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2-11-04 14:10:20 高一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

  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 、提要勾玄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及相关作家作品。

  2、放录音或范读课文,准确认读,扫清语言障碍。

  3、诵读课文,能理解文意,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鸿门宴》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

  (《三国志》卷十一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 哀:悲伤

  B.崧辞曰。 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 识:见识

  D.君乃舍之。乃:就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鸿门宴》课时测试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美姬(jī) 左尹(yī) 鲰(zōu)生 戮(lù)力

  B.樊哙(kuài) 玉玦(jué) 瞋(chēn)目 目眦(zì)

  C.彘(zhì)肩 披帷(wéi) 刀俎(zǔ) 切而啖(tán)之

  D.杯杓(sháo) 卮(zhī)酒 犒(hào)劳 侍(shì)坐

  2.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B.巨是凡人

  C.籍何以至此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下列各句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妇女无所幸”中“幸”是指封建君主对妇妾的宠爱,与“故幸来告良”中的“幸”用法相同。

  B.“秋毫不敢有所近”中“秋毫”为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近”为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之意。

  C.“窃为大王不取也”中“窃”为副词,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为”音wéi,动词,意为“认为”。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为拜两次,是古代隆重的礼节。“足下”是对人的尊称。

  4.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秋毫不敢有所近。

  ⑤张良出,要项伯。

  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⑦拔剑切而啖之。

  ⑧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A.①②⑤⑥  B.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⑦  D.①④⑤⑧

  5.框内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D.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6.下列句中框内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军霸上。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籍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爽心悦目。

  A.①②⑤/③④/⑥⑦  B.①③④/②⑤/⑥⑦

  C.②⑥⑦/③④⑤/①  D.③⑥/⑤⑦/①②④

  7.下列内容,说明项王憨厚的一项是:(  )

  ①项王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项伯)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项王许诺。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④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⑤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8.判断下列各题的对错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   )

  (2)《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

  (3)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最生动突出的一个人物。(   )

  (4)“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

  (5)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答:

  ②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答: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答: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让学生端正面对过去的得失成败的态度,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时筛选及分析信息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认识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和道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时筛选及分析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引发学生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活动安排:

  一.唱。全班齐唱《童年》。

  二.写。让学生每人准备两张小纸条,分别写上自己最伤心的和最快乐的一件事,不署名。然后折好,分别放在左右手心上。(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你觉得现在你的左手重还是你的右手重呢?(学生回答)好,有同学说左手重一点,也有同学说右手重一点。那么,到底在你们的心底,伤心与快乐到底孰轻孰重?在一个美丽而羞涩的梦前,让我们来看看,胜利考上北大的王海桐师如何看待的。

  三.读。研读《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思考:

  ①分点简要概述王海桐伤心与快乐的往事

  ②王海桐以什么态度面对这些往事?她以怎样的感情述说自己的故事?你有何感受?

  ⑴作者简介

  王海桐, 1983 年 9 月 26 日生, 20xx 年在四川成都石室中学高中毕业,是当年四川省理科高考状元,以 713 分考取了北京大学金融系。高中时期最爱看的书是《金锁记》、《灌篮高手》、《蔡志忠漫画》等。

  ⑵基本解读

  “梦”是年轻人的理想、年轻人的追求。上北大,读金融是王海桐的心愿。虽然她一直都成绩优异,但在 20xx 年参加高考的时候,她都一直不大自信,北大是隐藏在她内心深处的一个美丽而羞涩的梦。高考过后,她怕自己和家人失望,一直都不敢看报纸刊登的试题,也不敢去核对分数,所以在她“寝食难安只渴求一张北大金融系录取通知书”,突然听到自己是四川理科状元的时候,竟是“不敢相信的木然”,本文真实地记载了一个高中生面对成功,面对实现自己理想时的内心感受。由于真实,由于作者的年龄、生活的背景与现在的学生十分接近,本文有可能触发学生的各种感受和引发出各种思考。学习时,不宜用文章分析法的形式进行,建议从课文中选取某些问题作研究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重点也可以设计为让学生如作者一样,在日常的生活中,在日常的学习中通过反思了解自己和了解外部世界,从而把握自己所处的环境。在学习的活动中要让学生注意,不论引发的反思与思考的原因是什么,在反思的过程中都要有一个标准,以此来衡量我们的行为表现。这些用来比较的标准,可以是别人的,或者是自己过去的表现。所有比较推论的结果都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各种情绪的反应,比如自豪感、罪恶感、满足感、或者愤怒,这都是取决于学生是如何进行归因的,因此教师要留意这些反映,做好及时而适当的调适辅导。

  可以引发学生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以引起讨论的参考点有:

  ①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索】。

  ②我不是一张平铺的考卷,我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

  ③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愿意写我的困惑与思考……

  ④“海桐”的名字寄托了作者家人的希望,作者对它也有另一番的解释。你从自己的名字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⑤我们常常在别人的暗示与判定下肯定自我的价值。可总有些时刻,别人的期许我们难以达到,别人的判定让我们灰心丧气。

  ⑥我常常被锁在屋里倾注于风琴、字与连环画。因为有着苛刻严厉的父母,我有了很多别样的记忆:我用幼稚的

  童音背李煜的词《虞美人》,然后小心翼翼地等叔叔阿姨的掌声;在逃风琴课后,我被罚跪在小凳上一整个下午,并被剥夺了晚饭,在被风琴老师批评练习不认真后,妈妈一边打我手心,一边一字一顿地说:“要做什么事就一定要做好,否则就别做。”在小学第一次考试得了 99 分后,因怕被父亲责备,我躲在门外小道上哭,不敢回家……

  ⑦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

  ⑧我只想表达纯粹的自我感受而不在乎别人的评论。即使笔触稚嫩又如何呢?我 16 岁,稚嫩是我的权利,也是我的生命特质。

  ⑨我到底害怕什么呢?是害怕自己的表现不能达到别人的要求,还是自己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

  ⑩他们都在那里,一遍遍温柔而坚定地对我说:“你能行,你能行。”这些呵护是我所有信心的来源。

  四 .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主要是从引导学生多元读解、个性化读解方面进行设计,三个小题都是希望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对文本意义再一次建构,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在交流、讨论、对话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对课文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而这样的理解往往会对课文的整体性透视具有不同层次的合理性。

  严格说,三个小题都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但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天马行空地任意发挥。阅读的理解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层面,如回答“如果我引人注目,那个 731 分决不会是唯一的理由。”这句话透露了什么感情信息,必须与后文的内容联系回答,“你觉得作者在成长的岁月里,有过遗憾吗?”也必须根据课文回答,不能脱离课文架空分析。高考是社会的敏感话题,也是高中生必将面临的人生选择,高考基本是人人都参加的考试,但“状元”只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考试,这不但是学生,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你对‘高考状元’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就是希望广大的师生能对此作出客观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方式是多种的,学生的“日记”是其中的一种,在日记中学生可以比较客观地对待自己,赏识自己,批评自己。如果学生愿意,教师可以收集起学生的各种“梦想”,与学生一起交流

  五.教师小结研读活动,引出下一活动。

  师:同学们,伤心与快乐到底孰轻孰重呢,在“北大之梦”面前王海桐选择了与伤痛潇洒干杯,获得了前进的力量。现在,我们刚升高一,在我们的前方同样有一个美丽的大学梦在等着我们去实现。所以,现在老师要给你们两个箱子——“心情回收站”、“快乐加油站”。

  小活动:学生分别把刚才的小纸条放“心情回收站”、“快乐加油站”。

  六.教师小结本节活动

  七.布置作业:准备下节课的“我的故事”的演讲,要求联系自己升中考的亲身体验,讲述一个最难忘的一件事情。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教学参考

  王海桐,1983年9月26日生,20xx年在四川成都石室中学高中毕业,是当年四川省理科高考状元,以713分考取了北京大学金融系。高中时期最爱看的书是《金锁记》、《灌篮高手》、《蔡志忠漫画》等。

