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教学论文 >> 历史论文 >> 正文

宋代的语言和文字

时间:2007-3-30栏目:历史论文

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②

宋人记载保存了一些契丹语的音译。“刁约使契丹,戏为四句诗”说:“押燕移离毕,看房贺跋支,饯行三匹裂,密赐十貔狸。”移离毕是官名,相当于宋朝仅次于宰相的执政。“贺跋支,如执衣防 ”。匹裂是“小木罂,以色绫木为之,如黄漆”。貔狸“如鼠而大,穴居,食果谷,嗜肉狄人为珍膳”。宋人余靖懂契丹语,他使辽时曾写一诗说:“夜宴设逻臣拜洗,两朝厥荷情感勤。微臣雅鲁祝若统,圣寿铁摆俱可忒。”其注说,设逻,“厚盛也”;拜洗,即“受赐”;厥荷,即“通好”;感勤,即“厚重”;雅鲁,即“拜舞”;若统,即“福佑”;铁摆,即“嵩高”;可忒,即“无极”。③由于契丹语的传世资料十分稀缺,上述的片断音译记录就弥足珍贵。

契丹人仿效汉字,创制契丹文。辽太祖神册五年(920),“始制契丹大字”。④稍后又有皇族耶律迭剌“制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⑤契丹字分大字和小字。大字是类似于汉字的方块字,大体上是增减汉字笔划而成。小字大体上是表音文字,但其拼音结构类似于朝鲜文,仍形似方块字。拼音小字按先左后右,两两下移的原则,拼凑成方块字形。据统计,契丹小字的原字计378个,每个单词由一至七个不等的原字排列组合而成。  契丹文和汉文同作为辽朝的官方文字。辽朝灭亡后,契丹文继续行用,直到金朝中期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罢契丹字”。但是,因辽亡时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迁,另建西辽,故契丹文仍行用于西辽社会上层。后来契丹人遗裔耶律楚材随蒙古军西征,“遇西辽前郡王李世昌于西域”,便“学辽字于李公”。⑥

契丹文如今已成死文字。由于传世资料颇少,近代对契丹文的研究工作虽有所进展,仍存在相当大的困难。⑦

二、西夏文:人们一般认为,党项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西夏文由夏景宗元昊建国后①《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鄱阳集》卷2《奚奴》。②《夷坚丙志》卷18《契丹诵诗》。③《梦溪笔谈》卷25,《中山诗话》。④《辽史》卷2《太祖纪》,卷75《突吕不传》,卷76《耶律鲁不古传》。⑤《辽史》卷64《皇子表》。⑥《金史》卷9《章宗纪》,《湛然居士文集》卷8《醉义歌》序。⑦关于契丹文,参见《内蒙古大学学报》1977年4期契丹小字研究专号,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贾敬颜《契丹文》,《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刘凤翥、于宝林《契丹字研究概况》,《大陆杂志》84卷5期刘凤翥《略论契丹语的语系归属与特点》,《大陆杂志》87卷1期刘凤翥《契丹文字与汉字和女真字的关系》。

4创制,史称“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①西夏文成为当时西夏境内的流行文字。西夏灭亡后,西夏文最迟行用到明朝中期,但如今也成为一种死文字。西夏文的传世文献远比契丹文献丰富,特别是今存有一批西夏文的辞典和韵书,如《番汉合时掌中珠》、《音同》、《文海》等,使人们对西夏文的语音、语汇、语法等有了较多的知识。

西夏文的借词数量很大,主要是借自汉语。西夏字是仿造汉字的方块字,两种文字的形体近似,但西夏字形比汉字更为繁复,其书法也有楷书、行书、草书、 书等区分。

尽管夏景宗元昊一度强调尊崇本民族文字,以加强对宋的独立性,但汉语和汉文在西夏境内毕竟有深厚的基础和影响。实际上,汉文和西夏文同时在西夏社会中流行。②

三、女真文:金代女真人是现代满人的祖先。女真语和满语的语汇约有十分之七相同,却先后出现了女真文和满文两种不同的文字。

金太祖天辅三年(1119),“颁女直字”。女真人称“叶鲁、谷神二贤创制女直文字”。女真文字“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而创制,时称“女直大字”。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另“颁女直小字”。③女真大字和小字显然是仿效契丹大字和小字。女真文一直沿用到明朝。明朝前期所编的《女真译语》,成为今存研究女真文的工具书。此后女真文字成为死文字。满人在明朝后期勃兴后,又仿照蒙古文字母,另外创制满文。

