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说课稿>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8-28 21:08: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数学说课稿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说课稿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数学说课稿3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分式的意义”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中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是中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式的概念与整式是紧密相联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同时也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运用和巩固。学生掌握了分式的意义后,为进一步学习分式、函数、方程等知识作好铺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学情分析

  我任教班级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不够高.通过分数的学习,学生可能会用分数的定义去理解分式.但是在分式中,它的分母不是具体的数,而是含有字母的整式。为了让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作了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

  3.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分式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有理式是不是分式。

  (2) 技能目标:掌握“如果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则分式没有意义”;“如果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会推断分式的分母中所含字母的取值范围。

  (3)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整式和分式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4)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分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式的意义:分式与除法的'关系;

  (2)难点:掌握“如果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则分式没有意义”;“如果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本节课教师将以引路的形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带着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新知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分析、归纳、概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认识,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分式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分下面这样几个环节

  1.设问激疑,以旧探新,类比联想,形成概念

  教师先问学生两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分数。

  思考:请各位同学将下列各题用一个恰当的分数来表示:

  1. 一段绳子长3米,把它平均分成4份,则每份长是多少?

  2. 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80千米,一辆汽车行驶7小时,从甲地到达乙地,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

  然后教师再请学生看以下两个问题。

  思考:1.一段绳子长3米,把它平均分成份,则每份长是多少?

  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80千米,一辆汽车行驶.

  小时,从甲地到乙地,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

  学生通过运算、比较;可以发现.

  是一种新的代数式。教师介绍这种新的代数式,我们称它为“分式”,从而引出课题“分式的意义”。

  接着,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比联想,给出分式的概念。即两个数相除可以用“”或“”来表示,如果两个代数式A,B相除我们也可以用“A÷B” 或“”来表示。

  分式的概念:两个整式A,B相除时,可以表示为的形式,如果分母B中含有字母,那么叫做分式。如:分母中都含有字母,都是分式。

  (这样的安排可以刺激学生复习和回忆前面所学的知识,选择能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的旧知识,将新知识的各因素联系起来,并以组织好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看到了知识的发展过程的同时,也学到了新的知识。通过比较概括,是新旧知识相联系,通过启发,激活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使他们对分式的概念先有一个粗略的总体认识,为下一步的教学作好铺垫,使学生对反映新知识内容的文字、符号先有一个表层的认识。)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遵循“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4、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倒数的求法。

  难点:带分数、小数的倒数求法。

  关键:理解倒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特别是注重情境的创设,如创设“取名称”、“找朋友”、“我来试试看”、“我来当名医”、“火眼金睛”等情境,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互动和活动过程中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器官。

  三、说学法

  “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有时还受同学启发,在互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教学程序设计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先安排这样一个课前活动。

  1、联系语文中的反义词的知识,举倒如:“黑”的反义词是什么?(白)“正”的反义词是什么?(反、倒)

  2、用“互为”造句。举倒如:“黑和白互为反义词”,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表达?(黑是白的反义词或白是黑的反义词)

  3、思考:能否说“黑是反义词,白是反义词”?为什么?

  通过以上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讨论与质疑。

  (一)激趣引入,导入新课

  1、请说出结果是1的算式(微机显示),如:3/8×8/3=1

  5-4=19÷9=1等等。

  2、观察、分类:学生可能会以加、减、乘、除或和、差、积、商是1为标准进行分类。

  3、思考:结果是1的两个数有何特点?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给它们取个名称吗?可能会有以下回答:

  ①加法中两个数的和是1,名称:补数…

  ②减法中两个数相差1,名称:邻数…

  ③除法中的两个数是同一个数,名称:镜数…

  ④乘法中的两个数(微机只演示积为1的一组数,让学生再观察),名称非常好听,又很符合它们的特点:数学上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4、顺势揭题: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倒数(出示课题),以上让学生自己提供教学材料,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在取名称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两个数存在的特点,这样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举例辨析,理解意义。

  分三步进行:

  一是微机出示:

  (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让学生按“读、思、划”三步阅读课本,即一边读书P19,一边思考,并把重点知识或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结合例子说明:3/8和8/3互为倒数,也就是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二是同桌互说,举例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并说理由,充分感知。

  三是让学生回答,进行交流:怎样理解“互为”的含义?能说某数是倒数吗?(举例如:“小明和小华是好朋友”,能说成“小明是好朋友”或“小华是好朋友吗”?)

  此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倒数,积累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乘积是1”而不是“和(差、商)是1”,理解“互为”是指两数的依存关系。

  (三)观察比较,归纳方法

  该环节让学生寻找求倒数的方法,注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创设问题情境:“找朋友—好朋友,手拉手”,请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微机显示:

  7/911/662/39/7、6/11、1/6练习后,质疑“为什么2/3孤零零地站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再激趣:“大家有勇气探索求倒数的方法吗?

  第二层次----我来试试看:我能行

  写出11/6、1/5、9和15/8的倒数(微机显示)

  提示:如有困难,可先自学课本,或请教你的好朋友,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第三层次----回顾、交流

  1、小组交流:(1)你是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的?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怎样表示它的结果?

  2、全班交流,突出重点:(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何特点?

  (2)强调:到数可用“—”表示,不能用=表示。

  (3)重点讨论“9”和“15/8”的倒数求法过程,动态演示成:(见演示稿)

  此环节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细心体会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尝试发现求倒数的方法。设计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四)辨析比较,弄清特例

  1、微机显示:你最喜欢下面哪个数的倒数?为会么?(见演示稿)

  设计这样一个针对性练习,既突出本课的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倒数求法的运用,又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1的倒数为什么是它本身?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0没有倒数?这样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

  2、数学诊所:“我来当名医”——有病就治。

  (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等于1。()

  (2)2和它的倒数的和是5/2。()

  (3)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4)小数的倒数大于1。()

  (5)在8-7=1和3÷3=1中,8和7,3和3是互为倒数的。()

  (6)a的倒数是1/a。()

  本设计围绕易混易错之处,让学生用手势判断,进行辨析,训练说理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五)回顾、质疑,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先闭着眼睛想一想,再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该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自主探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究学习中发展。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剪、拼的实际操作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这一环节关键是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转化问题的理解,通过“剪、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说教法、学法

  我打算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和运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以唤取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这对好朋友发生了争论了,它们都说是自己的面积要大,你们认为谁的面积要大呢?你是怎么知道谁的面积大呢?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猜想,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再通过合作交流,能想出各种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三)动手实践,探究发现

  1、数方格,引出猜想。

  设计意图: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并填写表格,从表格中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这时启发学生猜想,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呢?刚才我们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大很大的时候,我们也采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这就引发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2,剪拼法,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接着我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整个操作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8m,高是5m,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写完整整个解题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应用与掌握程度

  (四)分层训练。

  第一层:基本练习

  第二层: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对于新知需要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让学生自己动手作高,并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计算面积,这个过程也体现了“重实践”教学理念。

  (五)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充分提高归纳和总结能力。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S = a×h= ah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8

数学说课稿01-13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06-21

小学数学说课稿11-22

初中数学说课稿01-05

数学说课稿模板07-25

《圆的面积》数学说课稿04-20

《抽屉原理》数学说课稿04-19

高三数学说课稿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