  ⑵基本解读

  “梦”是年轻人的理想、年轻人的追求。上北大,读金融是王海桐的心愿。虽然她一直都成绩优异,但在20xx年参加高考的时候,她都一直不大自信,北大是隐藏在她内心深处的一个美丽而羞涩的梦。高考过后,她怕自己和家人失望,一直都不敢看报纸刊登的试题,也不敢去核对分数,所以在她“寝食难安只渴求一张北大金融系录取通知书”,突然听到自己是四川理科状元的时候,竟是“不敢相信的木然”,本文真实地记载了一个高中生面对成功,面对实现自己理想时的内心感受。由于真实,由于作者的年龄、生活的背景与现在的学生十分接近,本文有可能触发学生的各种感受和引发出各种思考。学习时,不宜用文章分析法的形式进行,建议从课文中选取某些问题作研究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重点也可以设计为让学生如作者一样,在日常的生活中,在日常的学习中通过反思了解自己和了解外部世界,从而把握自己所处的环境。在学习的活动中要让学生注意,不论引发的反思与思考的原因是什么,在反思的过程中都要有一个标准,以此来衡量我们的行为表现。这些用来比较的标准,可以是别人的,或者是自己过去的表现。所有比较推论的结果都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各种情绪的反应,比如自豪感、罪恶感、满足感、或者愤怒,这都是取决于学生是如何进行归因的,因此教师要留意这些反映,做好及时而适当的调适辅导。

  可以引发学生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以引起讨论的参考点有:

  ①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索】。

  ②我不是一张平铺的考卷,我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

  ③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愿意写我的困惑与思考……

  ④“海桐”的名字寄托了作者家人的希望,作者对它也有另一番的解释。你从自己的名字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⑤我们常常在别人的暗示与判定下肯定自我的价值。可总有些时刻,别人的期许我们难以达到,别人的判定让我们灰心丧气。

  ⑥我常常被锁在屋里倾注于风琴、字与连环画。因为有着苛刻严厉的父母,我有了很多别样的记忆:我用幼稚的童音背李煜的词《虞美人》,然后小心翼翼地等叔叔阿姨的掌声;在逃风琴课后,我被罚跪在小凳上一整个下午,并被剥夺了晚饭,在被风琴老师批评练习不认真后,妈妈一边打我手心,一边一字一顿地说:“要做什么事就一定要做好,否则就别做。”在小学第一次考试得了99分后,因怕被父亲责备,我躲在门外小道上哭,不敢回家……

  ⑦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

  ⑧我只想表达纯粹的自我感受而不在乎别人的评论。即使笔触稚嫩又如何呢?我16岁,稚嫩是我的权利,也是我的生命特质。

  ⑨我到底害怕什么呢?是害怕自己的表现不能达到别人的要求,还是自己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

  ⑩他们都在那里,一遍遍温柔而坚定地对我说:“你能行,你能行。”这些呵护是我所有信心的来源。

  2.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主要是从引导学生多元读解、个性化读解方面进行设计,三个小题都是希望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对文本意义再一次建构,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在交流、讨论、对话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对课文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而这样的理解往往会对课文的整体性透视具有不同层次的合理性。

  严格说,三个小题都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但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天马行空地任意发挥。阅读的理解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层面,如回答“如果我引人注目,那个731分决不会是唯一的理由。”这句话透露了什么感情信息,必须与后文的内容联系回答,“你觉得作者在成长的岁月里,有过遗憾吗?”也必须根据课文回答,不能脱离课文架空分析。高考是社会的敏感话题,也是高中生必将面临的人生选择,高考基本是人人都参加的考试,但“状元”只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考试,这不但是学生,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你对‘高考状元’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就是希望广大的师生能对此作出客观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方式是多种的,学生的“日记”是其中的一种,在日记中学生可以比较客观地对待自己,赏识自己,批评自己。如果学生愿意,教师可以收集起学生的各种“梦想”,与学生一起交流。

  3.相关资料

  1.点评王海桐

  对于状元,人们看到的是笼罩在他们头上的光环,想知道的是他们成功的经验。但是很少有人想知道他们十几年含辛茹苦的`'故事',更别说那些时时缠绕他们的难以摆脱的困惑和思考了。

  海桐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女孩,但在成功的路上,她又有多少痛苦,多少挣扎,恐怕连她自己都说不清。事实告诉人们,成功是在痛苦中孕育,在挣扎中降生的。回首往事,我们会深深地理解,成功是什么?成功不是目标的终极,而是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之中。成功正是在过程中体会,在挣扎中品味。

  然而为人师者,为人母者,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几乎每一个无意识的体态,都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种子。'这孩子脑子还行,就是手笨',这句漫不经心的话,'可我牢牢记住并相信了'。一句无意识的话让一个孩子傻傻地记住了那么多年,自卑了那么多年,可见教育无小事。教育者的每一句话都要让受教育者在他的意识中获得激励,给他能量。然而我们有多少教育者又注意了这些小事呢?

  习惯是一种力量,海桐有很多好习惯。其实,习惯就是一种素质。好的学习习惯,好的思维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习惯,经常鼓励自己的习惯,'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都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素质。好的习惯会带来成功,而失败也常常是许多不好的,或不科学的,以至于坏的习惯造成的。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一种心态,一种心理定势,一种潜意识中的存在。当一个人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时,我们就可以说他在心理上成熟了。而心理一旦成熟了,人就成功了。良好的习惯需要教育与培养。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要在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上多下功夫,少问他们的'分数'。有了良好的习惯就会有好的成绩,没有良好习惯,一时的'高分'也是不会持久的。'在小学第一次考试得了99分,因怕父亲责备,就躲在门外小道上哭,不敢回家','在逃风琴课后,我被罚跪在小凳上一整个下午,并被剥夺了晚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受到伤害的小姑娘可怜的身影,难道我们除此就没有其他方法让他们养成'好习惯'吗?'因为他们极相信我,我才学着相信自己'。海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相信自己',而相信自己是因为'他们相信我',这些该给我们多少刻骨铭心的启示啊!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重点难点

  全文回忆作者自己高中及以前生活中对自己产生重大影响的人事和自己的一些感悟,展示了作者不是一个挣分的机器,而是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生命,表现了作者能够反思自我、正确认识自我的精神。

  结构上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使文章井然有序,层次分明。语言生动活泼,多用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的运用,更是本文语言上的一道美丽的风景。文章思想内容真实,脱去了“状元”文章“假”的外衣,还“状元”以本来的面目,感情色彩浓烈,感染力很强。

  学习重点:

  1.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学习作者有追求、有理想,正确认识自我的精神。

  2. 体会文章中鲜活的语言。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

  2、 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读背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问答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一二段,争取背诵。

  4、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幻灯片出示]【背景材料】

  注释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 函(hán)陵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其他词语略]

  读一读。

  三:题解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四:讲解课文

  (一) 讲解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3.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解析:

  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读一读,背一背

  (二)讲解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2.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解析:

  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读一读,背一背

  五:文言小结

  n词类活用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n古今异义 贰 是n通假字 n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n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 (烛之武)辞曰 (烛之武)许之、n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n虚词 以、之、也、矣、

  六:小结本节课

  七:作业

  n1、复习本课所讲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句式。

  n2、逐字翻译1、2段,写在课本空白处。

  n3、背诵1、2段,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段。

  2、背诵课文。

  3、探讨烛之武的形象

  一:复习旧课。

  1. 译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现在危急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检查背诵

  二:串讲导读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2.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3.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概括内容:

  第3段,写烛之武“五论”退秦师。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①飞地难治论②亡郑陪邻论③舍郑有益论④过河拆桥论⑤晋国扩张论[出示幻灯片]

  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三:串讲导读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2.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①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②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⑤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

  3.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概括内容:

  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四:烛之武形象探讨:[出示幻灯片]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小结本节课

  六:课后作业:翻译课文三四段,争取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2、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复习旧课

  1.译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邦的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侵损秦国,它将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

  2.检查背诵

  二:归纳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出示幻灯片]

  (一)归纳文章的结构

  (一) 写作特点

  ①伏笔与照应得当。[分析略]

  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③叙事详略得当。[分析略]

  三: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词类活用[幻灯片出示]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C.判断句

  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

  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多意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四:小结本节课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4

  知识目标:

  1、了解老舍及其重要作品

  2、掌握字词

  能力目标:

  1、学习记叙文中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方式。

  2、品味文中朴素自然的语言。

  德育目标:

  1、了解学习母亲身上勤俭朴实、吃苦耐劳、倔强、待人热情等优秀品质,走进一位伟大的母亲,感悟亲情。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感激、愧疚及怀念之情,反观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母亲对“我”进行了什么样的“生命教育”?

