“多做事,少说话”,我倒更愿意这样理解:多经历,多感悟。小到在教室里打扫卫生,去打印室复印资料,大到上课,参加教研活动,这些都是一个新老师具体而实在的经历。多做事情,就是多多地经历,少说话,就是要用心去感悟,经历的直接收获就是带来熟悉和经验。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熟悉事务和具备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2、要做好从头学习专业知识的准备。

  我并没有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更多的是通过私底下的自学,而后考试,具备了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识。但是我所有的知识与我们小学课堂的需要有很大的差距,我必须根据的学生特点、教学要求等内容做出相应的转化。相应的我作为一个新老师,必须重新“学习”一番小学的课本知识,准确抓住每一个知识点,辅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寓教于乐。这些都是我在就业前所不具备的能力与“知识”,但我时刻准备着,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学习着。

  3、听老教师的课。

  上一年多半时间用来听课,我的`感受与这本书中的描写不谋而合。书中说到:“课堂是一个教师施展教学本领的真实场所,置身于这样的场所,往往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教师的综合气息,比如教学语言、教学智慧、教学行为等等,这种真切的感受,可以带给新教师最新鲜的认识,同时跟上课的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分析自己听课的得失,可以让自己尽快成长。”我想,要想得到更大的进步,光靠我不停听课是没用的,课后与师父的那些交流与总结真真对我帮助很大。

  4、逐步享受写东西的快乐。

  学校常常要求我们写教育日记,开始总觉得不知道写些什么,也不善于观察总结,写出来的东西就像是流水账,自己都不满意。但是看到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说到,“工作感受、教学启迪、生活苦乐、人生感悟、见闻杂感、世界大事等,都可以成为笔下的东西”,“写东西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写是促进和加深思考的绝妙方式。很多问题,只有提起笔来,我们才能思考得更深入,更细致。”看完这些我茅塞顿开,如果说之前的我只是为了写日记而写,那么接下来我就要学会为思考而写了。

  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我是与班级里的孩子们无异的,他们从一张白纸慢慢变成斑斓的水彩,他们在成长的同时我也在成长着,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晋教师,不断经历,不断感悟,逐渐成长,慢慢在我的白纸上涂上颜色…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0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及其著作业已闻名于世,但也有读者尚感陌生。一旦你去熟知他那无私奉献自己的人生,领略他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的卓著成就,你便会对他的为人品格、超群出众的教育生涯产生一种敬慕之情;一旦你去读他那些用心血写就的蜚声国内外的著作之后,你便会对他产生一种崇敬之感。苏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一位真正的人,可以说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的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家。

  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如苏霍姆林斯基不止在一条建议中提到教师时间分配的问题,他举了两个例子。第一是她自己做了一个有趣的数字统计。他对500名有子女在上大学的教师做调查,询问他们:你们的孩子进的什么学校?在那个系?结果只有14个人回答是“师范学院”或是“培养教师的综合大学”。而480名教师是这样回答的:“因为教师的工作太辛苦,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 是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辅导、谈话、写各种各样的总结,时常感觉时间不够用的。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他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上记一些记录,一边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的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的令人惊叹啊!课后又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听完这位老师的话,我想所有的人都应该感到很意外吧,这种境界对一名教师来说是至高无上的,是值得我们深深学习的。

  对于这本书,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书中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1

  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一、教师语言的'纯洁性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二、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三、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贴。这就要研究学校教育活动每一领域的语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学语言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要研究不同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要研究不同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还要研究其他行业可借鉴的语言。在研究中,勤于采集大量语言材料,善于分析综合语言材料,还应持之以恒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跟踪积累、研究,并对教学语言的效益进行评估。

  教师的语言修炼是无止境的,一个成功的教师,重要的标志是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能力除了发音准确表述清楚明白外,就是怎么样表述的更生动形象,幽默睿智,恰到好处。我想,这是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自终要研究和雕琢的。

  在读此书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即可。读了此书,我才知道,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仅要不断学习,而且要善于宽容学生错误,善于赞美学生。让我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2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

  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

  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3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待学困生,首先,我们应该找出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也就是预防学生学习发生困难,让这些孩子不要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欢乐,独有的自尊。就像作为医生,如果他竟对自己的病人说:“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事毫无希望了……”那他能够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具有人道主义的医生吗?在我们教师的眼里,必须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我们教师看来是可教育的,必须便学习成为他们树立高尚的自尊感的领域。

  首先,要让这些孩子充分的阅读,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教师要为孩子们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和文章。这些书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稳中有降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阅读越多,越能引发孩子们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疑问,引起孩子的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而思考越多,他们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工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当然阅读是讲究一定的方法的。不是死记硬背。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主动的去阅读,去寻找疑问的答案呢?让孩子有疑问,这就成功了一半。作为教师的我们,让孩子先产生疑问,在课堂上哪些东西要讲,哪些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是给学生留下了疑问。在生活中,哪些东西需要引导,哪些只需要帮助等。当然,前提是对学生有了充分的观察与了解。

  其次,第一次的学习很重要

  这就是说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要有深刻的理解,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让学生在学习时对所学知识不要做出肤浅的认识与理解。让孩子们第一次学习就要学习正确的,明确知识要点。这就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及学习能力作一个充分的估计,备课时预先估计一下,在什么地方,什么知识点上,学生可能出现错误,以及这个学生具体可能是谁。对任何一个可疑的地方,预先都做好详细的设计。然后在当堂有让学生独立地完成作业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作业中得到思考,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学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在课堂上就看出哪些孩子需要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哪些题。让孩子更好的学到知识。

  再次,对这些孩子的评分也很重要。

  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具之一。作为教师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种中分离出来。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合学生进行积极脑力劳动的刺激物。对待这些孩子的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就不打不及格分数。不要让孩子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任何时候都要不急于给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数。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没有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如果看出孩子学习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关于所学的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中还有些不明确的地方,那根本不要评分。应当首先设法让他学会知识。提问题的时候应当避免提那些不需要思考的,可以从书上准确无误的找到答案的问题。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1-12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12-13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8-2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8-23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12-02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5-16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12-17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4-05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7-0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