女真族原先毕竟是个落后民族,其文化程度较低,语汇也不丰富。即以姓名而论,女真人有几十个姓,连同当时的契丹人、奚人等,都分别确定了相应的汉姓。例如完颜的“汉姓曰王,乌古论曰商”,契丹人姓耶律(移剌)的汉姓为刘,契丹人和奚人姓石抹的汉姓为萧。女真人的名字“或以贱,或以疾,犹有古人尚质之风”。如金初大将完颜粘罕,粘罕的女真语意是心,完颜兀术,兀术的女真语意是头,完颜 母, 母的女真语意是釜。④但后来女真贵族也感到其名不雅,又另取汉名。如完颜粘罕的汉名为宗翰,完颜兀术的汉名为宗弼。今人往往沿用古代演义小说的惯例,称完颜兀术为金兀术,这自然是不确切的。其实,完颜兀术的汉姓汉名就可叫王宗弼。

女真人作为一个落后民族,其语言的语汇和表达能力,自然与汉语有相当差距。金朝灭辽破宋,占领华北广大地域后,汉人又成为人口的主体。故在金朝境内,汉语和汉文事实上比女真语和女真文更为流行。唯有留在东北的少量女真人,直到元代,还是“各仍旧俗”,⑤最后①《宋史》卷485《夏国传》。②关于西夏文,参见吴天墀《西夏史稿》(增订本)第四章264----282页,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白滨《西夏文》,《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史金波《西夏文概述》。③《金史》卷2《太祖纪》,卷4《熙宗纪》,卷35《礼志》,卷73《完颜希尹传》。④《金史》卷135《金国语解》,《会编》卷3,陈述《金史拾补五种》。⑤《元史》卷59《地理志》。

5发展成为今日的满人。迁入中原的大多数女真人却很快汉化。到金朝中期,尽管金世宗大力提倡保持女真旧俗,而他的皇子完颜胡土瓦(汉名允恭)却“颇未熟本朝语”。完颜胡土瓦的儿子金宣宗和金章宗“就学”,“每日先教汉字,至申时汉字课毕,教女直小字,习国朝语”。①由此可见,女真人的汉化是当时不可逆转的潮流。金朝灭亡后,中原的女真文便很快消亡了。②

四、回文和黑汗(喀喇汗)国文:回语属突厥语系,最初使用古突厥文,为拼音文字。回族自唐朝后期西迁前后,开始依照粟特文字母创制回文。自九世纪中期到十五世纪,回文在中亚、新疆等地广泛使用,即使在西辽统治时期,回文仍是当地的主要文字。据金朝后期出使蒙古的吾古孙(乌古孙)仲端说,西辽亡后,“其国人(契丹人)无几,衣服悉回纥也”。“其书契、约束并回纥字,笔苇其管,言语不与中国通”。③

受回文影响最大的,是蒙古文。蒙古人“肇基朔方,俗尚简古,未遑制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塔塔统阿是“畏兀人”,“深通本国文字”。成吉思汗西征时,塔塔统阿“就擒”,“遂命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字书国言”。④回、回纥、畏吾、畏兀等都是同音岐译,如今即称维吾尔。直到明代,还编录了《高昌馆来文》和《高昌馆杂字》,实际上是回、汉文辞典。⑤

黑汗(喀喇汗)国是五代至南宋,由操突厥语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亚等地所建立的国家,也是今中国境内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国家。在黑汗王国统治时期,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创制了一种新的文字,今人称之为喀喇汗国文或阿拉伯字母式的突厥文。这种拼音文字将阿拉伯二十八个字母删存二十一个,又另增三个,并在元音和辅音的读法的附加符号也作些改变。

喀喇汗国文的传世文献主要有《突厥语词典》、叙事长诗《福乐智慧》等。这种文字在新疆等地与回文并存约有四、五百年。⑥

五、古藏文:吐蕃人除居今西藏外,在今甘肃、青海等地则与汉人、党项人、回人等杂居。吐蕃人即今藏族祖先,其所用文字,今称古藏文。据有的说法,系参考古梵文字母,按藏语语音略有增减而成。古藏文演变到现代藏文,曾进行过三次厘定工作。传世的古藏文文献,①《金史》卷19《世纪补》,卷98《完颜匡传》。②关于女真文,参见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颜华《女真文》,《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金启  《女真文字研究概况》。③《归潜志》卷13。④《元史》卷202《八思巴传》,卷124《塔塔统阿传》。⑤关于回文,参见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黄润华、胡振华《回文》,《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耿世民《回文》。⑥关于喀喇汗国文,参见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陈宗振《从〈突厥语词典〉看喀喇汗王朝的文字》。

6其数量十分丰富。①

在邈川一带的吐蕃族 厮 政权,受宋朝官封,与西夏相抗。但其与宋往来文字,仍用“蕃书”,即古藏文,需要由宋人译成汉文,转告朝廷。②

六、白文的出现:唐宋时期南诏和大理的通行文字是汉文,“言语书数”,“略本于汉”。③宋人记载说:“大理国间有文书至南边,及商人持其国佛经,题识犹有用  字, ,武后所作国字也。《唐书》称大理国,今其国止用理字。”④从今存的若干碑文看,大理也有个别汉字略异,如乾坤的乾字,大理作 字,股肱的肱字,大理作 字。⑤

在南诏后期,白族民间开始用汉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下页更精彩:1 2 3 4 下一页