  2、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母爱,珍惜亲情,并学会善待父母。

  3、学习掌握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 讨论 点播

  课时:

  两个

  一导入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5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的创作风格。

  2、整体阅读,理清思路,学习本诗借助鲜明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3月27日(农历2月17日),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诗人,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他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大诗人、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被寄养到一位贫苦农民家大堰河家。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开始读书,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诗人站在铁窗前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思绪波动,,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曾经给予他母爱的保姆大堰河,激起了他情感的涟漪,情不能自已,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学习过程】

  一、熟读全诗,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堰( )河 青苔( ) 荆棘( ) 虱( )子 掐( )死 忸怩( ) 冰屑( ) 麦糟( ) 火钵( ) 团箕 ( ) 炖( )肉

  叱( )骂 瓦菲( ) 匾( ) 碾(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菲 泥 泊 苔

  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堰 掐 凌 忸 苔 碾

  揠 陷 棱

  偃 谄 陵 纽 笞 辗

  4、摘录并解释重点字词。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诗,结合诗句,谈谈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个怎样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课后第一题)

  2、划分全诗歌层次,理清诗人情感脉络。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的创作风格。

  2、整体阅读,理清思路,学习本诗借助鲜明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3月27日(农历2月17日),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诗人,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他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大诗人、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被寄养到一位贫苦农民家大堰河家。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开始读书,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诗人站在铁窗前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思绪波动,,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曾经给予他母爱的保姆大堰河,激起了他情感的涟漪,情不能自已,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学习过程】

  一、熟读全诗,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堰( )河 青苔( ) 荆棘( ) 虱( )子 掐( )死 忸怩( ) 冰屑( ) 麦糟( ) 火钵( ) 团箕 ( ) 炖( )肉

  叱( )骂 瓦菲( ) 匾( ) 碾(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菲 泥 泊 苔

  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堰 掐 凌 忸 苔 碾

  揠 陷 棱

  偃 谄 陵 纽 笞 辗

  4、摘录并解释重点字词。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诗,结合诗句,谈谈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个怎样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课后第一题)

  2、划分全诗歌层次,理清诗人情感脉络。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6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知体会文中浓浓的思乡情。

  2.理解本文富有哲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3.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4.生能在阅读中发现思考探究问题,展开多方对话,表达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自主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用心倾听一首思乡的歌曲。【播放满文军的《望乡》】

  几度芳草绿几度霜叶红,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身在他乡的游子依然忍不住回头把故乡眺望。思乡是一曲永恒的歌谣,尽管忧伤,却不改灿烂。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著名作家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出示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目标】

  二、研习文章【回到课题】

  1、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

  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异乡)

  法国生活条件不好妈?(雅静奢华)身在法国的心情如何?(冷清,空虚,发疯)如何渲染的?(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他思念的故乡是什么样的.?(贫瘠脏乱)

  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亲切,激动,幸福)

  (学生可以自由回答)【板书课文内容,对比】

  2、什么力量让他对故乡魂牵梦绕?

  学生可以据此再次阅读文章,找出并总结文中重要的句子

  参考答案:

  故乡让人感到亲切、温馨和激动(场景描写);

  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有亲人、过去;

  有你的血、泪和汗水,

  故乡的美中含悲,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板书课文内容】

  3、问题研讨:(每组一题)

  ①如何理解“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悲伤的”?

  (有曾经的苦难,挫折,拼搏。不是每个人都在故乡留下血、泪,还有汗水的)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 了解小说《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掌握文中生字词。

  2、 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3、 了解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分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和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同名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三国故事,不少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三国故事?

  生: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赤壁大战,过五关斩六将,失街亭斩马谡,草船借箭……

  师:看来,大家真是对三国故事十分熟悉啊。其中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失街亭》。历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它是诸葛亮率军初出祈山,攻打魏国的咽喉要道,成为蜀魏两军必争之地。蜀军一路上士气高昂,接连获胜,不料,在战局的关键时刻,街亭一战,失去进取中原的据点和有利形势,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祈山的全局失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我们知道,诸葛亮一向神机妙算,常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次为什么失掉了如此重要的街亭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在了解主人公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作者和《三国演义》。

  【作者介绍】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据说,他曾跟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张士诚有不错的关系,曾给张士诚当过幕客。他“有志图王”,足见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后来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了中国,他改而从事“稗史”的编写工作。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三国演义》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内容,以蜀和魏的矛盾为主要线索开展全书情节,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将相和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英杰人物,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曹操和关羽,这三人构成“三绝”。

  诸葛亮:“智绝”。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曹操:“奸绝”。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关羽:“义绝”。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的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勇猛有余,智略不足,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被塑造成“义”的化身,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由此可见,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本课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本课截去了司马懿调兵遣将进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占领列柳城一段,这两段写司马懿善于用兵,而本课重点人物是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弹琴退仲达”,即“空城计”的内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后半部分内容是写孙吴与曹魏的明争暗斗,故截去。节选部分集中表现诸葛亮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分明和马谡刚愎自用、言过其实。

  【生字词】(见课本)

  【故事情节】

  给出7到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孔明点将:司马懿、张邰挥师西进,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参军马谡愿前往防守,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令王平协助防守绘制“图本”;又唤高翔“屯兵”街亭东北之列柳城,以作策应;再派魏延屯扎街亭之后。遂令赵云、邓芝出箕谷为疑兵,自统大军以姜维为先锋取眉城。

  马谡拒谏:马谡“屯兵山上',王平规劝,马谡不听,二将分兵。

  双方激战,蜀失街亭:司马懿围困街亭,断绝汲水道路,放火烧山,蜀兵不战自乱,马谡冲出重围,魏延来救,陷入包围之后,王平来救,魏王二人回寨不成,来投高翔。三将谋复夺街亭,连连中计,迫不得已,退守阳平关。

  布置退兵,挥泪执法:诸葛亮闻街亭、列柳城俱失,跌足长叹,布置撤军。回汉中后,赞赏赵云,挥泪斩马谡。

  【故事线索】

  师:本文人物众多,矛盾错综复杂,请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线索把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矛盾冲突组织在一起的?

  生:全文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展开情节,处处离不开街亭的攻守。

  师:那么如果按照小说情节的四个阶段来看,应当如何解释?哪里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生:它是以战前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战中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战后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我们看出情节错综复杂,波澜曲折。但是线索十分清晰,结构井然有序。

  【分析人物形象】

  师: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三国演义》与数字“三”很有缘,比如说“桃园三结义”“三分归晋”“三绝”“三顾茅庐”等等,你能在分析人物性格时找出课文中与“三”有关的东西吗?

  生:三笑,三哭,三次嘱托。

  诸葛亮的“三嘱”—— 一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廓,又无险阻,守之极难。”把困难说在前面,叮嘱马谡要明确责任,做到心中有底。二嘱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说对手的情况,提醒马谡不可骄狂自大,草率从事。三嘱王平:“……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成图本来我看。……戒之,戒之。”叮嘱王平要商议行事。

  师:很好,那么,这些嘱托表明孔明的什么性格特点呢?

  生: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的军事才能和知己知彼,机智多谋。

  师:很好,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是“神算子”,是“智多星”,已经超出了“人”的能力。那么,诸葛亮是不是一个不吃人间烟火的“神”呢?他有没有人的感情?在故事的哪一个情节中体现出来?

  生:一哭——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在马谡临终嘱托与伤心痛哭之后,诸葛亮想起二人往日情同手足的交情,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看出诸葛亮有情有义,这是“伤心之泪”。二哭——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师:“流涕”的程度深还是“挥泪”的程度深?

  生:“流涕”更深,表现出更悲痛伤心。

  师: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生:蒋琬劝阻,天下未定,不可诛杀智谋之臣,但是马谡早已立下“军令状”,“军中无戏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诸葛亮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显示出他内心巨大的矛盾,这是“无奈之泪”。三哭——“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

  师:“大哭”相比“流涕”程度变化怎么样?

  生:更深。

  师:你又怎么理解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

  生:未听先帝遗嘱,有负先帝重托,痛惜、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这是“悔恨之泪”。

  师:看来诸葛亮真是声泪俱下,五脏俱焚啊!这个平生统率千军万马,征战沙场,谈笑风生的军师,也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时候。“大哭不已”淋漓尽致的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的真实情态。那么,在“斩马谡”这一情节当中又能看出诸葛亮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重情重义、勇于自责。

  师:《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用人的失误,而且写了他的勇于自责,有情有义,这就使“近妖之诸葛”有了很浓的人情味,我们也知道了诸葛亮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那种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魅力。让我们一起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部分朗诵一遍。

  (全班朗诵从“谡自缚跪于帐前”到课文结尾。)

  师:好,刚才我们分析了诸葛亮的性格,现在我们来看《失街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马谡。

  生:一笑——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这里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现了他的麻痹轻敌,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二笑——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熟读兵书当作炫耀的资本,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这个片断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三笑——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下之意是,有我马谡重兵把守,居高临下,司马懿根本不在话下。表现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师:这三次笑表现出马谡麻痹轻敌,闭目塞听,刚愎自用,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夸夸其谈,目中无人。那么,马谡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呢?

  生:马谡很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自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现了大无畏精神,也就是我们说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生:失街亭后,马谡自缚请罪,显示了他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德育目标: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教学重点:1、文中关键字、词、句。2、文章议论思路。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

  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

  4、关于序。

  5、背景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方其”领起底个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④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度到分析中去的?(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过度: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4、作者从论证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5、作者从庄宗得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皆自于人”,“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说说。(“谦受益,满招损”,“防微杜渐”“以史为鉴”“力戒骄奢”“励精图治”“居安思危”)

  7、 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8、处于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呢?并冠以短序?

  9、师结:以古喻今,告戒当时的统治者,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四、课堂延伸:

  1、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小事不小,玩物丧志,事在人为,以古为镜)

  2、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味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3、课后作业:①掌握课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②掌握关键字、词。③背诵此文。

  《伶官传序》译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文中尊称与谦称。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结合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

  3.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曲折委婉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疏通、评判、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父母应为子女作长期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

  难点:对触龙曲折委婉的劝谏语言的理解。

  解决办法:让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层背诵课文第三段。领悟触龙的劝谏语言。教师要介绍作品背景材料,对课文涉及的文言知识要点拨、归纳。

  ●学生活动设计

  1.借助课文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3.制作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文言知识卡片,积累文言知识。

  4.讨论课文层次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评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

  5.讨论触龙的劝谏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二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

  本单元已经学过两篇“谏说”类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在“谏说”方面各有特色,均取得了成功。烛之武善于抓住矛盾,分析利弊,逐层深入,正反剖析;而邹忌则善于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类比推理。这都是因为他们能够从“谏说”对象的利益、心理出发,统观全局,并且具有很高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谏说”类的文章《触龙说赵太后》,看看触龙的“谏说”又有什么特点,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

  2.背景及人物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年小故由赵太后(即赵威后)执政。此时,秦见赵新旧交替,国内动荡不安,以为有机可乘,便发兵攻赵。赵向齐求救,而齐则要赵让孝成王之弟(赵太后最小的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方才出兵。赵太后溺爱小儿子,坚决不肯让长安君去做人质。于是触龙出面劝说赵太后,终于使她同意让长安君去做人质,齐国才出兵救赵。

  赵太后,赵惠文王之妻赵威后。惠文王死后,孝成王年幼,威后执政。《战国策?齐策》中记载了赵威后问齐使的'一段对话,她先问齐国的年成和百姓,然后才问齐国国君,并对齐国两个贤士不被重用,一名孝女没有受到敬重要深表不满,体现了她以民为本的政治见解和积极用士的精神,是个开明君主。这是她最终接受触龙劝谏的思想基础。

  触龙,赵国的大臣,担任左师。他年龄大、资格老、关系深,有丰富的人生经验,目光长远、对赵国忠心耿耿,这也是他劝谏成功的基础。

  3.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强(qiǎn)谏 心唾(tuò)其面 揖(xū)之 有所郄(xì)

  恃(shì)辇(niǎn) 耆(shì)食 不肖(xiào) 没(mò)死 沟壑(hè) 媪(ǎo) 持其踵(zhǒng) 挟(xié)重器

  膏腴(yú) 百乘(shèng)

  (2)注意以下句子的诵读停顿

  日食饮/得无衰乎 太后之色/少解 年/几何矣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则/为之/计深远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一些味道。

  提示:第一段太后的话,要读出恼怒、严厉;第二段触龙的话要读得恳切、舒缓;第三段触龙的话,求职要读出影射之味,“甚于妇人”要读得风趣,“老臣窃以为”要读得轻松,“则为之计深远”要读得深沉,“岂非”要读得肯定。第四段触龙的话要读得从容、深沉,表现出忧虑。

  5.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1)古今异义

  “用事”:执政。“丈夫”:男子。“徐趋”:小步快走。“疾走”:快跑。“百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没死”:冒着死罪。“至于赵元为赵”:到了……的时候。

  (2)通假

  “耆”通“嗜”,“反”通“返”,“奉”通“俸”。

  (3)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

  使动用法:“没死以闻”(使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地位尊贵)

  动词用作名词:“其继有在乎”(继承人)

  (4)句式

  “日食饮得无衰乎”(该不会……吧)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难道不是……吗)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凭什么……)

  (5)尊称与谦称

  完成课后练习三,然后加以整理。

  (6)一词多义

  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

  补充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才)

  乃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却)

  赵氏求救于齐 (向)

  于 和于身也 (在)

  甚于如人 (比)

  6.扩展

  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切忌望文生义。古今词义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范围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江河。

  2.词义范围缩小。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则缩小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

  3.词义的转移。例如“是”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现在转为行走。

  4.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谤讥”是中性词,而现在则为贬义词。

  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在是一个双音合成词。例如“地方”“至于”。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了解史怀哲的人道主义思想。

  二、引导学生具备博爱的品质,尊重他人他物的生命。

  三、引导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尊重自己的生命。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介绍作者)

  二、学生自读了解作者在文中传达的人道主义思想。(自读——讨论——总结)

  三、课文解析

  1、作者传达的思想:尊重生命(生命:有生存意志的、有价值的事物)

  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导讨论:从尊重生命的角度谈谈你对佛家语:“扫地不伤蝼蚁命”和夏天人们无情灭蚊杀蝇行为的看法。

  2、作者认为应当如何做到尊重生命?

  行善——爱护并促进生命,使其体现价值。(学生举例:扶正被践踏的小树)

  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怀着牺牲的精神提受难的人服务。(学生举例:捐款)

  互相信任,和平共存。(学生举例:和谈避免战争)

  和睦相处,与人为善。(学生举例:斡旋化解民族纷争)

  3、小结:尊重个体生命——尊重群体生命——尊重全宇宙的生命

  四、拓展延伸(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1、关注社会

  清华大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

  初二学生杀母事件

  关于取消死刑的提议

  结论:提升思想认识,加强法制观念,具备博爱品质,尊重他人生存权。

  2、关注个体

  上海交大硕士生跳楼自杀事件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全世界自杀人数的统计数字

  活着需要勇气?死去需要勇气?

  结论:磨砺自我性格,增强承受能力,珍惜自己的生命,坚强面对生活。

  课后小结:本文教学效果相当好,能让作者的思想融入生活,为学生点亮一盏心灯。

  《我的呼吁》原文阅读

  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判生物当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标准,是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的。这标准是纯主观的,我们谁能确知他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对全世界又有何意义?这种分别必然产生一种见解,以为世上真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我们能随意破坏或者伤害它们。由于环境的关系,昆虫或原生动物往往被认为没有价值。但事实上,我们的直觉意识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这种对生命的全然肯定是一种精神工作,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态度,而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同时,获得这种想法的人会觉得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这时候,我们便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经验。

  这时候,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这是道德上绝对需要考虑的原则。由于尊重生命的伦理,我们将和全世界产生精神上的关连。平时我都尽力保持清新的思考和感觉,而怀着善的信念,时时依据事实和我的经验去从事真理的研究。

  今日,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正威胁着全世界,造成空前烦闷的气氛。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只要有人始终充分地思考,并实践仁爱和真理,世界将属于他。现世的一切暴力都有其自然的限制,早晚会产生和它同等或者超越它的对抗性暴力。可是良善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单纯而持续不断的。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它能消除猜疑和误解。因此良善将建立无可动摇的基础,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为。一个人在世间所作的善行,会影响他人的心理和思想。我们最愚昧的错误就是不肯认真去冒险为善。我们常常不使用能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耶稣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

  尊重生命的信念要求我们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防治大众疫病的奋斗是永远需要的。我们对旧日殖民地的民众所给予的善良帮助,并不是什么慈善事业而是赎罪,因为从我们最初发现航线,到达他们的海岸以来,我们已经在他们身上犯下了许多罪恶。所以白人和有色人种必须以伦理的精神相处,始能达到真正的'和解。为了实践这种精神,我们应该推行富有将来性的政策。凡受人帮助,从艰难或重病中得救的人,必须互助,并帮助正在受难的人们。这是受难的人们之间的同胞爱。我们对所有的民族都有义务以人道行为及医疗服务来帮助他们。从事这些工作时应带着感谢和奉献的心情。我相信必定有不少人挺身出来,怀着牺牲的精神替这些受难的人服务。

  可是,今天我们还深陷在战争的危机里。我们正面临着两种冒险之间的选择。一种是继续毫无意义的原子武器竞赛,以及继之而来的原子战争;另一种是放弃原子武器,并寄望美国和苏联以及其他盟邦,能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平共存。前者不可能为将来带来繁荣,但是后者可以给人类带来繁荣与幸福。我们必须选择后者。也许有人会以为他们可以利用原子装备来吓退对方,可是在战争危机如此高升的时刻,这种假设毫不值得重视。

  今后,我们的目标是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不再以战争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必须寻求和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敢表白我的信心,当我们能从理论的观点来拒绝战争的时候,我们必定能以谈判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战争到底是非人道的。我确信,现代人的理性必能创造出伦理的观点,因此今天我将这个真理向世人宣布,希望它不会只被当作虚假的文字看待,以致实际上根本就被置于一旁。

  希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能致力避免一切会使现况恶化、危险化的事情。希望他们铭记使徒保罗的名言;若是能够,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这不但是对个人之间的关系而言,也是对民族之间的关系而言。希望他们能互相勉励,尽一切可能维持和平,使人道主义和尊重生命的理想,有充分的时间发展,并且发挥作用。

  《我的呼吁》基础测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伤害(sāng)依据(jǜ)铭记(míng)挺身而出(tǐng)

  B.伦理(lún)经纶(lún)普遍(biàn)一叶扁舟(piān)

  C.误解(jiě)平庸(rōng)昆虫(kūn)不可动摇(yáo)

  D.价值(zí)生命(shēng)环绕(rào)置于一旁(z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避免偏辟恶化呕吐

  B.勉励历害牺牲虚假

  C.领袖联袂和平吓退

  D.宣布寒喧维持安定

  3.选出关联词语填入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  )

  希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能致力避免一切会使现况恶化、危险化的事情。希望他们铭记使徒保罗③的名言:__________能够,总要尽力__________众人和睦。这不但是对个人之间的关系而言,__________对民族之间的关系而言。

  A.若是与也是B.若也也

  C.若是跟是D.若与也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项(  )

  A.在今天的会议上,他们一个说东,一个说西,如此南辕北辙,又怎能达成协议呢。

  B.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C.我们呼唤企盼人才,但作为个人自身,恃才傲物是不对的,因为这样做不可能跟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最终也将影响自身才能的发挥。

  D.王老师一走进教室,我们都不谋而合的站起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春光厂试验成功的万匹马力柴油机,具有性能好、体积小、成本低等优点。

  B.如何迅速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一个中学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C.省反腐领导小组的有关同志对他的批评是有充分准备的。

  D.本届大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大学里的青年教师为主,其他行业的也有,但不多。

  6.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本来可能是正确的。

  B.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C.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D.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个土坡。我上前帮了他一把,趁机向他聊了起来。

  参考答案

  一、1.B 2.C 3.A 4.C 5.A

  6.A(B中“至少”与后文“以上”重复;C中“并非是”的“是”多余;D中“向”应为“跟”)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

  二、解题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齐桓公称霸。(2)晋文公称霸。 (3)楚庄王称霸。(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他的庇护,对越国是“福音”,对吴国却是“祸水”,事实上他已沦为越国的内奸了,真是“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而昏聩的夫差却亲嚭疏伍,近佞远贤(后来竟杀害了伍),非但未乘胜灭越,扩大战果,反放勾践返国,放虎归山,使越国有了韬光养晦、休养生骤、东山再起的良机。吴国的君昏臣佞,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濒亡,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由盛而衰,以至灭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间,吴、越两国的兴衰消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竟如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令人慨叹的是,仅隔二百余年(前473年—前206年)后的“楚、汉相争”,“鸿门宴”上又再现了与“吴越相争”惊人相似的一幕:占尽优势的项羽(类似夫差),不听从范曾(类似伍子胥)的忠言,却听信内奸项伯(类似太宰嚭)的盅惑,不以史为鉴,一味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他可以残忍地坑杀20万秦降军,也可以焚烧壮丽的阿房宫,但却“不忍”诛杀一个政敌刘邦,这种“匹夫之勇,妇从之仁”致使项羽重蹈了历史的覆辙,犯了同夫差一样的低级错误。历史的教训是多么沉痛啊!

  明人陶望龄以“妙理玮辞”评价《国语》,这“妙理”中即蕴涵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确实有“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之境界。

  三、课文研读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对照注解,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二)讲读文章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扫清字词

  注意:实词------栖、退、进、资、行、成

  虚词------乃、则、夫、虽、之、然

  固定短语------无乃……乎?

  特殊句式------何后之有?

  古今异义------行成

  《勾践灭吴》知识点梳理

  沙市中学柳浪湖

  一、通假字

  1、南至于句无(勾)

  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率)

  3、令壮者无取老妇(娶)

  4、将免者以告(娩)

  5、无不BU出(哺)

  6、三年释其政(征)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岂)

  8、无不歠之(啜)

  9、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又)

  10、而摩厉之于义(磨砺)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又郊败之(在郊外)2、必庙礼之(在庙堂上)

  (二)、名词作动词

  1、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名词作动词,穿)

  2、宦士三百人于吴(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作帝王的'仆隶)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受辱,使..耻辱)

  2、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使…干净、使…美丽、使…充足/使…切磋)

  (四)、一般动词的使动用法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退兵)

  (五)、一般动词的为动用法

  请报之(为…报仇)

  三、文言句式

  1、此则寡人之过也(判断句)2、非二三子之罪也(判断句)

  3、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5、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

  4、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定语后置)

  6、乃号令于三军曰(状语后置)7、将不可改于是(状语后置)

  8、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状语后置)

  9、勾践说于国人曰(状语后置)

  10、遂使之行成于吴,宦士三百于吴(状语后置)

  11、将免者以(之)告(之)(省略句)

  12、十年不收(赋)于国(省略句)

  13、必(于)庙礼之(省略句)

  14、无乃后乎(固定句、表推测或反问、恐怕…吧?)

  15、于是葬死者(固定句、连词、立即)

  四、古今异义(古/今)

  1、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知道)

  2、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勇猛武将/走狗、帮凶)

  3、将不可改于是也(这种状况/判断词)

  4、亿有三千(十万/万万)

  5、欲其旅进旅退(共同/旅客或者军队编制单位)

  6、进不用命(服从/利用)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原野/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男子/女子的配偶)

  9、生丈夫(男孩/女子的配偶)

  10、南至于句无(动词、到+介词、处所/达到某程度或另提一事)

  11、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尊称、您/儿子)

  12、夫差与之成去之(离开、距离/前往)

  13、寡人请更(请允许我/请求别人)

  14、十年不收于国(国人/国家)

  15、贫病者纳宦其子(贫困/疾病)

  16、孰是吾君也(这个、这样/判断词)

  五、一词多义(课本练习二后附加)

  (一)、与

  1、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1、跟、介词

  2、夫吾之与越也2、和、连词

  (二)、其

  1、吾不能居其地1、他、他的、代词

  2、其达士,洁其居2、那、那些、代词

  3、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3、岂、难道、副词

  (三)、子

  1、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1、嫡子

  2、苟得闻子大夫之言2、尊称

  (四)、丈夫

  1、丈夫二十不取1、男子

  2、生丈夫2、男孩

  《卧薪尝胆》

  译文:勾践困守在会嵇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困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者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嵇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穷困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勾践灭吴》赏析

  《勾践灭吴》是一篇好文字,它在以朴实无华而著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说别具风采,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篇真实的历史记录,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还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春秋末叶的著名史实,不但史书上有记载,而且有关它的民间传闻更为丰富。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历史典籍很多,而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富于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之曲折委婉,人物形象之鲜明生动,外交辞令之巧妙传神,经验教训之发人深省,确实达到了“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的境界。

  先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委婉。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情节安排方面和小说不同,它并不追求错综复杂、紧张惊险,而是讲究节奏适度、曲折尽情。《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吴、越交战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明明是越兵溃败,退守于会稽山上,国家危在旦夕之间;作者却不紧不慢地叙述勾践的求贤和文种的进见。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文种未献良策却先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果然,继这个精彩的开头之后,文章自然地转入第2段,推出那幕更为精彩的外交斗争场面:文种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尽管吴国忠臣伍子胥进谏之言很有说服力,怎奈吴王听不进去,议和之大局已无法改变,因而越方略施小计,行贿于吴国佞臣太宰嚭,就顺利地金蝉脱壳而去矣!从文章的开头起,到第2段结束止,情节曲折而节奏适度,似乎是山穷水尽,转瞬间就柳暗花明,这就是优美散文的艺术魅力。文章的第3段,承接上文,作者以平易朴实的语言记叙了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经过:对外“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对内抚恤战后的百姓,率领他们休养生息,这就是全篇的主题,即所谓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使越国医治了战争的创伤,有能力洗雪国耻。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情景:“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正是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这两段文字,情节仍有起伏,节奏仍然适度,保持了整篇文章风格的统一。

  再说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在勾勒人物形象方面和小说不同,它无意塑造丰富多彩的典型形象,只不过借助历史人物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而已。这类历史散文的优秀代表往往能够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勾践灭吴》正是如此。在作者的笔下,越王勾践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任,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事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愠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在“十年生聚”的漫长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然,他毕竞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他那番巧妙传神的外交辞令最足以显示他的性格与才华。

  三说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一篇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在锤炼语言方面是讲究字约义丰的。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勾践灭吴》就兼有两者之长:总观全篇,均达到了字约义丰的标准;只看外交辞令,确实是巧妙传神: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

  这段话是文种“行成于吴”时说的,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对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使骄横的吴王夫差听了更加骄矜得意,自然就不必杀尽这些俯首帖耳、甘愿任人摆布的臣服者了!其实,这番话当然不是越国君民甘心情愿地说出来的,更不是文种的本意。这番甜言蜜语无非是迷魂汤而已,一般人都能识破;而好大喜功的人无不喜欢这类奉承。这段话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选中了对象。

  紧接着上面这段甜言蜜语之后的一段软中带硬、硬中有软的外交辞令更为传神: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这段话也是文种说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吴王如果不饶恕越国的君民,那么将有全副武装的万名兵士伺候您(字面上是伺候,实际上是拼死战斗),那岂不是伤害了您所钟爱的越国兵士了么?明明是要与吴国拼命使双方都有损失,却偏偏说吴国的损失还包括他们杀死的越国兵士,因为越国兵士也是吴王所钟爱的啊!说恭维别人的话,说到了这般光景,真是说到家哩!

  最后说说经验教训之深刻。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往往寓深刻的经验教训于客观的历史事实之中,这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优良传统,而《左传》《国语》《战国策》就是这一传统的最早的体现者。《国语》这部著名的历史散文著作,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一些片段的史实,内容以记言为主,故名《国语》。它的作者是谁,至今还没有定论。从内容推测,作者是战国初期一位熟悉各国情况、熟悉历史掌故而具有比较进步的思想的散文家。《勾践灭吴》可以称之为《国语》的压卷之作,它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在本书叙述越人贿赂吴国太宰嚭而终于达到求和目的之后,读者自然会慨叹:“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或者当你读完全篇,掩卷思之,也许会想起欧阳修那两句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这三部历史散文著作均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们的名篇往往提供这样的历史经验:否定天地鬼神的绝对权威而重视“民”的作用。《勾践灭吴》中有两句画龙点睛之笔:“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这确确实实是一条最深刻的历史经验,也确确实实帮助了那些有政治远见的古代统治者,提醒他们: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2

  导入:

  一、P2漫画《决心》

  1、描述画面内容。2、指出寓意(讽刺面对诱惑意志薄弱的人)。

  二、意志力当堂测:你是个意志力强的人吗?针对下面问题,分别打勾和叉

  1、冬天能否按时起床?

  2、有否超过3个月连续不断的长跑以历?

  3、有没有超过3个月的连续练字经历?

  4、答应别人的事,遇到了较大困难,你是完成诺言还是临阵退缩?

  5、在家没有完成作业前,刚好遇到好电视节目,你是继续做作业还是去看电视?

  6、署假作业是按计划分期完成还是开学前几天猛赶工?

  7、有时我躺在床上,下决心第二天要干一件重要的事情(比如突击一下英语),第二天是按做了还是没做?

  8、和别人争吵时,发现自己错了,是认错还是声音更大地辩解?

  学新课。板书: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

  一、介绍作者

  有三个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总评: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答案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二、读课文

  1、题目中“抵抗力”指什么?答案:困难(第四段)

  2、找出文中所举事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1)作诗填词——说明贪懒取巧不会有大成就(提示语:这一点切身的体验使我感触很深)

  2)人“动”原理——说明人和物不同,人能不为最大的抵抗力所屈服(照这样看)

  3)留恋被窝——说明人都有惰性,战胜了它,你的企图就成功了

  4)孔子奔波——说明伟人之所以能有伟大成就,是因为他们肯向抵抗力最大路径走

  5)学生不认真学习说明懒是百恶之源

  总结: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好有例子证明,能增强说服力

  三、归纳全文结构

  提出问题:由自己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

  分析问题:1、从理论上论证(第3段)。

  2、从事实上论证:①正面(5、6段)②反面(7段)

  3、上升到民族国家高度,升华主题(8、9段)

  解决问题:提出希望(10段)

  总结:可以作为一种作文模式学习

  四、听写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坤:广大、和顺,厚德:宽容的德行,载物:容纳万物)

  2、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3、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出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雪雨——冰心

  4、周杰伦《听妈妈的话》第一节

  五、自己在文中挑出句子作为名句,请学生联系社会和自己赏析。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课时:两课时。

  内容分配为:第一课时梳理文意,重点讲解第三段烛之武退秦师的技巧和功效;第二课时解决文中出现的各类文言现象,重点解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及烛之武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东周》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前半句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后半句说的是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服楚赵两军合纵抗秦的故事。而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可以说同时具备了前面两人的功效,他三朝老臣却始终不得重用,他年逾七旬还是一个圉正——养马的官儿,他须发苍苍步履蹒跚却保住社稷劝退强兵!他就是:烛之武!

  二、解题并整体感知:

  文题为“烛之武退秦师”,那么为什么要退?由谁退?怎么退?结果如何?我们先来看一张当时的时局图。

  简单讲解时局图后,请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了解,思考: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

  【明确】因为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要围郑?

  【明确】因为郑国“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都是郑国和晋国之间的“矛盾冲突”,秦国为何也来围郑?

  【明确】因为秦晋之好,秦又有往东扩张的野心。

  4、谁举荐了烛之武?他自己为什么不亲自上阵?

  【明确】佚之狐。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通过课文学习,认识葛朗台这一艺术形象的特征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意义和价值。

  二、品味巴尔扎克在刻画“葛朗台”这一形象中所运用的夸张的漫画式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作品中对人物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分析把握“葛朗台”这一形象的性格特征。

  难点:认识葛朗台这一艺术形象的特征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意义和价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四大吝啬鬼导入

  二.整体阅读,圈点批注

  情节人物描写动词与形容词的运用关键语句

  三.整体阅读检测

  (一)掌握下列加点词的音形义

  面面相觑弥留逆情背理执著恬退隐忍箍桶匠癖好轻手蹑脚

  (二)简答

  1.主要人物是

  2.葛朗台的幸福=

  3.小说围绕一个什么矛盾冲突展开?

  4.什么地方是小说的开端部分?

  四.分析情节结构

  板书总结开端朗台其人:执著狂、占有狂、痴情、癖好

  ↓矛盾冲突:对待家庭财产的态度

  发展发现梳妆匣爱财

  ↓抢夺梳妆匣

  交回梳妆匣

  提出继承权

  诱骗继承权骗财

  骗到继承权

  高潮看守密室:兑金(守财)

  结局临终言行

  五.课外练习

  1.批注本文的人物描写

  2.试比较此文与祝福刻画人物所使用方法的异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练习

  二.理解小说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1.提问:葛朗台的身份是一个暴发户.投机商.他爱财如命的性格从文中哪些语言中表现出来。

  A.身份

  B.性格总结:人物语言要表现人物的身份与性格

  2.讨论课后练习三

  三:讨论生动的动作描写

  精读“抢夺梳妆匣”“诱骗继承权”“临终抓法器”

  四.讨论传神的细节

  细节描写:对人物性格.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及环境所作的细微、具体的描绘,能生动具体地表现事物的特征.

  五.总结.小说的主题

  六.比较、鉴赏与评价

  1.本文中除了正面从语言、动作等角度去表现葛朗台以外,还用了侧面表现,从文中找出这些实例加以分析

  2.小说以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但小说中也可以有议论,小说中的议论往往用来评价人物、事件,往往表现了作者的意愿与态度,请从文中找出议论性的句子,并加以分析,体会这些议论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3.葛朗台夫妇临终嘱咐比较阅读

  七、练笔布置

  人物描写,写一个执着于某一事物的人,侧重于语言与动作一、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抓住一个特点写一篇读后感

  2、了解巴克扎克生平及主要著作。

  3、了解《欧也妮·葛朗台》小说梗概。

  《守财奴》同步练习

  1.下列词语书写、读音、释义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执著(zhuó)全神贯注奄奄(yǎn yǎn,形容气息微弱)一息

  B.差(chà)遣老态龙钟面面相觑(qù,看,瞧)

  C.弥(mí)留轻手摄脚形容憔悴(形容精神不振)

  D.决(jué)窍鞠躬尽瘁恬退(tiántuì,坦然,淡泊,不在乎)隐忍

  2.根据上下文,填入横线上的恰当的词语是( )

  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金路易),“这样好教我心里些,”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

  A.温和B.暖和C.温暖D.舒服

  3.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好孩子,现在你继承了你母亲啦,咱们中间可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对不对,克罗旭?

  A.乖乖,这可不关我的事。——克罗旭,你告诉她吧。

  B.好,好,朋友,你跟我女儿都不会抢我的家私。——对不对,小乖乖?

  C.“别多嘴,克罗旭。———一言为定,”葛朗台抓起女儿的手放在自己手中拍一拍……

  D.遇到什么难题,就教她跟克罗旭公证人商量,——他的忠实,老头儿是深信不疑的。

  4.对葛朗台夫妇各自遗言对比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①“孩子,”她断气以前对女儿说,“幸福只有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

  ②“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

  A.两者同是对话,成功地表现了各自的思想性格。

  B.两者同是表示对女儿由衷的爱,只是内容不同而已。

  C.两者不同的是母亲担心女儿受苦,父亲担心失去自己的财产。

  D.两者不同的是母亲对自私自利世界予以否定,父亲对金钱依然迷恋。

  5.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像所有在这个年纪上得了重病的女人一样,她一天憔悴一天。②虽然欧也妮竭尽孝心地侍奉,③虽然他对母女俩百依百顺,④虽然葛朗台热烈地盼望太太病好,⑤葛朗台太太还是很快地往死路上走。⑥她像秋天的树叶一般脆弱。⑦因为她一死就得办遗产登记,⑧一心讨好的态度使她们吃惊,⑨而这就要了他的命。

  A.①⑥④⑦⑨③⑧②⑤ B.①⑥④⑦⑨②③⑧⑤

  C.③⑧②④⑦⑨⑤①⑥ D.④⑦⑨③⑧②⑤①⑥

  6.下文中所说的欧也妮的“新的理由”指的是什么?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下一天早上,欧也妮更有一些新的理由,觉得和她出生的,受到多少痛苦的,母亲刚在里面咽气的这所屋子分不开。她望着堂屋里窗棂和草垫的椅子,不能不落泪。她以为错看了老父的心,因为他对她多么温柔,多么体贴: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很慈祥了;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

  A.母亲刚刚去世的事B.她对堂屋里的这一切的新感受

  C.葛朗台的温柔体贴使她感动D.她第一次发现父亲的老态

  7.对上题引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葛朗台的眼光反常,并不慈祥

  B.金钱占有欲造成葛朗台变态表现

  C.葛朗台总算对女儿有了一些慈爱

  D.欧也妮对父亲种种表现产生错觉

  8.葛朗台对女儿这么“温柔”,这么“体贴”,原因何在?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年纪大了,性情改变了B.他太太死,只剩下这么一个亲人

  C.女儿是他死后财产的继承人D.女儿对母亲的财产有部分继承权

  9.选出与下面句子意义表达完全一致的一项( )

  凡是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著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总特别贯注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

  A.凡是感情特别贯注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都是吝啬鬼,野心家,执著一念的人。

  B.只有感情特别贯注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的人,才是吝啬鬼,野心家,执著一念的人。

  C.感情总是特别贯注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是所有的吝啬鬼,野心家,执著一念的人的特征。

  D.如果他们的感情特别贯注在象征人们痴情的东西上面,他们就是吝啬鬼,野心家,执著一念的人。

  10.“执著一念”的意思是( )

  A.偏执著某种特有的观念而无法变通,专注于某一事物而不能解脱

  B.偏执著一种特有的观念,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想

  C.有与众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追求

  D.不愿放弃长期形成的观念和习惯

  11.结合课文看,葛朗台的“执著狂”表现在( )

  A.占有金子B.保持自己已经获得的财产

  C.占有所有财物D.获得财产继承权

  【能力素质提高】

  12.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在那里吗?在那里吗?”问话的声音显出他惊慌得厉害。( )

  (2)……使公证人大为吃惊的是,他连狗在院子里打呵欠的声音都听得见。( )

  (3)想到她这头和自己一样洁白的羔羊,孤零零留在自私自利的世界上任人宰割,她就发抖。( )

  13.简要分析下句话中比喻句的含意。

  欧也妮把金路易铺在桌上,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像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

  14.结合上下文指出下句中“似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立刻”一词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个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

  15.作文

  根据提示,写一段对话,要求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性格。

  班主任严厉,语文老师幽默,数学老师严谨,物理老师尖刻,他们一起对一位上课睡觉的同学进行教育。

  《守财奴》测试

  1.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惊骇憔瘁宰割牵肠挂肚B,弥留补偿撬动逆情悖理

  C.廉价搀扶脆弱莫明奇妙D.侍奉诊查兑换执着一念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读书小组是开展学习活动的好形式,我在读书小组中极大地获得了益处。

  B.我们要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C.我们要异常严肃地处理这一问题,认真执行我们的民族政策。

  D.养阴清肺糖浆的主要成分主要是由地黄、玄黄、牡丹皮等配制而成的。

  3.下列句子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巴尔扎克(1799-1850),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守财奴》、《高老头》是他的两部最有名的代表作。

  B.《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连续创作的九十六部小说的总称,它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自私、贪婪、卑鄙、丑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C.《守财奴》中的主人公是葛朗台,他是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

  D.恩格斯说他从巴尔扎克的小说中得到的东西,比从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还要多。

  4.对葛朗台夫妇各自遗言对比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①“孩子,”她断气以前对女儿说,“幸福只有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

  ②“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

  A.两者同是对话,都成功地表现了各自的思想性格。

  B.两者同是表示对女儿由衷的爱,只是内容不同而已。

  C.两者不同的是母亲担心女儿受苦,父亲担心失去自己的财产。

  D.两者不同的是母亲对自私自利世界予以否定,父亲对金钱依然迷恋。

  5.对下面的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老头儿尽管还硬朗,也觉得需要让女儿学一学管家的诀窍了。连着两年,他教欧也妮当他的面吩咐饭菜,收人家的欠账。他慢慢地,把庄园田地的名称内容,陆续告诉了她。第三年上,他的吝啬作风把女儿训练成熟,变成了习惯,于是他放心大胆地,把伙食房的钥匙交给她,让她,正式当家。

  A.体现了葛朗台对女儿的关心,怕她今后不会独立生活。

  B.为自己培养接班人,准备把家产交给女儿。

  C.说明他原来怕女儿小、不懂事、不会管理家产,但自己年纪大了,不得不训练女儿,以便自己死后女儿能够继承他的事业。

  D.训练女儿只是利用女儿来帮助他守住财产,他对女儿始终是不放心的,仍然怕女儿夺走他的财产。

  6.选出对加点字词解释无误的`一项( )

  A.恬退隐忍(安静)悉心(尽、全)贯注(连贯)

  B.老态龙钟(身体衰老)贤德(善良)令尊(敬辞)

  C.鞠躬尽瘁(过度劳累)原委(未尾)寄食(依附别人)

  D.好高骛远(追求)黜免(调任)清冽(冷)

  7.选出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

  A.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了起来。

  这里用金子来形容葛朗台的眼睛,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而且西方人眼睛大多是黄色。

  B.他一动不动地呆在那儿,极不放心地把看他的人和装了铁皮的门,轮流瞧着。这里“看”读音kān,“看他的人”指守护他的人,表现葛朗台病魔缠身还对财产放心不下。

  C.他专制的程度也随着吝啬而俱增;如果妻子死了,要把财产放手一部分,哪怕是极小极小的一部分,只要他管不着,他就觉得逆情悖理。

  这里分号后边的话是对前边话的进一步阐述,具体表现他的专制所在和程度。

  D.葛朗台把刀子对着梳妆匣,望着女儿,迟疑不决。箍桶匠看看金子,看看女儿,愣了一会儿。

  前一句表现葛朗台内心在揣摩女儿决心的大小;后一句表现他在金子与女儿之间权衡得失。

  8.选词填空。

  欧也妮扑过去想抢回;可是箍桶匠的眼睛老(①)着女儿跟梳妆匣,他手臂一(②),使劲一(③),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

  A.①瞅②晃③碰B.①盯②摆③推

  C.①看②动③搡D.①望②弯③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的牛

  小思

  对于中国的牛,我有特别的尊敬感情。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事,要算上一田在田垄上的“相遇”。

  一群朋友郊游,我领头在狭窄的阡陌上走,怎料迎面来了几只耕牛,狭道容不下人和牛,终有一方要让路。它们还没有走近,我们已经预料斗不过畜生,恐怕难免要踩到稻田泥水里,弄得鞋袜又泥又水了。正在踯躅的时候,带头的一只牛,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停下来,抬起头看看,稍迟疑一下,就自动走下田去,一队耕牛,跟住它全走离阡陌,从我们身旁经过。

  我们都呆了,回过头来,看着深褐色的牛队,在路的尽头消失,忽然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恩惠。中国的牛,永远沉默地为人做着沉重的工作。在大地上,晨光或烈日下,它拖着沉重的犁,低头一步又一步,拖出了身后的一列又一列松土,好让人们下种。等到满地金黄或农闲时候,它可能还得担当搬运负重的工作,或终日绕着石磨,朝同一方向,走不计程的路。

  在它沉默的劳动中,人便得到应得的成就。

  那时候,也许,它可以松一肩重担,站在树下,吃几口嫩草。

  偶然摇摇尾巴,摆摆耳朵,赶走飞附身上的苍蝇,已经算是它最闲适的生活了。

  中国的牛,没有成群奔跑的习惯,永远沉沉实实的。它们不像印度的牛,负着神圣的名字,摇着尾巴在大街上闲荡。

  它们不像荷兰乳牛、日本肉牛,终日无事可做,悠闲得只等一死。它们不像西班牙斗牛,全身精力,都尽付狂暴斗争中。

  默默地工作,平心静气,这就是中国的牛。

  9.“忽然觉得自己受了很大恩惠”的含义是什么?

  答:

  10.怎样理解“中国的牛,永远沉默地为人做着沉重的工作”这句话?(

  答:

  11.解释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1)印度的牛:

  (2)荷兰乳牛、日本肉牛:

  (3)西班牙斗牛:

  1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一段中“特别”的意思是“特殊”。

  B.作者写中国的牛“松一肩重担,站在树下,吃几口嫩草”,写它“偶然摇摇尾巴,摆摆耳朵,赶走飞附身上的苍蝇”,意在说明它生活态度比较消极,没有更高的生活要求。

  C.作者希望中国的牛可以像西班牙斗牛一样,充满斗争的精神。

  D.作者把中国的牛和印度的牛相比,显示出中国的牛踏实、稳重,不招摇的特点,带有中国的广大劳动者的性格烙印。

  E.全文短小精悍,虽然表面写牛,实际上写出了作者对劳动者的无限热爱,是对默默奉献者的一曲赞歌。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淡淡的乡愁。

  2、体会文中的雨情、雨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教学重点:

  体会意境,鉴赏语言

  教学难点:

  鉴赏表达技巧,学会表达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学习方式:

  活动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从音乐《雨声》导入。学生寻找古诗词中的写雨的诗句,品味意境。如此优美的意境我们用散文的语言可以表达吗?

  二、课文分析: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2、品读嗅雨、观雨、听雨的相关文字,体会意境、情思。

  三、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凝练华丽,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熔古典语汇与白话于一炉,善于通过汉语的象形和音韵特征来渲染情感,把握徐疾交错的'节奏。

  四、借鉴运用:

  1、借鉴表达:作者在本文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渲染和强化对大陆故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念之情。首先,作者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穿插运用。其次,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

  (顺及:余光中散文的特点)

  2、体验运用:听相关雨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口头表达。

  五、布置作业:

  1、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2、找出文章中写雨的诗句,注意积累。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上册教案设计09-27

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1-18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秋水11-20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5篇11-08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精选20篇)02-03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5篇)11-24

语文上册教案03-05

语文上册教案01-17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通用24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